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将“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落实在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落实在课堂 首师大教师教育学院 “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 阅读一篇文章要逐字逐句细读 阅读一篇文章不能留死角,需要解決所有的疑问 学生把教材上的文章全搞懂,语文能力一定强 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定强 教师把文本讲清楚,比学生自己去读效率更高 阅读就是学生自己去读书 阅读一篇文章要逐字逐句细读 过于强调精讲精练 阅读一篇文章不能留死角,所有的疑问都解决才算读完 阅读教学面面俱到 学生把教材上的文章全搞懂,语文能力一定强 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 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定强 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将知识教
2、学当成语文教学的全部 教师把文本讲清楚,比学生自己去读效率更高 强调教师主导、接受学习 阅读就是学生自己去读书 阅读方式、语文实践活动单一 当前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经典作品阅读量不足; 读书方法引导缺失,教学几乎都只是精读精讲; 学生阅读行为难以发生,实践活动方式单一; 阅读量过小,缺少长文章及有难度挑战的阅读; 教学内容缺少与生活、社会的关联; 学生阅读时间、阅读资源严重不足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教与学过于依赖教材,只有课堂“半截子”语文课; 知识型的语文教育,语文素养缺乏。 学校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 怎样改变教学低效的现状? 如何找回教师的职业尊严与幸福感? 统编语文教材对
3、阅读的重视统编语文教材对阅读的重视 区分不同课型区分不同课型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 的“三位一体”的 教学结构。 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讲得比较细、精,给例子、 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兴趣; 略读课主要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 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 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 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 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重视阅读方法重视阅读方法 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 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部 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 分量的。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和大人一
4、起读、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 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 课外阅读的文章。 初中的“名著选读”还加上拓展书目,改变以 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文章、整本书)” 课时数不够怎么办?课时数不够怎么办? 案例一:识字教学与阅读案例一:识字教学与阅读 小语一上 单元一 中国人,方块字 学习目标 1.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知道我是中国人,方块字是 祖国的文字,逐步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在游戏中识字,在生活场景中识字。在“天地人”这一真实 又自然广阔的情境中,认识与“天地人”相关的45个生字,会 写17个字和10个笔画,了解汉字从上到
5、下、先横后竖的书写特 点。 3.认识基本笔画,尝试书写汉字,注意横平竖直,感受汉字方 方正正的特点。 4.喜欢阅读,能在阅读中初步感知韵文。能和大人一起进行课 外阅读,和同学说说自己阅读的大致内容。 5. 能根据要求观察,有好奇心,能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尝试 用普通话交流,会大声地说,认真地听。 案例一:落实国家教材要求案例一:落实国家教材要求 小语一上 单元一 中国人,方块字 教材安排的内容容量大,而且呈现难度大。因此, 在设计时,调整了学习内容,合理设置了教学目 标。 调整学习内容及安排顺序,通过引入丰富的语言 材料、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落实基本知识。 先认识与人相关的
6、口、耳、目、手、足等字(儿 歌人有两个宝);认识人和“人”字,认识 周围的同学(儿童歌曲找朋友);再认识天 和地(绘本故事盘古开天辟地),以及相关 日、月、金、木、水、火、土等字。 合理设定学习要求。一些字只认不写,一些字 只要求会读,大体知道其意思,着力培养学生 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和喜欢汉字的愿望。 有的儿歌只读不背,初步感知,不要求理解。 结合教材学习内容,适当穿插一些绘本、儿歌、 歌曲、小故事、视频、动画等,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减缓学习的坡度。 案例二:从读童话到“编”故事 启示:从传统的内容分析走向统整 1. 聚焦主题或问题,创建阅读活动 “文本群” 2. 组织和指导阅读活动 3.
