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五单元 第10讲.docx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1293135 上传时间:2021-04-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五单元 第10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五单元 第10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五单元 第10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五单元 第10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五单元 第10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 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 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它包括明朝(13681644 年)、清朝前期(16361840 年)。 在政治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 权, 实行厂卫特务统治、 八股取士等,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增设军机处 , 大兴“文字狱”, 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这也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对 外趋向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在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现 了商品经济的

2、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在文化方面: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 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 著, 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第第 10 讲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时期的政治 一、明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中枢机构:废丞相,设内阁 (1)宰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 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措施 1380 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

3、杀胡惟庸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影响 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过程 奠基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很少能参 决政事 确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 入值文渊阁, 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 出现 发展 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全盛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评价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

4、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三司分权,设立督抚 (1)内容: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 其权:布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按察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 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 (2)作用 有利方面 分散了地方最高层级长官的权力,避免了其坐大割据及其对中央的威胁 不利方面 事权散置,协调不利,尤其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应对,在遇到地方叛乱的时 候,调动部署军队、征用军粮物资就不顺畅便捷,步调无法一致 (3)演变:明中叶后又设文官总督、巡抚,职权在三司之上,代表中央到该地

5、区直接节制三司, 统一征调军队、军粮物资,集中指挥。明代的督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 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 教材补缺 1 特务统治: 明代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 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 设立厂卫机构, 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 2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 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 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二、清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中枢机构:设军机处 (1)背景 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6、 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办理西北军务,雍正帝时设立。 (3)职能 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特点 组织形式特殊,皇帝直接挑选亲信任军机大臣,人数无定制。 地位显要,本身无独立性,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 机构精干,人员干练,办公于内廷,近于皇帝,办事效率高。 保密性强,便于集权,办理政务迅速、机密,君主旨意畅通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5)作用 提高了行政效率。 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 2地方行政制度 (

7、1)实行督抚制:发展了督抚制的利的方面,使督抚成为按省设置的省级最高长官、总掌权力 的封疆大吏,统辖布政使、按察使这两司(清代省级的都司取消),保证了省级重要职权行使 的协调性,尤其是总督,节制一省、两省或三省的省级最高武官提督、总兵及管辖区的绿营 兵,是清代实施地方要地及边区统治的重要官制设计。 (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 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 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 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

8、、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教材补缺 1文字狱 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 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 制统治,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 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 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

9、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选修 4) 1巩固统一国家 (1)军事上 平定三藩:扫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 统一台湾:采取攻抚兼施的方针,统一后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 府的管辖之下。 三征噶尔丹:先后取得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 统一国家的疆域。 (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开科取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 步伐。 (3)政治上:册封班禅等活佛,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 2维护国家主权 (1)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谈判建议。

10、(2)1689 年,中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 ,维护了中国主权。 3评价 (1)功绩:康熙帝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缔造、巩固 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 潮流,为近代中国落后埋下隐患。 (3)总评: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 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考点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内阁制 明清时期实行,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属于皇帝的 内侍机构,

11、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约束力。清初内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雍正帝 设军机处后,演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 针对练 1 (2018 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题,3)清实录中记载某中枢机构的职责是: “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赞理机务、表率百僚。”该机构是( ) A内阁 B军机处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六部 答案 A 解析 材料“赞理机务”反映出该中枢机构的职责是协助处理机要事务。清朝内阁变成只是 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符合题意,故 A 项正确;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不符合题 意,故 B 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掌握实权的决策机构,故 C 项错误;六部是具体的 执行机构,而

12、非中枢机构,故 D 项错误。 2密折制度 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 御前。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 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1比较宰相制、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 比较项 宰相制 明朝内阁制 英国内阁制 性质 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 国家行政机构 职权 行政、决策 内侍、咨询 最高行政权 任职方式 选拔任免 直接由皇帝决定 会议选举中的多数党领袖, 经国王任命,首相组阁 本质 君主专制的产物 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民主政治的产物 对君权影响 制约君权 强化君权 国王

13、“统而不治” 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对明清以前的政治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在中央与地方的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内 阁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体现了发展。 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逐渐走向反动,反映了我 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积极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 固。 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

14、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 条件。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 内传播。 消极影响 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 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考点二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 1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 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

15、头目废除,改为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 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2金瓶掣签制度 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的制度,1792 年正式 设立。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最终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有利于中央加 强对西藏的管辖。 1明代地方管理体制 (1)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 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 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

16、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 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总督因军事需要而 设,后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与总督都属于中央系统。 (3)明代的三司与巡抚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受制于中央。三司受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 巡抚由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 2明清对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发展 (1)继承: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以及土司制度等地方行政制度。 (2)发展 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级。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 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隶中枢, 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整顿地方机构统属

