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六单元 第16讲.docx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1293107 上传时间:2021-04-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六单元 第16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六单元 第16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六单元 第16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六单元 第16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六单元 第16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16 讲讲 中体西用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原因 (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3)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作用 (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为后来洋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代表 以曾

2、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主张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师夷长技以自强” 实践 (1)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迈 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2)清末新政初期也以“中体西用”为主旨 影响 (1)冲击了“夷夏之辨/华夷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 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未消除“中学”与“西体”的矛盾,在维新变法期间,影响了西学的 传播和实践,成为了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与维新思想相抵触)。 (3)维新运动之后,“中体西用”论仍流行 归纳总结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

3、习 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两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两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 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自身反思:洋务运动破产的反思。 (2)代表 人物 代表作 主张(特点)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 变法通议 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严复 翻译天演论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3)实践:戊戌变法。 (4)影响 维新思想直接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 易错辨析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 (1)相同点:都主张向

5、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 主立宪制,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四、三民主义 1背景 政治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主张屡屡碰壁 阶级 19 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 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的思想 2.提出 (1)1905 年,孙中山提出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在民报 发刊词中阐发为“民族、民

6、权、民生”,统称为“三民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 治。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国。 (3)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地价, 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由国民共享。 易错辨析 “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核定地价,涨价 归公,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 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 4评价 (1)进步性:比较完整的

7、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 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 级局限。 5实践 (1)辛亥革命: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2)临时约法 :1912 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3)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 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选修 1) 1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

8、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康梁维新思想:主张包括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宣传 方式上是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 纪闻等报刊。 2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1898 年 1 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维新派 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 (3)主要内容 政治:鼓励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济:提倡和奖励私

9、人投资设厂,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 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4)结果:失败 标志:1898 年 9 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 (5)历史影响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考点一 “中体西用”思想 1道器之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有点像是包罗万象的统一性,是先天地 之生的万物本原,或一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与 “道”相

10、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重道轻器”的思想长期占 上风。要么强调要“以道御器”, 要么强调“道本器末”,即道是根本,其他一切是道的外 在表现,器是从属的东西。孔圣人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讲究“安贫乐道”。 2华夷之辨 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 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 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 中国人, 不合者为蛮夷、 化外之民。 中国历史上“华 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 饰、礼仪等

11、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 周礼 礼记 尚书 ,以文化礼仪作标准。 3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是指在清末洋务运动期间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 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 育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 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张之洞在劝学篇 中对中体西用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20 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它是 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12、 针对练 1 (2018 德阳二模,28)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 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 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 ) 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 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 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 由中国流传及外”反映了中体思想,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范畴,故 A 项错误;李鸿章强 调中体,目的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故 B 项正确;仍强调中体,说明并

13、没有打破“华夷之 辨”的偏见,故 C 项错误;中体思想不是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故 D 项错误。 1“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中体西用”思想的比较 (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2)不同 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 2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 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

14、的陈腐观念, 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 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 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 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 西学之所长, 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考点二 维新思想 天演论 天演论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的观点。严复翻译此书

15、不尽依原文,而是有选择地意译,甚或借题发挥,体现了他对甲 午战争后民族危亡的高度忧虑。自此书出版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成为人们的口头 禅,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 ,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 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成因 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 大。在这

16、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 会失败。 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 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针对练 2 (2018 乌鲁木齐诊断)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刊登后,张之洞批评他“忘亲”“忘 圣”,翁同龢说他“居心叵测”,孙家鼐认为必然“导天下于乱”,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皇 帝“饬下康有为自行销毁”。 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 C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 D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 答案 C 解析 “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这仅是对材料题干

17、的重复而非原因,故 A 项错误;动摇 封建儒学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而非维新变法,故 B 项错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 一个最根本的政治目的就是托古改制,他在该书中将孔子扮演为改制的先师,这就从根本上 颠覆了士大夫对传统封建伦理的认识,故 C 项正确;“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这只是 表象和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故 D 项错误。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做的贡献 (1)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 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敢于放眼世界, 追求新思

18、想, 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家国情怀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面对文明的碰撞,如何保护本国文化,繁荣世界文化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我国是世 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 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材料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风东渐,对中国的传统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等清政府认 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过晚。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曾编译四洲志 ,此书后经 魏

19、源增补为海国图志 。魏源的思想新旧参半,他在提出上述主张的同时,又提出“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自强运动”便脱胎于这种思想,该派中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 机器制造技术,这实际上是魏源等人“经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孙子兵法中云:“知己 知彼,百战不殆。”这正好表明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不幸的是,中国太大了,士大夫们 墨守成规、思想闭塞,对外界情况麻木不仁,因而西方的影响主要只是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 岸地区。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要求:阅读材料,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发生的变化。 信息:_ 答案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以开明官员、 先进知识