7、指导学生形成过程性学习成果 4. 组织开展交流合作、成果宣讲等 学生活动 阅读阅读:方法与技能、阅读理解能力、参与读者群 体活动、运用信息、体验阅读乐趣等。 精读教学主要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技能和方 法,而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则还需通过 开展广泛的阅读、丰富的活动来实现; 基于一组文章的阅读,创设情境任务,一定的深 度学习,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素养。 课堂定位:课堂定位: 1重点问题解决:交流归纳问题、形成初步 认识、课堂现场交流研讨 2学科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形成成果并进行 交流展示(交流不仅是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更 是思路的整理、相互借鉴再学习) 语文要素与阅读教学语文要素与阅读教学
8、 教材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教材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将“语文素养”的各个基本“因素”(基本的语文知识、必要的语 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 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 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引导或习题设计之中。 各个单元没有命名,有意弱化主题,但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 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 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 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 一定的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 怎样进行有目的地阅读? 根据阅读
9、目的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 也会有所不同,如快速阅读全篇,获得作者表达的信 息(浏览);筛选重要的信息(跳读);区分重要的 和非重要的信息(比较阅读)等。 根据具体任务,确定哪些内容需要快速阅读(浏览), 以提高阅读速度;哪些内容需要精读,必要时多读几 遍。 怎样进行有目的地阅读? 精读时,可以一边读一边用笔勾画,画出关键词句, 获取重要的信息。 筛选哪些内容对完成阅读任务是有用的,获取有用的 信息(跳读);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精读,综合运用多 种阅读方法(概括段意、抓关键句等),深入理解掌 握;而对非重要的信息,可采用快速阅读或浏览的方 式,甚至可以跳读忽略。 案例四案例四 六年级课
10、文六年级课文 竹节人竹节人 1. “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教别人玩竹节人” 2.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3.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的阅读任务,找到 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运用复述的方法完整生 动地讲述。 1.如果让你教别人玩竹节人,你会怎样读课文? 根据阅读任务,快速略读全文后,用跳读的方 法,找到怎样玩竹节人这部分内容,即第8、9 自然段。 段落中表示连续性动作的词语,关注玩的方法 和过程。 2.如果让你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你 会怎样读课文? 根据阅读任务,找到文中集中描写斗竹节人的情 景和乐趣的内容,聚焦第 8 19 自然段和第 20 23 自然段扣住表现“我们”装
11、饰竹节人、斗竹节 人时有趣、快乐、投入的词句进行深入体会,通 过作者的描绘展开想象,感受当时惊心动魄、无 比热闹的“搏斗”场面。 课文还从侧面描写了玩 竹节人对孩子的吸引力。 3. 如果让你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你会怎么 读课文呢? 根据阅读任务,重点关注老师没收竹节人、玩 竹节人的段落,即第 20 29 自然段。 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老师的形 象。 案例五案例五 四年级课文四年级课文 夜间飞行的秘密夜间飞行的秘密 学会提问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 1.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2. 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的目的 提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调动学生阅 读的主动性。 提问的角
12、度 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问,也可以针对课文的写法提问,还可以针 对读课文后得到的启示提问。 提问技巧多角度提出问题 运用提问策略阅读课文时,以针对课文的整体和局部提问,也可 以从题目、写法、启示、联系生活实际等角度提问。 学会多角度 提问,可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开阔我们的视野。 1. 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 提问角度:从课文题目的角度提问。 2. 课文的题目是 “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 要写飞机? 提问角度:从写法角度提问。 3.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提问角度:从课文内容角度提问。 4. 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启发的? 提问角度:从课文拓展角度提问。
13、 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与阅读策略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与阅读策略 怎样读精读、速读、快速浏览、跳读、猜 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研究性”地读、 带着问题读书 怎样写批注、点评、笔记、读书报告;成 篇的写作、体现完整思维过程的片断写作或微 写作 怎样进行语文性活动演说、辩论、课本剧、 故事会、主题研究、调研、访谈、文学期刊编 纂、社团组织、网络协同学习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最基 本的语文学习活动。 教素养,语文知识怎样处理 案例六:关联词的教学案例六:关联词的教学 在教学母鸡一文中,有一段是这样的:“不论是在院里, 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 东西。” 首先
