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 测测 试试 题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一)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 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融的各 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 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 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
2、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 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 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 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 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 “ 诗三百,一言以 蔽之,曰 思无邪 ” ( 论语 为政 )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 “述” 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 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
3、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 进行注释 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 理解为“叙述” “陈述” “讲述” “论述”或“阐述”等。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 定义和 “述” 是相关的。 中庸 :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 如果我们将 “孝” 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 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 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
4、使 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 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 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 第二,孔子认为自己已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 孔子践履德行的活 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 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 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
5、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 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 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 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 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 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 。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 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
6、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 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 “孝” 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 “孝” 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 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 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 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 “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材料三 “述而不作” 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 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 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 记
7、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 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 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 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 了探索未知的兴趣。 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 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 精神。 (摘编自李杨 “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 东西,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 B、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 “叙述” “陈述” “讲述” “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与“述 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 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2、根据材料一和
9、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 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 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 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D、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研究 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
10、A、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 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 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断了其精 神命脉。 D、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 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 分) ( (二二) )代文阅读代文阅读 IIII (本题共 5 小题,1
1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9 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 上转转。 但少平推诿着不想去。 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 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 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 至于他的脸倒究被毁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 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 医学院离这儿很近,
12、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 秀的宿舍后,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 她让少平先一个人待一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 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 他在无意间发 现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着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 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 他久 久地立着,捉镜子的那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 了一个胆怯的懦夫! 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你不
13、 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 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鸵鸟政策”! 他睁开了眼睛。 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 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画下的惊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 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敲门声一是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 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到门 后。 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 他停留了片刻,以便使自己镇静下来一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 在门打开
14、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 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进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一块干净的白布,然 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 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 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 然如常。不知
15、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墨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 接 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 这打扮加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别一 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 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 仲平和金秀写了信。 在给兰香和 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 子都可能和煤炭打交道。 第二天, 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信,就一个人悄然地离开了省城。 中午 时分,他回到了
16、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 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 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金秀和兰香到旅店找孙少平,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两个妹妹都希望帮助哥哥,希望哥 哥早日摆脱痛苦。 B、慌忙的收拾东西,用毛巾揩去泪痕,但还是被两个妹妹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内心遭 到的打击是巨大的。 C、尽管孙少平的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
17、还是受到了刺激, 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D、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 的生命也有意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在这里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 剖析自己的心理。 B、 “你这可笑的鸵鸟政策” ,这个句子通过心理描写,既表现了孙少平的自嘲,也表明孙少 平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C、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画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这样的伤疤带给了孙 少平深深的伤害。 D、 “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媒堆”作者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
18、语,写出了大 牙湾煤矿的特点。 8、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4 分) 9、从选文中可以看到,孙少平的经历可谓不平凡,那么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 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 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 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
19、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 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 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 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 离七十
20、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 而假之 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 ,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 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 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 以为矰 C、鸟
21、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 “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 典掌之意,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 增,是古代用来射鸟的系着丝绳的短箭,因系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 后来泛指短箭。 C、 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 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
22、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 时也从侧面烘托了老子的见识远超常人。 C、老子写了 5000 多字的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之意”,然后潇洒离去, 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学习儒学的人贬斥老子的学说。作为严肃的历史学 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23、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14、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3 分) ( (二二) )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春远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注此诗是永泰元年(75)春杜甫在浣花溪作。 肃肃:花落的声音。 菲菲:花落的 样子。亚夫营:戒备森严的军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
