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安徽省安庆市 2021 届高三 2 月高考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3小题,小题,9 9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年轻人喜爱经典老剧,痴迷于回头看,构成了一道颇具意味的文化景观。从心理层面解读,这是因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意欲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对观众而言,经典老 剧除了带来故事和文学上的双重享受,对提升审美有着一定帮助,还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 的文化共鸣。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满足感。弹幕中经常出现的“童年记 忆”之类的评论,便或
2、多或少体现了这种心态。 除了怀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受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认可与执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视为中国电 视剧发展的黄金时代。彼时,作品教量相对有限,刷本底子往往较好,拍摄过程中通常全神贯注、不计成 本,在讲究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也在观赏性上做出了诸多努力。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第一版“四大 名著”影视剧的品质保障。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经得起推敲,能够体现幽微人性和生活温度,即便经过时 间冲刷,也仍值得一品再品。这反映出经典老刷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动的穿透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影视文化消费逐渐从最初的稀缺匱乏走向富余过剩。影视作品的“流水 线”“快餐化”生产随之而来,这种方式追
3、逐的是快产快销,而难以有当年敢打敢拼、精益求精的精神。 创作心态、社会文化土壤等因素,都对作品质量有着一定影响。一些作品为迎合点击率、播放量,创造更 多利润,往往过度重视表面化的东西,不惜人为拉长集敏、改变叙事节奏,而牺牲内在的思想性、逻辑性。 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自然难以传之后世、藏之名山,甚至可能成为糟粕,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中,刷集质量整体下降,并因此被观众诟病。 而经典老剧之所以好看、耐看,具备成为流芳之作的可能性,恰恰在于慢工出细活。除此,还与影 视文本的开放性有关。一部刷被再度阐释的可能性越大,成为经典的概率往往也就越大。不同年代的人们 虽然共享了同一个版本
4、,但进入方式、思考角度有所区别。年轻人热衷于通过弹幕的形式,对经典老刷进 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即时在线交流,形成智慧碰撞。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认为,作者在完成作品的一瞬与作品的关系便宣告结束,解读权回归读者手 中。这个“作者之死”的观点,明确了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再生产机制。互联网文化为这种机制提供 了新的土壤。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具备跨越代际、年龄、文化背景的能力,让经典影视作品得 以跨越时光之海,形成“老树开新花”的景观,从而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新意义。而从接受角度来 看,当经典老剧有了新的流行化解读,受众心理也会经历“被重新调试”的过程,从而产生一种与重
5、温经 典不同的新鲜感。 (孔德淇时代在变迁,经典老剧魅力犹存) 1.下列对经典老剧被喜爱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想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 B.经典老剧能彻底提升审美能力,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 C.观看经典老剧过程中,人们一定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与满足感的体验。 D.大众对优秀文艺作品认可执着,经典老剧具有历久弥新价值、强而有劲的穿透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关于弹幕和“四大名著”影视剧的举例阐释,有力佐证了作者的相关分析。 B.文章在批判当代影视作品制作质量下
6、降之后,进一步指出经典老剧耐看的原因。 C.文章引用罗兰巴特的观点,为下文分析互联网对经典老剧解读的作用作铺垫。 D.文章对慢工制作、文本开放性、互联网诠释的论述,与上文论述构成鲜明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认为中国电视剧发展黄金期,原因之一是制作不计成本。 B.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影视文化作品因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而被观众诟病。 C.年轻人通过弹幕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D.互联网为意义再生产机制提供新的土壤,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与新意义。 1(3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A(B项错在“能彻底提高审美
7、能力”,原文是“对提升审美 有着一定帮助”;C项错在“一定”,原文是“可能”;D项错在“大众”,原文是“受众”。) 2 (3分)分析文章结构(C)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C)D(错在“与上文论述构成鲜明对比”, 整体看应该是对上文论述的层进。) 3.(3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的观点态度(C)D(错在“互联网赋予”,应该是“依托互联 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 安徽省皖智教育 A10 联盟 2020-2021 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根据现有资料考察,乡约滥觞于北宋的吕大钧,以吕氏乡约为后世遵奉的依据。 吕氏乡约的主