14、阅读,把握整段话语的基本意义有了这一体会作为 前提,后面的教学就有了前提条件。 问题1:哪些词最能突出话语的情感意义引发学生注意这 段话语组织的特点。 问题2:删去一词做对比。通过增删关联词语体会话语意义上 的变化没有直接甩出陌生术语,仍以直接材料作引子, 巧妙引入,学生自己通过实践体会到关联词语的功能和使用 规则,印象深刻。 归纳:点出“关联词语”这一核心概念更高一层的提高 需要老师点出,但时机恰到好处,因为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的 一系列思考到了这一步。 造句、实践运用 案例七:生字词的教学案例七:生字词的教学 老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它告诉我们
15、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与人相处是非 常重要的,与人相处得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我 们的生活能否美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 的老王,看看作者与老王是如何相处的。 2.介绍作者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 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 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 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 有我们仨,澡堂。老王是作者在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当时作者被下放到 五七干校。 3.字词注音 伛()荒僻()攥()塌败() 取缔()骷髅()滞笨()愧怍()惶恐() 4.文本解读 案例八:背景知识的教学案例八:背景知识的教学 四年级课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原名叶
16、绍钧、字秉臣、1894年生于江 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 会活动家,代表作稻草人、小说集隔 膜、长篇小说倪焕之。 背景还原背景还原法:法: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细读中无法解 决的问题;指导学生明确解决此问题需要了解 的知识,以此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还原作者创 作时的情景,以达到丰富阅读背景知识、更好 地理解文本的目的。 “背景还原”的主体为学生,需要学生自己通 过网络查找资料;它是一种探究式阅读方法; 它致力于解决文本深处的问题,提升对文本思 想的理解。 案例九:口头作文案例九:口头作文我们的家乡真美呀我们的家乡真美呀李吉林李吉林 我让学生站在家乡的一座高楼上,依次向东、南、 西、北望
17、去。我先让学生把“向东看,我看 见 ”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进而我加大难度,将已补充完整的句子再扩充: “我看见( )的田野。”“我看见 ( )的宝塔。”以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 语,把一句话的意思说得更具体。 学生回答:“我看见广阔的田野。” “我看见一望无边的田野。”说了田野之大; “我看见金黄色的田野。”说了田野的色彩; “我看见绿色的田野。” (时值夏季,麦子已成熟,稻秧也插好,故黄 绿相间。) “我看见了丰收的田野。” 孩子们用这些简单的一句话都表达了感受到的 田野之美。 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开始感到词在句子中的 作用。我再进一步加大训练的难度,要求学生 讲出“你看见
18、什么样的田野怎么样”。 学生回答:“我看到金黄色的田野一大片。” “我看到碧绿的田野好像起伏的海面。” “我看到美丽的田野披上了绿色的外套。” 我又要求学生把两个句子连起来,启发学生运 用“和”、“还”这些连接词。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但往往缺乏条理, 我就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一年级 口头作文中的逻辑训练,我认为主要是训练学 生的思维条理化,使之叙述顺序合乎逻辑,不 仅能言之有物,而且能言之有序。 由知识中心论转向重视语文实践;由语言 分析本位转向重视语感培养。 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首先,把握知识教学的内涵与度。把握知识教学的内涵与度。基本词汇、语 法知识要随文学习,用来
19、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 难点;了解常用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 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 文化常识。 其次,其次,知识呈现和能力训练要活动化。知识呈现和能力训练要活动化。 第三第三,学的过程与教的过程要一体化,学的过程与教的过程要一体化,教的行为 就是激发、引导、帮助、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发 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达成要达成要基于语言文字特点基于语言文字特点, 潜移默化。 义务教育课程课标2011年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 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
20、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 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 教学设计,设计什么? 目标: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的达成; 资源:教材?一篇文章?一组文章?一本书?生 成性资源? 方法:如何引发学生学习行为发生 过程:一堂课?数堂课? 评价:评什么?用什么评?谁来评? 如何让学生的言语实践行为真正发生而不是只听 教师精讲精读; 如何让学生基于教材、超越教材获得大量的听说 读写实践; 如何让学生的阅读能真正转化为能力; 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如何让学生拥有多样 化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 跳出聚焦于单个课时计划、单篇文本的琐碎精讲、 分析模式,走向课程整合 语文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定位语文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定位 教科书是重要但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教科书是重要但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 用教科书“教素养”,而不是课文分析; 教科书内容不是分割成45分钟的单位,不能 把课堂教学局限在教材文本印刷物; “教科书不是美文汇编教科书不是美文汇编”,而是学生解决语 言任务的支架;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潜能,让教科书让教科书 打开学生的语言生活打开学生的语言生活 。 谢谢! 请提出宝贵意见 蔡可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