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窗帘上印着花,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窗帘上印着花, 家具上刻上花,衣服上绣上花,看病人送花等等,家具上刻上花,衣服上绣上花,看病人送花等等, 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人们为什么喜欢花?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人们为什么喜欢花? 喜欢牡丹,因为她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 喜欢玫瑰,因为她的美丽带着不容接近的 坚刺,象征着纯洁美好的爱情。 喜欢葵花,因为她始终在夏日里绽放出着 最真的笑脸,永远追求阳光。 喜欢百合,因为她独具一种矜持含蓄的气 质,洁白典雅。 喜欢丁香,因为她结着淡淡的愁怨,似乎 了解我满腹的心事,是我的知己。 喜欢兰花,因为她于空谷中
2、幽幽绽放,是 花中之君子,淡泊而致远。 喜欢海棠,因为她珍重芳姿,亭亭玉立, 婀娜多情, 喜欢梅花,因为她凌寒怒放,梅花香自苦 寒来。 喜欢昙花,因为她不与百花争艳,于静默 夜中独自开放,美得惊艳又特立独行。 喜欢雏菊,因为她象征着花中隐逸者,平 淡却自有韵味。 喜欢薰衣草,因为她唯美的紫色,馥郁的 香气,凝聚在一起,就是一片壮观的花海。 朱自清(18981948),原名 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 文家、诗人、语文教育家、学者、 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 学,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 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 文学。1948年,因反对美国政府 的扶日政策而参加了拒绝接受美
3、国救济粮的运动,同年,因病在 北京逝世。毛泽东评价他“表现 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品: 毁灭 背影 踪迹 朱自清全集 散文文体常识散文文体常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 的文体,与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并称为四大文四大文 学样式学样式。 散文的特点是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不散”。“形形 散散”是指是指其取材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其取材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 “神不散神不散”是指是指其立意明确而集中其立意明确而集中。根据内。根据内 容和性质不同,散文可分为容和性质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叙事散文、
4、抒情 散文、说理散文、写景散文。散文、说理散文、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 的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 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 的境界。 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 道理,抒发感悟。 写景散文则以描绘景物为主,同时抒发感情 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散文以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 等方式,常常是将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起 来运用,不拘一格。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 联想、衬托、对比等。 本文写于本文写于19271927年年7 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 学任教,住在清华园。文中的荷塘就在清华学任教,住在
5、清华园。文中的荷塘就在清华 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政变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白色恐怖笼罩全 国。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一方面对北洋军国。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一方面对北洋军 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不满,另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不满,另 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 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而是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而是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
6、黑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 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于“超然”,心情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于“超然”,心情 十分矛盾复杂。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十分矛盾复杂。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 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 世佳作荷塘月色。世佳作荷塘月色。表现了那一历史时表现了那一历史时 期里部分知识分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期里部分知识分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 持自己高洁磊落的情怀。持自己高洁磊落的情怀。 概括每自然段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所见的小路、树木、月 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
7、段 描绘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描绘荷塘之上流泻的月色。 第6段 月下观察荷塘四周的景物及感受。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思绪由联想回到现实。 综合、归纳综合、归纳 全文可分为_部分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采莲,思绪最终又回到 现实中来,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 好生活的渴望。 4 4 点明心境,交代游荷塘 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写去荷塘小路上的所见、 所感。 集中描绘月色下的荷塘 和荷塘上的月色,表达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第第1 1段段 第第2 2- -3 3段段 第第4 4- -6 6段段 第第7
8、 7- -1010段段 观荷缘起观荷缘起 (情)(情)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 (景)(景) 月下遐思月下遐思 (情)(情) 梳理结构梳理结构 明线:游踪明线:游踪( (外结构)外结构) 出家门出家门 暗线:情感(内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 不宁静不宁静 踱小路踱小路 寻宁静寻宁静 找自由找自由 观荷塘观荷塘 得宁静得宁静 出荷塘出荷塘 失宁静失宁静 仍郁闷仍郁闷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哀愁 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颇”字是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颇颇 不宁静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
9、缘由,也是 作者写作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本文的背景和诱因。下文中作者或。下文中作者或 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的 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认为,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认为,这一句是这一句是 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 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 “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 “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 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 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 处的妙处”。