8、 旨精神从一开始就坚持“来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的立约原则,建立了以儒家伦理精神为核心并倡导乡 村自我约束管理的道德教化体系。专门提出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纲目, 勾画了儒家式的美好道德乡村。 吕氏乡约 不仅在道德规范上有所倡导, 也明确了道德惩罚的内容, 如“犯 义之过,其罚五百。不修之过及犯约之过,其罚一百。犯轻过,规之而听及能自举者,止书于籍,皆免罚, 若再犯者不免”。不难看出,乡约中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旨在劝人向善,从而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 目的。 乡约在宋以后颇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推崇,如朱熹就重新发掘了乡约的教化意义,还对吕氏乡约作 了必要的“增损”,重点对
9、“礼俗相交”部分作了增补,根据长幼尊卑的顺序,列举了造请拜揖、请召送 迎、庆吊赠遗等诸多礼节,各项礼仪的规定都非常具体详实。可以看出,朱熹更加重视乡约的道德感化和 礼仪条规作用,这也就强化了乡约对社会风俗影响的功能。 到了明代,乡约制度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社会教化功能愈发受到重视。明代的乡约吸收了吕氏乡 约的思想,同时非常注重宣讲教化活动。明太祖就非常重视乡村社会教化,令行乡约,还有所谓“洪武 六谕”的行世,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也成了明代教 化的主要内容。明代的地方官也竭力提倡乡约,并使乡约逐步发展为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成为扬善 纠恶、教化人
10、心、管理社会的组织机构。 传统的乡约制度真正融合乡约与保甲,使得两者合二为一的则自明代吕坤开始。吕坤推行的乡甲法 既继承了乡约制度的道德教化一面,又加入了保甲制度的组织力量,具有“教民”和“治民”两种功用, 用乡约劝善惩恶,用保甲缉奸弭盗,吕坤的乡甲约在乡治制度上是一个创新,不仅体现在对乡约领袖的培 训,更体现在构建了乡约和保甲合一的严密乡治组织。 在明清乡约文化推行中,传统的乡治理论也日益成熟完备,乡约和保甲、社学、社仓之间逐步形成成 熟理论体系。明末清初江南大儒陆世仪重视乡约教化,他的治乡三约系统总结和理清了四者关系,典 型地体现了传统乡治理论的体系化成果。他认为,这四者的关系应是“乡约为
11、纲为虚,社学保甲社仓为目 为实”,应该是“约一乡之众,而相与共趋于社学、共趋于保甲、共趋于社仓”。陆世仪的“治乡三约” 特点鲜明,以乡约为总精神,以社学的教约、社仓的恤约以及保甲的保约这“三约”为支柱,系统地总结 了乡约推行中诸要素和关系的协同处理。既倡导了乡村的道德伦理精神,又旨在解决好乡村学习教育、乡 村经济合作和乡村安全自卫等三大具体问题,可以说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乡治体系。 我国传统的乡约从最早由地方士绅发起,到绅士自办和官倡民办并行不悖,历经增损、改良和不断完 善成熟,有力地发挥了乡村教化、社会救助、治安维稳、文化传承等社会作用,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至今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12、(摘编自沈小勇我国古代乡约文化与社会教化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氏乡约注重从道德规范与道德惩罚这两方面,来追求劝人为善的终极目的。 B. 朱熹重新发掘了乡约中的教化意义,使得宋代的社会风俗发生了较为积极的改变。 C. 朱元璋推行乡约并颁布了“洪武六谕”,从中可见他对乡村社会教化重视程度。 D. 治乡三约是传统乡治理论体系化成果,解决了乡村学习教育等三大具体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介绍乡约的发端,然后按时间顺序论述其发展完善的过程,最后加以总结。 B. 文章列举不同乡约范本或论著,旨在劝人向善,同时体
13、现了作者宏阔的学术视野。 C. 文章基于对乡约制度源流的考察,总结了传统乡约在乡村教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D. 文章引用了大量相关文献,不仅使材料翔实丰赡,也使论证严谨有力,令人信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儒家的伦理精神和乡村自治的道德教化理念,是中国古代乡约所尊奉的根本宗旨。 B. 如果没有上至皇帝下至地方官员大力提倡,明代乡约制度的发展可能会有所延缓。 C. 吕坤对乡治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将乡约和保甲合二为一,构建成严密乡治组织。 D. 乡约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今天基层社会自治管理方面仍有借鉴价值。 【答案】1. C 2. B 3. A 安徽省皖
14、江名校联 2021 届盟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党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将“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对“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在“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 改革,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更多的政策和 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靠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 靠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
15、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国家的生机活力。同时也要看到,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 段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市场和社会发挥 作用不够充分。 “十四五”时期,解决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 力不强等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夯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在 市场能够
