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三 部 分 见 微 知 著 微专题2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2021 历历 史史 专题阐释专题阐释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 (1)起源: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2)发展: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 思想。 2.法治 (1)早期国家已经有法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3.德治与法治之争 (1)内容 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提出,统治者要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2、。孟子建议统治者“施 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子。商鞅在秦国颁行了 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子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 下,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结果: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难以落到实处。法家思 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受到重用。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为“令”。律 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 (1)原因
3、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学化。 (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 (3)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礼法结合,提倡礼治 (1)唐高宗时,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 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 (2)732年,唐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社会层面,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如宋刑统天圣令;元朝在司法实 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2)明朝以唐律
4、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曾数次重修 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3)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 (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 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 为规范。 (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北宋吕大钧撰 写的吕氏乡约。 (3)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儒学人士常常引用大明律 来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4)清朝乡约宣讲内容是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谕,也常引用大清律例, 使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对应训练对应训
5、练 1.西周时期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将郑 国的法律条文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 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铸刑书”产生的主要影 响应是( ) 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C.巩固了礼乐教化的地位 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铸刑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于法律的垄断,将成文 法公布于众,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故选A项;“铸刑书”打破了奴隶主贵 族对于法律的垄断,将成文法公布于众,缓和了社会矛盾,排除B项;根据材 料可知“铸刑书”动摇了礼乐的地位,排除C项;秦朝确立
6、了中央集权制度,排 除D项。 2.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以德治国”“以道治国”“以爱治国”“以法治国”都体现了“治”, 即治理好天下,构建稳定的政治局面,故选A项;儒家不提倡变革,排除B项; 材料法家“制裁民众”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排除C项;官僚政治重要的特征是 官员的任命和选拔不再依据血缘,材料体现
7、的是各学派的治国主张,排除D 项。 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 的标志。唐律疏议首篇“名例”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由此可知,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 A.法律至上 B.礼法并用 C.承前启后 D.用刑持平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 也”,可知唐律疏议主张德礼与刑罚相互配合,体现了儒法并用的原则, 故选B项;材料提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可见唐律遵循儒家伦理道德的原则, 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唐律的地位,没有涉及其承前启后的特点,排除C项;材 料强调德礼与刑罚配合,无法体
8、现用刑持平的特点,排除D项。 4.朱熹认为儒家道德集中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与民众所 崇尚的敬天法祖、长幼有序、崇德报功等心理相吻合。他编写的家 礼,为“明世系”“建祠堂”“祭祖先”等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朱熹的 这一做法( ) A.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 B.促进了宗法制度的重建 C.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D.迎合新兴市民阶层需要 答案 A 解析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编写的家礼为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 规范,有利于理学的世俗化,故选A项;朱熹意在规范伦理纲常,并非重建宗 法制度,排除B项;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朱熹之后,排除C项;符合市民阶层 需求的是世俗文化作品,家礼并非是世俗文化作
9、品,排除D项。 5.清军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 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 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D.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内容看,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有利 于行政事务的处理,故选C项;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表明不仅是对地 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不能说明完成国家法律法规的构 建,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而不是针对汉人,排除D项。 6.家
10、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 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 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 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 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 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 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 “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
11、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吕氏乡约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 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 家族的积极影响。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弟,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 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 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参考答案 (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 结合;强调互助互勉;主张乡民自治。 原因:理
12、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阶层 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 (2)要求:孝义仁爱;清廉立身(清廉勤政);节俭生活(戒奢节俭)。 影响:规范家庭成员道德和行为;有利于形成优良家风;和谐家族关系,增强 家族凝聚力。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受周礼礼记的影响”得出受儒家思 想的影响;根据“一是德业相劝”“三是礼俗相交”得出注重德和礼;根据“一 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 戒斗殴等”得出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根据“患难相恤”得出强调互助 互勉;根据“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得出主张乡民自治。第二小问,可 从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 强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居家则孝弟,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 人者皆是也”得出孝义仁爱;根据“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得出清廉立身(清 廉勤政);根据“我以吾俭”得出节俭生活(戒奢节俭)。第二小问,可从规范家 庭成员道德和行为、有利于形成优良家风、和谐家族关系、增强家族凝 聚力等角度分析回答。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