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七单元 第17讲.docx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1293073 上传时间:2021-04-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七单元 第17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七单元 第17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七单元 第17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七单元 第17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七单元 第17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从民国成立至国民革命失败(19121927 年)是中国近代化深入发展时期。 政治上:新制度的创建,新道路的开辟。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旧的世界被扫荡,新的制度创建起来。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取得 胜利。 经济上:三者并存,多元发展。中华民国时期,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 有利条件,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同时,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调 整土地政策。 思想上:三民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反映了中国人民力求使中国由贫弱

2、变为富强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融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 的迫切要求。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 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 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逐步中 国化,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 第第 17 讲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后,厉行专制,卖国独裁。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 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2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孙中山再次组织

3、武力讨袁,护国运 动爆发,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3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徐州军阀张勋进京拥戴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 段祺瑞再次执政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倡导了护 法运动。 4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二、五四运动 1背景:1919 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时间 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 1919 年 5 月 4 日 北京 学生 第二阶段 6 月 5 日起 上海 工人 3.结果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

4、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特别提示 五四运动的特点 (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3)爱国性:维护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4)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2)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召开:192

5、1 年 7 月 23 日,在上海召开,后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 (2)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材补缺 中共早期斗争实践的探索 1中共二大 时间、地点 1922 年 7 月,上海 主要内容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 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决 定加入共产国际,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

6、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 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2工人运动 19221923 年,中共领导了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大罢工)等。因工人阶级 孤军奋战,基本上都失败。 四、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1)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 年,中共 “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实现:1924 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1)条件 群众基础: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组织基础:1925 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军事条件: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

7、广东革命根据地。 (2)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3)进程:北伐军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 年初,国民政 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结局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帝国主义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陈独秀坚 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 (2)标志: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误区警示 国民革命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 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2)革命是由国共

8、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 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最终失败了。 考点一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 1北洋军阀 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 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 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 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 1912 年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

9、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 1928 年底张学良东 北易帜结束,持续 16 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19161928 年)两阶段。 2民主主义革命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革命,在近代中国其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民主主义革 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 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目标是走向社会主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针对练 1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

10、,在于它 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 建主义。”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 ) A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B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 C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提到“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 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说明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 D 项正确。 1五四运动彰显的新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 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

11、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 的强大力量。 2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 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 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

12、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 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 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 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 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 化改造命题。 家国情怀五四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五四精神蕴含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 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先进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的精神。这种

13、精神的内核是爱国主义,激励无 数进步青年投身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考点二 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国民大革命 “左”倾与右倾 (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 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 误。 (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 马克

14、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 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 力。 针对练 2 (2018 郴州模拟)“至今军阀作恶如故也,列强横行,且有加而无已也中国革 命,不能不承认为世界革命中之一部,而实行三民主义,则共产主义即在其中矣。吾辈死者, 但知中国革命与国际革命不能分而为二,则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岂有纷争之必要。”该日 记内容反映出蒋介石( ) A赞成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主张用暴力手段“清党” C同意与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已转变成社会主义者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实行三民主

15、义,则共产主义即在其中矣”“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岂有纷 争之必要”等关键信息,可知当时的蒋介石认为面对旧军阀和列强的反动统治,国民党和共 产党应该联合革命,故选 A。 2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 (1)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材料一 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时,党员 50 余人;1922 年 7 月二大时,党员 195 人;1923 年 6 月三大时,党员 432 人。此后至 19

16、24 年 5 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 一年时间,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 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汇编 要求:根据材料概括 19211924 年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 信息:_ 答案 情况: 1921 年 7 月到 1923 年 6 月, 中共由无到有, 逐渐发展壮大; 1923 年 6 月到 1924 年 5 月,中共党员没有增加。 材料二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 年) 要求:分析材料,指出北伐战争前夕中国的主要政治势力及当时的政治形势。 信息:_ 答案 主要政治势力:奉系军阀,占据东北地区;直系军阀吴佩孚占据陕西部分地区、河南、 湖

17、北;直系军阀孙传芳占据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军阀阎锡山占据山西和绥远部 分地区。 政治形势:军阀割据,四分五裂。 材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 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 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 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 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 无法告别的革命 观点 思考方向 历

