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1 页 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 一、一、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 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平准书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4 分) 【政治之盛】 材料二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 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6 分) 【外交之盛】 材料三 2 000 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
2、的贸 易和人文交流通路, 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3)“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今“丝绸之路”的主 要作用。(4 分) 二、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陈在负暄野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 材料二 如图。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2 页 材料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1)材料一中, “旧亦有之”,你认为“旧”应该指何时?(2 分) (2)材料二中的图
3、一人物被称为“医圣”,他是谁?后世称之为“医圣”的原因是什么?图 二人物主要有哪些贡献?(6 分) (3)司马迁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作者著书的态度是什么?你从他身上学到 了什么?(6 分)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割据,王朝更替,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请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1)图示中和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4 分) (2)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哪一场战役?(2 分) (3)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2 分) 材料二 三
4、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4)依据材料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 影响有哪些?(4 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3 页 材料三 知识结构图。 黄河流域出 现民族大交 融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 提倡学习 中原文化 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5)填出上面图示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地点。该图示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是 怎样的关系?(4 分) 四、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 2 000 多年后的今天,
5、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 实:有 100 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 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如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 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 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了大量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 一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6 分)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 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6
6、分)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 分) 五、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汉时期,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东汉末 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经过 六朝时期的长期开发,逐渐可与北方媲美。 (1)两汉以前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的原因是什么?(2 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4 页 (2)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2 分) (3)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2 分) (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
7、经济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2 分) 六、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官员们给皇帝上书,都用布包着,叫书囊。时间长了,书囊存了很多,文 帝舍不得丢弃,于是就命人把这些五颜六色的书囊拼凑起来做了一件帏帐,挂在宫殿里。一 天,大臣们看到帏帐挂在宫殿里,便对文帝说: “陛下,国库里有那么多的绸缎,为什么要 用这些书囊作帏帐,这不有损皇帝的体面吗?”文帝答道: “这件帏帐虽不好看,但不是一 样能用吗?况且又节省了财物,不是很好吗?” 材料二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文帝具有怎样的品质?你对此有何感受? (2)从材料二中
8、得知,汉景帝非常重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他在位时期采取了哪些 措施。 (3)结合当时实际,说出文帝和景帝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做法带来怎样的结果? 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 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 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材料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2 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三国”指的是哪
9、三国?(2 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5 页 (3)材料一中的“周郎”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3 分) (4)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4 分) (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 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3 分) 八、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 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 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材料二 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
10、),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 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并 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 (1)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什么变化?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2 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什么现象?下列简图比较准确反映这个历史现象的是 (4 分)( )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2 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什么启示?(答出两点即可)(4 分) 九、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6 页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右图)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 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3 分)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 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 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 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 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3 分)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 (今洛阳一带)王里
12、,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4 分)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 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6 分) 十、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乱世风云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阻滞和破坏作用,但是也存在着 许多新的发展因素。此时期科技文化承上启下,在我国历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 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科技显辉煌】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用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环形山?(2 分) 七年级历史上
13、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7 页 (2)材料一中的图二是哪个领域的著作?这部著作有何历史地位?(4 分) 【艺术放光彩】 材料二 (3)材料二中的两幅作品的名称分别是什么?这两幅作品的作者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 分) 【感悟传文明】 (4)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具有怎样的特点?对此你有何感想?(4 分) 十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温州瓯海区泽雅的古法造纸素有“中国造纸术活化石”之誉, 这里的“四连碓造纸 作坊”是目前为止唯一承载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二 2016 年 5 月 28 日, 中国北方最大藏传佛教寺庙承德普宁寺举办了“宗师殿”建设 落成
