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必备:八年级语文(上)古诗词专练 01 01 野望(王绩)野望(王绩) 【原文】【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译文】 黄昏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 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互不相识,相对无言,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赏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 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2、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入薄薄的暮色;次句遥 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颔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 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在以上背景展现“牧 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颇具典型性。既然是“返”与 “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 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 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 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
3、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 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主题】【主题】 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写法】【写法】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 颈联用几个动词进行动态描写, 以动衬静; 尾联运用典故, 表达了自己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 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 子: , 。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
4、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 句): , 。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 子是: , 。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 前途无望, 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 【答案】【答案】 1.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2.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3.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4.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二、阅读理解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答案】 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 二句呼应起尾联, 表现出哀伤的情感,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 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之情。 2.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 山景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
6、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 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 画。 6.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 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 写, 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 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景秋晚图, 光与色、 远
7、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 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02 02 黄鹤楼(崔颢)黄鹤楼(崔颢) 【原文】【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个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千 万年来只有白云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 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赏析】【赏析】
8、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 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洪亮而不拗口。真是信 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眼前 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 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 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 憾;
9、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 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 色彩缤纷的画面美。 诗中有画, 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 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 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 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 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 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
10、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 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 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画面美。 总之,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 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主题】【主题】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和游 子的乡愁。 【写法】【写法】 前两联,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 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
11、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 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 的句子: , 。 2.崔颢运用对偶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 子: , 。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 是: ? 。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 是: ,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答案】【答案】 1.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
12、洲 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阅读理解 1.解释下面的词语。 历历: 。 乡关: 。 2.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 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诗歌的 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5.崔颢的黄鹤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答案】 1.历历: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乡关:故乡 2.“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
13、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 暮” “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4.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表达出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心情与思乡、无奈之苦。 03 03 使至塞上(王维)使至塞上(王维) 【原文】【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
14、国已过居延(此句有两解)。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 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 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到燕然。 【赏析】【赏析】 使至塞上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 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 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此 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 大漠的
15、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主题】【主题】 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 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写法】【写法】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 一样进入 “胡天” 。 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 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 是: , 。采用对比手
16、法,点明时间, 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 是: , 。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 是: , 。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 是: , 。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 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 。 5. , 。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 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6.由名句“ , ”,可以使人联想 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 是: , 。 8.使至塞上
17、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 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 。 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 是: , 。 【答案】【答案】 1.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2.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阅读理解 1.作者 , 代诗人。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赏析。 3.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18、?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赏析(从意境和炼字方面)。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从“诗中有画”方面)。 6.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 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7.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答案】 1.王维 唐 2.山高路远,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 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的抑
19、郁、愤慨。 3.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 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4.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 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 柔和温暖。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5.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 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 漠,画面上景色虽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
20、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 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 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是抽象派的作品。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边的大漠,黄沙漫 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 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6.示例一: 图画的构图美。 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 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图画的线条美。 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 河,圆的是落日
21、。 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 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图画的意境美。 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 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7.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 “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8.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和看到大漠景色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 情。 04 04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荆门送别(李白) 【原文】【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
22、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 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 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赏析】【赏析】 首先,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其次,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
23、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 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 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再次,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 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 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 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 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 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
24、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 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 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 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人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主题】【主题】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 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 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 【写法】【写法】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
25、;仰视天空,云气簇拥 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尾联中“送”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和目的地的语 句: ,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 是: , 。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 是: , 。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 是: , 。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 是: ,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 远,充满
26、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答案】【答案】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二、阅读理解 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2.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 效果。 5.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 一个字是 。 6.“山随平野尽
