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完整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1299587 上传时间:2021-04-15 格式:PPT 页数:562 大小:190.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册完整教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2页
全册完整教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2页
全册完整教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2页
全册完整教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2页
全册完整教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断层解剖学全册完整断层解剖学全册完整 教学课件教学课件 断层解剖学绪论断层解剖学绪论 Introduction to Sectional Anatomy 断层解剖学的定义和特点 断层解剖学(sectional anatomy)是用断 层方法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的 科学,其基本任务是探索各种结构在连续断层 内的形态位置和毗邻等的变化规律,为临床 学科提供形态学依据。 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相比,断层解 剖学有以下特点: 1. 能保持结构于原位; 2. 可由断层重塑整体; 3. 与临床结合密切。 断层解剖学的研究范围 解剖断层 影像断层:超声,CT, MRI, SPECT, PET图

2、像 断层解剖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阶段 1618世纪 16世纪初,意大利画家 da Vinci (达 芬奇) 绘制了男、女躯干部的正中矢状断面图。这是 有关断层解剖学的最早记载。A.Vesalius 研 究了脑的横断层解剖。 17世纪,数位学者作了脑、眼和生殖器的断面。 18世纪,Camper镌印了盆部的纵断面图, Scarpa则用盆部的断面来表达取石手术途径。 1618世纪,阻碍断层解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缺乏使尸体变硬的方法。 第二阶段 19世纪20世纪60年代, 是断层解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一、完善了断层解剖方法: Riemer(1818)率先使用冰冻法制 备断层标本。Gerota(18

3、95)用5% 福尔马林灌注尸体再冰冻切片,从 而完善了断层解剖方法。 第二、出版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图谱: 1.18521859年,俄国的Pirogoff 以天然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出版了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人体断层解剖学巨著, 包括一卷八开本的描述资料(共796页) 和四卷含有213幅断面图的特大对折本。 2.1872年,德国的Braune出版了含 有人体三种基本断面的断层解剖学图谱, 再版两次,并被译成英文,流传较广。 3.1885年,美国的Dalton出版了脑 的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学图谱,共三 本。 4.1911年,美国的Eycleshymer 和 Schoemaker经九年的努力,从5

4、0具尸体 中选材, 出版了一部绘制精美的人体全 身横断层解剖学图谱。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断 层解剖学的大发展时期。 由于超声、CT、MRI等断层影像 技术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断层解剖 学研究的新纪元,并逐步形成了断 层影像解剖学的全新体系。 断层解剖学的研究方法 冰冻切片技术 塑化切片技术 火棉胶切片技术 激光共聚焦技术 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 断层影像技术:超声,光学成像, CT, MRI, SPECT, PET等 影像融合技术(image fusion) 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更新 换代及其在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 断层解剖学正从横断层向多维断层、 从描述向量化

5、、从尸体向活体、从 厚片向薄层、从宏观向微观、从断 面向三维和四维、从单纯形态相结 合功能和代谢等方向迅速发展。 在具体内容上,将开展以下六个方 面的研究: 影像断层解剖学研究 显微断层解剖学研究 实验断层解剖学研究 发育断层解剖学研究 介入放射解剖学研究 数字化虚拟人研究 总之,断层解剖学应需要而生, 在应用中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医学的 客观要求,引进各种高新技术,植根 于基础,服务于临床。不断从疾病诊 治中寻找课题,又反过来促进临床诊 治水平的提高。只要我们善于把握现 代医学的发展轨迹,将解剖学、影像 学、信息科学及材料科学等结合起来, 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断层解剖学就 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明

6、天。 断面与断层 横断面、矢状断面、冠状断面 头部连续横断层解 剖及CT、MRI Reid基线基线 颅 前颅 前 面观面观 骨性眶腔骨性眶腔 骨性鼻腔骨性鼻腔 骨性口腔骨性口腔 中脑 脑桥 延髓 颅的顶面观 颅底内面观颅底内面观 颅前窝颅前窝 颅中窝颅中窝 颅后窝颅后窝 中央沟 中央后回 硬脑膜窦的 血液流向 上矢状窦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直窦窦孔窦孔横窦横窦乙状窦乙状窦颈内静脉颈内静脉 海绵窦海绵窦 岩上窦岩上窦 岩下窦岩下窦 经中央旁小叶的横断层经中央旁小叶的横断层 中央沟的识别方法中央沟的识别方法 经顶内沟的横断层经顶内沟的横断层 经扣带沟上份的横断层经扣带沟上份的横断层 半卵圆

