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为政以德》考点与对接试题.doc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1189971 上传时间:2021-03-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为政以德》考点与对接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年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为政以德》考点与对接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年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为政以德》考点与对接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年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为政以德》考点与对接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年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为政以德》考点与对接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2021 年浙江高考论语复习:年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考点与对接试题考点与对接试题 考点:考点: 1.“德治”“法治”的概念“德治”“法治”的概念 2.“德治”“法治”的内容“德治”“法治”的内容 3.“德治”“法治”的方法“德治”“法治”的方法 4.“德治”“法治”的例子“德治”“法治”的例子 5.“德治”“法治”的特征“德治”“法治”的特征 6.“德治”“法治”的结局“德治”“法治”的结局 一、一、儒法互用儒法互用 1.德治的内容德治的内容:富民、教民、孝慈,举贤、正己富民、教民、孝慈,举贤、正己调节,补充调节,补充 德与礼的德与礼的主要主要手段手段:教育熏陶教育熏陶 2.

2、法治的内容法治的内容:刑罚,聚敛刑罚,聚敛(强征暴敛强征暴敛),收税,杀无道,尚力,收税,杀无道,尚力 政与刑的政与刑的主要主要手段手段:惩罚惩罚 二、二、为政以德为政以德(2.1) 1.孔子的德孔子的德习惯法规的“德”习惯法规的“德”(博施恩惠,团结群体博施恩惠,团结群体) 以德治以德治国国当政者以身作则,为全民树榜样当政者以身作则,为全民树榜样好人政治好人政治 2.道家的“德”道家的“德”自然自然 3.曹操能人政治曹操能人政治重能,不重出身、品德重能,不重出身、品德法家法家 推荐对象推荐对象负污辱之名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

3、求贤令 举贤勿拘品行令)。 (求贤令 举贤勿拘品行令) 三、三、德治与法治德治与法治(2.3) 1.法治法治专用政刑治民专用政刑治民 2.德治德治德礼治民德礼治民 具体做法具体做法躬行躬行(以为民先以为民先) 自尽其孝,后教民以孝;自尽其悌,后教民悌;先宜家人,后教国人;先宜兄弟,后教国人。自尽其孝,后教民以孝;自尽其悌,后教民悌;先宜家人,后教国人;先宜兄弟,后教国人。 3.格格人心归服人心归服 礼记礼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刑,则民有遯心,则民有遯心。”。” 格心格心亲近、归服、向往亲近、归服、向

4、往;遯遯(d d n n)心心逃避逃避 4.免而无耻免而无耻只管外在行为、结果,不及内心世界。只管外在行为、结果,不及内心世界。 孟子孟子:性善性善心理心理 荀子荀子:礼乐刑政,其实一也礼乐刑政,其实一也法律法律(重视建立制度,甩开心理方面重视建立制度,甩开心理方面) 5.利弊利弊 以德治国以德治国礼坏乐崩礼坏乐崩 儒释道有利儒释道有利软道理,弥补政刑不足软道理,弥补政刑不足 政刑政刑硬道理,有弊硬道理,有弊 四、四、物质与精神物质与精神(13.9)()(12.7) 1.先富后教先富后教:足民思想足民思想处常处常 2.去食去食临变临变(特定情境下的教民思想特定情境下的教民思想) 立身有舍生取义

5、,导群有去食存信立身有舍生取义,导群有去食存信 3.信任信任契约论契约论:维持统治维持统治 去兵去兵被杀被杀 去食去食饿死饿死 民信民信取信于民取信于民 2 五、五、德德治的方法治的方法(1.5) 1.敬敬生活态度,情感要求生活态度,情感要求 2.敬事,节用,使民敬事,节用,使民仁道,仁心仁道,仁心 (1)敬事而信敬事而信认真做取信于民之事,不认做坏事。认真做取信于民之事,不认做坏事。 (2)节用爱人节用爱人:钱聚人散,钱散人聚钱聚人散,钱散人聚节俭财力,不独用,与民同享节俭财力,不独用,与民同享 (3)使民以时使民以时农忙农忙(不服役不服役),农闲,农闲(服役服役) 3.非治道非治道法理权术

6、法理权术 六、六、“均无贫”与“均贫富”“均无贫”与“均贫富”(16.1) 1.寡、贫互易寡、贫互易“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贫,不均贫,不均财财 寡寡(无人无人),不安,不安人人 均均平均平均 2.均均康有为论语注康有为论语注:“均,各得其分”,即按不同等级、身份而有不同的分配。“均,各得其分”,即按不同等级、身份而有不同的分配。 3.均均贫富贫富穷人立场,劫富济富穷人立场,劫富济富: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4.均无贫均无贫“富”“富”(统治者统治者)的立场的立场: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七、七、儒法之争