14、开光揭幕仪式。普宁寺是汉藏风格结合的喇嘛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 年)。 (1)根据材料一回答,造纸术发明于何时?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假如你是参加此次活动的一名学生,你当时的感想是什么? (3)佛教起源于_,张骞通西域后经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传入中国 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汉朝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十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 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 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
15、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西 域都护的设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 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 效的统治。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8 页 材料三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 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 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材料二 (2)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张骞凿空”?有什么重大作用? (3)以上材料中的哪一史实最能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请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举两例说明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文化交流之路。 十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16、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在我国科技文化艺术发展 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一起领略其风采。(8 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请分别写出图一和图二的艺术品名称。(2 分) (2)图三和图四中的两座石窟分别处于哪两个省份?体现了哪一宗教特色?(3 分) (3)请列举这一时期数学、农学以及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各一。(3 分) 十四、 (13 分)有人把汉武帝统治时期称为“汉武盛世” ,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评说。解读 材料,回答问题。 【盛世之基】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之初他所继承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社会现实。 要讲到正面的现实 , 首先表现为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整个社会呈现出社会安定
17、、政治清明 百家讲坛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1)汉武帝即位之前的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2 分)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称 为什么?(1 分) 【盛世一统】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9 页 材料五材料五 材料四 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 使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 (2)上述材料分别反映或见证了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采取的哪些措施?(5 分) 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作用?(2 分) 【盛世外交】 材料六 征发匈奴开通西域的过程之中,他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把汉家和亚洲以外的 地区连接起来,这是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地走向了世界。 百家讲坛 孙家洲
18、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意外的收获”是指什么?(2 分) (4)你如何评价评价汉武帝?(1 分) 十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 乘牛车。” 材料二 汉文帝说:“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景帝说: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 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劝农桑。 ” 材料三 汉初至武帝继位的 70 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 人 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 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1)
19、材料一反映了西 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怎样的治国思想?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 (4 )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短短几十 年间,西汉社会状况发生这样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 十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 。在 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 为减少贫民卖身成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10 页 粮,减少租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
20、结果,裁并四百余县, 官员十置其一。他统治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 材料二 据统计,东汉和帝即位时 10 岁,随后的 9 位皇帝即位时最大的是桓帝 15 岁,最小的 是殇帝 1 岁,东汉最后 10 位皇帝平均即位年龄为 9.5 岁。 材料三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 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 (1)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建武盛世”的另一个名号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该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 “京师震动” 后,统治者采取
21、了怎样的措施? 十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汉初,在实行秦朝制度的同时,分封了一些王国。诸侯王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 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匈奴未灭,无以为家”。 霍去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为实现思想上统一,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 (2)针对材料二中的问题汉武帝是采取什么措施解决王国问题的?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的政策是什么?霍去病等将领大败匈 奴的著名战役是什么? (4)说出汉武帝
22、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分别是什么? 十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 弱矣。”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所提出的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又是谁的建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材料二的观点?该建议产生了什么影响? (3) 材料二中的“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推行该家学说, 该皇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 (4)两则材料反映了西汉在哪两个方面完成了大一统? 十九、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23、第 11 页 赤壁之战示意图 材料二 成皋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 “都是双 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 略问题 (1)在上述“有名的大战”中,“弱者” 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是什么?在上图所示“大战” 中,强者是指哪一方?弱者是怎样战胜强者的? 材料三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争论,诸说并起,被传 媒称为“新赤壁大战”。 根据诸说认定的湖北省各个不同地点进行统计, 至少有七种“赤壁 说”:蒲圻q 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当代观点来看, 争论的焦点在蒲
24、圻说和嘉鱼说之间。 (2)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在今天的哪一省份?目前,“新赤壁大战”的焦点是围绕哪两个地 点的争论?历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争论不休的原因是 什么? (3)从赤壁之战中,你能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 二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 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材料二: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 “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 晋书刘元海载记 (1)西晋初年为什么要恢复分封制,大封同姓为王?这种做法造成了怎样的不利局面? (2)材料