27、,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答案】 1.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 景。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 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赏字词: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 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巧:运用了借景
28、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 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 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5.怜 6.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 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05 05 钱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湖春行(白居易) 【原文】【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
29、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湖堤持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 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湖东的美景而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 穿过一条白沙堤。 【赏析】【赏析】 这首诗约作于长庆三年(823 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诗人以满怀的喜悦和生花的 妙笔,描绘和歌颂了西湖迷人春色。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 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
30、给予人的 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 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不但描绘 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 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 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主题】【主题】 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写法】【写法】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 把感情寄托在景
31、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 是 , 。;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 是 , 。 2.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 句: , 。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 情的句子是: , 。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 是: , 。 5.(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 是: , 。 6.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 是: , 。
32、7.苏轼写西湖的名句是: “ , 。”白居易的钱塘湖 春行中写西湖美景令作者陶醉,以至于流连忘返的句子 是: , 。 8.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 是: , 。 9.直接抒情的诗句是: , 。 【答案】【答案】 1.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4.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5.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6.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7.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8.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9.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
33、沙堤 二、阅读理解 1.钱塘湖春行作者是 , 代大诗人。 2.解释下列词语。 水面初平: 。 暖树: 。 不足: 。 3.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 写出了 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4.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 进行品析。 5.赏析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7.赏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赏析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9.从本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的景象? 10.作者游览的行踪是寺北贾亭西
34、湖东白沙堤,在描写西湖景物时,最能够体现春 意的词语是: 。 11.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 。 1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 展现的画面。 13.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 14.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15.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1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 析。 17.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
35、家”就没有这种效 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19.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诗中的 “ ” 字和 “ ” 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2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答案】 1.白居易 唐 2.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暖树:向阳的树。 不足:不够。 3.“行”或“春行” 早春美景 4.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 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 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
36、让人 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5.漫行于孤山寺的北边,贾公亭的西面,春水初涨,湖面于堤相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 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这一联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6.写莺燕,从动物的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初春给人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觉。用“早”来形容 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 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 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7.写花草,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渐欲”,渐渐就要;“才能”, 刚
37、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之中。从植物的角度,着重表现诗人面对初春美景的喜悦 的心情。 8.“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留恋忘返,“最爱”直抒胸臆,说明诗人完全陶醉 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9.“水面初平”“争暖树”。 10.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11.最爱 12.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 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13.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14.“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 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
38、渐开渐多 的情形。“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15.第二联主要是从动态方面对动物的变化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对植物的变 化进行描写。 16.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 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 满活力的特点。 17.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既表现了诗人因郊游而满怀喜悦,也表达了诗人 对西湖初春景色的热爱之情。 18.“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 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9、。 19.争 啄 20 通过描写西湖蓬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06 06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 【原文】【原文】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 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 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 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赏析】 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
40、第九首。此诗写一个 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由树及叶, 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 诗中每两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象,四个意象正是起、承、转、合的安排,层次井然,一气呵成, 风格明快,情感深挚。 【主题】【主题】 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 忧愁。 【写法】【写法】 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 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 赏谁来赞?一
41、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 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语句 是: , 。 2.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 是: , 。 3.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 是 , 。 4.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 是: ? 。 【答案】【答案】 1.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2.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3.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4.此物何足
42、贵 但感别经时 二、阅读理解 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诗歌前四句借春景图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从前面六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是极力赞扬的,可诗人为什么突然又紧接着 说“此物何足贵”?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5.这首诗与涉江采芙蓉都涉及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本诗这一细节,并简要分 析这一动作内涵。 6.“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7.结尾两句诗人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请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 【答案】【答案】 1.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
43、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 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2.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 不断酝酿升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 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 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3.前四句写了在春天的庭院里,一株绿叶旺盛生长的嘉美的树开出了茂密的花朵。女主人 公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目的是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丈夫,以此表达对远方丈夫的 的深切思念。
44、 4.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 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 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5.“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 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 6.“盈”字用得好,“盈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 字,却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 深切的思念。 7.可贵。这花本来没有什么稀罕,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 是主人公无可奈何、
45、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07 07 龟虽寿(曹操)龟虽寿(曹操) 【原文】【原文】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译文】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 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 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定可以 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赏析】
46、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写成的,阐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 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 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因而述理、 明志、 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诗中“老骥伏枥”等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 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 娓娓说理,“犹有”“终为”两个短语下得沉着。而“老骥”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 风雷,使这位“时露霸气”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 情,给
47、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 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 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 益寿,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 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主题】【主题】 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 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写法】【写法】 全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
48、健,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 炉,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作者用比喻的方法,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慨叹生命苦短的诗句(运 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 , 。 , 。 2.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 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 , 。 , 。 3.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 是: , 。 , 。 4.作者认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其自然,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就能延年益寿,不是 完全听凭上天安排的诗句:
49、, 。 , 。 5.表达作者人老智仍在的诗句是: , 。 6.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句子 是: , 。 , 。 7.龟虽寿中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 。 【答案】【答案】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二、阅读理解 1.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
50、种哲学思想? 3.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 5.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 思想?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6.“比”,是中国诗学传统,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就表达了诗人虽然形老 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你能从所学的古代诗词中另举一例加以 说明吗? 7.诗中的“烈士”指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8.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 有死, 是自然的规律, 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