17、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县和一般 州三级统属。 清代: 清承明制, 在内地设 18 行省; 清行省以下机构大都承明制, 但其长官称知府、 知县; 清代边疆地区政治制度因地制宜,因民族而异。 针对练 2 (2018 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题,5)永乐九年(1411 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 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 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解析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 A 项

18、错误;它 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故 B 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 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 C 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 地方的对立,故 D 项错误。 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康乾盛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因此,任何一个英雄人物的产生 都是时代造就的,“时势造英雄”,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统治者励精图治,平定叛乱,收复台湾,挫败沙俄的侵略 企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开发,奠定了汉唐都难以比拟的辽阔疆域;经济发展,国力 强大,人丁兴旺,文化昌盛,这 130 年呈

19、现的盛世景象,史称“康乾盛世”。这种盛世建立 在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从纵向看,它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但这并不能阻止 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步伐。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崛起,危机在盛世中潜滋暗长。 材料 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 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 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 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譬如 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过几年,事情 平定了, 这官仍旧回中央, 机关也撤销了。 但一到清代, 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 在布政使(藩 台)按察使(臬台)上面再加巡抚总督,地方行政

20、就愈来愈坏了。我们现在再从历史演变源头上 说来,汉时由刺史变成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观察使,这些都是由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 的。只有节度使才是军事长官变成行政长官,然而还是意在开边对外的。明清两代之总督巡 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要求:从材料中找出明清时期督抚制演变的特点。 信息:_ 答案 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 制。 材料 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 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 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

21、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明 太祖实录卷 239)。”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 念。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发现问题:明朝的国家体制具有独特性;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 思考:明朝的这一制度创新与社会转型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试答:_ 答案 明朝的这一制度变革,反映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折射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 度的日趋衰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象。 材料 在明朝,监察官员除中央都察院官员以外,品级一般都不是很高,虽然他们的品级不 高却有皇帝撑腰,并享有某些特权,在掌有监察大权的基础上以卑察尊,对监察过程中的纠 举起到了支撑作

22、用。明朝监察制度不仅在监察各级官吏上进行了制度设计,还要求监察官员 间也要行使监察权,做到相互监督,实现监察职权的交叉进行。明朝监察制度在进行监察权 设计时采用的是单向的监察方式,而在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等方面就显得 相对欠缺,为监察官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创造了隐形条件。 摘编自覃云等论明朝监察制度对我国反腐倡廉的启示 要求:分析材料,论证说明明代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论证:_ 答案 明代监察官员在皇帝的支持下,独立行使职权,以卑察尊;自上而下单向监察,最终 听命于皇帝;监察官员虽然互查互纠,但缺乏下级及社会舆论监督,仍易滋生腐败。总之, 明朝监察制度服务

23、于皇权专制,有很大的局限性。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8 年 卷,41(1) 宋到明清乡约制度的变化 2017 年 卷,27 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卷,40(2) 郑成功收复台湾 2016 年 卷,27 明代地方制度的变化 卷,27 族谱的编修 2014 年 卷,27 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 1 (2017 课标全国,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

24、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 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 故 B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 C 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 项错误。 易错易混 从宦官读书识字很容易想到明代的宦官专权,这种结果的出现并非明朝政府的 初衷,让宦官读书识字的目的是为了牵制内阁。 2(2016 课标全国,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 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

25、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 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 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 B。 3(2016 课标全国,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 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 B 解析 1684 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到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 台,说

26、明这些移民已在台湾定居,因受宗法制的影响,而回乡请祖先牌位,故 B 项正确。 4(2014 课标全国,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 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 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 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 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故选 B。 5(20

27、15 海南高考,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 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答案 B 解析 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确立在战国时期,A 项错误;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可知朱元璋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 项正确;尊儒尚法一直都是汉武帝以后封建社会的 治国理念,C 项错误;D 项材料无法体现。 1(2018 湖北武昌区 5 月调研,27)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 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

28、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 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 治。这反映了当时( )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 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 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答案 D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生员对科举及政治前途的不满,故 A 项错误;题干未提及科举的非公正 性,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大批的生员、监生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推 知其势力处于从属地位,故 C 项错误;题干中“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大批的生员、监生 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推知生员对政治前途感到渺茫, 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故

29、 D 项正确。 2(2019 厦门模拟)读下表 记述 出处 (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谟画诸六部大 政,咸共平章,秩五品。 明政统宗 (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 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 殿阁词林记 (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 明宪宗实录 (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 凡职位在先第一人, 群臣尊仰, 称为首相, 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西园闻见录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无法影响朝

30、廷政局发展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不同的时代,内阁的权力不同,内阁权力大小要看皇帝的需要, 比如“(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 出御笔亲书”,而“(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故 B 项正确。 3(2018 榆林一模,27)1572 年,年仅 10 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依仗皇 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六部演变为内阁下属机构 B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决策机构 D内阁首辅成为实质上的宰相 答案 B 解析 明代内阁

