1、2024届四川省邻水市实验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内分泌腺、对应的激素,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控垂体释放相应的肾上腺皮质激素B.肾上腺肾上腺素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C.垂体生长激素调节生长发
2、育D.睾丸雄激素促进男性生殖器官发育、精子细胞的生成、男性第二性征出现等2下列关于R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些RNA是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B.有些RNA可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C.有些RNA可作为合成DNA的模板D.有些RNA能识别和运输氨基酸3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B.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D.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4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有规律地结合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下图为自然生态系统部分
3、结构模型示意图,图中组分1、2、和3是生态系统的不同生物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能B.原核生物可以作为组分1、2、3的成分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量总是等于输出量D.若2和3分别代表消费者和分解者,则组分1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5结合所学的生态学知识进行判断,下列古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群落的种间竞争关系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D.“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6龙舟运动是一项中国传统体
4、育运动,某同学参加龙舟训练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后感觉到酸痛,产生这种感觉的中枢在下丘脑B.运动过程大量消耗能量,其血糖浓度会大幅度下降C.大量流汗导致Na+流失,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D.剧烈运动中,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会使组织液的pH升高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鱼类的食物组成是鱼类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科研人员对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进行取样研究,绘制的部分食物关系如下图(微囊藻属于蓝藻,能产生毒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_,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_(2)富营养化的湖泊中
5、蓝藻大量繁殖,鱼类喜食的浮游植物如鱼鳞藻、脆杆藻逐渐减少,可能原因是蓝藻竞争_等生存资源的能力强,以及蓝藻产生_抑制了鱼鳞藻、脆杆藻的生长繁殖。(3)鲢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鲚鱼、银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上层,鲤鱼、鲫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其主要意义是_,鲚鱼主要摄食枝角类浮游动物,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浮游动物,这有利于减弱两者之间的_强度。(4)太湖银鱼、白鱼、白虾俗称“太湖三白”,由于过度捕捞,1995年后太湖鱼类的优势种由白鱼替换成了鲚鱼,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_。这一变化更容易引发藻爆发,是因为鲚鱼数量的增长会增加对_的摄食,有利于蓝藻的繁殖。(5)对鲫鱼取样
6、后发现,其消化道中浮游植物的体积平均约占93.99%,以此作出了“维持鲫鱼生命活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浮游植物”的结论。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_。8(10分)如图所示为人体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A、B、C、D液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液与D液之间隔以细胞膜,A液与C液之间隔以_;A液的来源是_(用图中字母表示),A液的去向是_(用图中字母表示)。(2)B液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的含量有关。(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A液_,其结果是将会引起组织水肿。9(10分)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导致林冠层产出现空隙的现象称为林窗。研
7、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结果如图1所示。图2表示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猎物模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者采用样方法调查该区域内某植物的种群密度,需要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该植物的种群密度,再求出_作为此区域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研究者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_。研究者如果要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2)图1中信息能体现出的群落结构是_,林窗和林下的动物种类不尽相同,这是由于植被不同,为动物创造的_条件不同。(3)图2中最可能代表猎物种群K值的数据为_,捕食者的数量为_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捕食为一种种间关系,影响群落的因素除
8、种间关系外,还包括有_。10(10分)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为有包膜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0-200nm。颗粒表面有棒状突起,使病毒看起来如同花冠,故而得名。2019-nCoV基因组长度为29.8Kb,为单股正链RNA( 正链RNA能与核糖体结合,具有mRNA的功能),结构不稳定,容易产生基因突变,给疫苗研制带来困难。“万众一心战疫情”,逆行的医生进入重症病房,与时间赛跑,严防病毒入侵,长时间的不进食不喝水,成为新时代可歌可泣的人。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感染新型肺炎冠状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_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_
9、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2)长时间不进食而饥饿的医生,血糖的主要来源是:_;他们的血糖能保持相对稳定,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密切相关,与正常情况相比,这些医生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_(偏低/偏高)。(3)长时间不喝水会使医生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位于_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同时在_产生渴觉。(4)某患者再次感染时很快就会产生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可由_分化而来。(5)科研工作者正努力研制预防新冠肺炎疫苗,将疫苗注射人体后会进入血液循环,病毒选择性的入侵肺部细胞,说明它能够识别并结合肺部细胞表面受体,从而寄生在宿主细胞中,
10、_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被_免疫产生的抗体所凝集,使之失去感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11(15分)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1)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是_。(2)DNA分子转录的场所是_,原料是_。(3)DNA分子翻译的场所是_,原料是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A【解析】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详解】A、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A错误;B、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可以提高代谢,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B正确;C、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可以促进生
11、长发育,若幼年分泌不足,会造成侏儒症,C正确;D、睾丸分泌的雄激素属于性激素,可以促进男性生殖器官发育、精子细胞的生成、男性第二性征出现等,D正确。故选A。2、A【解析】RNA分子的种类及功能:(1)mRNA: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2)tRNA: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3)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4)RNA的其他功能: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RNA能携带遗传信息;某些酶的化学本质是RNA,因此RNA还具有催化功能等。【详解】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B、有些RNA可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如mRNA,B正确;C
12、、有些RNA可作为合成DNA的模板,如HIV的遗传物质为RNA,RNA可以逆转录合成DNA,即可以作为合成DNA的模板,C正确;D、有些RNA能识别和运输氨基酸,如tRNA,D正确。故选A。3、B【解析】由题意分析,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1,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39年间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到第9年时=1,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详解】A、乌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A错误;B、从第3年到9年间,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