25、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十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 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材料二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 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1)材料一中的“魏主”指谁? 他想把都城迁到哪儿? (2)材料二体现了“魏主”哪一方面的改革?“北语”指哪一民族的语言?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12 页 (3)除了材料二中的措
26、施外,“魏主”还推行了哪些汉化措施? (4)“魏主”进行的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十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 势,以为。”请回答: (1)反映哪个朝代谁的书法? (2)他最擅长什么书法?还有其他书法么? (3)在括号内填写他的书法特点。 (4)他的代表作?他被后人称之为什么? 二十三、识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上图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四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 观,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请结合
27、所学知识将上图中的文字介绍补充完整。 (2)大同、洛阳的这两处文化遗产都开凿于什么时期?有什么共同特色? (3)针对如何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13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1)文景时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人民的辛 勤劳动等。 (2)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 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西汉(或汉代)。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 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8、 今天, 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 的重要纽带。 二、 (1)“旧”指的是西汉时期。 (2)张仲景。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是中医临 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故被后世称为“医圣”。发明了“麻沸 散”;创编了“五禽戏”;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等。 (3)写出历史巨著史记 。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忍辱负重,坚韧 不拔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三、(1) 吴;东晋。南京。 (2) 赤壁之战。 (3) 政权分立。 (4) 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积极影响: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经济、文化 的交流与
29、发展等。 (5)洛阳;互为因果关系 四、 (1)秦始皇。抵御匈奴。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 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2)匈奴、鲜卑、羯、氐、羌。(任意两个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3)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友好相处。(言之有理即可) 五、 (1)黄河流域开发相对比南方早;南方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2)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3)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自然环境优越等。 (4)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
30、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 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手工业:南方 的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商业: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六、 (1)品质:节俭。感受:勤俭节约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应学习文帝“思江山来之 不易,惜民力劳作辛苦”。 (2)发展农业。措施:提倡以农为本,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 浮华。 (3) 为巩固统治, 吸取秦亡教训, 提倡节俭, 发
31、展农业生产。 结果: 出现了盛世局面“文 景之治”。 七、 (1)赤壁之战。 (2)魏国、蜀国和吴国。 (3)周瑜。诸葛亮。 (4)曹操骄傲轻敌,战术失当;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疾疫困扰; 孙刘联军采用了正确的战术, 火攻曹军; 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曹操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尚未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14 页 成熟。 (5)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例答: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在 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促进了北方生产的发展。(写其他人亦 可) 八、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
32、北人南迁。 (3)北方人南迁(材料二)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材料一)的主要原因。 (4)如: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或水利的兴修、农田的保护和农业 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符合题意,两点即可) 九、(1)。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取得 官渡之战胜利等。(答出两条即可) (2) 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 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答出三条即可) (3) 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 族礼法。(答出三
33、条即可) (4) 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十、 (1)为了纪念祖冲之取得的科技成就,他最早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 数字。 (2)农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 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 兰亭集序和女史箴图 。相似之处:他们从小就对书画艺术执着追求,都有孜孜 不倦、大智若愚的个性特点,后来终成大器。 (4)多姿多彩、辉煌璀璨。感想:我国古代的艺术多姿多彩,辉煌璀璨,充分体现了我国 人民的聪明智慧,刻苦钻研的精神。为此,我们应该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言之成理即可) 十一、(1)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34、,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纸的 产量和质量。 (2)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等。 (3)古印度 丝绸之路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 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4)中外交融或兼容并包。 十二、(1)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 来。 (3)材料二,公元前 60 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各国进行有效的管辖。(4)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如:汉朝的丝绸经丝绸之路运往西域、中亚、 西亚和欧洲;西域的良种马、核桃、胡萝卜等物品传
35、入中原地区;佛教等外来文化经丝绸之 路传入中国内地。 十三、(1) 图一: 兰亭集序 ;图二: 女史箴图 。 (2) 山西、河南;佛教。 (3) 数学: 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农学: 齐民要术 ;天文学: 大明历 。 十四、 (1)休息生息政策(2 分)文景之治。 (1 分) (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意思对即可) (2 分)建立刺史制度(1 分)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 分)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1 分) 共同作用: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2 分) (3)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2 分) 七年
36、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15 页 (4)汉武帝雄才大略(言之有理即可。1 分) 十五、(1)经济凋敝,国家贫困。秦末以来,战乱不断,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以农为本,重视发展农业。 (3)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 粮。文景之治。 (4)统治者实行休养生 息的政策 。 十六、 (1)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光武中兴”。 (2)问题: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后果: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措 施: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
37、致对付农民起义。 十七、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颁布“推恩令” (3)和亲政策;漠北战役 (4)五铢钱 十八、 (1)主父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 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 儒家, 太学 (4) 政治和思想文化 十九、(1)先让一步,后发制人。曹军。孙刘联军通过火攻的办 法,以少胜多,战胜曹军。 (2)湖北省。蒲圻和嘉鱼。赤壁之战发生久远;史书记载的模糊性等。 (3)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骄傲自满。(言之有理即可)来源:Z|xx|k.Com 二十、 (1)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曹氏孤立而亡。被封的宗室诸王, 既手握