18、史结论 角度 1 对国民革命性质的认识 角度 2 对国民革命特点的认识(与辛亥革 命相比) 国民革命是在新三民主义指导下的有更 广泛群众基础的、有明确反帝目标的现 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 角度 3 对国民革命目标的认识 答案 角度 1:国民革命是国共合作领导的人民大革命。 角度 3:国民革命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建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材料 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理性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 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 贼”的学生, 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1919 年 6 月, 陈独秀在题

19、为 我 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 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 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 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国 新文化运动健将的觉悟等 要求:分析材料,论证感性爱国与理性爱国的统一性。 论证:_ 答案 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危害, 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山东问题发生后,爱国学生奔走相告, 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抗战时期为

20、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都是爱国英雄。同时,激情爱国往往 又极不理性, 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加剧。 五四运动中, 学生用暴力惩治了他们眼中的“汉奸”。 这样的结局就是暴力赢了,文明输了,情感赢了,法律丢了。激情爱国往往破坏了社会理性, 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8 年 卷,29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2015 年 卷,29 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局 2014 年 卷,29 民主观念的社会影响 1(2018 课标全国,29)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 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 革命血战八年而始

21、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 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 C 解析 C 对:根据材料中“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革命不能 成功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不力,“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俄国十 月革命成功是因为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因此孙中山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 核心。A 错: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他只是从俄国革命中获取经验,不可能走无 产阶级革命的道路。B 错: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孙中山不可能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材料也

22、未体现代议制的相关信息。D 错: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没有改变。 2(2015 课标全国,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 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 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等信息,说明此时地方 军阀正在混战,从而判断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 D 项。A、B、C 三项与题 干材料不符,排除。 3(2014 课标全国,29)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

23、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 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 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 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 A 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从材料信 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 影响很大,故 C 项正确。B、D 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

24、面性结论。 1(2019 衡水中学高三摸底考试)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 ) 1894 年 中国产业工人 10 万人 18711911 年 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 105 次 19121919 年 罢工斗争达 130 多次 至 1919 年 中国产业工人约 200 万人 中国还有 1 000 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 19151920 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 A.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有所提高 B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C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并没有对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的提及,故 A 项错误;从 1894 年至

25、 1920 年,中国 的无产阶级数量激增了 100 多倍,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奠定 了阶级基础,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涉及,故 C 项错误;工人阶级的 数量剧增并不等于新型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故 D 项错误。 2(2018 钦州三模,29)19241927 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 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说明( ) A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 B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C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D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答案 B 解析 工农运动是大革命发展的表现, 不是原因, 故 A 项错

26、误; 由于国共合作推动工农运动, 故 B 项正确;材料说明不了重大成果,故 C 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失败的,故 D 项错 误。 3(2018 南宁模拟)20 世纪 20 年代,北洋政府以“到期修约”成功废除中比、中西两个不平 等条约;1926 年,国民政府以“革命外交”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对此,当时民众更 多地肯定“革命外交”的成果,而忽视“到期修约”的成果。这主要是因为( ) A对华殖民体系的瓦解 B新三民主义得以贯彻 C北洋政府统治的腐败 D民主革命形势的高涨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收回了汉口、 九江的英租界”远非殖民体系的瓦解, 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收 回了汉口、 九江

27、的英租界”不等于新三民主义的全部, 故 B 项错误; 材料中“成功废除中比、 中西两个不平等条约”不能表明统治的腐败, 故 C 项错误; 1926 年北伐战争掀起大革命的高 潮,北洋军阀成为革命对象,故 D 项正确。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 (2019 枣庄模拟)“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 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 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 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 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指五四

28、运动,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并非五四运动的 主要影响,故 A 项错误;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 思想解放,故 B 项正确;五四运动对国家统一没太大影响,故 C 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时日 本还未大举侵华,因而五四运动不可能造成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2(2018 大同、阳泉期中)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 实是( ) 新闻来源地 报道的主要内容 北京晨报 青岛问题当以死争, 被拘同学应宜营救, 此罢课 之第二理由也 天津大公报 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曹汝霖宅之焚烧 日本大阪朝日新闻 北京烧打起排日学生的暴动 A.火烧曹汝

29、霖宅是事件的导火线 B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 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行为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导火线,故 A 项错误;据材料“罢课、学界 之大举动”均说明学生运动有重要作用,故 B 项正确;据材料“北京、北京学界”得出并不 是所有的大中型城市,故 C 项错误;据材料“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可知 是反对日本占领青岛,营救同学,不是盲目排日,故 D 项错误。 3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 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

