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四单元 第35讲.docx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1293145 上传时间:2021-04-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四单元 第35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四单元 第35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四单元 第35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四单元 第35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四单元 第35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特征 一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 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 制度并存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政治上: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 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面对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 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开创了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科学文化上: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奠定,预示着第三次

2、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 的一面,突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 第第 35 讲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2)政治: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导火线: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 2进程 (1)二月革命 时间:1917 年 3 月。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局面。 (2)“四月提纲” 提出从资产

3、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 (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武装起义 1917 年 11 月 7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 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结果 (1)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和平法令 土地法令 。 (2)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 4意义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易错提醒 俄国二月革命

4、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从革命任务看,它主要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封建主义。 (2)从革命结果看,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皇权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年) 1背景 (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措施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4)分配:实

5、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4特点 (1)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2)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分配制等。 5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 6评价 (1)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2)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年) 1背景 (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

6、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 1921 年 3 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 开发的矿产、森林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4.特点 (1)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 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7、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是列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 益探索,为此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7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1924 年列宁去世后,布哈林成为了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随着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 政策被逐渐取消,全面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村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 策。 易错辨析 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

8、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 社会主义过渡。 图示明史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选修 4) 1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创建布尔什维克党:1903 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建立布尔什维克党,标志着列 宁主义的诞生。 (2)领导十月革命 四月提纲 :1917 年 4 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并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十月革命:1917 年 11 月,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巩固新生政权:领导人民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恢复被战争

9、破坏的国 民经济。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包括余粮征集制、将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国内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等。 作用: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争取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 (2)新经济政策 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方式 的国家资本主义。 评价:是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使俄国国民经济开始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 固,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3)其他探索 重视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阐述共产党执政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原则。 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改善国

10、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问题都有论述。 (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 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 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4)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民主传统,斯大林有浓厚的专制独裁意识。 2表现 (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

11、经济体制。 (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3特点 (1)经济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 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首位。 (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以党代政,以人治代替法治;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 清洗异己;缺少监督。 (3)思想文化上:个人崇拜,思想控制,学术问题政治化。 4评价 (1)成就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 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向农

12、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材补缺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内容: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农业集体 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2)实行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 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 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 (3)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

13、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 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 (4)缺点:为追求集体化速度,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违背了自愿的原则。把 农民的住宅、牲畜、家禽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 度明显下降。对富农实行过“左”的消灭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忽 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对农民剥削过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选修 3) 1原因 (1)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2)主要原因: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加剧,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

14、集团。 (3)直接原因:1914 年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导火线)。 2各主要国家参战目的 (1)德国:夺取世界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 (2)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其附属国。 (3)英国: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德国,瓜分其殖民地。 (4)法国: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的萨尔区,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5)俄国:摧毁奥匈帝国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的统治。 3过程 阶段 时间 主要战役或事件 影响 开始 1914 年 6 月 萨拉热窝事件 一战的导火线 第一阶段 1914 年 马恩河战役 “施里芬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 19151916 年 凡

15、尔登战役、索姆河 战役和日德兰海战 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 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 19171918 年 美国对德国宣战;苏 俄退出一战;中国对 同盟国集团宣战 同盟国相继投降,一 战结束 4同盟国失败原因 (1)经济实力: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2)战略失误:“施里芬计划”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3)内部矛盾:同盟国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 (4)力量对比: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日本参战,使德国失去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意 大利倒戈,使同盟国失去重要盟友;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实力。 5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之间的非正义战争。(注:只有塞尔维亚和比利时进行 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6

16、影响 (1)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2)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3)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4)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经济受到重创,精神遭到打击;美日崛起;俄国十月 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选修 3) 1巴黎和会 (1)实质:战前列强争夺的继续;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2)内容: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赔款问题;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等。 (3)影响 协约国集团与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国际联盟盟约构成了以欧洲为主的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上最大的

17、赢家是英国、法国,美国遭到排挤。 凡尔赛体系下存在重重矛盾。 (4)国际联盟:1920 年初,国联正式成立,实际上成为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2华盛顿会议 (1)原因: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威胁美英的利益。 (2)内容:会议签署了四国条约 五国条约 九国公约 。 (3)影响: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构成了华盛顿体系,成为凡尔赛华 盛顿体系的一部分。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 (1)经济:道威斯计划实施,协约国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 (2)政治: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 (3)外交: 非战公约的签订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暂时的和平。 三、圣雄

18、甘地(选修 4) 1非暴力抵抗运动:甘地领导南非的印度侨民,反对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法案和条例。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当局颁布了一个损害印度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案,并制 造了阿姆利则惨案。 (2)提出:甘地提出同英国政府不合作。 (3)措施:不合作范围从政府就职、学校教育、法院、服役、选举到抵制英货。 3为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甘地付出艰辛的努力。 考点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俄国十月革命 苏维埃 俄文 COBET 的译音, 意思是会议或代表会议。 它是在 1905 年革命中由俄国无产阶级创造的、 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它

