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突破 新型电源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高三化学组高三化学组 新型电池:“储氢电池”“高铁电池”“海洋电池”“燃料 电池”“锂离子电池”等,这些新型电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呈 现。解答这类考题,首先要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种类及原电池 的工作原理,其次会判断正负电极戒阴阳极,以及会书写电极 反应式等。 1.电极反应式书写的一般步骤(类似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已知总方程式,书写电极反应式 (1)书写步骤 步骤一:写出电池总反应式,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ne)。 步骤二:找出正、负极,失电子的电极为负极;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步骤三:写电极反应式。 负极反应:还原剂ne=氧
2、化产物 正极反应:氧化剂ne=还原产物 (2)书写技巧 若某电极反应式较难写时,可先写出较易的电极反应式,用总反应式减去较易 写的电极反应式,即可得出较难写的电极反应式。 如:CH3OCH3(二甲醚)酸性燃料电池中: 总反应式:CH3OCH33O2=2CO23H2O 正极:3O212H12e=6H2O 负极:CH3OCH33H2O12e=2CO212H 特别提醒 简单电极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必须与总方程式中转移的电子数 相同。 专题精练 1.我国科学家发明的水溶液锂电池为电动汽车发展扫除了障碍,装置原理如图 所示,其中固体薄膜只允许Li通过。锂离子电池的总反应为xLiLi1xMn2O4 LiM
3、n2O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放电时,Li穿过固体薄膜迚入水溶液电解质中 B.放电时,正极反应为 Li1xMn2O4xLixe=LiMn2O4 C.充电时,电极b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D.该电池的缺点是存在副反应 2Li2H2O=2LiOHH2 D D 解析 Li为活泼金属,放电时,发生氧化反应, 故电极a为负极,阳离子从负极移向正极,即Li 穿过固体薄膜进入水溶液电解质中,然后移向电 极b,A、B项正确; 充电时,电池正极接电源正极,发生氧化反应,是阳极,C项正确; 由于固体薄膜只允许Li通过,水不能与Li接触,故不存在Li与水的反应,D 项错误。 2.硼化钒空气电池是目前储电能
4、力最高的电池,电池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该 电池工作时的反应为:4VB211O2=4B2O32V2O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极a是电源负极 B.溶液中的OH向a极移动 C.电子由VB2极经KOH溶液流向电极a D.VB2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2VB222OH22e=V2O52B2O311H2O D D 3.我国科技工作者首次提出一种新型的Li电池,该电池正极为含有I、Li的 水溶液,负极为固态有机聚合物,电解质溶液为LiNO3溶液,聚合物离子交换 膜作为隔膜将液态正极和固态负极隔开,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 正确的是( ) A.甲是原电池工作原理图,乙是电池充电原理图 B.放电时,液态
5、电解质溶液的颜色加深 C.充电时,Li穿过隔膜从右侧移向左侧 D.放电时,负极反应式为 D D 解析 “负极为固态有机聚合物”,即固态有机聚合物在负极失电子,电极反 应式为 ,故乙是原电池工作原 理图,A错误、D正确; 放电时,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I 32e =3I, I 3被还原为 I ,液态电解质溶液颜色变浅,B 错误; 充电过程为电解过程,阳离子从阳极移向阴极, 即甲中Li从左侧移向右侧,C错误。 4.(1)将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可达到 低碳排放的目的。右图是通过人工光合作用, 以CO2和H2O为原料制备HCOOH和O2的原理 示意图。电极b作 极,表面发生的电极反 应为 。 CO
6、22e2H=HCOOH 解析 从图示可以看出,左侧H2O转变成O2,O元素被氧化,电极a为负极, 电极反应式为2H2O4e=4HO2,H通过质子交换膜进入右侧发生 反应,右侧通入的CO2转变成HCOOH,C元素被还原,电极b为正极,电极反 应式为CO22e2H=HCOOH。 正 (2)浓差电池中的电动势是由于电池中存在浓度差而产生的。某浓差电池的原理 如图所示,该电池从浓缩海水中提取LiCl的同时又获得了电能。 X为 极,Y极反应式为 。 Y极生成1 mol Cl2时, mol Li移向 (填“X”戒“Y”)极。 正 2Cl2e=Cl2 解析 根据装置可知生成H2的电极为正极,生成Cl2的电极为负极。 2 X (3)一种以肼(N2H4)为液体燃料的电池装置如图所示。该电池用空气中的氧气作 氧化剂,KOH作电解质。 负极反应式为 ; 正极反应式为 。 N2H44e4OH=N24H2O O24e2H2O=4OH 解析 根据装置可知N2H4N2为氧化反应,在负极上发生反应。 (4)MgAgCl电池是一种能被海水激活的一次性贮备电池,电池反应方程式为 2AgClMg=Mg22Ag2Cl。 负极反应式为 ; 正极反应式为 。 Mg2e=Mg2 2AgCl2e=2Ag2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