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课件(共8课时).zip

相关 举报
  • 全部
    •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点击预览
    •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课件(共8课时).ppt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宇宙宇宙全部教案(共全部教案(共 8 8 课时)课时) 1.1.地球的卫星地球的卫星月球月球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是宇宙单元的起始课。由于月球距离地球最近,月球同人类的关系 是非常密切,因此学生对月球并不陌生。本节课学生要通过信息的搜集、交流、 讨论、整理等过程,对月球形成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第一部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交流,知道人类探索月 球以及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我的“月球卡”: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在课堂上 进行交流、整理,在思维碰撞中对“月球卡”不断补充、拓展、完善,对月球形 成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学生对月球并不陌生,天气较好的情况下抬头便可以观察到月球,在以往的 学习和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月球的有关内容。但大部分学生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比较 浅显的,并不深入和全面。对于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天体,学生又有着浓厚的学习 兴趣。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人类对于月球的观察与探索在不断发展。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 方面同地球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整理有关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人类探月的历程和我国的探月工程,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激 发民族自豪感。 2. 知道人类探测月球以及太空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寻找新的能源,形成节约 能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制作自己及小组的“月球卡”。 难点: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月球卡” 学生:个人“月球卡”、相关补充说明材料(如:PPT、图片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4 4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哪一个星球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跟大家分享一首古诗或一个神话 故事? (请几位同学分享古诗或神话故事) 3.从这些诗句和神话故事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关注月球,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天体,板书:月球 二、小组内交流研讨:根据搜集到的月球信息和个人二、小组内交流研讨:根据搜集到的月球信息和个人“月球卡月球卡”,完善小组,完善小组 “月球卡月球卡”(预设(预设 1212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制作的“月球卡”、每组一份空白小组“月 球卡”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大家搜集到的有关月球的信息,接下来我们按照要求在 组内进行交流; 要求: (1)组内轮流发言、相互补充; (2)发言者要说明信息来源; (3)如果资料信息有冲突的地方打“?”,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打上“” ; (4)整理制作一张小组的 “月球卡”; (5)如果交流后产生了新的疑问,也请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为每一个小组发一张空白“月球卡”。 三、全班交流研讨:对各组三、全班交流研讨:对各组“月球卡月球卡”进行交流整理(预设进行交流整理(预设 1818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小组“月球卡”、学生 PPT 图片等 1.请小组上台投影展示小组“月球卡”记录的信息,从“月球的基本情况数 据”、“月球的运动”、“月球的地形”、“人类探月历程及工具发展”几个方 面作介绍(学生还可结合自己准备好的 PPT、视频、图片等资料介绍)。 2.对一些信息汇报的小组还可以现场模拟演示,如:月球绕地球公转。 3. 生生互动,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球卡”以及整理后的小组“月球卡” 对展示的小组汇报情况进行质疑、补充,并对自己小组的“月球卡”进行补充完 善。 4.小结:交流了这么多,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疑问,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无法解答的或者各组间信息有冲突的 内容,记录下来待后面内容学习过后再来解决。 四、拓展:观看人类探月的相关视频(预设四、拓展:观看人类探月的相关视频(预设 6 6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 1.观看人类探月的相关视频:“阿波罗 11 号登月”、“我国嫦娥四号 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 2.讨论人类探测月球的意义。人类探测月球以及太空的其中一个重要意义是 寻找新的能源。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1.地球的卫星地球的卫星月球月球 月球的基本情况数据 运动 地形 人类探月历程及工具发展 【附件附件】 我(我们组)的我(我们组)的“月球卡月球卡” 月球的基本情况数据:月球的运动: 月球的地形:人类探月历程及工具发展: 我还知道:我的疑问: 【建议建议】 1.