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213 ,大小:1.85MB ,
文档编号:973223      下载积分: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973223.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青草浅笑)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213张PPT).ppt)为本站会员(青草浅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年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213张PPT).ppt

1、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 考点或题型 2010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合 计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1.理解文中重 要概念的含 义 5 年 4 考 1 10 年 5 考 2.筛选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 5 年 10 考 1、 2 1、 2 1 1 1 1、 3 1、 3 1、 3 1、 3 1、 3 1、 3 1、 3 1、 3 1、 3 10 年 35 考 3.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 方法 2 2 2 2 2 2 2 2 2 10 年 9 考 4.归纳内容要 点,概

2、括中心 意思 5 年 7 考 3 3 2 2 2 10 年 12 考 5.分析概括作 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3 3 3 3 3 3 3 10 年 7 考 【命题规律】 1.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3道题 目,9分。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常设置一些陷阱,常见的陷阱有以下 九种:曲解文意、张冠李戴、范围不清、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混 淆时态、无中生有、说法绝对和答非所问。 2.所选文本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 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考点包括“理解”“分析综合”两个 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其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

3、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属于重 点考点。 一、(2019 全国卷,13,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 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 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 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 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 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

4、的说法:现实太精 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 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 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 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思维发展与提升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 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 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 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

5、上溯 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 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 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 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 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 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 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 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 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 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

6、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 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 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 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 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 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 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 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 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

7、对我们的 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 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 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 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 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 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 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 理

8、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 和消费需求。 解析A项,由文本第二段“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 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选项中,“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 念,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过于绝对;C项,“因为普通劳动者才 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由文章第四段“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 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可知,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相反;D项,“无须考 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错,由第五段“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可知,“无须考虑”过于绝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采用提出问

9、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 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 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 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 的根本体现。 解析D项,“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 为中心的根本体现”错,属于对观点分析不当,结合第五段内容,可 知文章末段阐释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且根据文段中“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可 知,选项中“正面人物的塑造”缩小了范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10、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 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 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 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 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解析D项,由第五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 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可知,D项前句判断正确,“艺术家的创作

11、也应少而精”于文无据,属于 无中生有。 二、(2019 全国卷,13,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 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 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 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 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 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思维发展与提升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 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12、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 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 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 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 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 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 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 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 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 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

13、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 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 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 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 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 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 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 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 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 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 所击败而毀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

14、,表现为面对 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 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 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 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 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 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 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 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 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 “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

15、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 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 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 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 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 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 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 观视角的观照。 解析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

16、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于文 无据。原文第2段说的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 其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 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 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 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 了前人传统。 解析D项,归因错误,依据原文第3段“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 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可知杜甫对时代苦 难有担

17、荷力量,不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而是因为“他所 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 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 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 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 赏之间的平衡。 解析A项,判断过于绝对,原文没有相关依据。B项,“在七言律诗上 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说法有误,原文第2段说的是 “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

18、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 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C项,“作者在情感 态度上一视同仁”说法有误,原文第3段“渊明之任化不过为对 悲苦之消融与逃避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 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相较于 逃避和被击败,作者对“正视与担荷”持肯定的态度。 三、(2019 全国卷,13,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 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 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

19、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 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 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 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 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 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 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 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

20、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 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 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 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 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 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 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 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 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

21、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 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 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 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 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 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 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 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 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 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

22、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 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 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 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 到保存作用。 解析C项,“应当避免西式改编”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二度创 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

23、现代元素,适应民众 新的审美需求”,而不是“避免西式改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 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 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 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 出辩证的态度。 解析C项,“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理解错误, 作者并没有将两者进行比较,而是以两者为例说明它们都不是真正 意义上的活态保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24、的一项是( D )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 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 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 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 传承中的作用。 解析A项,“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错误,原文为“使 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 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B项,“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 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说法绝对,于文无据。C项,“将其 物质载体作固态

25、展示则没有价值”错误,原文说“较好地保存民间表 演艺术的物质载体”,只是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保护,而不是 没有价值。 四、(2019 天津卷,57,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 题。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 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 然来源。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 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 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 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

26、、思维能力等。在 信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 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 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 的定向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 种组织活动,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就是注意力。所以, 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 前提,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 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 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

27、和指向性。当我 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 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 识活动,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 些过程不可分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 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 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没有 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 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 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 觉记忆,若不加以注意,很快

28、就会丧失。因此,注意在为进一步加工 而选择感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 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今天,人 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节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D ) A.资源包括材料、能源、时间、信息、注意力等,有狭义、广义之 分,有的可以贮存、节约,有的不能贮存、节约。 B.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是认识过程的 开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 C.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 和能力结构,是一种不

29、可或缺的心理因素。 D.在情况多变、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 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 解析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要找到选项在 原文的位置,仔细对照,寻找细微的差别,做出正确判断。D项,曲解 文意,“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的表述 与原文不一致,原文是“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 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2.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 ( B ) A.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B.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