7、儒法之争(11.17)()(12.9) 1.法治法治聚敛聚敛:过分剥削人民过分剥削人民 2.德治德治藏富于民,反对强征暴敛藏富于民,反对强征暴敛(爱民如子,宽徭薄税爱民如子,宽徭薄税):温情脉脉温情脉脉 作用作用:缓冲、制衡法治,维护统治。缓冲、制衡法治,维护统治。 3.减税减税彻彻 违其本意以讽君,切乎时务而忠告违其本意以讽君,切乎时务而忠告 有若的主张有若的主张藏富于民藏富于民 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取之于民,仰仗于民取之于民,仰仗于民 目的目的牵制法家牵制法家 八、八、正身及方法正身及方法(13.6)()(12.19)()(2.20) 1.身正身正 司马迁李将军列传司马迁李将军列传:李广父子带

8、兵李广父子带兵身先士卒,个人魅力身先士卒,个人魅力:德治德治 军法军令军法军令:法治法治 2.善善 杀无道杀无道法治法治 子善民善子善民善德治德治 君子君子:风;小人风;小人:草。草。 3.敬、忠、劝敬、忠、劝 我我庄,孝慈,举善、教不能庄,孝慈,举善、教不能 彼彼敬,忠,劝敬,忠,劝 孝慈则忠孝慈则忠今日只具有个体完善的宗教性私德的意义,而非以契约性和理性主义为特征的社会性公德所今日只具有个体完善的宗教性私德的意义,而非以契约性和理性主义为特征的社会性公德所 必需了。必需了。 理由理由“孝慈则忠孝慈则忠”存在”存在宗法制国家,在秦汉后废除。宗法制国家,在秦汉后废除。 九、九、法治与德治的结局

9、法治与德治的结局(14.5) 1.法治法治尚力尚力 德治德治尚德尚德 2.羿、奡尚力的结局羿、奡尚力的结局不得善终不得善终 3 禹稷尚德的结局禹稷尚德的结局终有天下终有天下 3.3.韩非子五蠹韩非子五蠹: :“上古竞于道德“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中世逐于智谋,当当今争于气力。”今争于气力。” 十、为政以德课外补充十、为政以德课外补充 1.1.德治德治: :以民为本,民本思想。以民为本,民本思想。 2.2.外儒内法外儒内法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的儒家不全是孔子的儒家,而是有道家、法家、阴阳五行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的儒家不全是孔子的儒家,而是有道家、法家、阴

10、阳五行 家的思想在其中。家的思想在其中。 3.3.盛世施仁政,乱世用重典盛世施仁政,乱世用重典 伪尚书伪尚书: :盛世施仁政,圣道怀柔致远,德也盛世施仁政,圣道怀柔致远,德也; ;乱世用重典,王道杀伐震慑,法也。德正本,法治标,乱世用重典,王道杀伐震慑,法也。德正本,法治标, 德法皆仁,标本兼治,天下太平也。德法皆仁,标本兼治,天下太平也。 【解读】太平盛世要施行宽松的政策,行仁道,施教化,可使四方来朝;世道混乱时,当施严刑峻法,不【解读】太平盛世要施行宽松的政策,行仁道,施教化,可使四方来朝;世道混乱时,当施严刑峻法,不 惜矫枉过正,震慑作乱者,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惜矫枉过正,震慑作乱者,

11、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弊端】法不严【弊端】法不严仁政生腐败,心不正重典庶民寒。仁政生腐败,心不正重典庶民寒。 4.4.“刑乱世,用重典”“刑乱世,用重典” 周礼秋官、司寇周礼秋官、司寇: :“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 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 【译文】 大司寇的职责, 负责建立和颁行治理天下的三法, 以辅佐王惩罚【译文】 大司寇的职责, 负责建立和颁行治理天下的三法, 以辅佐王惩罚( (违法的违法的) )诸侯国, 禁止

12、四方各国诸侯国, 禁止四方各国( (的的 叛逆叛逆) ):一是惩罚:一是惩罚( (违法的违法的) )新建立之国用轻法,二是惩罚新建立之国用轻法,二是惩罚( (违法的违法的) )旧国用中法,三是惩罚乱国用重法。旧国用中法,三是惩罚乱国用重法。 5.5.德主刑辅德主刑辅 【原文】【原文】 仲弓问于孔子曰仲弓问于孔子曰: :“雍闻至刑无所用政,至政无所用刑。至刑无所用政,桀、纣之世是也“雍闻至刑无所用政,至政无所用刑。至刑无所用政,桀、纣之世是也; ;至政无所用至政无所用 刑,成、康之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世是也。信乎? ?”孔子曰”孔子曰: :“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