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带领学生在学校机房展开对月球信息的搜集以及 “月球卡”的制作。 【补充说明补充说明】 课前要布置好查找资料制作“月球卡”的学习任务,学生搜集到信息、视频、 图片等资料,学生可以结合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全班介绍月球。 在学生课前资料查找不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参考使用课件中的补充资料以及书本 P65、66 的资料。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1.下面哪位宇航员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 A.阿姆斯特朗 B.阿波罗 C.爱因斯坦 2.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 A.太阳 B.月球 C.比邻星 3.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是( ) A.嫦娥四号 B.伽利略号 C.机遇号 2.2.月相变化月相变化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月相变化是教科版六下第三单元的第 2 课,本单元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 感知宇宙,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月球距地球最近,是 目前人们最熟悉的天体,而我们对月球最多的印象就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各种形 状的月相,所以本课在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 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通过分析把教材的活动重新规划,可以分成四 个部分:观察上半月月相、探索月相变化规律、探秘月相变化原理、观察下半月 月相。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上半月月相”。教材让学生剪月相,其实蕴含着让学生 去观察月相,所以要选择合适的观察日期,让学生从农历初一到十五,进行上半 月的月相观察,并在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第二个活动是“探索月相变化规律”。通过组织学生对观察的月相作比较和 分析,得出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圆缺变化、位置变化、高低变化、方向变化 等。 第三个活动是“探秘月相变化原理”。对上半月月相变化的规律作交流和研 讨,通过模拟活动,探秘月相变化的原理,知道月相的成因 第四个活动是“观察下半月月相”。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怎样 在白天观察下半月的月相,丰富对月相变化的认识。 学生观察好上半月月相之后,教师在农历十六马上给学生上课,这样的效果 最好,学生的感受最深。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本 课学生所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对月相有颇多体会和感触,并且 兴趣浓厚。但对月相变化原理和规律不知其所以然,或者是无法表述出来,本课 抓住学生对月相的浓厚兴趣,从月亮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师 适时的点拨下,倡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发现并探究月相变化规律。通过 学生模拟实验,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亲手操作探究,并分析实验结果,思考归纳, 从而得出月相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能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月相在不同时期圆缺变化、位置变化、高低变化、 方向变化等方面都是有规律的,认识到月相变化周期和月球公转周期是一样的。 2.能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月相的变化是由月亮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引起的,它 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仔细的、持续的过程观察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 2.能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能通过观察活动来培养学生仔细、持久的观察意识。 2.能通过模拟实验进行解释,逐步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月相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探究等形式,认识到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月相 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难点:通过有效指导模拟实验了解月相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上半月每天月相、 “大月球”、“太阳”。 小组:上半月月相观察记录纸、每生一个“小月球”、下半月月相观察记录 纸。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察上半月月相并记录(预设一、课前观察上半月月相并记录(预设 1515 天)天) 材料准备:PPT、每人一张上半月月相观察记录纸 1.老师出示上半月月相观察记录纸和观察要求,让学生进行长达半个月的月 相观察记录。 观察要求: (1)观察日期和时间:每天傍晚如 18:00 左右(根据本地太阳落山时间); (2)观察方法:在空旷的地方,面向南方,把记录单按照东西方向竖起来, 找到月亮,选择形状相近的图片,贴在虚线上相应的位置(同时标明日期); (3)最好每天在相同的地方观察,并且留意每天此时(如 18:00 左右)太 阳的位置在哪里。 2.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上半月月相的观察及记录。 二、探索月相变化规律(预设二、探索月相变化规律(预设 2020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PPT、学生上半月月相观察记录纸、上半月每天月相 1.师出示一名学生上半月月相观察记录纸,让学生进行观察,问:你发现了 什么?PPT 出示要求。 