19、既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又是新政权的萌芽,为列 宁首先发现、肯定并发展。二月革命后成为无产阶级的政权形式,十月革命后正式成为苏俄 权力机关的名称,后为苏联宪法所肯定。后来,苏维埃通行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成为工 农革命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代名词。 针对练 1 (2018 临沂高三模拟,23)1917 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 土地法令 ,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一律交给 乡土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举措( ) A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B使临时政府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C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D建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

20、 答案 C 解析 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 土地法令 , 实际上完成了民主革命反 封建的任务,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 1十月革命的“四个变化”和“四个特点” (1)四个变化: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起义。 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2)四个特点 指导思想: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 的学说。 革命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

21、路。 发展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 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斗争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2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 (1)政治上: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俄国初步确立。 (2)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3)文化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 唯物史观十月革命的“暴力夺权”方式是俄国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俄国二月革命之后,列宁曾设想用和平方式完成从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 但资产阶级

22、临时政府用暴力手段血腥镇压示威群众, 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不可调和,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要推动俄国社会的进步,唯有用武器斗争的方式。 考点二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租让制 租让制是指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是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订立 的一种合同,即由苏维埃国家与外国资本家订立合同,把暂时无力经营或开发的企业、矿山、 森林区等租赁给这些资本家来经营。资本家则以合同的一方或租借者资格获取利润。实行租 让制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迅速恢复和 发展社会生产力。 2租借制 租借制是指苏联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

23、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之一,是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把 某些国有企业或林地等暂时租给本国资本家、合作社或个体劳动者经营。实行租借制的目的 是减轻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负担,加速恢复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甩掉国家的财政包袱。 3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 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 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 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 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1

2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不同点 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 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 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 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渡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 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 义的经济基础 (2)相同点 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

25、脉。 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作用:巩固了政权。 针对练 2 (2018 合肥二模)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 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表明列宁( ) A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B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 C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 D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列宁认为,在落后的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 主义革命必须经过“特殊的过渡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特殊的过渡方法”是放 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2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故选 A 项。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原因 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 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 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特点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

27、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 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 有制。 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 个人的高度集权。 3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及原因 (1)不同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 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阶级 分化。 (2)原因 社会制度不同。苏联是社会主

28、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历史进程不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 一次试验。 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 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 材料 1921 年 3 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 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 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 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 年 5 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 ,准 许

29、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 10 月,全俄中央 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 ,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 的期限延长到 12 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 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 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 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 世纪的世界史 要求:分析材料,找出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中的体现。 信息: _ _ _ 答案 新经济政

30、策在农业领域实行了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 定的土地使用权; 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等措施。 材料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 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 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 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 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 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

31、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发现问题:布哈林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拥护者,他在苏联工业化建设道路问题上与斯大林模 式是相冲突的。 思考: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试答: _ _ 答案 在发展途径上:布哈林主张全面发展,先轻后重;斯大林则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 资金来源上:布哈林主张轻工业积累与本国节约;斯大林则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在发展速 度上:布哈林主张按常规速度发展;斯大林则主张竭力加快速度发展。 史料一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图是苏联工业化时期的一组海报。 图一 工业化之路 图二 纺织工业 史料二 “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

32、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 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 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审定,斯大林亲自参与撰写 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党史教材) 史料三 1935 年 6 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 罗兰应高尔基邀请访问苏联。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 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更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 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

33、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 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 莫斯科日记 :罗曼 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辨析史料:上述三则史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叙述。与其他图像史料相 比,史料一的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史料二出自官方编订的教材, 政治色彩浓厚。史料三为法国作家亲自看到的苏联,评价较为客观,可信度比较高。 应用: (1)通过对以上关于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研究,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史料一中宣传画全面准确地总结了苏联工业化成果 B史料一中图二与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政策不符 C史料二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过上了美好生活 D史

34、料三中罗曼 罗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家,其观点带有贬损苏联的色彩 (2)通过对以上史料的研究,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_ 答案 (1)B (2)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建设热情高涨而取得巨大的工 业成就。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对农民剥夺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不高。 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不重视改善民生,压制了自由、民主。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6 年 卷,34 “斯大林模式” 2015 年 卷,34 苏联经济建设 2014 年 卷,34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 1(2016 课标全国,34)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

35、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俄国今 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 B 解析 1928 年,斯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到 1932 年苏联的工业化建 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对苏联工业建设的关注,故 B 项正确。 2(2015 课标全国,34)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 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

36、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 1930 年、1931 年 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说明人民为国 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 项符合题意。 3(2014 课标全国,34)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 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

37、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 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 A、B 两项;一个由苏联 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 C 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 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 D 项正确。 4(2013 课标全国,33)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 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 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 以前认