7、中心半卵圆中心 内囊内囊 内囊内囊 头部连续矢状断层解剖及头部连续矢状断层解剖及MRIMRI 刘树伟 山东大学医学院 结 束 头部连续冠状断层解剖头部连续冠状断层解剖 及及MRI 刘树伟 山东大学医学院 脑血管应用解剖脑血管应用解剖 刘树伟 山东大学医学院 一、脑血管的特点一、脑血管的特点 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两者 在脑底部吻合成Willis环; 进入颅腔的动脉其行程均极度弯曲,是 脑动脉无搏动的主要原因; 脑动脉壁很薄,类似颅外同等大小的静 脉; 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供应皮质和浅 层髓质)和中央支(供应基底核、内囊 及间脑),二者均自成体系,互不吻合; 皮质动脉在软脑膜内形成丰富

8、的吻合, 在功能上可视为脑表面的“血液平衡 池”; 脑的动脉和静脉多不伴行; 脑静脉和硬脑膜窦无静脉瓣; 毛细血管于不同脑区疏密不一,其密度 与突触和神经毯数量呈紧密的平行关系; 脑毛细血管与神经元间隔有血脑屏障, 但在下列区域缺乏血脑屏障:松果体、 下丘脑的正中隆起、垂体后叶、延髓极 后区、后连合、终板和脉络丛等; 脑血管的变异甚多,尤其脑底动脉环。 二、脑的动脉系统 包括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 以小脑幕为界,幕上结构接受颈内动脉 系和大脑后动脉的血液供应,幕下结构 接受椎-基底动脉系的血液供应。 (一)颈内动脉系 颈内动脉的行程和分段 1. 颅外段(颈段): 直且无分支。 2. 颅内

9、段:颈动脉造影一般分其为五段: C5, 岩骨段(颈动脉管段,神经节段); C4, 海绵窦段; C3, 前膝段,发出眼动脉; C2, 视交叉池段(床突上段); C1, 后膝段,发出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 前动脉。 C1段再稍向前分为大脑前动脉(A1段) 和大脑中动脉(M1段)。 C1+A1+M1称颈内动脉分叉部,在脑 血管造影的前后位片上呈“T”形;在 侧位片上,C2+C3+C4呈“C”形,即 虹吸部。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 1. 眼动脉:自C3段发出,经视神经管入眶。 2. 后交通动脉:自C1段发出,与大脑后动 脉吻合。 3. 脉络丛前动脉:自C1段发出,经脉络裂 入侧脑室下角,形成脉络丛。 皮质支

10、:供应海马和钩; 中央支:供应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和苍白 球等。 特点是口径细、行程长,易发生栓塞,所 以临床上苍白球和海马发病较多。 4. 大脑前动脉 (1)行程和分段: 动脉造影时分其为五段。 A1 段,水平段; A2 段,上行段; A3 段,膝段; A4 段,胼周段; A5 段,终段,为楔前动脉。 (2)分支及分布 皮质支: 额底内侧动脉; 额前内侧动脉; 额中间内侧动脉; 额后内侧动脉; 胼周动脉; 中央旁动脉; 楔前动脉。 供应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及额叶底 面的一部分,额、顶二叶上外侧面的上 部。 中央支,即内侧豆纹动脉,包括: A. 返支(Heubner 动脉),供应壳、 尾状核头及