13、齐之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 ;其其 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颛五刑必即天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颛五刑必即天 伦。行刑罚则轻无赦。伦。行刑罚则轻无赦。刑,侀刑,侀(x(x ng)ng)也也; ;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尽心焉。”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尽心焉。”(孔子家语刑政孔子家语刑政 第三十一第三十一) 【译文】【译文】 仲弓请教孔子说仲弓请教孔子说: :“我听说一味地施行刑罚就无法施行政教,成功的政治教化用不着刑罚。最严厉的刑“我听

14、说一味地施行刑罚就无法施行政教,成功的政治教化用不着刑罚。最严厉的刑 罚就无法施行政教,夏桀和商纣王的时候是这样罚就无法施行政教,夏桀和商纣王的时候是这样; ;最成功的政治用不着刑罚,周成王和康王的时候是这样。最成功的政治用不着刑罚,周成王和康王的时候是这样。 确实是这种情况吗确实是这种情况吗? ?”孔子回答”孔子回答: :“圣人治理国家,是教化百姓,必须刑罚和政治相互参照使用。最好是以圣人治理国家,是教化百姓,必须刑罚和政治相互参照使用。最好是以 德行来教化百姓,而用礼制加以整治德行来教化百姓,而用礼制加以整治; ;其次是以政治来引导百姓,而用刑罚加以禁止,处罚那些不遵守刑法其次是以政治来引

15、导百姓,而用刑罚加以禁止,处罚那些不遵守刑法 的人。施行教化而不知改变,加以引导还不听从,损害道义,败坏风俗,于是就要使用刑罚。专用刑罚也的人。施行教化而不知改变,加以引导还不听从,损害道义,败坏风俗,于是就要使用刑罚。专用刑罚也 必须符合天道,施行刑罚时即使罪很轻也不能随意赦免。必须符合天道,施行刑罚时即使罪很轻也不能随意赦免。刑,就是侀刑,就是侀; ;侀,是成型、完成的意思。侀,是成型、完成的意思。 刑罚一旦施行就无法更改,所以君子对案件的审理要竭尽心力。”刑罚一旦施行就无法更改,所以君子对案件的审理要竭尽心力。” 【点评】【点评】 孔子政治思想的特征是“德主刑辅”。孔子主张德政,但也不排

16、斥刑罚,认为“为政以德”是政治的孔子政治思想的特征是“德主刑辅”。孔子主张德政,但也不排斥刑罚,认为“为政以德”是政治的 根本,刑根本,刑罚是德政的必要补充。罚是德政的必要补充。 6.6.刘邦“约法三章”刘邦“约法三章” (1)(1)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2)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7. 7. 诸葛亮的法律观诸葛亮的法律观 当年诸葛亮治理蜀国,有人对他说应该赦免罪犯。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国家靠的是大的恩德,而不当年诸葛亮治理蜀国,

17、有人对他说应该赦免罪犯。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国家靠的是大的恩德,而不 是小恩小惠。所以,西汉的匡衡(官至丞相)、东汉的吴汉(东汉开国元勋,官至大将军),不愿意赦免是小恩小惠。所以,西汉的匡衡(官至丞相)、东汉的吴汉(东汉开国元勋,官至大将军),不愿意赦免 罪犯。”罪犯。” 诸葛亮接着说,先帝(刘备)也曾经说过,他曾经和陈纪(东汉道德家)、郑玄(东汉经学大师)交诸葛亮接着说,先帝(刘备)也曾经说过,他曾经和陈纪(东汉道德家)、郑玄(东汉经学大师)交 游,听到他们说了很多安邦定国游,听到他们说了很多安邦定国的道理,其中并没有赦免罪犯这一条。像刘表(东汉军阀,占荆州)、刘的道理,其中并没有赦免罪犯这

18、一条。像刘表(东汉军阀,占荆州)、刘 4 璋(东汉军阀,占四川)那样的,年年大赦,对于加强统治,又有什么用呢!蜀国人听到诸葛亮这么说,璋(东汉军阀,占四川)那样的,年年大赦,对于加强统治,又有什么用呢!蜀国人听到诸葛亮这么说, 认为他很贤能。认为他很贤能。 8.8.朱元璋的法律观朱元璋的法律观 朱元璋:“吾治乱世,非猛不可。”朱元璋:“吾治乱世,非猛不可。” 9.9.曾国藩的法律观曾国藩的法律观 曾国藩说:“放牧马匹的人,会清除害群之马;放牧羊群的人,会清除害群之羊。管理老百姓的道理,曾国藩说:“放牧马匹的人,会清除害群之马;放牧羊群的人,会清除害群之羊。管理老百姓的道理, 也是这样的。”也是