16、高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在市场机制可以有效调节的事项上,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资 源要素配置主体: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 直接干预,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有效弥补市场失灵。 靠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要在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产 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提振 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的基本保障。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健全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制度,健全以 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制度供给和
17、保 障。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实质是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和创 新。要根提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和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 体制机制,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加 快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在劳动力 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着力引导劳动力要素 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在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 市场,推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完善强制退市
18、和主动退市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 探索实行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注册管理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在技 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培育发展技术转 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在数据要素市场 化配置方面,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进 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改革的推进方式也将出现一些 新特征新要求。要更加注重处理好顶层设计和专项改革
19、的关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了 未来 5 年和到 2035 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优先领域和重点任务,这是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 (节选自彭森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B 在市场上配置资源的领域和市场机制可调节的事项上, 可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和资源要素配置主体。 C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振兴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的基本保障。 D 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实质是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质机制障碍, 在要素市场资本要素是重中之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
20、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点明论证话题并提出观点,再分别阐述,最后强调观点。 B文章二、三段以两个分论点开头,强有力地佐证了中心论点,二、三段呈层递式,思路清晰。 C第二段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论证了靠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这一观点。 D文章结尾表明了“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阶段,改革又到了新关头出现一些新特征新要求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只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干预,维护市场竞争环境,就能加快构建高标 准市场体系。 B文章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方面
21、,阐述了通过不同要素属性来构建要素市 场化配置体质的重要性。 C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健全所有制经济产权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强化对知识产权一系列活动的制 度供给和保障。 D我国进人新的发展时期,改革的推进方式也出现新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处理好顶层设计和专项改 革的关系。 1B。 (A 项,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曲解文意,文中是“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C 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 现代产权制度” ,是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的基本保障。 ”可知 C 项前提变化了,表述错误。D 项无中生有。 2B(两段是并列式,不是
