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考点1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20天津,1,3分)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 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答案答案 D 由材料可知井田制下,村社土地中的私田只是分给村社成员使用的份地,“按制度定期 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可见尽管冠以“私田”之名,但土地的所有权仍归国家所 有,而非私有,所以D项正确。井田制下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没
2、有所有权,所以 不能进行土地的交易买卖,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私田收获的信息,B项错误;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 时期逐步形成,是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材料所述不属于这一模式,C项错 误。 2.(2020课标,25,4分)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 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答案 D 由材料可知,为“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曹操在许下和各地大力发展 屯田,据此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有
3、助于缓和东汉末年尖锐的社会矛盾,所以D正确;屯田制建立在封 建土地国有制基础上,不会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错误;材料未涉及农业的商品化进程,B错 误;材料也未提及中原人口的南迁问题,C错误。 3.(2020江苏单科,5,3分)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 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 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答案 D 材料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说明存在着
4、租佃经营方式,“有发给工 本和工银的记载”说明当时存在雇佣关系,加上本来存在的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说明当 时在明代松江地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D项。材料中有关于雇佣劳动的记载,但不能证明 此种经营方式基本普及,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信息,故排除B项;地主收入依 赖家庭副业的信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 4.(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 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5、 答案答案 A 西周井田制规定,土地归周王所有,其他贵族没有土地所有权,土地也不能买卖和交换, 而题干材料中出现了出让土地的现象,这说明井田制出现了松动,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世袭制度 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抑商政策始于战国时期,西周时期尚未开始实行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礼 乐制度崩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5.(2019课标,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 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
6、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答案 C 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委托给佃户经营的现象,而佃户属 于个体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有权的 变更情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使用权,无所有权,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可观,并非 微不足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租佃关系 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金。战国时期产生;到汉代,“或 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 营成为仅次于自耕
7、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在租佃关系下,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长 期的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 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6.(2018课标,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 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答案 D 根据材料中“战国以前”这一时代指示,以及“自然陨铁制作”的信息,可以
8、排除A、 C两项。B项是本题迷惑性较强的干扰项,材料显示出今新疆地区战国以前的墓葬中铁器实物分 布也相当密集,但并未提供相关铁器实物的工艺特征,并不能判断其与战国以前中原铁器实物相互 影响;分析时也可以联系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常识性的知识,明晰历史时序,予以排除。由排除 法可知,D项正确。 7.(2018课标,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 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 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9、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答案 B 本题的情境为西汉文景时期的农、商矛盾,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富商大 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表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受阻,正确答案选 B项。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粮价低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 情,但这只是题干中的部分信息,并非本题的主旨,不能将题中的多数信息摈弃不用,对农、商矛盾 视而不见,故C项亦不选。税收是国家行为,商人是无法操纵的,故D项错误。 8.(2018海南单科,3,2分)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 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美洲
10、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答案答案 C 唐宋时期,大量中原人口移居南方,带动了南方地区的农业开发,甚至形成了梯田这一不 同于平原地区耕垦模式的田地形式。梯田是中原农民在南方山地进行农业耕种的形式,可以说适 应了南方深入开发的需要,故C项正确。美洲农作物的传播发生在明清之际,故A项错误。土地兼 并与商业的发展、政府的土地政策有密切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范畴,与土地开发没有直接关 系,故B项错误。人口南迁促进了荒地的开垦,刺激了梯田的出现,而不是梯田的形成刺激了人口南 迁,D项因果倒置。 9.(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
11、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 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常在农户蚕丝收获之 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济开始 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桑蚕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农耕技术衰退,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 地主剥削程度的问题,排除D项。 10.(2017课标,26,4分) 上表为唐代后
12、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答案答案 A 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包括130亩)的户数占总户数的90%以上,说明 当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数据显示,占有130 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不足10%,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出,B项错误;均田制在唐中期已经瓦 解,
13、故C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体现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D项错误。 11.(2016课标,25,4分)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 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农事图中多人共同 劳作的情形即使有也不会普遍,不能用来作为支持当时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的证据,A项错误; 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
14、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 项错误。 12.(2016课标,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 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答案 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和之前的朝 代相比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 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未出现严重 衰退,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是在城市中实行的制度,与农村租佃
15、关系无关,故C项错误。宋代实行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并不等于管理失控,故D项错误。 13.(2020山东,16,12分)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 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图3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答案答案 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 年)。 图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
16、(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 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 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天宝元年)。 解析解析 本题通过人口密度图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学生要通过人口分布 信息判断地图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突出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从图1可知,这一时期南北人口 分布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符合东汉时期北方经 济发达,南方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故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据图2可知,长江下游江浙地
17、区人 口密度最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宋及以后经济重心在南方,明初政治中 心在南京,南方经济相对发达,故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图3反映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下 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符合唐代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地区不断开发的状况,故判定图3为唐 代(天宝元年)。 14.(2020课标,41,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 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 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
18、,有近2 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 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 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分) 答案答案 (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 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解析解析 (1)材料一叙述了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概况,根据“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在两岸 筑堤防系统”“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
19、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在永定河修 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等信息概括措施。根据“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 滥,但河道淤积严重”等信息,可以看出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未根治水患。 15.(2018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 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 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 外来因素。(4分) 材料二 在中国,小
20、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 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 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 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 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 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
21、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 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 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 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 答案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 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
22、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 工商领域。 解析解析 (1)第一小问要结合示意图和文字材料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明和清前期的国际形势 加以分析。(2)第一小问有两个角度,脆弱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分析,顽强的原因要联 系小农经济的优点分析。第二小问要列举出最典型的经济重心南移这一事例。(3)第一小问要从 “农为国本”对农业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主要从自然经济的特点、古 代政府的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 16.(2018课标,41,12分)(节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 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 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 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 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 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
24、个 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 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 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 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答案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 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25、,备荒物资。 解析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 地区”“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各式各样的豆制品”“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 实践经验与其他作物轮种”“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等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 问“作用”,根据材料中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送至南方救灾、 备种”等信息归纳概括即可。 17.(2016课标,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 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