11、内囊前下部; B. 基底支,供应视交叉和下丘脑。 5. 大脑中动脉 (1)行程和分段 M1 段,眶后段(水平段); M2 段,岛叶段(回旋段),发出颞前动 脉,呈“U”形; M3 段,外侧沟段,为M2基部发出向中央 沟上升的升动脉; M4 段,分叉段,发出顶后动脉、角回动脉和 颞后动脉处; M5 段,亦称终末支,即角回动脉。 M2+M4+M5称大脑外侧沟动脉组。 (2)分支与分布 皮质支: 额底外侧动脉; 中央前沟动脉; 中央沟动脉; 中央后沟动脉; 顶后动脉; 颞极动脉; 颞前动脉; 颞中间动脉; 颞后动脉; 角回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 叶。 中央支,即外侧豆纹动脉,供应前

12、 连合外侧部、壳的大部、苍白球外侧段、 内囊的上半及附近辐射冠、尾状核的头 和体等。 此组动脉是供应纹状体和内囊的主 要动脉,容易破裂出血,故称为脑出血 动脉。 (二)椎-基底动脉系 椎动脉 1. 行程和分段 V1 段,横突孔段; V2 段,横段,从枢椎横突孔开始; V3 段,寰椎段; V4 段,枕骨大孔段; V5 段,颅内段。 2. 颅内段主要分支 脑膜支:12支; 脊髓前、后动脉; 延髓动脉: 13支; 小脑下后动脉:走行弯曲,易生血栓。 基底动脉 主要的分支有: 小脑下前动脉 迷路动脉 脑桥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1.行程和分段 P1 段,水平段; P2 段,纵行段; P3 段,为

13、从P2 段向外发出的颞支; P4 段,为从P2 段向上发出的顶枕动脉 和距状沟动脉。 2. 主要分支 皮质支: 颞下前动脉; 颞下中间动脉; 颞下后动脉; 距状沟动脉; 顶枕动脉。 供应颞叶的底面和内侧面以及枕叶。 中央支(穿动脉):供应脑干、背侧丘 脑、下丘脑、外侧膝状体。 (三)大脑动脉环 组成与位置 CT轴位扫描:取与眦耳线呈35 角,基 线上方2535mm层面可完全显示Willis 环。 Willis环的类型:以种系发生为基础,可 将大脑动脉环分为五型,即近代型、原 始型、过渡型、混合型和发育不全型, 中国人以近代型为最多,占64.68%。 三、大脑的静脉 分为浅、深两群。 (一)大脑

14、浅静脉 大脑上静脉:812条,收集大脑背外侧面 和内侧面血液,注入上矢状窦。 大脑中浅静脉:收集大脑外侧面血液,注入 海绵窦。亦可经上吻合静脉(Trolard 静脉) 注入上矢状窦,经下吻合静脉(Labbe静脉) 注入横窦。 大脑下静脉:17支,收集大脑半球外面下 部和半球下面的血液。向前与大脑上静脉吻 合注入上矢状窦;向下与基底静脉和一些深 静脉吻合注入海绵窦、岩上窦和横窦。 (二)大脑深静脉 大脑大静脉(Galen 静脉):由两侧大 脑内静脉合成,注入直窦。 大脑内静脉:左右各一,位于第三脑室 顶中线两侧的脉络丛内。多数(约80%) 始于室间孔后缘。 基底静脉(Rosenthal静脉):左

15、右各一, 由大脑前静脉和大脑中深静脉在前穿质 附近合成,沿视束腹侧,绕大脑脚,经 内、外侧膝状体之间,注入大脑大静脉。 (三)脑底静脉环 脑底静脉环(Rosenthal环):前方由前 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前静脉,后方 由后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脚静脉, 两侧由左、右基底静脉等共同围成。比 Willis环偏后,较深且范围较大。 Willis环和 Rosenthal环均是动静脉瘤的 好发部位。 结 束 语 第二章第二章 颈颈 部部 教学要求和目标 1.掌握颈部器官在横断层上的配布规律 和特点. 2.掌握颈部连续横断层的主要结构. 3.了解颈部筋膜间隙.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和分区: 1.境界