19、这样的。” 10.10.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 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 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间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后,法律和

20、法律之间 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 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十一、试题十一、试题 (一)(一)(2020 浙江卷浙江卷)(6 6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1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

21、而) 【2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 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 【注】居:居心。行:做事。大:同“太”。【注】居:居心。行:做事。大:同“太”。 (1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为本。 “敬事”的意思是为本。 “敬事”的意思是_。 (1 1)民民;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解析】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2、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解析】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 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所以“敬事”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所以“敬事” 的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 2)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答:答: (2 2)“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

23、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 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居简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居简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 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居【解析】“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其中“居敬

24、”也就是“敬事”。“居 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其中“居简”与“居敬”相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其中“居简”与“居敬”相对,指“办事不用心,对,指“办事不用心, 不尽力,思虑不周全”。二者相比,“居敬而行简”不仅强调“行简”,更强调“居敬”,只有严肃谨慎不尽力,思虑不周全”。二者相比,“居敬而行简”不仅强调“行简”,更强调“居敬”,只有严肃谨慎 地对待政务,思虑周密,才能把握重点,而只有把握了重点的“行简”才能使百姓真正地享受和平安宁之地对待政务,思虑周密,才能把握重点,而只有把握了重点的“行简”才能使百姓真正地享受和平安宁之 福。如果居心简

25、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态度马虎,思虑不周,敷衍塞责,那么百姓是会受到福。如果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态度马虎,思虑不周,敷衍塞责,那么百姓是会受到 苟且草率之弊的。所以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苟且草率之弊的。所以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 ( (二二)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题目。(。(5 5 分)分) 【1 1】子曰子曰: :“道之以政“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有耻且格。”(论语) 【2 2】夫圣人之夫圣人

26、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用人 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5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 分)分) 孔子:孔子:_ 韩非子:韩非子:_ 1.孔子:以德治国;韩非子:

27、依法治国。孔子:以德治国;韩非子:依法治国。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 分)分) 答:答: 2.法、德都有优缺点,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法、德都有优缺点,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完善社会主义法律。 (三)(三)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题目。(。(4 4 分)分) 【甲甲】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 何其彻也?”对曰:“百姓

28、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 1 分)分) 答:答: 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 3 分)分) 答:答: 1.1.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1 1 分)分) 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

29、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 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3 3 分)分) 【乙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 想的核心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 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2.上面这段文字

30、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由。 答:答: 2.2.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3 3 分)分) (四)(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成题目题目。(。(5 分)分)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

31、哉若人!” 1文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中的“若人”指的是文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中的“若人”指的是 。(。(1 分)分) 1南宫适南宫适 2“夫子不答”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并加以评析。(“夫子不答”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并加以评析。(4 分)分) 答:答: 2(1)因为孔子已经知道南宫适的见解非常高明,所以不需要答复。()因为孔子已经知道南宫适的见解非常高明,所以不需要答复。(1 分)分) (2)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答“为政以德”“德治”等亦可),反对以武力得天下(答“以力服人”)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答“为政以德”“

32、德治”等亦可),反对以武力得天下(答“以力服人” “武力侵暴”等亦可)。(“武力侵暴”等亦可)。(1 分)分) (五)(五)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题目题目。(。(4 分)分) 【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3、 (12.19) 【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6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 分)分) 答:答: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 分

34、)分) 答:答: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1)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 (2)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 (3)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十一、延伸阅读:吕氏春秋知分十一、延伸阅读:吕氏春秋知分 (一)吕氏春秋知分:“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一

35、)吕氏春秋知分:“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 为用矣。”贤主对待“不肖”和“贤”两类人分别用怎样的治理方法?为用矣。”贤主对待“不肖”和“贤”两类人分别用怎样的治理方法? 1.1.使不肖以赏罚使不肖以赏罚 ;2.2.使贤以义使贤以义 。 (一)(一)1.1.使不肖以赏罚使不肖以赏罚法治;法治;2.2.使贤以义使贤以义德治。德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16 6 题。题。 吕氏春秋知分吕氏春秋知分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36、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 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 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弃

37、剑以 全己,余奚爱焉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 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