13、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910年间保持数量稳定,B正确;C、第16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而“J”型曲线的值是固定值,而且种群数量是增加,C错误;D、在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3年少,D错误。故选B。4、C【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14、,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A、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以太阳能的形式输入生态系统中,A正确;B、组分1、2、3分别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原核生物既有生产者(如蓝细菌)、消费者(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有分解者(如营腐生的细菌),B正确;C、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不一定等于输出,C错误;D、若2和3分别代表消费者和分解者,则组分1代表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正确。故选C。5、B【解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15、,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后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C正确;D、“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6、的美景常常给一种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感觉,还能激化诗人创作的灵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故选B。6、C【解析】大量出汗会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该及时补偿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详解】A、感觉的产生部位均是大脑皮层,A错误;B、由于能量大量消耗,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会下降,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维持血糖浓度,故血糖浓度不会大幅度下降,B错误;C、大量流汗导致Na+流失,血液中K+浓度升高,可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C正确;D、活动的过程中,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会使pH略有降低,但由于人体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内环境pH维持
17、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和食物网(2) .阳光 .毒素(3) .垂直 .可充分利用空间、食物等环境资源 .(种间)竞争(4) .速度和方向 .(枝角类)浮游动物(5)可靠。食物中少量的浮游动物及水生植物所含的能量不足以维持解鱼的各项生命活动。(不可靠。未分析鲫鱼对不同来源食物消化利用能力的强弱)【解析】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
18、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小问2详解】富营养化的湖泊中蓝藻和鱼鳞藻、脆杆藻等植物都属于生产者,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蓝藻在竞争阳光等生存资源时能力更强,且蓝藻能产生毒素,因此蓝藻能大量繁殖,鱼鳞藻、脆杆藻等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小问3详解】鲢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鲚鱼、银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上层,鲤鱼、鲫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出现了分层现象
19、,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的垂直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食物等环境资源。鲚鱼、银鱼等都以浮游动物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但鲚鱼主要摄食枝角类浮游动物,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浮游动物,这有利于减弱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小问4详解】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使演替朝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鲚鱼主要摄食枝角类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以浮游植物(蓝藻等)为食,鲚鱼数量的增长会增加对(枝角类)浮游动物,有利于蓝藻的繁殖。【小问5详解】据图可知,鲫鱼的食物来源有水生植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等,食物中少量的浮游动物及水生植物所含的能量不足以维持解鱼的各项生命活动,因此维持鲫鱼生命活动的能
20、量几乎全部来源于浮游植物,这个结论是可靠的;该结论未分析鲫鱼对不同来源食物消化利用能力的强弱,因此无法得出维持鲫鱼生命活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浮游植物,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过程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群落结构和演替、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8、(1) .毛细淋巴管壁 .B、D .B、C、D(2)无机盐和蛋白质(3)增多【解析】人体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它们是细胞赖依生存的环境。根
21、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内环境。D液为细胞内液。【小问1详解】A组织液与C淋巴之间隔以毛细淋巴管壁;A组织液的来源是B血浆和D细胞内液,A组织液的去向是B血浆、C淋巴和D细胞内液。【小问2详解】B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小问3详解】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A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9、(1)
22、 .所有样方该植物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种类数 .取样器取样法(2) .垂直结构 .栖息空间和食物(3) .N2 .P2/2 .种内竞争和非生物因素(或种内竞争和光照、温度、水和无机盐)【解析】由图1可知:地下不同深度,土壤小动物的种类有所区别。图2中:猎物的K值为N2,捕食者的K值为P2。【小问1详解】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先计算出各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再求所有样方该植物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平均值。要调查植物的丰富度,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种类数。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小问2详解】图1中,不同的深度分布的动物种类有区别,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林窗和林下植被不同,为动物创造的栖息空
23、间和食物不同,故动物的种类有区别。【小问3详解】猎物的数量在N2上下波动,故N2最可能代表猎物的K值。同理可知,捕食者的K值是P2,种群数量为P2/2时,增长速率最快。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均会影响群落,另外种内斗争和非生物因素也会影响群落。【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图2中猎物和捕食者的K值的判断,需要注意该生物的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10、 (1).体温调节 (2).甲状腺激素 (3).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4).偏低 (5).下丘脑 (6).抗利尿激素 (7).大脑皮层 (8).记忆细胞和B细胞 (9).效应T细胞 (10).体液【解析】1、新型肺炎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且单
24、股正链可以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因此新型肺炎状病毒属于RNA病毒,且能直接进行复制和翻译。2、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可以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进而促进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相关激素。【详解】(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人感染新型肺炎冠状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促进细胞代谢,使产热增加。(2)长时间不进食而饥饿的医生,血糖的主要来自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他们的血糖能保持相对稳定,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密切相关,这些医生血液中降低血糖的胰岛素较低,升高血糖的胰高血糖
25、素偏高,故两者的比值与正常情况相比偏低。(3)长时间不喝水、饮水不足会使医生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同时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4)某患者再次感染时很快就会产生抗体,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细胞(浆细胞)可由记忆细胞和B细胞分化而来。(5)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被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所凝集,形成细胞沉淀,使之失去感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点睛】本题重点考察了新冠病毒的免疫过程,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病毒的入侵、生活方式等进行逐步分析,考察了学生获取信息结合知识点分析问题的能力。11、 .细胞核 .细胞核 .核糖核苷酸 .核糖体 .氨基酸【解析】(1)DNA分子的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新的DNA分子的过程,场所主要是细胞核。(2)DNA分子转录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该过程是以DNA分子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故原料是4种核糖核苷酸。(3)DNA分子的翻译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原料是氨基酸。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