20、分子、 旅行家等为主; 传播内容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为主; 传播范围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区;传播的影响对中国人开阔视野、开始认识世界起了启 蒙的作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 材料 19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 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 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 西方。最后,到了 20 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要求:阅读材料,论证西方是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 论证

21、:_ 答案 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进 程;西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学东渐 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 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 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 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 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据破解历史的“

22、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发现问题: 材料强调以对待中西文化态度和学习西方文明的方式作为是否激进或保守的准则, 这实际上违背了置于时代背景分析问题的原则。 思考:如何理解材料中提到的“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 试答:_ 答案 误解在于,一是以西方文明的发展程度为标准,认同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中国传 统文化是“落后”的;二是在社会变革发展的形式上,认为越激进就越正确,温和就是“保 守”甚至“倒退”;三是在分析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过程时,往往简单地要求其与所谓 的“时代步伐”同步,一切与“革命”思潮不一致的就认定是落后的、保守的。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8 年

23、 卷,28 严复与天演论 2017 年 卷,29 留日学生的地区分布 2016 年 卷,28 梁启超与诗界革命 卷,29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 2015 年 卷,40(2)(3) 康有为对儒学的态度 卷,29 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 2014 年 卷,28 维新派易服思想 1(2018 课标全国,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 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 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4、 答案 D 解析 D 对: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翻译到中国,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 用于人类社会”,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我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严复宣扬进化 论,提出社会发展也是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目的是倡导维新变法,促进国 人救亡意识的觉醒。A 错: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将译书与其救亡思想主张相结合,不是在纠正 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 错: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不主张反清革命。C 错:材料中严复主张维新变法,而“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 2(2017 课标全国,29)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25、 1 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 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留日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内地省份,这是因为这 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 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 故 A 项正确。 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改革, 革命运动并不高涨,B 项错误;清政府的留学政策并没有变化,C 项错误;当时,日本在华 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

26、海其他省份留日学生也多,故 D 项错误。 3(2016 课标全国,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 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C 解析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 强,救亡图存,故本题选择 C 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故 A 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 B 项错误。资产阶 级改良思

27、潮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出现,故排除 D 项。 4(2016 课标全国,29)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 ,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 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 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 D 解析 “禁止新名词”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 用”思想,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又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 择 D 项。A、B 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2015 课标全国,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

28、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 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C 解析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 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 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 B、D 两项错误。 1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眼界大开,认为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学习西方利器,“徒能考 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郭嵩焘这一认识( )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29、 C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说明郭嵩焘已经认识到中国不仅应该考求西 方的技术,还应该考求西方的制度,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故 A 项正确;郭嵩焘并不是维 新派的代表,故 B 项错误;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郭嵩焘的这种认识加快 了留学事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郭嵩焘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体西用思 想,而不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故 D 项错误。 2(2018 湖北武昌区 5 月调研,28)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 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

30、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这一叙述意在论证( ) A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 B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 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 D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体现了一定民本思想,故 A 项错误;题干中未体现早期维新派向哪一国政体学习的问题,故 B 项错误;题干反映了早 期维新派立议院的侧重在于公平,非深入地反专制,故 C 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此时还处于对 西方政治制度的热心学习阶段,还没看到其弊端,故 D 项错误。 3(2019 临沂模拟)梁启超为李鸿章

31、作传,说:“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下 列材料体现“惜李之识”的是( ) A“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 B“是役也,李鸿章之事,记者不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兴盛之理” C“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 D“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故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答案 C 解析 C 项指责李鸿章不知世界民主政治的大势,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及民主思想,仅学习 西方技术层面,符合“惜李之识”,故 C 项正确。 4(2018 重庆名校联盟联考,29)1895 年,康有为发表孔子纪年说一文,仿照西洋的“公

32、元纪年”,正式提出孔子纪年。1903 年,出身经学世家的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 ,指出 “若康梁辈借保教为口实,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 纪年。”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维新变法促进了新学旧学之争 B民主革命受制于传统意识形态 C国人的民族主义观念逐渐发展 D西学传播遭到知识分子的抵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1903 年, 出身经学世家的刘师培发表 黄帝纪年说 , 指出若康梁辈 借保教为口实,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可知, 从“保教”到“保种”,这从侧面折射出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主义在不断发展, 故 C 项正确。 5(2

33、019 临汾模拟)当 20 世纪初,反满情绪已弥漫开来,所谓民族革命已为人们所欢迎、了 解的时候, 孙中山则强调指出, “兄弟听见人说, 民族革命是要灭满洲民族, 这话大错。 ”“民 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 权。”(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题)。这表明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 ) A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C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D反对盲目排外 答案 B 解析 孙中山针对民族革命指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 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这就很明显表明孙中山的民族革命是反对满洲贵族的统 治,故 B 项正确

34、。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 洛阳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 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 西洋陀师, 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 精兵习其驾驶攻击”。 据此可知魏源( )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 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解析 魏源在海国图志书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后来洋务运动奠定 了思想基础,故 D 项正确。 2(2018 唐山模拟)1895 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