30、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 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答案 B 解析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材料中“由中国的工人阶级”不符,直到五四运 动中国工人阶级才登上政治舞台,故 A 项错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 B 项 正确;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北伐战争而非五四运动,故 C 项错误;开启了十四年抗 战的历程是九一八事变,与材料中“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不符,故 D 项错误。 420 世纪 20 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

31、,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 纷纷离校,广州圣三一学生还组成退学团。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民权主义运动的兴起 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答案 C 解析 实业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退学并非因 为创办实业,与其无关,故 A 项错误;民权主义偏重于争取民主权利,与材料“教会学校出 现退学潮”民族矛盾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教会学校”“与其为奴,勿宁退学”可 知,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所以受到了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故 C 项正确; 根据材料“20 世纪 20 年代”“广州”等信息可知

32、,并非日本势力范围(东北、山东一带),故 D 项错误。 5 (2018 北京顺义一模, 17)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根据学者观点绘 制的结构图。按此理解属于“组织反应”的是( ) A兴办开平煤矿 B提出三民主义 C宣传民主与科学 D共产党成立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开矿办厂属于技术层面,故 A 项错误;三民主义的目的是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属于制度层面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民主与科学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故 C 项错误;共产党的成立属于政党组织形式,故属于组织层面的内容,故 D 项正确。 6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33、”。 二大 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 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答案 B 解析 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 1927 年秋收起义后,故 A 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二大的 纲领较之一大,联系中国的国情,说明中国共产党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故 B 项正 确;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党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故 C 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二大纲领 中还有最高目标,故 D 项错误。 7(2019 蚌埠联考,30)陈独秀在

34、谈到党内合作的方式时说:“只不过是因为第三国际(共产 国际)的压力,中国共产党才勉强承认在国民党内开展活动的必要性。”这表明( ) A中共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 B中共在政治上尚不成熟 C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国革命 D陈独秀排斥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 B 解析 中共迫于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压力,没有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故 A 项错误;中共 没有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表明中共在政治上尚不成熟,故 B 项正确;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 的指导正确与错误都存在,故 C 项错误;陈独秀排斥的是党内合作的方式,而不是国共合作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 D 项错误。 8孙中山在 1920 年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说:“自北京大

35、学学生运动以来,一般爱国 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 一致倡导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由材料可推断出孙中山此番言论 的意图是( ) A强调国民党应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 B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C要进行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D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不出要求国民党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纲领的内容,故 A 项错误;实行联俄、联 共、扶助农工是 1924 年出现的三大政策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彻底反封建 的内容,故 C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孙中山借鉴五四运动对青年人

36、革新思想的积极影响,号召 国民党进行适当的革新调整,故 D 项正确。 9(2018 天津部分地区一模,6)胡适指出:民国十三年以后,国民党一度成为中国“一个簇 新的社会重心这四五年来,又逐渐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国民党成为中国“一个 簇新的社会重心”的主要原因是( )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国民党的改组 C黄埔军校的建立 D共产国际的帮助 答案 B 解析 北伐战争的胜利在 1927 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由材料“民国十三 年”可知为 1924 年,结合所学,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国共两党合 作,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民党一大而非黄埔军校,故

37、C 项错误;共产国际的帮助是 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 10(2019 南宁模拟)1924 年后,共产党一方面推动国民党中央先后设立了农民部、工人部、 青年部、妇女部和商人部,工运、农运计划及相关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另一方面积极从 事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这说明( ) A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 B国共合作在基层未实现 C国民党不愿发动民众 D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一方面推动国民党中央”“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 工作”,反映了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故 A 项正确;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不能推断国共合 作在基层未实现,故 B 项错误;

38、材料“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不能推断国 民党不愿发动民众,故 C 项错误;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不能推断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 故 D 项错误。 11(2018 南宁二模,29)1926 年 2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认为:“广东国民政 府的北伐,便成了第一等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 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中国的 潮流已渐由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而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根据上述材料,对北伐战 争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 D促成了

39、国共两党合作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 河南、 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 特别是农民的组织” 可知北伐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 故 A 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开始于大革命失败后,故 C 项错误;北伐战争是由国共合 作领导的,而不是北伐战争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故 D 项错误。 12(2019 衡水高考模拟)中共机关报政治生活载:“(1925 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 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 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国国民党的正