预设:月亮的亮面朝西,由小变大 月亮的位置由西到东移动 月亮的高度由低到高再到低 通过生生讨论、师生交流等不同形式总结上半月月相变化规律。 2.提问:这里有几天由于天气情况没有观察到,通过刚才的交流讨论,你能 否将这几天的月相补充完整呢? 学生取准备好的上半月月相图片进行补充。 3.师:十五的月亮在这里,那十六同一时间的月亮在哪里,月相呢?十七呢? 师生讨论,获取下半月月相的变化及运行规律。 4.师:现在我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月相变化的周期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样的。 月相变化会不会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引起的。 5.聚焦问题:月相变化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引起的吗? 三、探秘月相变化原理(预设三、探秘月相变化原理(预设 1818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PPT、“太阳”、“大月球”、每人一个“小月球” 过渡:月相变化的周期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样的,那月相变化是由 月球绕地球公转引起的吗? 1.师:月球在绕着地球公转会出现这样的月相呢?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 验证呢? 预设:模拟实验 2.学生讨论模拟月相变化实验的要求。 预设:(1)手举“月球”进行逆时针的圆周运动。 (2)“月球”的亮面始终朝着“太阳”。 (3)主要观察月相亮面大小、朝向等变化。 PPT 出示模拟月相变化实验的要求。 3.师在某一位置贴上“太阳”,跟学生明确“太阳”的位置。 4.每一个学生取一个“小月球”根据要求进行模拟月球公转的运动,并观察 在不同位置出现的不同月相变化。 注意强调:“月球”的亮面一定要对着“太阳”。 5.学生活动后交流:主要表述观察到的月相变化 6.全班进行模拟实验:一生举着“月球”围着全班同学转,全班学生做地球 上的观察者(注意“月球”亮面始终对着“太阳”),观察月相变化。 7.小结:月相变化是由月球的公转引起的。 四、拓展:观察下半月月相(预设四、拓展:观察下半月月相(预设 2 2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PPT、下半月月相记录纸 1.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月相变化的规律,接下来我们还要去观察下半 月的月相。 2.讨论:在什么时候观察下半月的月相比较适合? 讨论总结:早上 7 点多来上学的路上可以进行观察。 3.出示下半月月相观察记录纸,布置任务进行观察。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月月 相相 变变 化化 月相观察记录表月相观察记录表 友情提醒:友情提醒: 上半月的月相观察记录表 姓 名: 1.观察日期和时间:每天傍晚 18:00 左右; 2.观察方法:在空旷的地方,面向南方,把记录单按照东西方向竖起来,找到月亮, 选择形状相近的图片,贴在虚线上相应的位置(同时标明日期); 3.最好每天在相同的地方观察,并且留意每天此时(18:00 左右)太阳的位置在哪里。 东东 西西 月相变化 月球的公转引起的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一、判断一、判断 1月相变化农历一个月循环一次。( ) 2. 端午节那天晚上的月相是满月。( ) 二、选择二、选择 1. 在晴朗的夜晚,上半夜看不到月亮的是农历 。 A、初三 B、十五 C、二十七 2. 农历五月初四那天的月相可能是( ) A、 B、 C、 3.3.我们来造我们来造“环形山环形山”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 单元前三课都是了解有关月球的内容:第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整体对月球 进行了解:第二课“月相的变化”根据自然现象远距离地了解月相的变化,初步 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想象;第三课“我们来造环形山”,走近月球,近距离 了解月球,动手操作,建立模型,验证猜想。 教材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环形山:第二部分 是“造”环形山;第三个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个部分是“阅读资 料环形山的成因”。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 重点不是让学生找到环形山形成的真正原因,而是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一个 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够做出有依据的推测, 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探究活动的一些基本能力。学生对神秘宇宙的学习具有浓 厚的兴趣,他们对月球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或许他们曾听说过有关月球的神话故 事,但他们从未真正去关注探究过月球的内部构造或外部特征,从未去探究过月球 的圆缺规律。对他们来说,月球既亲近又遥远,既熟悉又陌生,因此对月球有着 强烈的探究欲望。本课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认识环形山的特点,合理推 测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再让他们通过模拟造“环形山”来认识月球的表面特征。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大胆地推测 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3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根据环形山的特点,选择材料,造“环形山”。 2.能够根据自己建立的模型寻找证据,认识到陨石撞击可能形成环形山但不 定论。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在造“环形山”活动 ,能够大胆质疑,产生问题,表达想法,能通 过建模寻找证据,树立证据意识。 2. 在造“环形山”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模 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有关月球环形山成因有各种假说,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未来, 现有的假说可能会被推翻或证实。 