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18 高考 高 三 语文 11 月月考试题 04 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 11 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 37 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 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
2、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 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 4
3、0 年拼命挣钱,后 40 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 “慢生活”有时是一种 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
4、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 - 2 - 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
5、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 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
6、,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 ,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
7、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 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 3 -
8、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 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道不远人,
9、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 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
10、现 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 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
11、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文汇报) 4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 确的一项是( ) - 4 -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
12、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 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6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
13、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 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 10 题。 .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 守 京兆尹。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 风 告。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无所听。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计如此,且并灭家。”令数吏将建弃市, 莫敢近者。京师称之。 是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