38、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 伤神,俞然而以待耳。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 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 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

39、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 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 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 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

40、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迭闻,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迭闻 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 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 “生不足以使之,则利

41、曷足以使之矣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注释】【注释】 知分:了解生死的分量(意义)。本篇论述通达之士应明晓生死的分量。是道家伊尹学派的学说。知分:了解生死的分量(意义)。本篇论述通达之士应明晓生死的分量。是道家伊尹学派的学说。 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7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2、()(3 3 分)分) A.A.人亦有困人亦有困穷穷 屈匮屈匮 穷:困厄穷:困厄 B.B.直兵直兵造造 胸胸 造:制造造:制造 C.C.而而迭迭 闻晋事闻晋事 迭:多次迭:多次 D.D.审审 赏罚赏罚 审:慎重地审:慎重地 2.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3 分)分) A. A. 达达乎乎 死生之分死生之分 其孰能讥之其孰能讥之乎乎 B. B. 故晏子故晏子与与 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不不与与 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崔氏而与公孙氏者 C. C. 俞俞然然 而以待耳而以待耳 不知所以然而不知所以然而然然 者也

43、者也 D.D.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者 古之学古之学者者 必有师必有师 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3 分)分) A.A.有所达则物弗能惑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到达某地,事物就不能看清楚了到达某地,事物就不能看清楚了 B.B.则今是已则今是已 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 C.C.疾不必生,徐不必死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D.D.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这

44、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4.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3 分)分) A.A.孙叔敖通晓义理,为官和离任都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孙叔敖通晓义理,为官和离任都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 B.B.禹通晓生死之义,但是面对黄龙,依然十分害怕死亡。禹通晓生死之义,但是面对黄龙,依然十分害怕死亡。 C.C.白圭认为“正直之士的节操”是天下最杰出的事情之一。白圭认为“正直之士的节操”是天下最杰出的事情之一。 D.D.文章结尾指出贤主应用赏罚的方式役使“不肖”文章结尾指出贤主应用赏罚的方式役使“不肖”之人。之人。 5. 5. 将下面的

45、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6 分)分) (1 1)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答:答: (2 2)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使之矣? 答:答: 6.6.请从“次非”“晏子”中任选一人,概述其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并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认识。(请从“次非”“晏子”中任选一人,概述其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并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认识。(6 6 分)分) 答:答: (二)(本大题共(二)(本大题共 6 6 小题,共小题,共 2424 分)分) 1. B1. B【解析】造:到,达到。【解析】造:到,达到。 2.D2.D 【解析】【

46、解析】D D的人;的人;A A 介词,相当于“于”介词,相当于“于”/ /语气词,表疑问;语气词,表疑问;B B 连词连词, ,和和/ /动词动词, ,亲附;亲附;C C 助词,助词, 的样子的样子/ /代词,这样。代词,这样。 3.A3.A【解析】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解析】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4.B4.B【解析】“依然十分害怕死亡”理解有误。【解析】“依然十分害怕死亡”理解有误。 5.5.(1 1)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 (2 2)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

47、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 6.6.【示例一】次非面对两蛟夹绕船只,必死无疑的状况,临危不惧,刺杀蛟龙,保全了性命。我认为,这【示例一】次非面对两蛟夹绕船只,必死无疑的状况,临危不惧,刺杀蛟龙,保全了性命。我认为,这 种勇种勇于面对强敌的做法值得学习。面对外界的凶险,与其害怕、逃避,不如放手一搏,这样才能战胜强敌,于面对强敌的做法值得学习。面对外界的凶险,与其害怕、逃避,不如放手一搏,这样才能战胜强敌, 闯过险境,得以生存。闯过险境,得以生存。 【示例二】晏子面对武力逼迫、富贵诱惑,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言论,陈述自己不会用邪曲、迂回之【示例二】晏子面对武力逼

48、迫、富贵诱惑,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言论,陈述自己不会用邪曲、迂回之 法来保全性命。我认为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它告诉我们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也不能随意改法来保全性命。我认为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它告诉我们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也不能随意改 变自己的志向,要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变自己的志向,要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评分标准】概括做法【评分标准】概括做法 3 3 分,结合文本谈认识分,结合文本谈认识 3 3 分。(言之成理即可)分。(言之成理即可) 8 【译文】【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

49、杼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杼 盟誓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 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通晓(义理),那么外物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通晓(义理),那么外物 就不能使之迷惑了。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 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对船工说:“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对船工说:“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 的?”船工说:“没有见过。”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的?”船工说:“没有见过。”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三轮冲刺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为政以德》考点与对接试题.doc)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