22、呈层递式。 ) 3A(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要从企业与政府两方面进行,A 项仅从政府角度出发。 )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 2021 届高三联考语文能力测试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3小题,小题,9 9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创意写作在国内各大高校的发展受到瞩目。 多所高校开设创意写作课程, 培养创意写作研究生,并邀请国内知名作家担任专职教师。创意写作这一学科,旨在挖掘创作者更深层的 创作潜质,提高并拓展其对写作的认识,并将对经典文学及文学发展前沿成果的学习,融入自身创作。在 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里
23、,人们往往认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创意写作发 展近百年来,培养出一批优秀作家,其成果已经充分证明创意写作对作家成长的助益。创意写作专业的发 展,既要借鉴吸纳国际经验,更需要结合国情,充分考虑创作者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中国古典小说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是留给当代创作者的宝贵遗产。国内现有的创意写作教材大多是 西方译作,其中所举范例也多以西方小说为主,涉及的小说美学和写作方法,因为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不 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小说创作。对中国古典小说写作技法的阐释与分析,应该成为创意写作本土化教 材重要的内容组成。目前,已经有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对此做出探索,即对中国古典小说
24、细部的写作技法进 行详尽分析,为年轻创作者提供具体鲜活的示范。此外,汲取传统文学营养,不必局限于古典小说,还可 以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领域。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神话传说和各类艺术中,有很多值得创作者学习的地 方。仅以史记为例,书里不少精彩故事仅有短短几百字,尽显中国所特有的“留白”意蕴。创作者不 仅可以从中习得具体技法,更重要的是,体会和领悟这种技法所反映出的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丰富而充满活力的时代生活现场,为作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当代作家需要敏锐把握时代 脉搏,也需要积累和沉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创意写作教学只有置身中国社会现场,才能引导并帮 助学生发掘更多中国故事。如何提炼和剪裁这
25、些故事,使之呈现出普遍而深刻的意义,是创意写作的重要 关注点。 收集素材的方法也很重要,创作者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比如查找文字和影像资料, 进行采访及其他形式的田野调查等。小说虽然是一门虚构的艺术,却要带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性。小说的真 实性以作家表达的真诚为基础,同时也需要源于现实的真实细节。这些细节有的来自创作者的生活经验, 当题材距离创作者生活较远的时候,则需要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和创作过程相比,调查研究的过程显得更 具逻辑性,有具体方法和路径可循。创意写作应该在这个领域做深入研究,总结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同 时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创意写作课程虽然开设在校园里,但理应打开校门,
26、充分吸纳当下的文艺创作经验。不少大学的创意 写作专业道请国内外知名作家参与小规模讲座和交流。在交流互动中,乘自作家的宝责经验对学生术来创 作具有启发意义。很多出版社相继出版创意写作书系,在写作爱好者中产生广泛影响。此外,应增加高校 创意写作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这种交流和对话,能起到互相弥补、增道的效果。学生可以获得来自不 同老师的方法和经验,对其进行排析和选择,以应用于自己的创作。 (摘编自张悦然重视创意写作,激发创作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内现有的创意写作教材多为西方译作,因为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其中所举的范例,并不完 全适用于中国小说创作
27、。 B.中国古典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有许多已经成为经典,然而,目前国内对其进行写作技法的 阐释和分析还不够充分。 C.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当代作家要从中发现具有深刻内蕴的中国故事,把握时代脉搏,在积累 和沉淀之间寻找平衡。 D.小说需要带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不仅需要来自创作者的生活经验,更需要通过创 作者充分的调查研究获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探讨了国内创意写作专业的发展,主要从借鉴吸纳国际经验和结合中国国情两个角度展开论 证。 B.文章以史记 为例,说明创意写作的创作者可以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借鉴写作技法,汲取写作营养。 C.文章指
28、出创意写作专业的发展既要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养分,也要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吸纳当下 创作经验。 D.文章从创意写作专业发展这一话题切入,进而指出国内促进创意写作专业发展的路径,上下文构成 总分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里,人们往往认为创作过程无法干预,文学创作难以教授。然而,世界范围内 的创意写作发展证明并非如此。 B.如果脱离了充满活力的中国社会现场,创意写作教学就无法帮助学生发掘更多中国故事,更谈不上 使之呈现出普遍而深刻的意义。 C.国内外知名作家参与高校创意写作的讲座和交流,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创新意识与写作水平,也会对 学生的未来创作产