24、项是(3 分) ( )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字“肃肃” “菲菲”,音律和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 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中,“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 静,从而传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他乡。 16、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表现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 语赏析该联写景的独特之处。(6 分) (三(三) )名篇名句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
25、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中“ ,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 系的一项重要原则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 “大学”的宗旨是“ , ,”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 界。 (3) 儒 、 道 两 家 都 曾 用 行 路 来 论 述 积 累 的 重 要 性 , 老 子 中 说 : “ ,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 千里。 ”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小题。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了它的幽静。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阳春三月
26、,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 不会疲惫得像一只腻了太阳的猫么?一头戴到床上,打打舒身都嫌烦, 甲 。熟睡中, 梦味儿都是淡淡的。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像东风吹 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 是竹乐嘈杂, 像是姑娘们吵嘴, 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乱唱; 兀的不知怎么一来, 哪里 “支 幽“一响,你就醒了。立刻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你睁开了眼,不远处窗帘后一明亮,给 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靠在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 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
27、上了山去。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那时你还能 躺在床上么? 乙 , 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 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 就沁入了你的心脾。 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 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么?那山上一抹嫩绿的 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 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1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 形象描摹出梦境之神奇, 突出了梦中情境变幻之快。 B、 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 写出了清晨山中鸟叫声音的清脆、 热闹, 情趣盎然。 C、 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把阳光的
28、明媚可爱、 朝气蓬勃写得神态毕现, 富有表现力。 D、 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生动地表现出对山中无限春光的喜爱之情, 情感表达真挚。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边传来石工们边凿石边说话的声音,右边传来一匹 马上山的声音。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 因。 (4 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4 分) 21、下面文段至少四处有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 准确流畅。 (4 分) 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早报告、早发
29、现、早隔离、早治疗”是切断 疫情传播过程、防止扩散的最有效措施。只要据实报告,就可以使自己获得及时隔离与 救治,让亲友乃至更多人做好必要防护,更能让管理部门充分掌握疫情和警示,便于统 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如此,才有利于疫情防控大局,也是对自己和亲友的负责之举。 相继曝光的隐瞒案例在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 疫情防控工作仍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 22、下面是一段关于茶文化传播的文字,请予以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 不超过 50 个字。 (5 分) 我国茶文化自古经“茶马古道”传播。红茶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贸易商品,广受青睐。小 仲马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就十分喜爱红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常出
30、现品鉴红茶 的场景。至今西方人对茶的认识仍以红茶为主,茶文化并未随着贸易往来而广泛传播。随着 信息时代的到来, 顺应文化的多元发展, 寻求新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弘扬传统茶文化的主要任 务之一。 四、写作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论语泰伯)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 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 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 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 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 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 追悔
31、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 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 测测 试试 题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一)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 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
32、他们以经典为基融的各 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 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 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 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 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 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 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 “ 诗三百,一
33、言以 蔽之,曰 思无邪 ” ( 论语 为政 )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 “述” 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 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 进行注释 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 理解为“叙述” “陈述” “讲述” “论述”或“阐述”等。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 定义和 “述” 是相关的。 中庸 :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 如果我们将 “孝”
34、 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 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 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 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 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 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 第二,孔子认为自己已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 孔子践履德行的活 动表达了对天的“孝
35、”,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 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 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 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 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 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 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
36、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 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 。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 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 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 “孝” 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 “孝” 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 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 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 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
37、著,金小燕、韩燕丽译 “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材料三 “述而不作” 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 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 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 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 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 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
38、新的倾向;伦理关 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 了探索未知的兴趣。 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 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 精神。 (摘编自李杨 “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 东西,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 B、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 “叙述” “陈述” “讲述” “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
39、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与“述 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 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答案】 :【答案】 :D D 【解析】【解析】 A、 “后世儒家的人都发展了这种精神” 错误,原文只是说 “这种以 “述” 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 。 B、材料二第一段只是对述”的古今合 义作了客观摘,并未说在现代汉语中,“述”的“这一含义被所取代” 。C、材料 二第二段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行”,但这句话并不包含两者“是统一的”这一层 意思。 2、根据材
40、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 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 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 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D、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研究 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答案】 :【答案】 :C C 【解析】【解析】 A、 “孔子认为在解
41、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有误,且原文说的是“孔 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新的东西” 。B、根据材料一可知,“三年之丧”是古老的礼制, 它的产生早于孔子孔子只是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 D、“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 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强加因果,原文中的相关语句中没有体现出这种因果关系。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 A、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 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 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42、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断了其精 神命脉。 D、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 备矣,然后能事亲。 【答案】 :【答案】 :C C 【解析】【解析】 解答本题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二可以发现,这则材料主要是围 绕“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通读四个选项可知, 只有 C 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答案】【答案】 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 采用递进式的 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
43、、 举例论证等 【解析】【解析】 论证特点一般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等角度作答。论点、论据上, 材料二论点明确,且论据多为孔子的有关“孝”的言行。论证上,先从“孝” “述”的基 本含义入手,然后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最后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 动,加深论证,逻辑清晰,层层深入。论证方法上,大量引用相关古籍中的言论,列举了柏 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5、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案【答案 】 “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作遗产,对文化 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但教学中偏重继承,会 使学生减少或部分失去探索未知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有局限性 【解析】【解析】 解答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