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六)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六) 1.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同里之思同里之思 张抗抗张抗抗 春天去了周庄,仍是意犹未尽,心里总是想着那个叫做同里的小镇。同里不去,它就像 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夏天的荷花时节,终于有机会去了同里。同里镇果然让我喜欢:周庄小镇上有闻名的双 桥,而同里竟有太平、吉利、长庆三桥,三曲九折相贯相联,似给人以三思而行的警示;周 庄小镇有精美的私家花园沈厅、张厅,而同里镇上也有嘉荫堂、崇本堂、陈去病故居那些庄 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 何况同里镇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汊用古老的桥连接起来又分割开去。桥下是舟,河 边是
2、树。舟船在水里摇曳,绿树在风中摇曳,那一棵棵苍绿碧翠的杨柳桂花女贞玉兰树的叶 尖上,终日飘动着细腻柔曼的温情。 何况,同里镇临河傍岸的小街上,没有那么多杂乱的店铺,便少了许多嘈杂的商业气味, 自然多了几分幽谧与清静,河边洗涤的农妇与屋前饮茶的男子,都有一种同里人才有的从容 与悠闲。 更何况,同里镇古宅群中,还有被同里人最引为骄傲,也已被世人竞相传说并无数次进 入影视的那座独一无二的“退思园”呢。 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退职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 “退思”二字取“退 而思过”之意。相传任兰生在同治年间,官居安徽六相兵备道道台兼凤阳关监督。凤阳关监 督为肥缺,凡过往商贾都要向他送红包,
3、因此宦囊充盈,于是他就在家乡同里镇上兴建一座 花园,以备晚年享用。不料园子尚未完工,慈禧让他去镇压捻军,他因不愿对捻军赶尽杀绝 而触怒慈禧。眼看将招来杀身之祸,他在好友左宗棠、彭玉麟的教导帮助下,对慈禧巧以应 对,不作辩解,使慈禧有火难发。最后慈禧问他:今后怎么办?他答:退而思过,进而报国。 慈禧默允,一场风波就此结束。任兰生总算免去性命之忧,罢职还乡。归家后,果真将花园 取名为“退思园”,以此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 因是带罪思过, 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 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 这一 “思 过”,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
4、中为庭、 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贴水筑”,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味的 别样庭园。 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 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揽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柯”的喜庆,夏有“菰雨生 凉”的悠闲;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 台”,抚琴听乐的“三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滴水不漏。 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岂不辜负了园内美景?任老前辈 早有准备,在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一 批批嘉宾。
5、侧旁的“岁寒居”,正待好友围炉品茗,舞文弄墨,谈古论今;园内的楼台亭阁 上处处留有祈福求爵的痕迹,以期有朝一日宦海复出,东山再起。 若是有如此优裕的日子可过,退下来未必真能思过了;若是真的思出有过,这建园所收 敛所耗费的钱财,想必是应“退”还凤阳去才是了。从“望月楼”袭来的凉气中,我无法得 知任老先生在园中的那些岁月,究竟在“思”些什么? 任兰生在退思园安居两年后,因西北回民起义,经左宗棠力荐,如愿“平反”,被慈禧 重新起用,后在镇压回民的战斗中死于沙场。当年的捻军之难并未能让任老先生心灰意冷, 从此隐退田园;当年的任道台仍是固守着他对朝廷的忠义,固守着他的功名利禄,当他享受 着退思园的时候,
6、他便愈发不能放弃天下的“富土”了。那原本只是一种策略一种计策的“退 思”,却成为一个黑色的玩笑退思后的任兰生,退至其退思之前的位置,甚至更远? 好一个“退思园”。遥远的历史和不远的文革以至当下,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呵。 退思园确是发人深思。 相传“同里”的地名,早年为“富土”,只因太湖鱼米之乡,甲富一方,时有盗贼骚扰, 遂将竖排的“富土”两字,重新分割组合,成为“同里”,倒也顺理成章。似乎只有如此富 裕的土地,才能产生如此精美的园林,以及藏富匿民、瞒天过海、含蓄绕弯的心思。 质朴而秀美的同里,常让人思念。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名闻遐尔的“退思园”,为 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
7、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 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么? 退思园在江南的雨雾中变得朦胧。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 所以,退思园仍是令人难忘的,同里那片富土也由于退思园的存在,而区别于其他安逸俗艳 的江南小镇,被罩上一层冥思苦想的思辨色彩。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同里的石桥、园林、湖水、舟船、居民,多角度表现了同里质朴、静谧、从容的独 特气韵。 B.文章第八段中加粗词语滴水不漏,是指退思园主将退休生活安排得非常细致、周密,无懈 可击。 C.文章开篇从同里质朴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写到
8、从容悠闲的文化气质, 层层推进, 为下文写退 思园蓄势。 D.作者颇费笔墨写退思园,写建园缘起、庭院布局、退思生活,为下文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 怀作铺垫。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同里”比作“波浪中的小船”,形象地写出作者心中对于同里的 向往和挂念。 B.文章开头将周庄古镇和同里小镇进行对比, 写出了周庄虽然名气稍胜一筹, 但实质上却比不 上同里的美。 C.文章条理清晰,作者先是向往“退思园”,后来游览“退思园”,最后产生了关于“退思” 的诸多思考。 D.文章结尾既是独创的,也是具有诗性的,同时也会引发游人的思考与想象,去感受这思辨
9、意 味的小镇。 3.说说同里“质朴而秀美”的特点表现在哪两方面?请简要分析。 4.文章题目叫“同里之思”,同里究竟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炉火炉火 张炜张炜 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 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 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都有阅读 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他们也许是 稚嫩的,他们还那么年轻。可是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尊的光