29、生积极影响。 D.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意写作很可能不只在高校通过开设课程、交流互动的方式开展,还 可能会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1.A【解析】B项“目前国内对其进行写作技法的阐释和分析还不够充分”分析错误,根据原文表述, “不够充分”应当限定于“创意写作角度”。C原文第3段“当代作家需要敏锐把握时代脉搏,也需要积累 和沉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是在“敏锐把握时代脉搏”与“积累和沉淀”之间寻找平衡。D项在 原文第4段中,“更需要”于文无据。 2.A【解析】文章主要从“结合中国国情”这个角度展开论证分析。 3.C【解析】C项“有助于提升其创新意识与写作水平”于文无据。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
30、区城南中学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2 月开年考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生态”一词是外来语,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 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围绕生态问题,翻阅中外经典著作,以之观照现实,得出一 个结论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关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必须上升到国家乃至全球战略层面。 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此种睿智,值得今人借镜。荀子谓:“天有 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
31、所参,则惑矣。”荀卿并非以为人可以 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此乃切实可行之议。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 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 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 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种人事不违天地规 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思想,乃关于天人关系、人地关系的远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自然是宇宙的 最高范畴,是宇
32、宙本身,此为千古卓绝之论。 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 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对此当念兹 在兹。 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 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 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造 自然”,但“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 行报复”
33、。 如果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 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 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 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 我们的生路是存在的,这便是遵从自然法则,在社会活动中限抑物本倾向,复归人本精神和“道法自 然”。理性的人类应当深怀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效法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 人和谐。视万物为友朋,引人类为同胞。此即张载正蒙又云:“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 大而
34、已矣。”诚哉斯言。 (摘编自冯天瑜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结构问题。 B.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宗旨是主张天人合一,人类必须顺从自然,反对逆天而行。 C.进入信息化时代,掌握尖端技术的人们可以得心应手地对自然加以改造。 D.我们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灭绝的威胁是因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第三段引用古代哲人的话,既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
35、又有力的支撑了论点。 C.文章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得出了人类对待自然应有的正确态度。 D.文章引用卡普拉在转折点中的话,是为了论证地球上的生命终将被人类灭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天有四时变化,地有丰饶资源,人有治理自然和社会的办法,但三者应各行其职、和谐共处。 B.人类之所以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是因为这样的行为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在大自然面前,不管物质文明多么发达、科技水平多么高,都不能违背规律为所欲为。 D.理性的人类应当效法自然,善待自然,在社会活动中限抑物本倾向,实现人和自然万物的和谐。 1.A 2.D 3.B 安徽省阜阳
36、市 2020-2021 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诗与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虽分属于语言和造型两个艺术种类,有着各自的审 美特征,然而二者却紧密相连。中国诗与中国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以及对情与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 正因为此,在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诗与画成为中国文人表达情志的两种重要手段,是故有“诗是无形 画,画是有形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关于诗画关系的经典表述。 翻开中国历代名人大字典,诗人与画家不在少数,兼善诗词、绘画的大家,亦占有不小的比例。在受 禅宗思想深刻影响的唐宋