2认识到人类一直都没停止过对月球的探索,探月技术的进步需要人类的 不断努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环形山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模拟造“环形山”。 难点: 能仔细观察造“环形山”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寻找证据,认识到陨 石撞击可能形成环形山但不定论。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 教学课件 小组: 盘子、面粉(或细沙,效果不好)、大小不同的鹅卵石、记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认识环形山(预设一、聚焦:认识环形山(预设 5 5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环形山图片 (出示月球背面环形山的图片)提问: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 球图片,仔细看一看真正的月球表面是什么样子?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科学家把月球表面的这种坑洞叫做环形山,月球上布满了大小不一、 深浅不同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小的只有 1 千米,大的达到几百千米。环形山大 多是圆形的,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 板书课题及环形山的特征: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探索:造二、探索:造“环形山环形山”(预设(预设 2020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盘子、面粉(或细沙,效果不好)、大小不同的鹅卵石、记录 单 (一)猜测环形山的成因。(一)猜测环形山的成因。 1神秘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下面请 大家根据自己的课内外的知识在小组里讨论,猜测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 2分组讨论环形山的成因。 (预设 1:陨石撞击;2: 火山爆发) 学生的猜测是多样的,教师可根据实际,随时引导。 重点板书:陨石撞击,火山爆发 (二)造(二)造“环形山环形山”,验证猜测。,验证猜测。 1聚焦陨石撞击,初建观点。 刚才有同学猜测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那这种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可 以怎样来验证? (预设:月球那么大,离我们又那么遥远,我们不可能搬一个月球到教室里 实验,可以采取模拟法来探究。) 2设计造“环形山” (1)用什么来模拟月球表面?用什么来模拟陨石呢? (预设:用面粉或细沙模拟月球表面,鹅卵石模拟陨石。) (2)领取材料,造“环形山” 学生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记录单如下: 造造“环形山环形山”记录单记录单 班级: 第 小组 一、我们可以将大小相同大小相同的岩石以不同高度(或力度)砸向表面,观察观察留下 来的坑的特点和表面变化。 二、也可以将大小不同的大小不同的岩石依次以相同的高度砸向表面,观察观察留下来的坑 的特点和表面变化。 三、我们还可以 。 四、对比真实的月球环形山特点,我组找到了以下的证据。 五、除此以外,我组还产生了一些疑问。(选填) 综上:我组 (赞同 or 反对)陨石撞击能造成环形山。 三、研讨:推测环形山的成因(预设三、研讨:推测环形山的成因(预设 1010 分钟)分钟) 1整理材料,汇报发现,全班交流、质疑。 2分析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再建观点。 3火山爆发是否也会形成环形山呢?课后我们也可以采取模拟法继续探究。 四、拓展: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预设四、拓展: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预设 5 5 分钟)分钟) 1刚才同学们用模拟实验探究了陨石撞击说,那科学家还提出了哪些假说? 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 2学生阅读课本 52 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者教师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 录像资料。 3思考:你觉得哪种假说最具说服力? 它一定正确吗? (预设:陨石撞击说或火山爆发说。不一定正确,环形山的形成跟诸多因素 有关,随着探月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这些假说也许会 被推翻,我们会找到环形山形成的真正原因。)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3.3. 我们来造我们来造“环形山环形山” 一、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一、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爆发说、陨石撞击说二、成因:火山爆发说、陨石撞击说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1. 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 )。 A. 火山 B. 环形山 C. 海洋 D. 空气 2下面关于月球环形山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大小不一 B. 环形山有单个,也有几个挤叠在一起分布没规律 C. 环形山数量众多,但它们的深浅都是一样的。 3( )认为,环形山是长期流星陨石撞击形成的。 A. “撞击说” B. “火山说” C. “地震说” D. “神话说” 4.4.日食和月食日食和月食 (建议将本节课放到第(建议将本节课放到第 3 3 节上,即节上,即月相的变化月相的变化之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之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 两节课连上)两节课连上)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日食和月食是对学生(人类)有着极大吸引力的两种天文现象。