10、芒。他们比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 奔波的油头粉面者要高贵十倍。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 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 别激烈,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 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没有那样的聚会,那样的痴情、那样浪漫和纯粹的情怀。 真的难以寻觅。 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 是陈迹象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 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 世纪
11、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 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 也有贫儿;有 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 通宵达旦。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伟大 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 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一页。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 向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 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且是追求真实、追
12、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又使人接近了那燃 烧的火焰。 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 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 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 象和推论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 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 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这声音来自我们民族精神 的深远贮藏,它使人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奔走天下、纵论时事的诸子;想起提出“百家争鸣” 的稷下学宫;想起那些互不谦让、口齿锋利
13、、“日服千人”之士。 物质主义盛行的时刻是远没有那样的气势的。 一种无所不在的萎靡只会把人的精神向下 导引,进入尘埃。人没有能力向上仰望开阔的星空,没有能力与宇宙间的那种响亮久远的声 音对话。当每个人心中的炉火渐渐熄灭之时,就是无比寒冷的精神冬季降临 之日。这种寒冷 将使人不堪忍受。当有人怀念炉火之时,往往已为时过晚了。 但火种总会贮藏在一些特殊的角落里,它们远未熄灭。它们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时候还仍 然在那儿默默地燃烧,酿成一片炽烈。那是心中的火,不灭的火,是生命之火。没有什么力 量可以绞杀生命的火种。正是这火种,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生命之光即是永恒之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
14、一项是( ) A.作者开篇点题“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因为炉火不仅能带给人身体的温暖,伴随炉火的阅读 更能给人以精神温暖和希望。 B.作者笔意纵横,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用大量笔墨真实 地刻画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 C.文章通过 “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 却可以被记忆” 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人们轻物质, 重精神的赞美和肯定之情。 D.文章题为“炉火”,却在文章最后不止一次提到“火种”,火种是生命之火,最终给人类带 来光明,将炉火的意义升华。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的事例,既证明“纵论天下”有着无限
15、力量,又证明精神 追求是一个世界共同的话题。 B.“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比喻生动,引人遐想, 触 及历史民族精神,厚重而深远。 C.文章先抑后扬, 通过赞美贫寒年代的人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 批判了现在人们在追逐物欲的 过程中对精神之火的忽视。 D. 文题“炉火”不仅充当线索串联内容,而且以小见大,象征对知识、真理的渴求,炉火的 失去就意味着一种文明的失去。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第段明明是在写一场精神会餐,为何要对辩论的青年们进行外貌描写呢?请结合文章简要 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聆听井冈山聆听井冈山 素素素素 井冈山,盈眼
16、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 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 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 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 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 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 绰绰。这些标语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 而
17、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 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 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 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 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 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 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
18、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 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 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 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 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 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 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大臣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