37、时期,出现了唐代王维、皎然,五代贯休、巨然,北宋惠崇、苏轼,南宋法常等 既是诗人亦是画家的文人名士。他们的诗词、绘画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今天品读、吟咏中国诗,欣赏、创作传统中国画,也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深切体悟,否则 可能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共同的根基。中国诗与中国 画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它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有着高度的文化同一性。从文 者、习画者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单取诗词、绘画之形,虽异常刻苦,往往也只得其表,难取其 实。同理,欣赏者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在优秀的中国诗词与中国画面
38、前,也将难以体 味出其丰富的内蕴与妙处。 境界是中国诗与中国画所崇尚的追求。伴随禅宗思想的演进,中国传统文人对境界的追求更上一层楼。 禅宗对“空性” “顿悟”的认知,也促进了中国文人对文学艺术的理解。中国诗与中国画在唐宋时期的高度 发展,与这些有极大关系。禅宗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使中国文人的审美经验与 审美追求臻于境界化,代表人物首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王维于“有”中透视“无” ,以禅境入诗境、画 境。苏轼评价王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秸之画,画中有诗。 ”可见王维的诗境与画境是统一的。 王维的诗画虽常常隐退对人物的描写或描绘,但他却让笔下的山水有了呼吸,剥离出
39、其独立自在的精神, 营造出“空、远、静、寂”之境。 诗词、绘画是中国文人用以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北宋文人画家群体尤其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们 的诗与画“主情” ,突破了唐代及以前中国诗、中国画以叙事、再现为主的特点。唐代画家吴道子,尽管其 画中也具有抒情性,能运用线条娴熟地表达感情,但他在画中的“抒情”还基本居于次要地位,是为叙事 服务的。直到禅宗兴起,独具特色的中国文人画开始产生,此时中国画的“抒情”逐渐转变为“主情” 。他 们于画面上舍形取意。苏轼以诗的形式阐述绘画道理时写道: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 知非诗人。 ”当然,中国诗与中国画对境界地追求,与道家“天人合一” “
40、物我两忘”的主张,儒家诗学“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等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由此可见,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映照、彼此生发。现代学者钱钟书说: “诗和画号 称姊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 ”是故文人读书写作之余近墨,或是画 家创作闲暇之时撰文、作诗,皆是其情发意至之时的一种自然流露,亦是其文化陶冶后的必然。中国诗与 中国画的创作者和欣赏者,都需要在传统哲学、诗词、绘画三方面融会贯通,才能在文学艺术的鉴赏与创 作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编自冯朝晖 “孪生姊妹” :中国诗与中国画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41、 A.中国诗与中国画虽分属于语言和造型两个艺术种类,但文化基础、境界追求、表达方式等相一致。 B.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画、中国诗的根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切体悟就能创作欣赏中国诗、画。 C.禅宗思想的演进,推动唐宋时期中国诗、画的高度发展,从而带动中国传统文人对境界的追求。 D.唐代及以前的中国诗和中国画以叙事、再现为主,禅宗兴起后,独具特色的中国文人画开始出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回溯中国诗、画的发展情况,论述了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密切关系。 B.文章列举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王维、皎然等唐宋文人名士,论证了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文化同一
42、性。 C.文章引用苏轼评论王维的话语和现代学者钱钟书的话语,属于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中国诗、中国画相互映照、彼此生发的整体关系,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从文、习画不可单取诗词绘画之形,否则徒得其表;中国北宋时期的文人画往往在画面上体现舍形取意 的美学主张。 B.唐代画家吴道子对中国文化精髓的体悟不够深切,所以他的画虽然具有抒情性,但难以突破以叙事、再 现为主的特点。 C.王维以禅境入诗境、画境,在诗、画中常常隐退对人物的描写或描绘,表现出山水独立自在的精神,体 现出境界之美。 D.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
43、整体,文人作画、写诗是其情发意至,在传统哲学、诗词、绘画三方面融会 贯通,则效果更佳。 安徽省宣城二中 2021 届高三上学期 1 月期末模拟考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记人物的悲剧之美 宗白华说:“在悲剧中我们发现了生命价值的真实性,因为人类曾愿意牺牲生命、血肉及幸福,以证 明他们的存在。 在悲剧中人类自身的价值提高了, 在这种悲壮的毁灭中, 人生显露出意义了。 ”可以说, 史 记中,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并不是由于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是太史公在选题上, 将自己的悲