16、 2.分区 1.境界 2.分 区 颈 前 区 胸 锁 乳 突 肌 区 颈 外 侧 区 二.标志性结构 1.舌骨 2.甲状软骨 3.环状软骨 4.胸锁乳突肌 三.颈部解剖学概要 (一)筋膜和筋膜间隙 1.筋膜 浅筋膜 深筋膜:1)浅层(封套筋膜) 2)中层(内脏筋膜) 3)深层(椎钱筋膜) 4)颈动脉鞘 2.筋膜间隙 气管前间隙 咽后间隙 椎前间隙 (二二) 咽咽 位置和形态位置和形态 咽的分部咽的分部 梨状隐窝梨状隐窝 鼻咽鼻咽 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咽口 咽鼓管圆枕咽鼓管圆枕 咽鼓管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 咽隐窝咽隐窝 咽扁桃体咽扁桃体 口咽口咽 舌会厌正中襞舌会厌正中襞 会厌谷会厌谷 腭扁桃体腭扁桃

17、体 咽淋巴环咽淋巴环 喉咽喉咽 喉的软骨:喉的软骨: (三三) 喉喉 甲状软骨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环状软骨 会厌软骨会厌软骨 杓状软骨杓状软骨 喉口喉口: 前庭襞前庭襞 声襞声襞 前庭裂前庭裂 喉前庭喉前庭: 喉中间腔喉中间腔: 喉室喉室 声门裂声门裂 声门下腔声门下腔: 喉喉 腔腔 粘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水肿。粘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水肿。 ( (四四) )、甲状腺、甲状腺 位于颈前部棕红色,呈位于颈前部棕红色,呈“H H”形,形, 左、右两个侧叶,中间以甲状腺峡相连左、右两个侧叶,中间以甲状腺峡相连 甲状旁腺甲状旁腺 颈总动脉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颈外动脉 (五五)颈部大血管颈部

18、大血管 颈内静脉 颈外静脉 四.颈部主要器官在横断层上的特点 1.内脏格 2.血管神经 格 3.支持格 六 颈 部 横 断 层 的 分 段 第二节 颈部横断层解剖 经环枕关节的横断经环枕关节的横断 层层 经环枢正中关节的横断层 经枢椎体上份的横断层 经枢椎体下份的横断层 经下颌角的横断层 经下颌体上份的横断层 经下颌体下份的横断层 经喉咽和会厌的横断层 经舌骨体的横断层经舌骨体的横断层 经喉前庭的横断层 经喉中间腔的横断层经喉中间腔的横断层 经声襞的横断层经声襞的横断层 谢 谢 第第3 3章章 胸胸 部部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纵隔的概念和分区。 2、掌握纵隔内的主要结构在横断层上的配 布规

19、律。 3、解释气管前间隙、主动脉肺动脉窗、肺 门。 4、掌握胸部连续横断层上的主要结构。 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 一、境界一、境界 二、标志性结构二、标志性结构 1、颈静脉切迹、颈静脉切迹 2、胸骨角及胸骨角胸骨角及胸骨角 平面平面 3、肋弓、肋弓 上纵隔上纵隔 下纵隔下纵隔: 前前 、中、中 、后纵隔、后纵隔 纵纵 隔隔 1.定义: 位于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位于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 全部器管、结构和结缔组全部器管、结构和结缔组 织织。 2.分区: 纵隔的结构 1.上纵隔 : 胸腺、 气管、食管等 2.下纵隔 : 心及心包. 食管、气管、奇静脉 迷走神经、胸导管、 交感干等 (三)胸主动脉(三)

20、胸主动脉 壁支壁支 肋间后动脉肋间后动脉 肋下动脉肋下动脉 膈上动脉膈上动脉 脏支脏支 支气管支支气管支 食管支食管支 心包支心包支 升主动脉升主动脉 左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 主动脉弓主动脉弓 头臂干头臂干 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胸主动脉胸主动脉 腹主动脉腹主动脉 二、体循环的动脉二、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主动脉 圆锥形圆锥形 一尖一尖 一底一底 三面三面 三缘三缘 斜裂斜裂 水平裂水平裂 第四节第四节 肺肺 肺叶肺叶 左左2 右右3 心切迹心切迹 肺的形态肺的形态 肺门肺门 肺根肺根 经胸膜顶的横断层 经静脉角的横断层 经颈静脉切迹的横断层 经第3

