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素材:内生动力,2021 高考语文考生必备品质! 内 生 动 力 解 读 以超常规的办法、不寻常的力度、针对性的安排,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就能化危为机,赢得长 远发展新优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危和机 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重大冲击往往也是众多创新涌现、成长的契机。一些新科技、新产业 会孕育而生,一些新业态、新模式会逆势成长。唯有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才能从眼前的危机和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谋非常之功当有非常之举。不久前,江苏南京发布战疫情、扩内 需、稳增长“四新”行动计划,
2、将以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建设协同发力,着力释放城 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有效扩大内需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努力把疫情冲击影响降到最低。可以说,以超常规的办法、不寻常的力度、针对性的安排,一手抓 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一手稳定经济社会运行,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就能化危为机,赢得长远 发展新优势。 常言道,“谋定而后动”。当前,面对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的 外部条件,只有深入调研、精准把脉,才能把超常规举措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以南京为例,经过 前期充分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不少城市发展的短板弱项,比如 5G 网络基站密度偏低、充
3、电桩布 局不够、数字产业公共算力算法平台缺乏、“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络格局还未形成,等等。对这些 问题,南京力争通过“发展新基建、培育新消费、壮大新产业、建设新都市”,促进经济企稳运行。 如今,已纳入“四新”的项目和活动达 906 个,主要分布在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医药与新健康产业、 智能网联汽车、新型都市工业、未来新业态等产业方向,为实现长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激活被疫情影响的投资、消费需求,还要聚焦主要矛盾,注重问题导 向,因时因势而谋,因地制宜施策,从制约和影响复工复产最突出的问题解决起、谋划起、改革起。 一方面, 要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攻方向,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追求,
4、立足增强和释放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动形成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还需围绕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和激活市 场主体活力深化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链条, 消除各种不利于复工复产的隐形障碍。如此,不仅能让企业复工复产,还能实现产业提档、结构升 级,推动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释放新动能,打造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惠在于因时, 机在于应事。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 需要增强紧迫感,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 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同时,也要抓住产
5、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大力 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 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内 生 动 力 优 质 时 评 01 更 好 激 发 科 研 创 新 内 生 动 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 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高校是承担 科研任务的重要机构,完善高校科研人才激励机制,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可以从激发高校师生 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内生动力开始。 科研活动, 是一种基于思想意识、 致力于知
6、识生产的社会实践, 激发内生动力,离不开对科研人才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和所处环境的培养与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不仅为科研实践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坐标,也为从 事科学研究标定了应有的态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可以为前沿科技发展提 供价值导航,解决科技伦理问题,确保科技向善、创新向好。 增强意志力是激发科研内生动力的基础性条件。科研事业并非一片坦途,创新研究更不会一帆 风顺,困难和挑战无时不在。从事科研工作须具备坚强意志力,才能长久保持创新的热情和活力。 为此,高校应肩负起意志力训练和心理健康建设的重要职责,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一 方面,需要构建独
7、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系统。近年来,不少高校先后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 询中心,在维护师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借鉴。此外,体育教育在意志力的培养中 不容忽视,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也要鼓励教师走出教室,参与体育活动,建立科学系 统的校园意志力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保障师生的意志力得到有效锻炼。 良好科研环境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保证。科研环境尽管是外因,却对培育内生动力具有重要 促进作用。比如,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转化、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等体制机制,都是良好科研环 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建立以适度容错率和科研成果高扶持 率为核心理念的科研
8、成果转化机制,建立规范严密有效的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机制,都将有助于形成 优良的科研环境。把这些基础性工作做扎实,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师生开展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客观地讲,我国当前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仍显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部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高校作为我国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不仅要完善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体制机制,也要在人才激 励上下一番功夫,在广大科研人员中间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会创新的浓厚氛围和良 好环境。 02 激 发 内 生 动 力 打 赢 脱 贫 攻 坚 战 习近平总
9、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以“七个坚持”高度概括阐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其中强调,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这是对党的十八 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的高度总结,深刻揭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客观规律。实践证明,坚 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 脱贫的互动机制,既是扶贫开发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顺利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是怎么被激发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必须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扶贫要扶到点 上,更要扶到根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