19、修、诗人杨万 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 21 位宰辅、18 位状元、16 位榜眼、14 位探花、 近 3000 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 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 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 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 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 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
20、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 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 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 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 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 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 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
21、着 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 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 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妺的心 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 理了许多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 30 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 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
22、却成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 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的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 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 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 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 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 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 就
23、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 也侧耳去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井冈山的墙壁上之所以有数量极为可观的标语, 是因为当年红军不但要用标语鼓舞战士, 而 且要用标语动员百姓,赢得拥护。 B.当年红军在极端残酷的形势下还能一笔一画写标语, 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也体现 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 C.江满凤作为老红军的后人,不图名利,为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和革命先烈,
24、坚持在山上给 游客“打山歌”,确实难能可贵。 D.文章强调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之多, 不仅表明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更是在警示我们要永远 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点出“盈眼皆为绿色”,突出井冈山无处不在的绿意,巧妙地引出了井冈山满山的 红。 B.文中引用伟人和学者的话, 突出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同时交代井冈山标语口号的来源。 C.“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顺畅自 然。 D.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运用了排比、比喻、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 力。 3.散文
25、的特点是 “形散神聚” , 你认为本文的 “神” 是什么?文章是通过哪些 “形” 来突出 “神” 的?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4.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繁盛繁盛 李娟李娟 我常常想,一百多年前,最早决定定居此处的那个农人,一定再无路可走了。他一路向 北,在茫茫沙漠中没日没夜地跋涉。后来走上一处高地,突然看到前方视野尽头陷落大地的 绿色河谷,顿时倒落在地,痛哭出声。 他随身带着种子,那是漫长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弃的事物。他以羊肠灌水,制成简陋的 水平仪勘测地势,垦荒,开渠。在第一个春天的灌溉期,他日夜守在渠边。每当水流不畅, 就用铁纸把堵塞在水阀口的鱼
26、群铲开。 那时,鱼还不知河流已经被打开缺口,更不知何为农田。它们肥大笨拙,无忧无虑,争 先恐后涌入水渠,然后纷纷搁浅在秧苗初生的土地上。秧苗单薄,天地寂静。阳光下,枯萎 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冬天,河面冰封。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 红绳垂放水中。虽然无饵无钩,仍很快有鱼咬着绳子被拖出水面。它们愤怒却迷惑。世界改 变了。 春天,鱼群逆流产卵。鱼苗蓬勃,河流拐弯处的浅水里,如堆满了珠宝,璀璨耀眼。若 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人们大量捕捞小鱼,晾干,喂养牲畜。牲畜吃 得浑身鱼腥气。冬天,牲畜被宰杀炖熟后,肉汤都是腥的。世界改变了。 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耕地不断
27、扩张,沿着唯一的河流两岸上下蔓延。才开始它们 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再后来,河流被截断,强行引往荒 野深处。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跟。无论在种子播下之后,还是农作物丰收之时,那 片土地看上去总是空旷而荒凉。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 咸水湖。从此,再也没有鱼了。世界改变了。 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一家才来到这里。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逾万亩的新垦土地。 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仿佛一切刚刚开始。只有那条河旧了, 老了,远在数公里之外。河床开阔,水流窄浅。而鱼又回来了。它们彼此间一条远离一条, 深深隐蔽在水底阴影处。
