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全集必修 10 篇 1.论语十二章 1. 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_,_。 2. 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 _,_。 3. 在十二章中,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 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 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 _。 5. 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 _。 6. 在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
2、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 _。 7. 在十二章中,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 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 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 _。 9. 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 和“_” 。 10. 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 一篑是因为“_” ,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_” 。 11.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_, _,_。 12. 在十二章中,孔子谦虚地认为君子之道的三个方面自己一
3、个都做不到,但他的学生子贡说 的“_”这句话却认为孔子已经达到“君子”的境界了。 13. 在 十二章 中, 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_” 。 14.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 做到的句子是:_,_。 15. 在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 、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 察力,还“_,_” ,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6. 在 十二章 中, 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 认为诗可以 “兴观群怨” , 还可以 “_, _,_。 ” 17. 在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
4、了要求的句子的: _,_。 18. 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_,他认为 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19. 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_”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20. 在 十二章 中 , 孔子 认 为仁就 是 要 克 制自 己 ,按照 礼 的 要 求去 做 的句子 是 : “_” 。 21. 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 的句子是:_,_。 22. 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 _。 2.劝学 1.荀子在劝
5、学中指出: “ 青, , 。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 ”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 。 ” 4.“ ,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 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 “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 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论语中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
6、的劝学中, 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 ”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 ”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 , 。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 , 。 ”荀子用这两句话 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 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 。 ” 11.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 , 。
7、” 12.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 , 。 ”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 , 。 ”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 , 。 ”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 性的句子是“ , ;” 17.如
8、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 ;反之则会取得成功 , 。 ” 18.劝学中点明人要实现自己境界的提升就要不断积累的句子是“ , , 。 ” 19.“ , ,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 而二螯,然 “ ,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 成功。 20.“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 为“ 。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3.屈原列传 (节选)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
9、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 还有“ ,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 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 ,也就是心中有怨气, 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 。 ”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 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 “天啊!” ,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 有形象的描述: , 。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
10、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 , ”这 三方面。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 是: , 。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 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 ,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 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
11、释: , 。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 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1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 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 。 14.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 , 。 ” 15.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 , , , , 。 ” 1 6.屈原“怨”的原由是: “ , , ?” 17.离骚的文风特点是: “ , 。 ” 4.谏太宗十思疏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 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12、魏征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_,_。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 ,并且在用人和 从谏方面做到“_,_” ,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 的事了。 4.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 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_” ;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 “_” ,要赏罚得当。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_,_。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
13、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 “_,_” 。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 制欲望,就好比“_,_” ,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 8.在 谏太宗十思疏 中, 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_, _。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 待老百姓,老百姓会“_,_”,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5.师说 1.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
14、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 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 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 ? 2.师说中,作者用 , 的例子,论证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 3.韩愈在 师说 中写道, 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 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 对其子 ; 对自身 。 4.李蟠不拘时俗的从师学习的态度及做法是: , 。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 , 。 6.韩愈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 总结全文, 点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 。 7.在师说中,韩愈列举了孔子从师谦逊的态度:孔子认为,众人中,至少一人能比我强点,我就能拜
15、他为师的句子是 : , 。 8. 师说 中, 用 “嗟乎! ” 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 。 其中, “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 “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 师 说 一 文 通 过 “ 古 之 圣 人 ” 与 “ 今 之 众 人 ” 对 比 , 赞 扬 了 “ 古 之 圣 人, , ”的正确态度。 10.在师说中,韩愈将讨论的焦点引到以“道”为师的态度上,并且发出强烈感叹的句子 是 , 。 1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拜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师,是理所当然的句子是: , , 。 12.师说中,作者对教师职能的定义是 , 。 13. 荀 子 劝 学 篇 指 出 :“
16、青 , 取 之 于 蓝 , 而 青 于 蓝 。” 这 与 韩 愈 师 说 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1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 , ?”一句同 义。 15.师说中明确的指出了从师学习应不分身分高低贵贱年龄长幼的是 , 。 16. 师说 一文通过 “古之圣人” 与 “今之众人” 对比, 批判了 “今之众人, _ , _ 的错误态度。 17. 在 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 即 , , 。 18.韩愈在师说中感慨,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与当时士大夫这类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 , ! 19.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