26、制。玉米、甘薯等 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 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 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 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 “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 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
27、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 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答案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
28、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 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解析解析 (1)主要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首先要划分出材料一的段落层次, 材料一总体可分为两层,前4句为第一层,介绍了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第5句为第二层,介绍了 人口膨胀的影响。第一小问,根据第一层的4句逐句归纳,归纳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社 会总体稳定”“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等。第二
29、小 问根据第二层及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 (2)第一小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如“西北诸省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 业”“改良农业”“迟婚与节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作答时不要照抄原文,一定要归纳概 括。第二小问属于评价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对所有主张进行总体评价,也可以对个人主 张分别评价。评价时一定要遵循一分为二的基本原则,既要看到进步性,又要认识到局限性。 1.(2018北京文综,13,4分)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 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
30、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 认识正确的是( )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B. C. D.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B 南宋初年北民大量南迁,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价格暴涨,经济利益的驱使及 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从而打破了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因此 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成书于明代,与“南宋”这一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曲辕犁是唐代 江东地区发明的适合南方水田耕种的生产工具,排除。本题选B项。 2.(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
31、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 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答案 B 首先,由材料中“衔尾鸦”“蜕骨蛇”“翻”“推”等可判断出是翻车;再由“天公不 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利用翻车引水灌溉农田,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 确。唐朝创制的筒车利用水力对丘陵山地进行灌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A项错误;利用“水 车”抗旱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C项错误;农业发展受土壤、气候、水文等多种自然因素的限 制,“水车”的使用固然能够在一
32、定程度上改善不利的水利灌溉境况,但远未能使农业“摆脱自然 的束缚”,D项错误。 方法点拨方法点拨 解答本题可分为两步:一是判断该“水车”是哪一灌溉工具;二是认识这一灌溉工具 的作用及其在农业灌溉史上的地位。判定灌溉工具时应抓住“衔尾鸦”“蜕骨蛇”这两个形容 其形状的词语和“翻”“推”等体现其使用方法的词语,由这些词语可以判定这一灌溉工具是翻 车。 3.(2016海南单科,6,2分)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 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
33、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答案 A 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知贾思勰反对粗放式种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 的产出,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适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 要,故C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并不是十分尖锐,故D项错误。 4.(2016海南单科,8,2分)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 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34、 答案答案 D 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时期,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 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故D项正 确。 5.(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 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 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答案 C 据“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比邻敦睦”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材料 反映了小农经济男
35、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小农户个体经营符合题意,答案为C 项。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6.(2015课标,24,4分)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 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 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 增加,
36、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也 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A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考生混淆了因果关 系造成失误。 7.(2015天津文综,1,4分)“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 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依据“两柄上弯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故B正确;A、D反映的是犁耕
37、,C为灌溉工 具,均不符合题意。 8.(2015课标,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 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答案 C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 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是推动南 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解题技巧解题技巧 我国至今仍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本。放眼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巧用排除法,答案可得。 9.(2015四川文
38、综,13,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 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 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 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 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 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
39、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12分) 答案答案 (2)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分)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3分)改变了人 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3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3分) 解析解析 第(2)问提取材料信息,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人口增长、人们生活习惯改变以及土地利 用等方面概述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10.(2014课标,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 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
40、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 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 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 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 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 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 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
41、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 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 “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 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答案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
42、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 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12分)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 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分) 解析解析 第(1)问,首先要提炼出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注意角度一 定要全面,如政府的政策、移民的来源和规模等。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从政治、经济、文 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总结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政治方面要联系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抵御外来 侵略,经济方面要联系增加政府收入、
43、促进当地开发以及缓解人口压力,文化方面要联系移民对促 进关内、关外文化技术交流的作用。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分析有关古代史问题的原因或作用时,一般的思路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 系、对外关系等几方面入手。 考点考点2 2 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 1.(2020课标,27,4分)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 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答案答案 D 从材料信息“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并结合所
44、学知识可知,明中叶 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匠可以纳银代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而 “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说明政府允许匠户将生产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这有利于民营手工业 的发展,从而间接导致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削弱,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白银与其他币种的比较, 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雇佣劳动关系,故B项错误;从“明中叶后”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中 叶后,民营手工业的地位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 2.(2020江苏单科,1,3分)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 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
45、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 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答案 C 题干材料只是提到近年在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不能说明青铜农具最早 出现于江西新干,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种类较齐全,但不能说明成 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 之痕”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商代青铜比较珍贵,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很少被使用,故C项正确; 南宋时期
46、,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与题干时间“商代”不符,故D项错误。 3.(2019天津文综,1,4分)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 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 B. C. D. 答案答案 C 由所学可知,材料展示的两件青铜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故C项正确, 皆不在四川境内,A、B、D三项错误。 4.(2019北京文综,12,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 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
47、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答案 A 公元前7前5世纪正处于东周时期,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 等地属于古代西域地区,在这些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说明东周时期丝织品 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 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 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 5.(2018课标,26,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 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 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答案 A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 确、合理的解读及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充分展现了 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即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北宋前期,随着制盐技术的进步,四 川井研县一带密布着许多私人开办的盐井,工匠聚集于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