28、和这块土地上的其他种植户一样,我们也在自己承包的地上种满了向日葵。这块土地也 许并不适合种植这种作物,它过于贫瘠。而向日葵油性大,太损耗地力。但是,与其他寥寥 几种能存活此处的作物相比,向日葵的收益最大。 记得第一年,我们全家上阵。我们连夜处理种子。我妈和我叔叔两人用铁锨不停翻动种 子,使之均匀沾上红色的农药汁液。我在旁边帮忙打着手电简。手电筒的光芒静止不动,笼 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它们隔天就要被深埋大地。这是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 庄严列队,横平竖直。而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 其左右,饥饿而畏惧。后来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 此时此刻,我妈和我
29、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同时渗入的还有我的悲哀,我 的疲惫。我一动不动举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芒在无边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荒野中远 远近近的流浪之物都向这道光芒靠拢。我手持手电筒一动也不敢动,仿佛眼下这团光芒,是 世间最最脆弱的容器。 第一年,我跟着去到地头,刚播完种子就离开了。那一年非常不顺。主要是缺水。平时 种植户之间都客客气气,还能做到互助互利。可一到灌溉时节,一个个争水争得快要操起铁 锨拼命。轮到我家用水时常常已经到了半夜。我妈整夜不敢睡觉,不时出门查看,提防水被 下游截走。尽管如此,我家承包的两百亩地还是给早死了几十亩。接下来又病虫害不断。那 片葵花地无一幸免。田间地头堆满
30、花花绿绿的农药瓶。 冬天我才回家。我问我妈赔了多少钱。她说:“幸亏咱家穷,种得少也赔得少。最后打 下来的那点葵花好歹留够了种子,明年我接着种!我就不信,哪能年年都这么倒霉?” 整个冬天,小小的村庄洁白而寂静。我独自出门向北,朝河谷走去。大雪铺满河面,鸦 群迎面飞起。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 样扑上去哭泣。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 3、4 段中,对“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中”“人们大量捕捞小鱼”等 行为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生态的破坏。 B.承包土地的第一年,全家一起处理种子,作者描述其为“红
31、色军团”,凸显了作者对收获的 期待和担忧。 C.平时互助互利的种植户因引水灌溉引发争斗, 既表现了生存环境的残酷, 又批判了人们在利 益面前的自私冷漠。 D.倒数第二段中,妈妈的话透露出她的庆幸和无奈,也透露出她的坚强,她仍然对土地抱有希 望,期待收获。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想象手法,刻画了一百多年前先人发现这片河谷并在此定居、垦荒、开渠的情 形,写出了先人的坚忍与辛劳。 B.文中多次出现“世界改变了”一句,是以重复手法强调了世界的改变,隐含了作者对这种改 变出现后的担忧。 C.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渲染了村庄寂
32、静的氛围,衬托了 作者此时复杂的心绪。 D.本文语言简洁而优美,选取原生态的素材,用朴素的笔触描写了人们辛苦耕耘的场景,旨在 表达对父辈的赞扬。 3.文章第 8、9 段在语言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标题“繁盛”的意蕴。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D; 2.B; 3.自然环境:江河湖汊天水相连,同里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城里 的一花一草灵秀动人。人文环境:深宅大院庄重古朴,园林小筑精巧玲珑;城里人生活从 容悠闲,没有多少商业世俗气。 4.退而思过强于退而拒思、顽固不化;退而思过,不如进而检省;含蓄绕弯、以退为进 不失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智慧;历史总是惊人
33、的相似从古至今,含蓄绕弯、 以退为进 的人不在少数。 解析:1.D 项,“为下文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作铺垫”理解错误。下文并非在写任兰生进 而报国的壮怀,原文提到“固守着他对朝廷的忠义,固守着他的功名利禄”,这不属于报国 的壮怀。 2.B 项,“周庄虽然名气稍胜一筹,但实质上却比不上同里的美”错误。第二段虽把周庄和同 里作了比较,但没有说周庄的美比不上同里,名气稍胜一筹。 3.根据文章第二段至第四段,可以找出“质朴而秀美”的特点,再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 方面概括分析。“同里竟有太平、吉利、长庆三桥,三曲九折相贯相联” “五湖环绕,江河 湖汊用古老的桥连接起来又分割开去。桥下是舟,河边是树
34、。舟船在水里摇曳,绿树在风中 摇曳,那一棵棵苍绿碧翠的杨柳桂花女贞玉兰树的叶尖上,终日飘动着细腻柔曼的温情”。 由此可概括出“江河湖汊天水相连,同里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城里的一花一草灵秀动人” 的自然环境。“同里镇上也有嘉荫堂、崇本堂、陈去病故居那些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 巧玲珑的园林小筑”“同里镇临河镑岸的小街上,多了几分幽谧与清静,河边洗涤的农妇与 屋前饮荼的男子,都有一种同里人才有的从容与悠闲。” 由此可分析出“深宅大院庄重古朴, 园林小筑精巧玲珑;城里人生活从容悠闲,没有多少商业世俗气”的人文环境。 4.由“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可分析出“退而思过强于退而拒思、顽固不化”
35、; 由“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可分析出“退而思过, 不如进而检省”;由“捻军之难并未能让任老先生心灰意冷,从此隐退田园;当年的任道 台仍是固守着他对朝廷的忠义,固守着他的功名利禄,当他享受着退思园的时候,他便愈发 不能放弃天下的富土了;那原本只是一种策略一种计策的退思”可分析出“含蓄绕弯、 以退为进不失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智慧”;由“遥远的历史和不远的文革以至当下,有着 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呵。退思园确是发人深思”可分析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古至 今,含蓄绕弯、 以退为进的人不在少数”。 2.答案:1.B; 2.C; 3.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连“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
36、,睫毛微翘” 都描写的相当到位,表现出一种青年的年轻和希望。描写和议论结合,“那些纯洁而深刻 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的评价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赞美之情。 句式上整散结合,灵 活而富于变化。既有“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的整句,也有“春寒一扫而光, 他 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的散句。 4.呼应前文,说明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通 过外在的贫穷和生活的艰难,反衬出他们对精神追求的执着,表达赞美之情;和“那些为 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形成对比,突出青年们的高贵和自尊;为后文“今天再没 有那样的炉火了”的感慨做铺垫,批评今天的人们对物质的过分