38、重兵, 又掌管民事, 势力日益强大, 威胁中央政权。 (2) 答案: 八王之乱。 长期战乱, 导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南迁。 二十一、(1)北魏孝文帝。洛阳。来源:学_科_网 Z_X_X_K (2)学习汉语。鲜卑族。 (3)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族通婚。来源:Zxxk.Com (4)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 交融,增强了北魏 的实力。 (5)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二、 (1)东晋,王羲之。 (2)行书;隶书、草书、楷书 (3)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3) 兰亭序 。“书圣
39、”。 二十三、(1)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2)南北朝时期。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也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3)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调动个人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种植防护林以减少风沙的侵蚀等。 (言之有理即可)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16 页 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1)文景时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人民的辛 勤劳动等。 (2)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 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西汉(或汉代)。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
40、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 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今天, 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 的重要纽带。 二、 (1)“旧”指的是西汉时期。 (2)张仲景。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是中医临 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故被后世称为“医圣”。发明了“麻沸 散”;创编了“五禽戏”;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等。 (3)写出历史巨著史记 。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忍辱负重,坚韧 不拔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三、(1) 吴;东晋。南京。 (2) 赤壁之战。 (3) 政权分立。 (4) 西、北边疆
41、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积极影响: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经济、文化 的交流与发展等。 (5)洛阳;互为因果关系 四、 (1)秦始皇。抵御匈奴。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 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2)匈奴、鲜卑、羯、氐、羌。(任意两个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吸收汉族的先进文 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3)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友好相处。(言之有理即可) 五、 (1)黄河流域开发相对比南方早;南方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2)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3)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2、 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自然环境优越等。 (4)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 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手工业:南方 的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商业: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六、 (1)品质:节俭。感受:勤俭节约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应学习文帝“思江山来之 不易,惜民力劳作辛苦”。 (2)发展农业。措施:提倡以农为本,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
43、俭治国,反对奢侈 浮华。 (3) 为巩固统治, 吸取秦亡教训, 提倡节俭, 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 出现了盛世局面“文 景之治”。 七、 (1)赤壁之战。 (2)魏国、蜀国和吴国。 (3)周瑜。诸葛亮。 (4)曹操骄傲轻敌,战术失当;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疾疫困扰; 孙刘联军采用了正确的战术, 火攻曹军; 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曹操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尚未 成熟。 (5)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例答: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在 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促进了北方生产的发展。(写其他人亦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17 页
44、 可) 八、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 北人南迁。 (3)北方人南迁(材料二)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材料一)的主要原因。 (4)如: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或水利的兴修、农田的保护和农业 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符合题意,两点即可) 九、(1)。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取得 官渡之战胜利等。(答出两条即可) (2) 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 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答出三条即可) (3) 迁都洛阳。使用汉
45、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 族礼法。(答出三条即可) (4) 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十、 (1)为了纪念祖冲之取得的科技成就,他最早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 数字。 (2)农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 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 兰亭集序和女史箴图 。相似之处:他们从小就对书画艺术执着追求,都有孜孜 不倦、大智若愚的个性特点,后来终成大器。 (4)多姿多彩、辉煌璀璨。感想:我国古代的艺术多姿多彩,辉煌璀璨,充分体现了我国 人民的聪明智慧,刻苦钻研的精神。为此,我们应
46、该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言之成理即可) 十一、(1)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纸的 产量和质量。 (2)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等。 (3)古印度 丝绸之路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 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4)中外交融或兼容并包。 十二、(1)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 来。 (3)材料二,公元前 60 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各国进行有效的管辖。(4)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如:汉朝的
47、丝绸经丝绸之路运往西域、中亚、 西亚和欧洲;西域的良种马、核桃、胡萝卜等物品传入中原地区;佛教等外来文化经丝绸之 路传入中国内地。 十三、(1) 图一: 兰亭集序 ;图二: 女史箴图 。 (2) 山西、河南;佛教。 (3) 数学: 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农学: 齐民要术 ;天文学: 大明历 。 十四、 (1)休息生息政策(2 分)文景之治。 (1 分) (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意思对即可) (2 分)建立刺史制度(1 分)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 分)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1 分) 共同作用: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
48、朝进入鼎盛时期。 (2 分) (3)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2 分) (4)汉武帝雄才大略(言之有理即可。1 分) 十五、(1)经济凋敝,国家贫困。秦末以来,战乱不断,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以农为本,重视发展农业。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材料(1120 课) 第 18 页 (3)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 粮。文景之治。 (4)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十六、 (1)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光武中兴”。 (2)问题: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后果: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措 施: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十七、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颁布“推恩令” (3)和亲政策;漠北战役 (4)五铢钱 十八、 (1)主父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 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儒家,太学 (4)政治和思想文化 十九、(1)先让一步,后发制人。曹军。孙刘联军通过火攻的办 法,以少胜多,战胜曹军。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