44、剧之思投射于人物,从而映衬出一片壮美之光。“灾难在成为压迫时同时也成为精神的内驱力 和凝聚力。”所以司马迁笔下的悲剧人物面对灾难表现出的超拔的行动,具有一种悲壮美。司马迁以其细 腻的描写在刺客列传中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以超拔的行动面对死亡较量的群英图。他们勇敢赴死的超拔 使他们高昂的精神在人们的心目中定格且百世流芳。“荆轲刺秦王”是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描写最细 腻的一篇,司马迁把易水之别写得极其悲壮。荆轲属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典型,而且他的选择没有 无奈,没有哀怨,有的只是豪壮与慷慨。至此,荆轲完成了他人生的一次超越。易水悲歌是一种视死如归 的超拔。 李长之在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中评述道:“司马迁
45、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 才。”司马迁在所爱的才之中,最爱的是哪一种?一般地说,超凡的才智,是不平庸,或不安于平庸,或意 识到自己不平庸的。 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就是司马迁所钟爱的具有超凡的才智的一位悲剧性英雄。司马 迁通过“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反围剿战”及随大将军卫青进行的人生最后一战等内容的 描写,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英雄本色,让读者领会到李将军天下无双 的才气。李广之才越是卓越超凡,与他的“不遇时”、“数奇”、不被封侯的事实相比,与其他才能不及 李广反而被封赏的人相比,李广人生的悲剧性就越是深刻。 在司马迁的人物列传中,彭越、黥布
46、、韩信都是汉朝得天下的大功之臣,作为汉初的异姓王,他们的 超常功绩令人非常钦佩,而他们的人生结局也大同小异,令人悲愤痛惜。“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 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就是造 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真实原因。正因为他们屡建奇功,功绩超常,所以他们的被害才更具有悲剧效果,更具 有震撼性。 当悲剧主人公面对人生的困境,经过顽强的抗争,最终陷入死亡与屈服的两难境地时,超然地面对死 亡,那么这种死亡反而更加具有美学意义。死亡是悲剧主人公最激烈的抗争,是最超越现实的悲剧性所在。 项羽自刎于乌江令人惊骇。虽然项羽自身的性格存在着一定的弱点,但司马
47、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通过 合理的艺术加工渲染英雄末路的悲壮。“虞兮虞兮”的悲歌,“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告,瞋目吓退赤泉侯 数里的气势,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将宝马赠给乌江亭长的举动,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加工,使项羽 的死亡超越了他在历史事实中的成与败,更加有力地彰显了项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他自刎乌江,将自己 高贵的头颅用自己的手亲自割下送给仇敌,这使我们认识到“勇气在于勇猛无畏的灵魂,连同其坚定性及 真实性一道所显示的从容赴死的能力”。当悲剧主人公自由地选择了毁灭,并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迎向死 亡的时候,观众发现毁灭本身乃是实在的胜利。他超然面对死亡,用不同于常人的悲剧性结局,实践了一 生的守护
48、,即生命的极度尊严与价值。 悲剧人物虽然以悲剧结束,或在生命中不断被困苦厄运所缠绕,但“生命的真实没有在失败中丧失, 相反,它使自己完整而真切的被感觉到。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史记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 正是司马迁在深刻的体悟中,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通过浓墨重彩的艺术描写,使得这些悲剧更 具有震撼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 1关于史记人物悲剧之美的原因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物面对灾难表现出的超拔行动,使他们高昂的精神在人们的心中定格为一种悲壮美。 B人物面对人生的困境,经过顽强的抗争,守护了生命的极度尊严与价值,体现出悲剧美。 C人物功绩超常,最终却因为“勇
49、略震主”而被害,所以他们的被害更具有悲剧的震撼性。 D人物超凡的才智与人物在现实中遭遇的不公平命运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出深刻的悲剧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选取彭越、黥布、韩信为例进行类比,突出他们结局的同中有异,揭示了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真实 原因。 B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为了证明才能不及李广的人反而可以被封赏,由此表达对统治者的批判。 C文章最突出的是举例和引用论证,二者结合使文章既有典型实例作具体印证,又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D文章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史记人物的悲剧之美,一层比一层详细。最后对项羽的悲剧结局的价值阐述 最为详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史记中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不仅是由于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且是太史公在选题上将 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从而映衬而出的。 B悲剧主人公自由地选择了毁灭,并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迎向死亡,由此产生的崇高美与悲壮美证明了只 有毁灭本身才是实在的胜利。 C在记叙项羽之死的时候,太史公通过合理的艺术加工渲染英雄末路的悲壮,目的是彰显了项羽的英雄风 采,淡化项羽的性格弱点。 D由第二段可知, 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等刺客,太史公将他们都描绘成了以超拔的行动和 死亡进行较量的英雄。 1.B 2.C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