3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解析“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意谓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 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这句话与“注意力的重要性”无 关。 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C ) A.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不可替代,不可分享,因此可 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看待。 B.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注意力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在任何时候,人 的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 C.从注意力资源稀缺的角度看,在某些次要的或无关的方面,“信息 闭塞”排除了一些无谓的干扰,可能也是有好处的。 D.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注意力是成功的要素,不能合理使用

31、注 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 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A项缺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前 提。B项,“在任何时候”和原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矛盾。文章最 后一句话是“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由此 并不能推断出D项的“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 五、(2019 江苏卷,1517,12分,难度)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3题。 书家和善书者 沈尹默 “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前人是这样说过。就写字的初期 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 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

32、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笔法不是某 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 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 的规律。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 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 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 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 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 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自然而然 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

33、别了。 有天分、有修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 可看的字,但是详细检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 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 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 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丝毫苟且从 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禇、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 可以明白的。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 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也有它的风致可 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现象。 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

34、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 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要严谨得多。宋代的苏东坡, 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 当时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 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 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 的借口。我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 是毫无成就可期的。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 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这为 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自 元以来,书画

35、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了。 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但是若能做到从 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写 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B ) A.善书而不知笔法,这一现象出现在写字初期,当时笔法还未被充 分发现和利用。 B.唐代爱好写字的人渐多,有一批人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经生体就 是这么产生的。 C.二王、欧、虞、禇、颜诸家都是严格遵守笔法的典型,他们都属 于书家的行列。 D.元明清三代,书画创作每况愈下,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与守法度的 习惯被破坏有关。 解析B项中的前三

36、个分句信息源自第二段第一句话,转述正确;“经 生体就这么产生的”来自第四段,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错。A 项信息来自第一段,C项信息源自第三段,D项来自第四段的后部分, 推断都是正确的。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C ) A.在写字过程中,那些与实际不能完全切合的人为的规则,不具有 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不能称之为笔法。 B.书与画相似,书家之书正如画师之画,谨严而不失法度,而善书者 之书正如文人的写意画,别有风致。 C.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但率先破法,放 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 D.一味从心所欲做事是不可取的,但写字的人如能

37、做到“从心所欲 不逾矩”,却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解析C项中的信息源自第四段中间,“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曲 解原文“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A项信息来自 第二段,B项内容来自第三段后半部分,D项内容来自第四段后几句 话。A、B、D三项对原文内容只作适度的变形,没有错误。 3.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是否尽合笔法;能否诸体皆工;是否适宜学习。 解析相关信息在第三段,回答时需要紧扣题意“区别体现在哪 些方面”来拟写答案,还需要综合比较着回答,答案要简洁。可以采 用“是否”的句式。 六、(2018 全国卷,13,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8、第 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 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 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 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 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 “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 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 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 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 生命力的内

39、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 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 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 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 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 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 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 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 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

40、的诸子 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 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 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 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 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 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 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 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

41、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 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 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 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 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 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 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 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

42、“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 演进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的能力。D项涉及对原文第二段至第四段的理解和分析,原文说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又说“新子 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这表明“新子学”依然延续了 诸子之学,是对既有思想过程的继承和发展;第三段提出中、西思 想传统都构成思想资源,显然,“新子学”并未外在于中国思想,因此, 不能说“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故D项不正确,是本题答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

43、之学 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 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 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 推进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的能力。A项是对文章整体论证手法的分析。原文论证“新子学”与 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关系,为了突出二者深层的相似和相通性,使用 的是类比的手法。作为一种推理和论证手法,类比是根据两种或两 类对象在某些特征、属性上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特征、属性上 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强调的是相似性。而对比则强调两种

44、不同的人 或事物相对照,强调的是对立和差异性。故A项不正确,是本题答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 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 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 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 到“接着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 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是对原文观点的错误推断。根据第二、 三段,“文本校勘”“文献编纂”属于“照着讲

45、”,“进一步阐发”属于“接 着讲”;根据第四段,二者之间是无法分离的,从现实过程看,二者总 是互相渗入、互相内含的,不能说二者“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故 A项不正确。C项主要涉及原文第四段。原文说“仅仅停留在照着 讲”,“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C项删去了“仅仅停留在”的限定, 又把或然的情况变成了一个绝对判断,这就错了。另外,C项陈述本 身也有矛盾。既然承认“照着讲”已“内含”“接着讲”,而“接着讲”会 促进新思想生成,那么,就不能说“照着讲”“无法促进”新思想生成了。 故C项不正确。D项属于对全文整体意思的错误推断。原文强调 “照着讲”和“接着讲”都有重要意义,今天的“新子学”应追求“照着

46、讲” 与“接着讲”的统一,没有厚此薄彼或者阶段性过渡的意思。故D项 不正确。 七、(2018 全国卷,13,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 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 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 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 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 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 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 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

47、“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 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 忆伦理的意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 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 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 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 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 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 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48、如果在大数据时代 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 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 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 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 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 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 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 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

49、人,技术过程和 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 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 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 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 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 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 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 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 数字化记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来源于原文 第一段的一个细节,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是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