35、。张 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发表 劝学篇 , 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晚清“体 用之争”( ) 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 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答案 B 解析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故 A 项 错误;严复等维新派“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宣传了自由民主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故 B 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是为其变法建立 君主立宪制度服务,故 C 项错误;晚清存在“体用之争”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 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民主自由思想

36、还并未深入人心,故 D 项错误。 3(2019 新乡模拟)1896 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 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 ,提出: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 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19 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答案 C 解析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

37、张, 不可能被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 故 A 项错误; 张之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他的思想不可能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趋同,故 B 项错 误;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 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 存成为各阶层的共识,故 C 项正确;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发展 的强劲动力,故 D 项错误。 4(2018 皖江最后一卷,29)在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和“世界”这些新来的空 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 中世和近世三段, 分别为“中国之中国”, “亚洲之中国”和“世 界之中国”,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

38、目的”这一口号。 梁启超的主张意在( ) A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 B迎合当时民主共和形势 C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 答案 D 解析 “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强调世界视野对中国 的作用,故 D 项正确。 5(2018 湖北仿真模拟适应性考试,28)从 18951898 年,据初步统计,中国约有 76 个学会 组织。一般而言,学会这种组织并不需要相当的人力与物力才能实现,它只要一群知识分子 有此意愿就可以成立,当时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的意愿是很普遍的。这表明当时的学会 ( ) A建立成本低因而组织成分复杂 B具有各早期政党组织的某些特征 C受

39、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出现 D有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扩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18951898 年”和“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结合所学可知, 中国面临民族 危机,知识分子推动学习西方的政体,故 D 项正确。 6(2018 广西部分重点中学第二次联考,29)20 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 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 民族。”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梁启超极力抵制民主革命 B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C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 D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 答

40、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在 20 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应当抛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 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 B 项正确。 7(2019 晋中高考适应性调研,29)1906 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 国之政, 施之法国, 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 终致大乱”。 1907 年寄生认为, 法国大革命“祛 虐政,均利权”,其功“显赫可观”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 会的破坏。学者们对法国大革命的不同评价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评价 B评价历史事件应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C历史事件的评价应置于特定的时空 D对历史事

41、件的评价取决于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康有为在法国革命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 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可得出其反对革命,主张维新变法;从“法国大革命祛虐 政,均利权,其功显赫可观”可见为革命思想的反映,故 A 项正确。 8(2018 衡水金卷模拟五,29)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倡导“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 下”; 梁启超曾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自勉; 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梁启超说: “不 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吾与足 下分任之。”这些言论表明维新人士具有( ) A强烈的救亡意识 B自觉的创新意

42、识 C勇敢的担当意识 D明确的民主意识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无法体现救亡意识,故 A 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体现创新意识,故 B 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吾与足下分任之”可得出勇敢的担当意识,故 C 项正确;“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 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无法体现明确的民主意识,故 D 项错误。 9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 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 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

43、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下列 对该学者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不可避免性 清廷改革失败加速革命爆发 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 一出路 革命后各种利益集团握手言和,结局圆满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可知,正确; 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结局圆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正确。 10(2019 绵阳模拟)1906 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便要 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 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一

44、言论的主要目 的是( )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建立五权分立政府 C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D保障普遍平等民权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旨是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一个什么政体的国家,故 A 项错误;建立五权分 立政府的目的是要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推翻清朝专制 统治,建立一个什么政体的国家,故 D 项错误。 11 (2018 四川高三“联测促改”活动试题, 29)孙中山在 1905 年要求第二国际执行局接纳其 党时强调:“采用机器生产,但防止欧洲已经发生的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况”“使 工人阶级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由此可见,他( ) A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

45、主义的新社会形态 B试图努力将同盟会改造为社会主义政党 C认为实现民生主义必先废除资产阶级剥削 D认为实现民生主义比民族民主革命更重要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采用机器生产,但防止欧洲已经发生的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 况”“使工人阶级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得出孙中山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社 会形态,故 A 项正确。 12(2018 长春二模)孙中山在天下为公的理念下,发展出自己的三民主义理论:民族、民权、 民生,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主张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 因为( )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46、 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答案 A 解析 孙中山民生思想中平均地权并未涉及到改变土地所有性质,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 民的被剥削地位,也无法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因此具有“空想”色彩,故 A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 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 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 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秩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 “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 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 元。无论是春秋战

47、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 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 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 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 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 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

48、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 兴起。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 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答案 (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仕 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 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

49、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晚 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从阅读的内容、主体、目的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 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归纳。(2)第一小问原因,从民族危机、西学传播、媒体作 用、知识分子的主动性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不同,结合所学从内容上、目的上、影响上三 个角度进行比较。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示意图。 对上述示意图提出你的认识,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进行探讨。(说明:提出一种或多种认 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示例:认识:近代工业的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发展的产 物。 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太平天国运动兴 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众多条约,清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数学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六单元 第16讲.docx)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