21、胸椎体的横断层 经上腔静脉合成处的横断层 经主动脉弓的横断层 经奇静脉弓的横断层 主动脉肺动脉窗主动脉肺动脉窗 经气管叉的横断层 经肺动脉叉的横断层 经肺动脉窦的横断层经肺动脉窦的横断层 (三)(三)心间隔心间隔 房间隔房间隔 室间隔室间隔 肌部肌部 膜部膜部 房室隔房室隔 心的内腔心的内腔 (一)右心房(一)右心房 (二)(二) 右心室右心室 左房室口左房室口 (三)左心房(三)左心房 左心耳左心耳 左心房窦左心房窦 (四)左心室(四)左心室 窦部窦部 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前庭 左室条索左室条索 二尖瓣复合体二尖瓣复合体 主动脉瓣主动脉瓣(窦窦) 主动脉口主动脉口 经上肺静脉的横断层经上肺静脉的

22、横断层 经下肺静脉的横断层经下肺静脉的横断层 经底段总静脉的横断层经底段总静脉的横断层 经卵圆窝的横断层经卵圆窝的横断层 经冠状窦的横断层经冠状窦的横断层 经腔静脉孔的横断层经腔静脉孔的横断层 结结 束束 肺门和肺段断层解剖及肺门和肺段断层解剖及 CTCT 刘树伟 山东大学医学院 结结 束束 第四章 腹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肝门、肝蒂的定义。肝的分叶和分 段。 2、掌握第一、第二肝门平面及意义。 3、掌握门腔间隙。 4、掌握腹部连续横断层上的主要结构。 5、熟悉胰、肾、肝外胆道。 6、了解肝叶肝段在横断层上的划分标志。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和分区 二、标志性结构 1.骨性标志:剑突、

23、肋弓、髂前上棘、耻 骨结节、耻骨联合等 2.软组织标志:腹股沟襞、前正中线、半 月线、脐、 4 4分法分法 左上腹左上腹 左下腹左下腹 右上腹右上腹 右下腹右下腹 9 9分法分法 腹上区腹上区 左、右季肋区左、右季肋区 脐区脐区 左、右腹外侧区左、右腹外侧区 耻区耻区 左、右腹股沟区左、右腹股沟区 ( (二二) )腹部的分区腹部的分区 三、腹部解剖学概要 (一) 腹膜和腹膜腔 1.腹膜: 2.腹膜形成的结构 腹膜 定义:为覆盖于腹、盆腔壁内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定义:为覆盖于腹、盆腔壁内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 膜,由间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呈半透明状。膜,由间皮和少

24、量结缔组织构成,呈半透明状。 腹腔是指骨盆上口以上,腹前壁和腹后壁之间的腔。腹腔是指骨盆上口以上,腹前壁和腹后壁之间的腔。 腹膜腔则指脏腹膜和壁腹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腔内仅含少量浆液。腹膜腔则指脏腹膜和壁腹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腔内仅含少量浆液。 壁腹膜壁腹膜 衬于腹、盆腔壁的腹膜。衬于腹、盆腔壁的腹膜。 脏腹膜脏腹膜 由壁腹膜返折并覆盖于腹、由壁腹膜返折并覆盖于腹、 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 腹膜腔腹膜腔 壁腹膜和脏腹膜互相延续、壁腹膜和脏腹膜互相延续、 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 在性腔隙。在性腔隙。 腹膜形成的结构腹膜形成的结构 (一)网膜(一)网膜

25、与胃小弯和胃大弯相连的双层腹膜皱襞与胃小弯和胃大弯相连的双层腹膜皱襞 l小网膜小网膜 肝左叶肝左叶 肝胃韧带肝胃韧带 膈膈 胃胃 脾脾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 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 肝右叶肝右叶 胆囊胆囊 肝圆韧带肝圆韧带 大网膜大网膜 胃结肠韧带胃结肠韧带 横结肠横结肠 肝胃韧带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 右前右前: :胆总管胆总管 左前左前: :肝固有动脉肝固有动脉 后后: :肝门静脉肝门静脉 2 2、大网膜、大网膜 胃结肠韧带胃结肠韧带 肝左叶肝左叶 肝胃韧带肝胃韧带 膈膈 胃底胃底 脾脾 大网膜大网膜 膀胱膀胱 小肠小肠 盲肠盲肠 升结肠升结肠 肝十二指肝十二指 肠韧带肠