这两种现象 的成因是由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这两种现象的研 究认识能有效地推进学生对于月球公转轨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较为体系化 的地月系统,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因此,日食和 月食的研究在本质上是月球公转运动的继续研究。 日食和月食,也是学生在前一课的研究基础上应该会产生的问题。因此,本 课教学就从月相的变化的学习共识和模拟实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关于日 食(和月食)现象及值得研究的问题,并继续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解释、回答自 己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月球运动的轨道模型。 让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想法、提出问题,再想办法去研究看到的现象、去解决自己 提出的问题,最后形成自己解释和认识的这样一个过程,重演一个人类发现、研 究、解释日食(和月食)这两种现象的认识过程。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从教材单元整体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 上的后续,是宇宙单元中的第 4 课。有助于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学生已 经知道了地球和月球自转及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月相知识等。 以及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简单的相互运动关系。日食、月食虽已是学生听说过 或个别观察过的天文现象,但对其具体深奥的内容,形成的原因等还不了解。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 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 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基于已获得的关于月球公转的认识和月球公转的模拟实验,继续通过模拟 实验,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发现,月球公转能够发生日食和月食现象。 2.继续通过日食和月食模拟实验,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自 己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研究和解释的问题。通过自主模拟实验来回答、解释自己提 出的这一系列问题。并利用月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去探究、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能根据日食和月食并不经常发生的事实,以及会出现不同种类日食和月食 的事实,推断月球公转轨道的特点,初步构建月球运动的轨道模型,解释日食和 月食并不经常发生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 能够有依据地、大胆表达对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更多想法、发现,并能把 自己研究的结果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和语言等方法表达出来。 2.2. 能够产生对于诸如日食和月食等天文现象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生活中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继续通过日食和月食模拟实验,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关于日食和月 食的,自己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研究和解释的问题。通过自主模拟实验来回答、解 释自己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并利用月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去探究、认识日食和月 食的成因。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根据日食和月食并不经常发生的事实,以及会出现不同种类日 食和月食的事实,推断月球公转轨道的特点,初步构建月球运动的轨道模型,解 释日食和月食并不经常发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每人 1 个小黑白球、每人 1 张观察记录表、全班 1 个 球形大灯、(每组 1 把尺子)。 2.全班演示实验材料:日月地板贴模型、地球仪。 3.月球轨道简易模型。 4.PPT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模拟月球公转,引出日食和月食(时间一、模拟月球公转,引出日食和月食(时间 55) (本环节主要学习目标:学生在上节课基础中,通过继续模拟实验,自己发 现可能发生的日食和月食现象。并且产生有关日食和月食的问题。) 1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和继续模拟月球公转,发现日食 和月食现象。 上节课大家基于我们的实际观测,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了月相变化的许多 特点和规律,并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月球绕地球的公 转引起的。请大家继续思考,在月球公转一周过程中,除了会引起月相的变化, 还有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继续模拟月球公转,教师强调月球公转的方向,月球亮面的朝向和转动 的快慢。期望大部分学生能够发现:当月球挡住太阳的时候就会发生日食,当月 球走进地球的影子里的时候,就会发现月食。 2简单了解日食和月食 视频和图片展示日食和月食。 3聚焦研究问题 了解了这些,你现在有没有产生什么新的问题?(尽量让所有学生都把问题 都提出来,并引导学生转化为可以研究的问题) 预计学生可能会指向: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日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 会发生日食?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是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等等。 