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18 高考 高 三 语文 12 月月考试题 03 第卷 (阅读题 共 66 分) 一、 (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教育的使命 杨国荣教授在华师大的演讲 教育的使命在于人的完成,它包括传授知识、培养德性、提升能力和审美品格的培养。 从狭义上说,教育与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相联系。知识传授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通过这一过程,文明演化过程及文化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成果得到了传承,在此意义上,知识的接受和传授是文明成果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其二、这样的知识接受和传授过程同时也使人逐渐地学会以社会的方式来生存,只 有在具备了不同形态、不同内容的知识系统的前提下,人才可
2、能由“野”而“文”,以社会化、文明化的方式存在于世。 教育与德性的培养也紧密联系。道德是社会能够维系、延续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秩序的建立无法离开道德的维度。与之相联系,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人,个体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德性。德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规定,也不是没有任何内客的空乏之物。从其实质内容看,德性是一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所形成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之中的内化。普遍的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德性,当然需经过很多环节,而教育就构成了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教育与能力的培养相联系。能力既涉及精神 理论层面又包括实践过程。前者更多地与广义上的“知识”相联系,它既包括人的感知能力、理性能力;也包括非理性的
3、方面,如想象、直觉、洞察、体验等等。后者主要体现于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具体地说,可以将其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技能,包括生产劳动中或其他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其二则是更普遍意义上的实践智慧。实践活动不仅仅限定在单纯技术或技能层面,它同样也有赖于实践智慧,而实践智慧则体现了广义上的实践能力。庄子一书中有“庖丁解牛”的寓言。庖丁被问及何以会达到这种高超 的解牛境界时,回应说:他已不仅仅限于“技”的层面,而是由“技”提升到了“道”。“技”涉及技术、技能,“道”则与实践智慧相联系。 教育还涉及审美品格的培养。审美品格构成了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一品格不限于狭义上对美的观念的理解或审美趣
4、味的提升,还包含更广的含义,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综合性或整体性的品格。按照康德的理解,当我们作出审美判断时,这种“美”的判断同时也具有普遍有效性:“美”的判断不仅仅适用于作出判断的特定个体,而且具有综合性特点。 众所周知,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随着劳动的分化,人的存在形态也往往 呈现某种片面化的趋向。劳动分工是社会最基本的分工,与此相联系,人自身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也受到限定。马克思以及当代的一些哲学家如法兰克福学派,曾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异化现象提出批评。异化现象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变得片面化,人越来越成为广义分工系统中的一个从属环节。人本来应该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仅仅限定于某一片面,难以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5、。如何扬弃- 2 - 这种片面性?在这里,审美过程所体现的综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对审美过程非常重视的缘由之一。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教育与能 力的培养”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人的能力在精神 理论层面上有所体现,主要表现为感知能力、理性能力、非理性的诸多能力等。 B实践过程也是体现人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实践者的技术能力和运用这种能力的智慧来表现。 C庖丁解牛的能力令人叹服,而这种能力在解牛过程中其实已无关乎技能技艺,完全依赖于实践智慧。 D能力在很大的层面上说,它既包括理性与非理性的诸多能力,又包括实践过程中体现的