38、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 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解析 20 世纪 30 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 期发展缓慢, 而 1952 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解决了谷物问题, 这显然不符合 实际情况,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曲意维护,故排除 A 项,D 项为正确答案。B 项材料信息无从 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赫鲁晓夫 1956 年上台后,C 项说法错误。 5(2013 课标全国,35)1931 年,斯大林说:“我

39、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100 年。我们 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答案 B 解析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 10 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 1931 年苏联 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 1936 年斯 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 B 项符合题意。 1(2018 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21)俄国的二月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 义革命就其性质而言,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主要是基于它们的( ) A领导

40、阶级 B革命主力 C革命背景 D革命任务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中的三次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其面对的革命任务 均是反帝反封建,故 D 项正确。 2(2018 广州二模,34)全球通史载:“1917 年 3 月至 11 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 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临时政府处于极其 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 B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 C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 D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答案 B 解析 临时政府拒绝停战也不分配土地,从而不能满足人民“要和平、要土地、要面包”的 要求,因而“处于极

41、其不利的地位”,故 B 项正确。 3(2018 湖南六校 4 月联考,34)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 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年以上的监禁,并强迫其劳动。” 这一做法造成( ) 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 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 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 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可以得出当时物资供应 必须有供给委员会的凭证,不允许私人买卖,导致市场上商品供应缺乏,物价上涨,故 A 项 正确。 4(2019 “千校联盟”冲刺预测,34)在 1921 年至

42、1927 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 16.9% 的速度递增,到 19261927 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 食困难。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 ) A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B普遍建立集体农庄 C全面推行余粮收集制 D在农村实行粮食税 答案 D 解析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 19281932 年,故 A 项错误;为适应苏联工业化战 略要求,到 1937 年苏联普遍建立农业集体化,且挫伤了农业积极性,故 B 项错误;余粮收 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严重损害了农民积极性,故 C 项错误;1921 年 3 月新 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是其内

43、容之一,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故 D 项正确。 5 (2018 湖北仿真模拟适应性考试, 34)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 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D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 答案 A 解析 据漫画内容西方对 1928 年苏联提出的五年计划嘲笑而 1933 年在苏联成就面前低下头 可知,苏联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体现了国家干预的优越性,故 A 项正确;苏联漫画没有 体现经济危机,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不切实际的幻想”可知西方对苏联进行了嘲笑,故 C 项错误;美苏冷战是在 194

44、5 年二战以后,与材料“1933 年”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1917 年 4 月 17 日,列宁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 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这表明( ) A俄国封建残余浓厚 B俄国沙皇统治已被推翻 C俄国工人阶级已掌权,为经济变革创造条件 D俄国革命当前任务是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 D 解析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 监督”反映了国家对社会的改造,表明俄国革命当前任务是社会主义革命,故 D 项正确。 2(2019 济宁高三模拟)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

45、仅同 1789 年和 1793 年相比,而且同 1871 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 是指十月革命( ) A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列举的一系列斗争和十月革命都采取了暴力革命的形式,因此不是达到了极高 的高度,故 A 项错误;1789 年革命、1871 年的巴黎公社运动也是从城市开始的,故 B 项错 误;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达到了“极 高的高度”,故 C 项正确;巴黎公社也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故 D 项错误。 3

46、 (2018 衡水模拟)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探索建立新社会的尝试, 它与人民公社化运 动一样凝聚了一代人的记忆。二者遭遇挫折的共同原因在于( ) A都以支持军事斗争为中心 B都强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C都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D都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 D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时期(战争背景下)”实行的“非常政策”,以集中一切 力量赢得战争,由于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战争结束后即遭到国内工农力量的 反对,随即为新经济政策所取代;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违背中国生产力水平和基本国情的情 况下盲目变革生产关系的重大失误,因而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困难,D 项符合题意。

47、A、 B、C 三项说法错误。 4 (2019 新余市模拟)“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 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 义务”该材料所描述苏(俄)联的一项经济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义务交售制 答案 B 解析 农民在交纳固定的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 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符合“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 民经济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故 B 项正确。 5(2018 安徽高中十校发展共享联盟高三联考,22)

48、在苏联,虽然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出 现的“资源和技术压力”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但却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 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桎梏”之中。这体现出苏 联( ) A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 B经济体制长期僵化 C经济改革未见成效 D资源技术严重匮乏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但却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的制度桎梏之中”,可知苏联斯大林模式下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适应经济增长的需 要而进行改变,日益僵化,故 B 项正确。 6(2018 濮阳二模,34)下图为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 ) A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 B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C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D经济体制改革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目中柱形图的变化得出:从 20 年代到 30 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上升,从 30 年代到 50 年代年平均增长率下降,A 项表述不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数学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四单元 第35讲.docx)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