10、攻坚工作中,始终坚持把群众作为脱贫致富的主体,积 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 注重“扶志”,切实摆脱“精神贫困”。坚持思想教育激励,注重加强励志教育,坚持用积极进取、 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让贫困群众树立起不惧艰难、战胜贫困的坚定信念, 切实让贫困群众认识到,脱贫致富关键还得靠自身的努力。加强感恩教育,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 党和政府的温暖、精准扶贫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同时,利用张贴标语、广播电视、网络媒 体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贫困群众消除“等、靠、要”和“应得”思想,大力营造感恩奋进、勤劳 致富的社会氛围。弘扬文明新风,大力开展
11、移风易俗活动,选树文明村镇和星级文明户,推广“星 级评比”等做法,引导贫困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 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弘扬传统美德、树立 文明新风。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爱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式帮扶做法,实现社会爱心 捐赠与贫困群众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对接。先进典型示范,广泛宣传群众身边主动脱贫、奋力脱贫、 成功脱贫的典型代表,尤其要特别重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典型的宣传表彰,热情宣扬自强 不息、勤劳实干的精神,激发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干劲决心。广泛宣传乡贤、致富带头人、返乡 创业致富人员等先进典
12、型,让贫困群众长心气、有目标、增干劲,提振群众主动脱贫的精气神。 注重“扶智”,切实摆脱“能力贫困”。扶贫必扶“技”,针对贫困群众的迫切需求,把扶贫资源投 入到文化培训、技术引导、营销知识学习上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这才能彻底改变 当地的发展面貌。坚持精准项目、订单培训,按照技能培训与产业结合、与就业结合的要求,以需 定培, 大力开展农村产业发展急需的生态特色养殖技术、 种植技术、 电子商务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 大力开展家政服务等定向输出的订单培训,让培训项目精准、培训效果精准。扶贫重扶“教”,坚持 教育经费大量向贫困地区倾斜, 向基础教育倾斜, 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 全面落实教
13、育扶贫政策, 实施贫困学生台账化精准控辍,进一步降低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辍学 率,稳步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质量,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扶贫要扶“健”,坚持将贫 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落实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 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扶贫医疗救助。切实降低贫困人口就医负担,对城乡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患者,加大医疗救助和其他保障政策的帮 扶力度,实现了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的目标。 注重治理,切实摆脱“力量贫困”。建好村党组织,紧紧围绕巩固脱贫
14、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坚 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各地坚持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倒排整顿,强 弱项、补短板,整顿提升贫困村软弱涣散党组织,调整不胜任不尽职的贫困村党组织书记,不断增 加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注重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 部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 引领基层治理,坚持让贫困群众参与管理,在村务管理和村域治理中,尽可能地让有一定能力的贫 困群众最大程度地参与,注重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及时做好村务公开,全面保障贫困群众的知 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带头作用,严肃认真抓好
15、村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加 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激发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各地从项目、资金、技术 上,支持党员带头创办领办致富项目。通过开展党员联系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 活动,推动广大农村党员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当先锋、作表率。 二、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充分证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 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 不断创造出更多
16、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激发了广大脱贫群众奋发向上的精 气神,广泛弘扬了文明新风,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贫 困地区蔚然成风。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 更足, 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激发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观念,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 培训、组织等措施,注重从思想上拔穷根,既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又着力提升 贫困人口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正确的工作态度、价值观和工作习惯。积极性、主动性、创 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的广大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
17、、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苦干实干,有力提高了脱 贫攻坚成效。创新了脱贫致富的思路,始终坚持以因地制宜为基础,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理 清思路、打开思维,摒弃传统模式的束缚,不断创新脱贫致富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避免包办代 替和简单发钱发物,以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和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鼓励有劳动能力者依靠自 己的双手和努力创造财富、改变命运。 产业脱贫路子越走越宽。产业扶贫带动,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让资源更多地 流向贫困村、贫困户,通过整合资源,在抱团发展中降低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坚持让贫困群众 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获得增值收益,并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群众组织
18、化程度 低等发展短板, 用足用活产业扶贫资金, 真正将扶贫扶到“点子上”“根子上”, 扶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消费扶贫拉动,多渠道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推动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 型超市等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 到贫困村,推广以购代捐的扶贫模式,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学校、医院、机关食 堂和交易市场活动,促进了扶贫产品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良性循环。“三变”改革驱动,坚持以股份 合作为核心、以股权为纽带,建立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践“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 东”的“三变”改革,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
19、人力资本,采取“保底分红+收益分红”等方式, 引导农民参与发展产业,成为“股份农民”,从资源资产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 上,实现“耕者有其股”,取得了让闲置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的社 会效果。 就业脱贫渠道不断拓宽。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对口支援机 制, 结合省内结对帮扶机制, 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着力提升劳务协作的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质量。 对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针对贫困劳动力开展职业指导、专场招聘等就业服务活动的,给予就业创 业服务补助,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开展贫困劳动力 有组织
