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二 部 分 人 文 地 理 第二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地地 理理 内 容 索 引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自主诊断 一、城镇化 1.概念 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 区的过程。 2.城镇化过程的表现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 。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 产业逐渐转移。 (3) 规模不断扩大。 (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 。 (5)人们的 、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 著变化。 上升 第二、第三 建设用地 城市景观 生产方式 3.城镇化动力 (1) 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2)表现:一般来说,
2、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 ,反之就越低。 经济发展 高 4.城镇化与三次产业 (1)第一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 城镇大量转移。 (2)第二产业: 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与城镇 化 ,相互影响。 (3)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镇, 相对发达。 提高 工业 相互促进 服务业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 阶 段 特 点 工业革命前 发展极为 工业革命后 进程明显 ,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现代社会 涌现世界级大都市 大都市带 缓慢 加快 城市群 2.城镇化的空间差异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水平 水平较 主要 特征 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
3、,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城镇 率较高;重视保护城镇历史 文化 问题 大城市过度扩张,出现郊区化和 现象;中心城区居住 环境渐趋恶化,居民外迁 解决 措施 在周边建设 和工业区,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高 绿化 逆城市化 卫星城 (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特点:水平较 ,但推进速度快;水平很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差异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表现 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 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 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滞后 城镇化进程显著 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 段 分布 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 度尼西亚等国 低 超过 落后 (
4、3)我国的城镇化 特点 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原因: 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意义: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 的 ,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社会经济 就业机会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1)有利影响: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 的中心。 (2)不利影响:引发 、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 地紧张等诸多问题,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2.解决措施 建设 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 城镇化道路。 休闲娱乐 环境污染 生态 关键能力
5、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整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规律规律深化整合深化整合 考向一考向一 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进程 1.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的 影响方面。 考向一 考向二 产 业 影 响 第一产业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 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 第二产业 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民工提供 了更多的加工制造、建筑等行业的就业机会,民工已成为城 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 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进城的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也为服务
6、业提 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考向一 考向二 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考向一 考向二 (2)空间差异 表 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 立,经济迅速发展 考向一 考向二 表 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镇 化 水平 高低 高 低且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 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 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 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 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 工业化水平 存在 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
7、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 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镇化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 村劳动力过剩 考向一 考向二 (2)空间差异 表 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 立,经济迅速发展 考向一 考向二 表 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镇化 水平 高低 高 低且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 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 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 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 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
8、过经 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 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 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镇化畸形发展,人口增长 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考向一 考向二 3.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项目 城镇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 转向城镇,农 村地区转化 为城镇地区 人口、产业由市区 迁往郊区及郊区农 业人口转化为非农 业人口,市中心衰落, 城镇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 郊区以及周边 中小城镇和乡 村,大城市人口 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 区 考向一 考向二 项目 城镇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9、再城市化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 其是工业革命促 使人口和产业向 城镇集中,城镇数 量和规模逐渐扩 大 市区人口激增, 地价上涨,交通 拥挤 城市人口为追 求更好的生活 环境,中小城镇 和乡村基础设 施逐渐完善,环 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 衰落区,调整 产业结构,积 极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和 第三产业 考向一 考向二 项目 城镇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图解 联系 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出现郊区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又出现再城市化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思路典题透析典题透析 【典例1】
10、 (2019浙江选考,78)下图为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 口比重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是( ) A. B. C. D. (2)图中折线反映了( ) A.城镇人口比重显著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 C.第三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D.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镇化正相关 【素养解读】【素养解读】试题以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 图为材料信息,考查区域城镇化的表现,对题中四条折线进行区分和判断, 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导引】【思路导引】 题号 分 析 第 (1) 题 A 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 ,其
11、城镇人口比重呈 , 故可排除两折线,C、D错误。结合同一年三次产业产值 比重之和为 的规律可判断折线不可能为三次产 业产值之一,折线应为三次产业产值之一,故折线应为城 镇人口比重,A正确、B错误 B C D 较高 上升趋势 100% 考向一 考向二 题号 分 析 第 (2) 题 A 折线为城镇人口比重,呈 趋势,A错误 B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会略有 ,但由于科技 的提高,产值会 ,B错误。 C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比重呈 ,第三产业比 重呈 ,也就是说三次产业中只有第三产业比重 和城镇化水平同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即 发展 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C正确;经济发展后期第二产业比重呈 下
12、降趋势,与城镇化趋势呈 ,D错误 D 上升 下降 增长 下降趋势 上升趋势 第三产业 负相关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A (2)C 考向一 考向二 题组题组训练突破训练突破 (2020广东广州检测)下图是世界及部分国家城镇化率变化曲线图。读图, 完成第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2010年与1950年相比,城镇化率增加值最大的国家是( )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马来西亚 2.下列因素中,对我国城镇化率偏低影响最小的是( ) A.自然条件 B.人口政策 C.经济政策 D.户籍制度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1950年到2010年,马来西亚的曲
13、线数值变化最大,故 其城镇化率增加值最大。第2题,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主要受社会经 济因素的影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小。 考向一 考向二 规律规律深化整合深化整合 考向二考向二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考向一 考向二 要 素 成 因 应对措施 资源 短缺 耕地面积 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 大,占用大量耕地 节约用地;尽量少占用耕地 水资源短 缺 产业和人口集中,用水 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 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水质恶化等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
14、的不利影响 考向一 考向二 要 素 成 因 应对措施 环 境 污 染 大气污染 生活、工业、交通等燃烧煤、 石油,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 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 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 水源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 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 物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 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 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实行分类回收、再利用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 施工和社会活动产生噪声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 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考向一 考向二 要 素 成 因 应对措施 社 会 问 题 交通拥堵、 居住条件差 城镇人口急剧膨胀,汽 车数量不断
15、增加 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合理布局 城市道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 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 镇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考向一 考向二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设卫星城,开 发新区 控制中心城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 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 改善城市交通 和居住条件 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 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 房条件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思路典题透析典题透析 【典例2】 (2019江苏卷,1112)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
16、土壤的 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 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地下水位上升 地表气温升高 生物多样性增加 地表径流增 多 A. B. C. D. 考向一 考向二 【素养解读】【素养解读】试题以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 区域城镇化的表现及其带来的影响,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导引】【思路导引】第(1)题 最大 考向一
17、考向二 第(2)题 热岛效应 生态 下降 升高 减少 增多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B (2)C 考向一 考向二 题组题组训练突破训练突破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 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完成第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我国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 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2.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
18、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 多时会导致城市地表大量积水,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城市渠化通 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 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外形平直、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 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地表积水 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第2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了泥 沙淤积;河道硬化破坏了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生物多 样性减少;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 下降;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河流水质净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