二、探究活动(时间二、探究活动(时间 1818) (本环节主要学习目标:学生在模拟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基础上,能够自己提 出适合六年级小学生自己研究、解释和回答的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只会“为什 么 XXXXX?”这样的伪科学问题加以影响。这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比较忽视的课 堂教学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当前的学生不擅长的,所以教师准备提示卡。 在学生自行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月球运动的轨道模型,解释、研究学生自己 提出的问题。) 1出示 PPT,明确学习活动任务及要求。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任务(出示 PPT 研究活动),怎样观察、研究 更多的现象和问题?(两点提示,一是要很认真地做模拟实验和观察;二是可以 继续提出更多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果有小组研究着研究着实在想不出新的值得 研究的问题了,教师提供问题提示卡,学生可以派人上来取。提示卡这边是简单 的问题,那边是比较难得问题。但如果你们组不断的有问题想到可以研究的,就 继续研究自己的问题。 2.分组领取实验材料、记录单,开始观察与研究。(鼓励学生用尺子测量月 球的远近、高低的变化距离。同时视学生实验进度随机提供简易月球轨道模型, 让他们对自己的发现作进一步的解释。) 活动期望:学生能不断地自己提出问题,或通过与教师的个别交流,或借助 领取的提示卡,进行较长时间的持续研究,并通过研究获得有关日食或月食的更 多信息和发现,能利用两种模拟实验和示意图向他人解释自己的发现与解决的问 题。 关于问题提示卡:教师强调问题提示卡是研究小组在不能自己提出研究问题 的情况下可以领取,提示卡一共有五张,从一到五分别对应所提示问题从容易到 复杂。提示卡五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问题,意在暗示学生,像这样的 问题我们也是可以通过计算寻找答案的。 研究活动研究活动 1.继续做小球模拟月球公转的实验。 2.先自己提出有关日食(或月食)的各种问题。 3.再用模拟实验和图示等方式解释、回答关于日食(或月食)的各种问 题。 问题提示卡(四)问题提示卡(四) 1.月球怎么公转,才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一次日食和月食? 问题提示卡(一)问题提示卡(一) 1.继续做小球模拟月球公转的实验。 2.研究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过程中,日食和月食: 分别公转到什么位置? 分别发生在农历什么日子? 问题提示卡(三)问题提示卡(三) 1.模拟实验中,发生日全食和日环食时,“月球”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 化?你能用尺子测量出来吗? 2.发生日全食和日偏食呢,月球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3.月球怎么公转,才可能会发生三种不同类型的日食? 三、交流研讨(时间三、交流研讨(时间 1515) (本环节主要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敢于交流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他人的观 点。不管是自己观点的分享还是对他人的质疑,都要有理有据。) (1)小组交流活动:根据 PPT 提示进行 5 分钟左右时间的小组交流活动。 问题提示卡(二)问题提示卡(二) 1.发生日食时,太阳的哪边先被挡住? 2.发生月食时,月球的哪边先变暗? 问题提示卡(五)问题提示卡(五) 1.发生日食时,从开始到结束,大约要持续多少时间?(提示:月球大约 一个月(30 天)绕地球公转一周(360);太阳和月球在天上的视角大 约都是 0.5。) 2.发生日偏食持续的时间比日全食多还是少? 组内交流活动组内交流活动 1.组内交流:说说自己在模拟研究中的发现(可以用模拟演示的方法, 或图示的方法来讲解)。每个人都要说。 2.形成小组的研究共识,准备向全班展示与交流。 (二)全班交流展示: 1.交流研讨基于模拟实验的研究和发现 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全班的研究成果交流活动,你们可以是全组一起上来, 也可以派代表上台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研究了哪些问题?获得了哪些发现?还 有什么疑问?并自选一种方法来向大家作个解释。一组在介绍时,其他小组同学 请注意,如果你对他们的研究、讲解有什么疑问或不同意见的,等他们介绍完了 之后自己向他们提出来。当然,如果有补充的,也可以在他们介绍完之后自己上 来说。 (1)分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研究和发现,并作相应的讲解。 小组展示、交流时,努力推动学生通过 4 个层次来表述研究成果:一、用刚 才的模拟实验来解释。二、用模型来解释(地球仪)。三、用图示或板贴来表达。 四、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而教师要坐到教室下面去,把讲台让给学生,同时 注意倾听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以作必要的介入准备。 (2)学生之间进行质疑或补充,以及回应与研讨。 在学生质疑、解释的过程中,教师视情况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以帮助 学生更好地展示想法,推进所有学生的思维。 预期通过交流、质疑、研讨,能达成以下方向的一些共识(弹性化): 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且三者成一条直线时会发生日食;一般发生在 农历初一; 日食发生时,总是太阳西边先被挡住;月食发生时,黑影先出现在月球的东 面; 发生日食时,当月球离地球近时发生的是日全食,远时发生的是日环食,偏 一点时发生的是日偏食; 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是因为月球公转的轨道是变化(倾斜)的; 一次日食发生的时间都在两小时左右;月食持续时间更加长。 四、延伸拓展(时间四、延伸拓展(时间 22) 今天我们讨论了日食和月食,想不想自己亲身去观察一回日食和月食啊? (提供离我们最近可见的日食和月食日期)考一考你们,你推测这两天分别是农 历的哪一天?为什么?是不是真这样?(在学生推测的基础上,出示日历表进行 检验)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4.4.日食和月食日食和月食 上一节课的月相变化图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1.2020 年 6 月 21 日,我国西藏、四川、贵州、湖南和福建的一部分地区可以看 到日环食,其它地区都可以看到日偏食。