37、追求。 解析:1.B 项“用大量笔墨真实刻画了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错,文中主要写的是抽象的“炉 火”。“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中“年轻人”错,十九 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并没有提及该特点。 2.“先抑后扬”表述错,前后应该是一种对比。 3.答案:1.B;2.B; 3.本文的“神”是红色的革命精神。“形”:一是红色革命标语,文章通过标语形式、内容以 及在革命年代起到的作用,突出其中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二是红色歌谣,作者通过对记忆 中的红歌和唱红歌的人的描述,体现人民对红军的赞扬和纪念,感受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 4.【示例一】不可删去。照应题目,概括总结,收束全文,使文章
38、浑然一体;将山与红军 融为一体,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期待,留给读者 更多的思考空间。 【示例二】可以删去。以歌声结尾,巧妙地照应题目中的“聆听”,回味悠长;“映山 红”的形象与红色精神相互映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期待,言有尽而 意无穷。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当 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错误。写标语是出于革命需要鼓动战士、群众的目的,没 有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 项, “同时交代井冈山标语口号的来源” 错误。由原文
39、第 5 段可知,他们的话没有交代口号的来源。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明确散文的特点是“形散 神聚”,然后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神”和“形”。本文的中心思想(即散文的“神”) 是表达红色的革命精神。“形散”是指取材广。本文主要是通过描写红色革命标语的形式、 内容及起到的作用,突出其中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通过写红色歌谣,让读者感受伟大的红 色革命精神。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解答时, 应明确自己的态度,言之有理即可。既然本文原文最后一段是存在的,那么建议最好从不可 删去这方面来分析。如最后一段的作用是照
40、应题目,概括总结,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最后一段提到了“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将井冈山与红军融为一体,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 大和永恒,深化了文章主题。“不信,你也侧耳去听”表达了作者的期待,留给读者更多的 思考空间。 4.答案:1.C;2.D;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如“这是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 横平竖直”。运用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如对“手电筒的光芒”的描写。想象丰富,使 人如临其境,如“种子的红色军团”“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语言有张力,具有韵 味,如“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 4.“繁盛”在文中既指河流中鱼类的
41、繁盛,也指定居此地的人的繁盛。人们为了庄稼的繁 盛去开垦土地并苦心播种、灌溉,体现了人们对庄稼的期望,对生活的期望。“繁盛”蕴 含着作者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忧虑。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 项,“又批判了人们在利益面前的自私冷漠”错, “平时互助互利”说明人们并不冷漠,“引水灌溉引发争斗”主要反映的是生存环境的残酷。 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D 项,“旨在表达对父辈的赞扬”错,本文主要表 达的是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担忧和对人类生存的忧虑。 3.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语言表达特色,一般可从修辞手法、语言风 格等角度赏析。第 8 段中的“这是种
42、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运用了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种子带着全家人的希望;第 8 段中的“手电筒的光芒 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和第 9 段中的“手电筒的光芒在无边黑暗中 撑开一道小小缝隙”属细节描写,描写了黑夜中的手电筒的光芒;第 8 段中的“这是种子的 红色军团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是对地底情况 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第 8 段中的“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 飞的红色颗粒”和第 9 段中的“我妈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同时渗入的还 有我的悲哀,我的疲惫”等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43、,语言富有张力和韵味。 4.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分析标题 “繁盛” 的意蕴,应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联系文章主旨进行思考。由第 3 段中的“阳光下,枯萎的鱼 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和第 5 段中的“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可知, “繁盛”既指河流中鱼类的繁盛,也指定居此地的人的繁盛;文章主要讲的是人们为了生存 而开垦土地并苦心播种、灌溉,因此,“繁盛”是人们对庄稼的期望,对生活的期望;文章 最后写到病虫害、旱灾等致使庄稼收成不好,最后一段写“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 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可知,“繁盛”的愿望没有实现, 这表达了作者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忧虑。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