20、劳务输出的,通过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购买基本服务成果。这些措施的落地落实,有效提高了 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动就地就近就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当地企业、农民专业合 作社等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一批扶贫车间、社区工厂、卫星工厂、就业驿站等 载体, 为贫困劳动力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岗位。 鼓励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友好型、 劳动密集型产业, 通过岗位补贴、场租补贴、贷款支持等方式,扶持企业在贫困乡村发展一批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家 庭劳动力就近就业。有序推进公益岗位就业,统筹利用各类资金开发公益性岗位,将新增和腾退的 公益性岗位优先用于安置贫困劳动力,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帮扶。综合开发保洁保
21、绿、治安协管、乡 村道路维护、山林防护、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等公益性岗位,鼓励贫困村利用村集体收益等资 金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 三、乡村振兴如何更好激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乡村 振兴,“振心”是关键。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 力。这也是脱贫攻坚实践的深刻启示。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以干部意志代替百姓意愿,导致“剃头挑 子一头热”,吃力不讨好。“千难万难,直面问题就不难;千言万语,干了才有话语权;千辛万苦, 百姓满意就不苦。”乡村振兴成
22、效,其最终评判是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根本在于维护好 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统筹村庄规划、 优化村庄布局、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都要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审慎推进、精准实施,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把 群众说了算落到实处。坚持把工作做细做实,畅通意见收集、诉求表达的渠道,推动公开透明的开 放式决策、参与式治理,达到“以民主促民生”的目的,把农民的意愿真正拧成一股绳。 动员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是亿万农民群众的故土家园,只有广泛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乡村 振兴,才符合党和国家的发展宗旨。推动乡村振兴,首要和关键的是把农民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出 来,使他们充满
23、主人翁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变“要我振兴”为“我要振兴”。坚持把政府主导和尊重 农民主体地位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利,引导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制 定与推行,不做“旁观者”“局外人”。既要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村领 导班子建设强,又要充分激发“能人”的活力,创新乡村人才工作机制,让乡村现有人才有更好的施 展舞台,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乡村振兴,目的就是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好 生活。如果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需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的大文章,那么,评判文章书写得 如何,就是要看广大农民群众是否有更多
24、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把群众受益摆在突出位置, 当好群众利益的维护者,让群众来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点 题,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分。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一 切围绕群众利益来谋划和实施,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这些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 提高保障水平,为农民群众创造好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让农民群众“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甩开膀 子加油干”。 03 内 生 动 力 驱 动 中 国 经 济 加 快 复 苏 经历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经济 2020 年收官,各项经济数据陆续公布。四季度我国 GDP 同比 增长 6.5%,全年
25、同比增长 2.3%,GDP 超过 100 万亿元,均好于市场预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 长的主要经济体。 从季度增速来看,我国经济运行呈现“急剧下坠持续回升”的态势。一季度疫情同时冲击供需 两端,GDP 出现了-6.8%的历史罕见负增长,二季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效,复工复 产进程明显加快, 供给端修复快于需求端, GDP 回升至 3.2%。 下半年以来, 需求端加速追赶供给端, 推动 GDP 增速由 4.9%回升至 6.5%, 超出 6.0%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 达到近两年来最高的季度增速。 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增长动力逐渐由外生型切换至内生型。二季度以来,受宽松政策带动,房 地产
26、开发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率先反弹,前者于上半年末转正,后者于 9 月末转正。下半年开始, 内生动力逐渐恢复,8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转正,10 月份餐饮收入增速转正,10 月末出口累计 增速转正,11 月末民间投资累计增速转正,内生动力驱动经济增速加快复苏。 在经济持续向好的同时,市场主体活力也明显增强。1 至 11 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 比增长 2.4%,连续 6 个月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日均新设企业 2.2 万户,日均净增 1.2 万户。四季 度产能利用率为 78.0%,较三季度上升 1.3 个百分点,达到 2013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民生领域在消化疫情冲击后也在持续向好。20
27、20 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186 万人,完成全年目 标的 131.8%,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 5.6%,低于 6%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累计实际增速为 2.1%,逐季好转后与 GDP 增速基本持平。全年 CPI 同比上涨 2.5%,低于上年 2.9% 的涨幅,也低于 3.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 可以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 的答卷”,而这又跟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密不可分。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在坚决控制疫情蔓延的前提下推动复工复产,一方面使供给端率先修 复, 成功取代了其他国家的出口份额, 在国际
28、市场占比再创历史新高, 进而带动就业和制造业投资; 另一方面使经济社会快速恢复到开放状态,线下接触型服务消费正常展开,推动整体消费水平持续 回升。 世界经济正在向“后疫情时代”过渡。在其他经济体复工复产加速之后,我国出口占世界的比重 将会相应回落。此外,我国部分地区近期也出现了零星散发疫情,防控措施不断收紧,这在一定程 度上将对消费形成拖累,12 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已经显现出这个苗头。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 尚不牢固”,“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 忽视”。下一阶段,宏观政策仍需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之 间的关系,根据国内经济恢复情况调节政策的节奏、力度和重点,继续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