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山东省高密市 2017-2018 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温馨提示: 1本试题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卜 4 页,第卷 5-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 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
2、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灭掉的南方政权是( ) A西汉 B陈 C北宋 D西夏 2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 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 A三次征辽东 B科举制的创 设 C.开元盛世 D大运河的开凿 3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 C. 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理 4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属于“观点”的
3、是( ) A.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B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 唐玄宗倡导节俭 D唐朝杜甫三吏三别春望 5.如今,许多中小学已普 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腊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大唐王朝近 300 年间,任用外国人做官不计其数,长安城更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各族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这体现出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 ) A封闭、保守 B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C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
4、 D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7. 2018 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主持人董卿如此评价一位诗人:他笔下的长江,有着这世界上最美的 景象。清晨,那是“朝辞白帝彩云间”;春天,那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个人坐船,那2 是“孤帆一片日边来”;而登高怀古,那是“凤去台空江自流” 。 我想这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有了他,也为在江上奔波的旅客们找到了一份心灵的寄托。董卿说的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自居易 D苏轼 8.7 世纪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汉藏关系,藏族入民亲切地称呼她为“阿姐甲莎”(意为汉族阿姐)。这件事发生在( ) A. 隋朝 B唐朝 C宋朝 D. 元朝 9 “ 东瀛
5、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这首诗描写的历史人物是( ) A鉴真 B玄奘 C忽必烈 D郑和 10高傲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搀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 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图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11“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它发生在( ) A. 唐太宗统治前期 B. 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12. 960 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 出征,不料半路 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
6、宋 ” 为政权名称, 这就是“黄袍加身” 。他是( ) A赵匡胤 B赵光义 C赵普 D石守信 13.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文化繁盛期”出现的原因是( ) A把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B重视发展文教事业 C派文臣担任州县官吏 D消除藩镇割据局面 14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似乎是气 魄很大,但是 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西夏 辽 金 蒙古 A B C D 15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
7、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战争频繁 D海外贸易的兴盛 3 16.宋辽、宋夏、宋 金和议的共同之处是( ) A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 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C重新划定边界 D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17 “ 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亡于蒙。”描述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 B党项 C蒙古 D女真 18.读下图,对相关朝代的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A. a、 c 两朝都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为中国大一统奠定基础 B b、 d 两朝都有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C b
8、 朝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融洽 D c 朝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措施,增强了北宋军力 19. 2017 年 4 月 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设立雄安 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我国从沿海向内地推进开放的又一大手笔。回顾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秦汉魏晋经隋唐宋元,呈现出的转移方向是( ) A从东南向华北 B从西南向西北 C从东北向华南 D从西北向东南 20北宋初期纸币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B铜钱和铁钱携带不便 C宋代造纸业相当发达 D政府支持发展纸币业 21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编排有关成吉思汗的课本剧,设置了以
9、下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案上摆着伤寒杂病论资治通鉴 B蒙古军队进攻辽、西夏时使用突火枪 C成吉思汗登长城察看军情 D营帐内挂着一幅元代疆域图 22在南宋初年和南宋灭亡之际,各有一位英雄,他们为了捍卫汉族政权进行了不 屈的斗争,他们是( ) 4 A岳飞和寇准 B文天祥和寇准 C岳飞和文天祥 D. 岳飞和班超 2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 主流,下列人物中实现国家统一的是( ) A赵匡胤 B元吴 C铁木真 D忽必烈 24. 1951 年 5 月 23 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开启了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西藏正式成为中央
10、直接管辖麴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是在( ) A汉朝 B宋朝 C 元朝 D明朝 25历史学习耍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 ” 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 地 方军阀 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 政权 的时代 C. 民 族 政权并立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第卷 (非选择题 共 50 分 )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 ,第 26 小题 18 分 ,第 27 小题 16 分 , 第 28 小题 16 分 ,共 50 分 ) 26( 18 分)唐、宋、元的政治各有特点,古代政治家的智慧光耀千古。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1、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重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选自贞观政要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经过唐太宗的治理,唐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 分)这一局面的形成,与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的哪些重大措施有关?( 4 分) 材料二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从材料二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 4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12、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2 分 ) 材料三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日: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一一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3)据材料三,对。外之郡县,进行管辖的是哪一机构?( 2 分)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科中的话予以说明。( 2 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分) 27( 16 分)唐宋时期的中国是繁盛的时代,经济发展尤为品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5 (1)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图一、图二是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是什么?(
13、4 分)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2)请举出两宋时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一个事例。( 2 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2 分) 材料三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 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4 分) 材料四 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 在当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