31、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能统辖六部,故 A、C 两项错误;内阁 首辅不能与明代以前的宰相同日而语,其地位非法定,故 D 项错误;内阁权力增强根源于君 主专制制度,故 B 项正确。 4(2019 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 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 之责尽矣。”该记载( )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 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大臣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故 A 项错误;同理,与经世致用无关, 故 B 项错误;清代

32、军机处实际上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胜此任 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可知军机大臣需要慎密通敏,故 D 项正确。 5(2018 渭南韩城教学质量检测,27)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 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 )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D益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答案 D 解析 清朝内阁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故 A 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 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说明内阁不是专职批答奏折,故 B 项错误;清朝没

33、有恢复 相权, 故 C 项错误; “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 故 D 项正确。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 百校联盟全国卷 4 月联考,27)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 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 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可知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 破坏,故 A 项正确。 2(2

34、019 绵阳模拟)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 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 年代 年数 乞休次数 年平均次数 洪武 35 0 0 正统 29 4 0.14 成化 23 103 4.48 嘉靖 45 487 10.82 隆庆 6 76 12.67 万历 48 893 18.60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答案 D 解析 君主专制制度登峰造极是在清朝,故 A 项错误;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是每个读书人终 身追求的目标,“乞休”无法说明修齐

35、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故 B 项错误;传统家国同 构随着宗法制的瓦解而瓦解,故 C 项错误;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 归家,说明“乞休”的官员有了新的自我实现途径,故 D 项正确。 3(2018 惠州 4 月模拟,27)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 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 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 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 答案 C 解析 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 A 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 材

36、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为典章制度, 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 故 B 项错误; 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 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 C 项正确;D 项与材料缺乏严密的逻辑,故 D 项错误。 4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 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 ) 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答案 A 解析 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表明阁臣实际

37、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 A 项正确。 5(2018 黔东南州一模,27)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 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 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 )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其分巡地面果 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一所至之处,须用防 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可以得出这些做法客观上有利

38、于社会公平公正,故 B 项正 确;监察制度主要是用来监察官员的,有利于整顿吏治,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做法并 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故 D 项错误。 6(2019 上饶一模,27)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 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 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是削弱相权,权分六部,并不能保证皇帝决策的正确性,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仅仅说明六部尚书可参与全国性的大

39、政大狱的研究,并未扩大其权力范围,故 B 项错误;材 料中“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得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故C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君相之间的矛盾的缓和,故 D 项错误。 7(2018 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二,27)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 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 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

40、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和材料“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 “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说明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 D 项正确。 8(2018 梅州一模,26)康熙十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形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 亲信者不得入”。康熙十三年颁布谕旨:“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 入直(值)南书房。”从而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这一做法 有利于( ) A防止南书房入值大臣擅权 B协调满汉贵族之间的关系 C利用不同机构以分权制衡 D扩大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讲到“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

41、入值南书房 的人数增加,反映了康熙帝通过增加人数来分割权力,目的是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 大臣擅权,以加强皇权,故 A 项正确。 9 (2018 德州高三期末)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 上谕下发有“明发”和 “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 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 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不能证明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A 项错误;B、D 两项无法从材料中获知, 排

42、除;据材料可知廷寄上谕直接把皇帝和地方联系起来,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C 项正确。 10“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 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 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 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可知该机构是清代的军机处,它的建立加强了皇权,故 D 项正确。 11(2018 潍坊高三一模,6)清雍正五年

43、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 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 材料反映清朝( )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答案 A 解析 材料“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了超越体制制度,增强 主观性的一面,故 A 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孔毓璞与军机处的关系,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 及议政王大臣会议,故 C 项错误;该表述与所学史实专制皇权加强不符,故 D 项错误。 12 (2019 南充模拟)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

44、, 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 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 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 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 ) A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B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 C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 D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主要论述的是清朝的官吏选拔,与区域经济无关,故 A 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的 是清朝的官吏选拔,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划分无关,故 B 项错误;雍正年间的“冲繁疲难”制 度,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故 C 项错误;题干所述的

45、“冲繁疲难”制度,是对吏部选 官的一种补充,即打破了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 郑州一模,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 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 廷内任用尚书、 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 组成内朝, 发布一切政令, 隋朝采用了“三省” 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 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 加

46、。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 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 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 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问文学 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明史辑要 材料三 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 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军机大臣负责

47、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 衔,也无俸禄。摘编自中国历史同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 答案 (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 权附庸。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2)作用: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 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 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

48、失误具有重大作用。(任答两点)位高权重, 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4(2018 漳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 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 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 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

49、的结果。 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 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 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可见,丞相制度 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示例二: 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论述: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分封制, 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 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 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数学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五单元 第10讲.docx)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