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飞逝,转眼工作已有 7 年了。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主要一直 担任数学教学任务。俗话说,教学相长。一开始我以为小学数学容易 啊,内容简单,题目容易,谁不会做小学数学题目啊。但是教了以后 才知道,会做不代表会教。通过几年的数学教学活动,我体会到了,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通常认为比较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 题。如何教好应用题部分知识,下面先就应用题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 以图型辅助帮助理解题意 数形结合一直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也是解决应用题比较 容易理解的方法。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常常运用到画图的方法。 (一)、在
2、表示倍数或半数关系的解决问题中常用到用线段图来 表示数量关系。 例如(1)小明有 30 张图片,小红的图片是小明的 3 倍还多 10 张,求小红有多少张图片? (2)小明有 30 张图片,小红的图片是小明的 3 倍还少 10 张,求 小红有多少张图片? 经常我们的学生在看到上述两题时, 不知道哪一题是330+10, 哪一题是 33010,如果学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目时画出线段图, 根据线段图来理解就不会稀里糊涂的随便写一个算式。 又如 (3)小军收集了一些图片, 如果拿出图片的一半还多一张 送给小明后,自己还剩 25 张,那么小军原来有图片多少张? 学生在做这道题时常常出现以下的错误算式:252
3、+1。 有的学生就算 这道题勉强做出来了,也是迷迷糊糊的,没有真真正正在理解的基础 上完成的。如果在解答这道题时学生运用了画线段的方法,就不容易 会出现以上的错误了。 并且我惊奇的发现在运用画线段图解答的学生 中,居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答算式,当然它们都是正确的。一种是 (25+1)2,另外一种是 252+2。学生不仅正确地解答出这道题, 还运用了不同的方法, 可见数形结合在这道题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 觑的。 (二)、在二元一次方程问题中的运用 例如 兔妈妈在晴天每天采 20 个蘑菇,雨天每天采 12 个蘑菇, 她一共采了 112 个,平均每天采了 14 个,请问兔子妈妈在采蘑菇时, 晴天有几
4、天,雨天有几天? 看到这题时,许多学生都呆住了,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此题如果 纯粹运用“数”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自然都难以理解。教学时我也曾 尝试着只运用“数”的方法,来解答这题。但是能理解的学生屈指可 数。那么我就得调整教学思路了,如果考虑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用表格的方法去一一列举,那么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并且不容易出 错。具体解题过程是,通过“她一共采了 112 个,平均每天采了 14 个”这个信息得出:11214=8(天),也就是得出一共采了 8 天蘑 菇,这 8 天包括晴天和雨天。那么具体几天是天,几天是雨天呢。这 时候我们就假设雨天是 1 天,那么晴天就是 7 天,再计算出雨天是 1
5、 天,晴天是 7 天时采的蘑菇个数。如果刚好就是 112 个,那么结果就 是雨天 1 天,晴天 7 天。如果不是 112 个,则再往下列举,再假设雨 天是 2 天,那么晴天就是 6 天,再计算雨天 2 天,晴天 6 天的蘑菇数 量。一直列举下去,直到出现的蘑菇数刚好是 112 个时,此时的晴天 天数,雨天天数便是最终结果。此题解答时的表格如下: 假设的 雨天天 数 1 天 2 天 3 天 4 天 5 天 6 天 7 天 假设的 晴天天 数 7 天 6 天 5 天 4 天 3 天 2 天 1 天 假设的 蘑菇总 数 152 个 144 个 136 个 128 个 120 个 112 个 104
6、个 由上面的表格可知,兔妈妈在采蘑菇时有 2 天是晴天,有 6 天是 雨天。 此题在表格的帮助下, 得到了完美的解答。 此题如此解答过后, 学生大呼太简单了,再遇到此类题目也不怕了。与只运用“数”的方 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数形结合”在这题中得到完美演绎。 (三)、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常常需要“以形助学” 例如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 52 厘米,如果它的长增加 4 厘米,宽 也增加 4 厘米。那么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这题未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该如何解答呢?我这题在教学时, 没着急先给学生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先画出简图。 2 1 3 2 因为周长是 52 厘米,容易求得长和宽之和是 26
7、厘米,但是没法 求出长的宽各是多少。此时引导学生将 2 部分接到 3 部分后面。如上 图所示,1 部分、2 部分、3 部分组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 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宽之和 26 厘米再加上 4 厘米,即 30 厘米。 那么面积增加 304=120(平方厘米)。此题学生在图形的帮助下, 成功地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解决类似题目提供了方向。 总之,从以上几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数学中只要我们灵活 运用数形转化思想,以形助学,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力和解题能力, 也是提高数学素质 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二 会找出数量关系式,写出等量关系式
8、 六年级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学生难以把握的。学生一般不会写等 量关系式,从而不知该如何下笔。 例 1 如果桃树有 120 棵,是苹果树的,求苹果树有多少 棵? 此类题目学生不知道是用 120 ,还是用 120呢?有的老师 可能强调求“单位 1”用除法,不是求“单位 1”用乘法。我从来不 让学生死记。我让学生先读出“桃树有 120 棵,是苹果树的”,再 引导将“是”改成等于号。那么原题就变成“桃树有 120 棵=苹果树 的”,接着引导学生将“苹果树的”改成“苹果树棵树”,那么 这题的等量关系式就出来了,即:苹果树棵树=120。等量关系式一 出来,此题便可迎刃而解。列方程也行,列算式也行,学生都容易
9、理 解。 在上题中因为只有两个量,问题不是很复杂。有时候在分数应用 题中出现两个以上的量,此时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 2 甲楼高 36 米,是乙楼的,乙楼高度是丙楼的。求丙 楼高度是多少? 例 2 涉及到 3 个数量,如果不会写出等量关系式,非常容易错。在这 题中我没着急给学生讲解怎么做,而是引导他们先写出等量关系式。 即:甲楼高 36 米=乙楼的,乙楼=丙楼的。再引导学生也即:甲楼 高 36 米=乙楼,乙楼=丙楼。看着这两个等量关系式,学生瞬 间就懂了,无需我再解释了。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也就是正确写出等量关 系式是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应用题教学过程的
10、中心环节。 三 列辅助横式解决问题 另有一类型题目学生往往也容易出错, 像将题目中的数字或者运算符 号看错的。此类题目有些学困生总是无法理解,也无从下笔。 例如:小敏在一道减法算式时将 51 减一个数,看成 51 加一个数,算 得的结果是 90,那么原来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看到上题,有点糊涂,有些学生做出来了,也说不出来道理。针 对此题我就列了两个横式子,学生就恍然大悟了。即:51原来减数 =?,51+原来减数=90.两个式子中“原来减数”并没有看错,所以可 以写出两个横式帮助理解,接下来了,学生都会做了。同样道理如果 将运算符号看错,那么数字就没看错。也可列出以上类似的横式帮助 理解。 总之,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题型,选取不同 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应用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 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