26、韧带 肝右叶肝右叶 胆囊胆囊 肝圆韧带肝圆韧带 横结肠横结肠 胃结肠胃结肠 韧带韧带 网膜囊(小腹膜腔)网膜囊(小腹膜腔) 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 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 3 3网膜囊和网膜孔网膜囊和网膜孔 前壁前壁 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 韧带;韧带; 后壁后壁 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在胰、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在胰、 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 上壁上壁 肝尾状叶和膈下方的腹膜;肝尾状叶和膈下方的腹膜; 下壁下壁 大网膜前、后层的愈合处大网膜前、后层的愈合处 左侧左侧 脾、胃脾韧

27、带和脾肾韧带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 右侧右侧 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 胃胃 网膜孔网膜孔 胰胰 胃脾韧带胃脾韧带 脾肾韧带脾肾韧带 肝十二指肝十二指 肠韧带肠韧带 第十二胸椎第十二胸椎 网膜囊网膜囊 网膜孔(网膜孔( WinslowWinslow孔)孔) 约平约平T12 T12 L2L2椎体高度椎体高度 上界、下界、前界、后界上界、下界、前界、后界 上界上界 肝尾状叶肝尾状叶 下界下界 十二指肠上部十二指肠上部 前界前界 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界后界 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网膜孔网膜孔 胰胰 肝十二指肝十二指 肠韧带肠韧带 下

28、腔静脉下腔静脉 第十二胸椎第十二胸椎 肝肝 网膜囊网膜囊 (二) 系 膜 1 1、肠系膜、肠系膜 2 2、阑尾系膜、阑尾系膜 3 3、横结肠系膜、横结肠系膜 4 4、乙状结肠系、乙状结肠系膜膜 左肾左肾 食管食管 左三角韧带左三角韧带 胰胰 横结膜横结膜 系膜根系膜根 空肠空肠 输尿管输尿管 乙状结乙状结 肠系膜根肠系膜根 直肠直肠 膀胱膀胱 子宫子宫 小肠系膜根小肠系膜根 腹主动脉腹主动脉 十二指肠降部十二指肠降部 肝门静脉肝门静脉 右三角韧带右三角韧带 冠状韧带冠状韧带 肝静脉肝静脉 网膜囊上隐窝网膜囊上隐窝 肝胃韧带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 镰状韧带镰状韧带 肝圆韧带肝圆韧

29、带 冠状韧带冠状韧带 左、右三角韧带左、右三角韧带 1 1、肝的韧带肝的韧带 肝左叶肝左叶 肝胃韧带肝胃韧带 膈膈 胃胃 脾脾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 肝右叶肝右叶 胆囊胆囊 肝圆韧带肝圆韧带 肝裸区肝裸区 下腔静脉下腔静脉 冠状韧带冠状韧带 肝右叶肝右叶 下缘下缘 胆囊胆囊 肝圆韧带肝圆韧带 镰状韧带镰状韧带 肝十二指肝十二指 肠韧带肠韧带 (三)韧带(三)韧带 女性:女性: 膀胱子宫陷凹膀胱子宫陷凹 直肠子宫陷凹直肠子宫陷凹 (DouglasDouglas腔)腔)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3 3腹膜陷凹腹膜陷凹 直肠子宫陷凹直肠子宫陷凹 膀胱子宫陷凹膀胱子宫陷凹 直肠膀胱陷凹直肠膀

30、胱陷凹 腹膜腔借横结肠及其系膜分为结肠上、下区腹膜腔借横结肠及其系膜分为结肠上、下区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一)(一)结肠上区(膈下间隙)结肠上区(膈下间隙) 1 1肝上间隙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左肝上间隙 左肝上前间隙左肝上前间隙 左肝上后间隙左肝上后间隙 右肝上前间隙右肝上前间隙 右肝上后间隙右肝上后间隙 肝裸区肝裸区 为腹膜外间隙。为腹膜外间隙。 右肝上间隙右肝上间隙 2.肝下间隙 左肝下间隙左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左肝下后间隙( (网膜囊网膜囊) ) 右肝下间隙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肝肾隐窝) ) (二、)肝与肝内管道 1、肝的位置、形态与毗