10、“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 话有什么作用?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 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 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 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 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 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反映了作者不满现 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 ) ( ) ( ) ( ) ( ) 荷叶荷叶 荷花荷花 荷香荷香 月下的荷塘月下的荷塘 弥望 田田 舞女的裙 (比喻) 零星点缀 袅娜 羞涩 (拟人、比喻) 缕缕 渺茫的歌声 (通感) 结构详解 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11、。通感是把人们把人们 的各种感觉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 觉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通感就是移觉。通感就是移觉。例:例: (1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 2)人靓歌甜。)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听觉转为味觉) (3 3)夜空挂着一轮寒月。(视觉转为触觉)夜空挂着一轮寒月。(视觉转为触觉) (4)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 ( ) ( ) ( ) ( ) ( ) 荷叶荷叶 荷花荷花 荷香荷香 荷波荷波 流水流水 月下的荷塘月
12、下的荷塘 弥望 田田 舞女的裙 (比喻) 零星点缀 袅娜 羞涩 (拟人、比喻) 缕缕 渺茫的歌声 (通感) 颤动 闪电 肩并肩 (比喻、拟人) 看不见的 脉脉 静静 上上 动动 下下 结构详解 幽雅宁静幽雅宁静 第四段是如何描写荷花的? 这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分号前是拟人,分号后是三个比喻连用。 “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羞涩” 则绘荷花含苞欲放的难为情之状,这两个词 写出了荷花的娇媚多姿; “明珠”喻荷花之洁净,“星星”喻荷花之 明亮,“美女”喻荷花之娇美,这三个比喻 句,分别描绘出淡月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 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不染纤 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13、 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月光 月影月影 如流水如流水 静静地静静地泻泻 薄薄的青雾薄薄的青雾浮浮起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乳中洗洗过一样,又过一样,又 像笼着轻纱的梦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斑驳的黑影灌木斑驳的黑影 杨柳稀疏的倩影杨柳稀疏的倩影 光和影和谐的光和影和谐的 旋律如名曲旋律如名曲 虽是满月虽是满月, ,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实 虚虚 朦胧优雅朦胧优雅 正面正面 写月写月 侧面侧面 烘月烘月 实实 虚虚 通感通感 泻。泻。以流水喻月光,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以流水喻月光,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 滴的实质感。滴的实质感。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轻快
14、。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轻快。 浮。浮。写深夜雾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写深夜雾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 弥漫,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盈状态。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盈状态。 洗。洗。在月光映照下在月光映照下荷叶与荷花纯净的状态。荷叶与荷花纯净的状态。 笼。笼。表现了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以及月光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以及月光 的朦胧柔和。的朦胧柔和。 画。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 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投在荷叶上的月影 之真、之美。之真、之美。 文章第五段写月色
15、月影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文章第五段写月色月影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 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泻泻”“”“浮浮”“”“洗洗” “笼笼”“”“画画”的表达效果。的表达效果。 本段中本段中“酣眠酣眠”“”“小睡小睡”各指什么?有无各指什么?有无 深层含义?深层含义? “酣眠”比喻月光朗照;“小睡”比“酣眠”比喻月光朗照;“小睡”比 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深层含义:深层含义:作者不喜欢过于激烈的行为,作者不喜欢过于激烈的行为, 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做不到投身于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做不到投身于 现实的阶级斗争,就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现实的阶级斗争,就要
16、寻找安宁平和的 生活。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微妙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微妙 心态。心态。 荷塘四周荷塘四周 远远近近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高高低低 阴阴的阴阴的 像一团烟雾像一团烟雾 杨柳杨柳 树梢树梢 远山远山 树缝树缝 灯光灯光 树树 上上 蝉声蝉声 水里水里 蛙声蛙声 由远及近由远及近 由静及动由静及动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 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 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如何理解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 也没有也没有”。 这句运用了这句运用了反衬反衬的手法。在的手法。在内容上内容上, 作者用
17、“蝉声”“蛙声”的热闹来作者用“蝉声”“蛙声”的热闹来衬托自衬托自 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内心世界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内心世界,表明作者,表明作者 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 ;在在结构上结构上, ,承上承上 启下,意味着作者从获得暂时解脱的启下,意味着作者从获得暂时解脱的淡淡淡淡 的喜悦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又回到了现实,流露中清醒过来,又回到了现实,流露 出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哀愁。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 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 , 作者的思绪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了作者的思绪回到现
18、实,似乎可以收尾了, ,为为 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 曲情景的文字曲情景的文字? ?是否可以删去?是否可以删去? 从从全文看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 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 ,由荷花想到采由荷花想到采 莲莲, ,顺理成章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 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 ,描绘出一幅描绘出一幅 热闹欢快的景象,这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 , 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更表现了作者
19、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 中人的痛苦,采莲赋与西洲曲犹中人的痛苦,采莲赋与西洲曲犹 如两幅图画如两幅图画, ,形成了形成了热与冷、动与静热与冷、动与静的强烈的强烈 对比,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 冲突。冲突。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全文 的点睛之笔的点睛之笔, ,既表现出作者因回忆而勾起了既表现出作者因回忆而勾起了 乡思乡思, ,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 原因原因, ,深切而又微妙地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 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苦恼的心情。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苦恼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