17、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 意料的结果: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 ” 20.师说中,之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 6.阿房宫赋 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2.阿房宫赋以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借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 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 ; , 。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人 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语句是: , 。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
18、、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 海一; , 。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 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 。 , 。 6.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 是: , ? 7.文章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 ; , 。 8.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 ; , 。 9.“ , ; , 。 ”结句精警, 扣人心弦。 10.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
19、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 11.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 。 12.阿房宫赋用 16 个字“ , , , ! ”简明扼要地交代 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 13.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 。 14.陆参作长城赋云: “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 ”以四个三字句发端。 阿房宫赋祖长 城句法,云“ , 。 , 。 ” 15.阿房宫赋中以龙和虹为喻,写长桥和复道壮美的句子: , ? , ? 7.六国论 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首段提出“ ,
20、_ ,_,_” 的精辟论点,同时也点出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 2.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苏洵在六国论中便引用“古人云: 以地事秦,_, _,_ ”来论证贿赂秦国的危害。 3.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 , ” ,敏锐地 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4.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 件: , 。 5.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 “非兵不利,战不善, 。 ” 因此, 杜牧在 阿房宫赋 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 。 ” 6.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
21、的句子是: , , 。 7.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 , 。 8.六国论中记叙六国先人开拓疆土十分不易, “ , , , 。 ”前人筚路蓝缕,辛苦创下的基业,后人却不珍惜。 9.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 。 10.在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 “ 。 ”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8.答司马谏议书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与司马光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在结尾用“ , ”两句聊表敬意。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王安石例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当面
22、对着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依然坚 守自我,“ , , 。” 3.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而王安石则认为自己有理有据,在答司马谏议书 中,“ , , ,不为侵官; , ,不为生事; ,不为征利; , ,不为拒谏。” 一一作答,自觉问心无愧。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 、 ”一句揭示当时士大夫长久以来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附和世俗、讨好众人的面貌,这也是他潜心变法 的重要原因。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 , ”一句概括了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一一作出解释。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如果司马光指责他“ , , , ”。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如果叫他秉承祖法,
23、无所作 为,那他就不敢苟同了。 9. 赤壁赋 1.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乘着风飞行,漂浮在天空中,飘飘欲仙,脱离了现实,不问前方,不知止地的 一句是: , 。 2.在赤壁赋中,苏轼之客期望自己能“ , ”, 在客人的想象中,自己与仙人把臂同游,和日月同生。 3.赤壁赋一文,苏轼用“ , ”两句着重描写了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婉转 悠扬的悲戚箫声,它能“ , ”,想象奇特,笔力深刻。 4.赤壁赋中,苏轼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 。 5.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泛不起一丝波纹,也恰好体现作者夜游赤壁时怡然自得的心情的语 句是: , 。 6.苏东坡
24、在赤壁赋中回答客人,提出了对宇宙与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 “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那么“ ”。 7.赤壁赋中,写苏轼一行人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 。 8.赤壁赋一文中,客人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短暂与渺小,用比喻的手法写下“ , ”消极至极。 9. 赤壁赋 中 “ , , , ” , 常被后人引用,用来勉励自己修身自好,不贪慕身外之物。 10.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 , ”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
25、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10.项脊轩志 1.项脊轩志中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句子是: , , 。 2.项脊轩志中写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的句子 是: , , 。 3.项脊轩志中写妻子归宁回来时转述小妹们的充满稚气的问话,并传神地表现了小妹们的娇憨之态的句 子是: “ , ?” 4.项脊轩志中,写作者睹物思人,把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寄予亭中枇杷树的语句是: “ , , 。 ”物是人非,痛彻心扉。 5.项脊轩志中,写归有光怀念起祖母昔日手持象笏对自己的殷殷教诲,一时心情激荡,真情流露的一句 是: , ,
26、。 答案答案 9.赤壁赋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9.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0.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0.项脊轩志答案 1.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3.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4.庭有枇杷树,
2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7.六国论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弊在赂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答司马谏议书 1.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28、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阿房宫赋答案 1.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4. 蜀山兀,阿房出。 5.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 灭六国者六国也,
29、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11.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2.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4.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15.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师说答案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位卑则足羞,
30、官盛则近谀。 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7.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9.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0.闻道有先后,术业
31、有专攻,如是而已。 谏太宗十思疏答案 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5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7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8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9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0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屈原列传 (节选)答案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6.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7.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8.上称帝喾,
32、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9.其文约,其辞微 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7.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8.其文约,其辞微 劝学答案 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学不可以已。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水为之,而寒于水。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3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论语十二章答案 1人而不仁,如礼何? 2人而不仁,如乐何?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8任重而道远 9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0吾止也。吾往也 1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2夫子自道也 13其恕乎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可以群,可以怨 16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8敏于事而慎于言 19就有道而正焉 20克己复礼为仁 2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