6、技能和智慧。 2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教育的使命 在于人的完成,即让人成为一个精神层面合格的“人”,在实践过程中具备足够能力的“人”。 B教育在德性的培养上,是将一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形成的社会道德内化为相同的、标准的个体德行。 C教育培养审美品格,是要让受教育者对美的理解或审美趣味得到提升,能够认识到美的存在不是孤立的。 D一个厨师或建筑工人,他在厨房或建筑工地上展示出的技艺,就是他个人技艺与实践智慧相结合的体现。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教育传授知识,一方面是传授人类长期以来积淀的文明成果,另 一方面是让具有野性的人成为
7、文明的人。 B个人的德行虽与遗传有关但更离不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社会道德,因此要想成为社会人,就离不开教育。 C教育要想把人培养成为真正的“人”,那么就得在人的知识、道德、能力和审美意识等诸多方而加强培养。 D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使人的发展受到限制,所以人的能力就限定在某个特定的方面,难以“成其为人”。 二、 ( 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余石民哀辞 (清)方苞 - 3 - 自余有知识,所见人士多矣,而有志于圣贤之学者,无有也。盖道之丧久矣,人纪所恃以结连者,唯功利;而性 命所赖以安定者,惟嗜欲。一家之中,未有无乱人,无逆气者, 人之身,未有无悖行,无隐慝 者。 吾不识周、
8、孔复生,其尚有以转之否与 ? 康熙壬辰,余与余君石民并以戴名世南山集牵连被逮。 君童稚受学于戴,戴集中有与君论史事书,君未之答也。 不相见者二十余年矣,一日祸发,君破家,遘 疾死狱中。而事戴礼甚恭。先卒之数日,犹日购宋儒之书,危坐寻览。观君之颠危而不怼其师,是能重人纪而不以功利为离合也;观君之垂死而务学不怠,是能绝偷苟而不以嗜欲为安宅也。始吾语君:“ 所以处患难之道,信得矣。虽然,子有老母毋以嗜学忘忧。 ” 君默 无言,而卒以膈噎,盖其内自苦者,人不得而识也。 君提解,倾邑父老子弟出送郭门外,皆曰: “ 余君乃至此! ” 今君破家亡身而不得终事其母, 吾恐无识者闻之,愈以守道为祸而安于邪恶也,
9、 于其丧之归也,书以鸣吾哀。 君讳湛,字石民,生于顺治某年月日,卒于康熙壬辰四月十六日。其辞曰: 履道坦兮危机伏,人祸延兮鬼伯促。母遥思兮望子归,子瘐死兮母不知。身虽泯兮痛无涯,天生夫人也而使至于斯! 注释 慝( t):奸邪,邪恶。 遘:遭遇。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 分) A、未有无 悖 行 ,无隐慝者 违背,抵触 B、观君之垂死而务学不 怠 松懈 C、犹日购宋儒之书, 危 坐寻览 危险 D、于其丧之归也,书以 鸣 吾哀 表达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所见人士多矣, 而 有志于圣贤之学者,无有也。
10、君子博学 而 日参省乎己。 B、子有老母, 毋 以 嗜学忘忧; 士大夫终不肯 以 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C、所以处患难 之 道 师道 之 不传也久矣 D、余君 乃 至此 今其智 乃 反不能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 的 项是:( )( 3 分) A、我和余石民都是因为受到戴名世南山集一案的牵连被捕入狱,余石民因之家庭破落,最后病死在监狱中。 B、余石民师从戴名世,身处危难中对老师没有一丝怨恨,这是重视人的伦理 ,不因为利益而分开的高尚品德。 C、本文含蓄而深沉地表观了作者对死者的同情,并流露了对清廷制造 “ 南山集案 ” 的不满情绪。 D、在余石民押解启程的时候,全城父老乡亲
11、送他到城外的感人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余石民为官清廉正直的品性。 - 4 - 7、翻译下列各句。 吾不识周、孔复生,其尚有以转之否与 ?( 3 分) 君童稚受学于戴,戴集中有与君论史事书,君未之答也。( 4 分) 吾恐无识者闻之,愈以守道为祸而安于邪恶也。( 3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 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 宋哲宗绍圣元年( 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2、请作简要赏析。( 4 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4 分) 10、补写出下列作品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小题作答)( 5 分)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 。念去去千里烟波,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此去经年,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莫使金樽空对月。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 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主人何为言少钱,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 (李白将进酒) 三、 ( 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 14 题。 拒 绝 我回去的时候,父亲正在老家的院坝里发呆。 几根倾斜的柱子,让人不敢多看。见我回来,父亲突然来了精神。但这样的神色仅在父亲脸上存留了几秒,便逝去了。 - 5 - 我理解父亲的苦处 ,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在父亲眼里,该是何等的重要啊。不是为了守它,父亲或许早就随我们进城了。多年来,父亲都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