40、确领导 B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推动 C北伐战争的强有力支援 D国民党在一大后迅速发展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得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北方国民党组织的改造,并发展了党员,取得广泛的 群众基础,故 B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 湘西自治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深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统治集团内一部分官僚、士人,开始对东汉政权 的前途感到担忧。安帝、顺帝统治时期不断扩大太学规模,顺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余人。各地 郡国学校也纷纷建立起来,史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这些太学生们同官僚士大夫有着 密切的联系,因此太学也便成为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中心,太学生运动深刻影响了东汉

41、政 局。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为山东问题,既发之后,在未获满意解决之前,热血沸腾的学 生自不甘罢休,政府的高压手段与顽固的态度,愈增加了他们的愤怒。5 月 5 日,为援救被 捕学生,继续要求惩办卖国官员,拒绝巴黎和约,实行罢课。上海、天津与留学日本的学生, 以及南北名流、社会团体,一致支持。总统徐世昌为之所震慑,将被捕学生释放,各校复课, 学生得到初步的胜利当日军蚕食华北诸省时,中国的领导人不能再保持和解了。未能阻 止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激发了学生组织公开反抗不准示威游行的禁令。1935 年 12 月 9 日, 数千学生在北平游行,手持反日标语,并要求中国领导人停止内战

42、及团结全国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摘编自近代中国史纲 剑桥中华民国史 下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东汉太学生运动和近代中国两次学生运动的背 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生运动对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结合中国近代、 现代历史,就学生运动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背景:东汉太学生运动:外戚、宦官专权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集团内部分有识之士 的推动;太学规模扩大。 近代中国两次学生运动: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促成学生对政治的关心;列强侵华给中 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政府对外政策的软弱。 (2)影响:学生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政策,影响国内政治走向。东汉时期,

43、学生运动 是对外戚、宦官专权的反抗,形成了对外戚、宦官专权的抨击浪潮;五四运动迫使政府拒绝 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二 九运动则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认识:青年学生是社会最富活力的阶层之一,学生关注时政并积极参政提高了社会对时政的 关注度,有利于政府妥善处理社会问题;同时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也应警惕一些别有用心之 人对学生的利用。 14(2017 汕头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国时期部分省份中山公园数量统计表(19251949) 省份 数量 省份 数量 广东 57 云南 7 广西 27 河北 3 福建 28 山东 4 浙江 22 河南 2 湖北 14 山西 2 湖南 13

44、陕西 2 江西 13 辽宁 1 据民国时期各市县方志,转引自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 上表能够反映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变迁的诸多历史信息。提取其中一项信息并说明形成的历 史原因。(提示:信息提炼结合史实分析材料结论。) 答案 示例一:信息:孙中山的社会影响力巨大。 说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缔造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国各 省几乎都建有中山公园,说明了民众和政府对孙中山历史功绩的认可。 示例二:信息:广东省的中山公园远多于其他省份(或南方省份远多于北方)。 说明:孙中山是广东人(或南方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基地在广东(或南方);国民革命以广东 为根据地;北伐军进军路线由珠

45、江流域向长江流域再到黄河流域。这反映了广东(或南方)民 众对孙中山的认同程度高,故南方(或广东)中山公园数量较多。 示例三:信息:辛亥革命及国民革命的影响区域不平衡。 说明:辛亥革命及国民革命均发端于南方,民主共和观念在南方地区影响力更大。南方各省 受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的洗礼,对民主共和观念认同程度较高,故南方中山公园数量较多。 示例四:信息:民国政府不能全面控制中国。 说明: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中国,但地方的军阀割据势力仍然存在。在民国政 府实际控制地区中山公园数量较多,而在地方势力控制较强地区,中山公园数量较少。 示例五:信息: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建设的西化。 说明:公园是近代

46、以来西方传入中国的城市公共建设项目之一。民国时期,各地民众及政府 兴建中山公园以此纪念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同时,也带动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建设的西化和进 步。(如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来叙述史实也可。) 解析 学生可以从材料中提取诸多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片面的,只 要是从材料中提取到的信息即可,诸如孙中山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孙中山的南北影响力不平 衡、辛亥革命及国民革命的影响南北区域不平衡、民主共和思想的认同不平衡等,也可以从 公园这个西方城市化角度回答, 因此观点可以很广泛, 重点在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说明, 最后结论即是采用这种表述方式“这说明了”“这反映了”“因此”“所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数学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七单元 第17讲.docx)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