那天应该是( ) A.农历十五 B.农历初五 C.农历初一 D.不能确定 2.月食可能发生的日期是( ) A.农历十五或十六 B.肯定在新月时 C.每个农历月初一 D.可以在任何一天 5.5.太阳系太阳系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太阳系一课是学生在五年级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以及六年级所在单元中 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扩展到对太阳系一个天体系统的观察认识。在本课学习 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一次性地利用数据建立相对科学的模型,而是先让他们自 行交流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资料,而后再引导正确的排序,开展第一次建模,在第 一横格上画上太阳系模型。面对建模,师生交流后自然引出八大行星与太阳平均 距离这一组数据,并根据最远只能是 1 米这个有限距离来按比例缩小数据(按正 常教学进度,六年级孩子数学课上刚刚学过比例尺这一内容),进行第二次建模。 第二次建模的图形,给孩子们的视觉带来了极大的冲突,原来八大行星的远近比 例绝非常见的太阳系插图那样!随后进一步引入行星赤道直径的数据,在校园操 场(走廊上)进行实物建模(由于空间有限,只进行近地行星建模),进一步感 受太阳系的浩瀚。最后顺势播放视频资源美国几位制片人在内华达州的沙漠 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等比例太阳系模型。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且这一发展过 程中,仍是以具象思维占优。这也就决定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空间想象能 力有限。所以,鉴于儿童的思维特点,将宇宙内容主要分布到了高段年级,但在 学习这部分抽象知识的时候一般都还非常有必要借助于直观操作活动。 上述基于孩子的认知基础而逐层深入开展的三次建模活动以及最后图像资源 的巧妙应用,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感知,而且还让他们亲历了探索、发现天体 表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还可获得空间观念的积累,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2.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收集资料,初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 型。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2.能如实地按照比例制作太阳系模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对宇宙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认识到人类只 有一个地球的,对保护地球有更深刻的触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 的模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篮球、直尺等; 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小组: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认识太阳系(预设(预设 1010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太阳系多媒体资料、课前让每个组选择一颗大行星,搜集相关 资料 1.提出问题:之前我们认识了太阳、地球、月球,并了解了他们的运动规律, 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 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 的形式展示)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 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探索:建立太阳系模型(预设二、探索:建立太阳系模型(预设 2020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全班一个篮球,每组一块橡皮泥、一把直尺、八大行星的数据 资料 1第一次建模 (1)在你的脑海中,太阳和八大行星的位置是怎么样的?请闭上眼睛想一 想?10 秒钟。 (2)用小圆点表示行星,在记录单的第一栏上画出自己脑海里的太阳系模 型(记录单长约 1 米,每格宽约 0.1 米)。 (3)你认为这个太阳系模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此时你最希望得到什么信 息? 2二次建模 (1)提供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数据,并按比例缩小,比例尺为 1 厘米 4500 万千米。 (2)现在你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记录单上进行第二次建模吗?动手试一试 吧! (3)仔细看看第二次建模,如果要进一步修正模型,还需要什么信息? 3. 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直径进行实物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 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需要多大的空间建模?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4.简单介绍一书本表格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 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轨道倾角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 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的高低不同,建模 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课件(共8课时).zip)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教科版(2024) > 旧教材(2001版)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