31、邻 2、肝的体表投影 3、肝门与肝蒂 4、肝的分叶与分段 5、肝内管道 肝肝 肝的形态肝的形态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参与营养物质的合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参与营养物质的合 成、转化与分解,参与激素、药物等物质的转化与解毒,成、转化与分解,参与激素、药物等物质的转化与解毒, 具有造血、吞噬、防御等功能。具有造血、吞噬、防御等功能。 膈面膈面 镰状韧带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冠状韧带 三角韧带三角韧带 肝左叶肝左叶 肝右叶肝右叶 裸区裸区 下腔静脉下腔静脉 肝左叶肝左叶 镰状韧带镰状韧带 肝圆韧带肝圆韧带 胆囊胆囊 肝右叶肝右叶 裸区裸区 前缘前缘 胆囊切迹胆囊切迹 肝圆韧带肝圆韧

32、带 切迹切迹(脐切迹脐切迹) 脏面脏面 肝门肝门 (第一肝门)(第一肝门)肝蒂肝蒂 借“借“H”形沟形沟右叶、左叶、方叶右叶、左叶、方叶 、尾状叶、尾状叶 肝蒂中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肝蒂中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 肝圆韧带裂肝圆韧带裂 静脉韧带裂静脉韧带裂 静脉韧带静脉韧带 胆囊窝胆囊窝 腔静脉沟腔静脉沟 (第(第2肝门)肝门) 胆囊胆囊 方叶方叶 肝圆韧带肝圆韧带 肝右叶肝右叶 裸区裸区 下腔静脉下腔静脉 肝左叶肝左叶 肝固有动脉肝固有动脉 尾状叶尾状叶 肝门静脉肝门静脉 静脉

33、韧带静脉韧带 肝的位置和毗邻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 腹上区,腹上区, 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的分叶和分段 Glisson系统系统(门静脉门静脉 肝固有动脉肝固有动脉 肝管肝管) 五个叶:五个叶: 八个段八个段 左半肝 右半肝 尾状叶尾状叶 左外叶左外叶 左内叶左内叶 左外叶上段(左外叶上段( 左外叶下段左外叶下段 右前右前 叶叶 右后右后 叶叶 右前叶上段 右前叶下段 右后叶上段 右后叶下段 Glisson系统系统(门静脉门静脉 肝固有动脉肝固有动脉 肝管肝管) 肝内管道 肝的静脉 肝内管道的关系 (三)胰 (四)肝外胆道 (五)肾的位置与毗五)肾的位

34、置与毗 邻邻 肾为腹膜外位器官、位于脊柱两侧,左肾平第肾为腹膜外位器官、位于脊柱两侧,左肾平第1111胸椎体胸椎体 下缘至第下缘至第2 23 3腰椎间盘之间,右肾比左肾低腰椎间盘之间,右肾比左肾低1 12cm2cm。左、。左、 右第右第12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 肾上腺肾上腺 右肾右肾 输尿管输尿管 膀胱膀胱 左肾左肾 腰大肌腰大肌 左肾左肾: : 前上部与胃底后面相邻前上部与胃底后面相邻 中部与胰尾和脾血管相接触中部与胰尾和脾血管相接触 下部邻接空肠和结肠左曲下部邻接空肠和结肠左曲 肾的毗邻肾的毗邻: 右肾右肾: : 前上部与肝相邻前

35、上部与肝相邻 下部与结肠右曲相接触下部与结肠右曲相接触 内侧缘邻接十二指肠降部内侧缘邻接十二指肠降部 功能功能 固定肾固定肾 维持肾的正常位置维持肾的正常位置 肾的被膜肾的被膜 1.1.纤维囊纤维囊 包裹于肾实质表面,与肌织膜连包裹于肾实质表面,与肌织膜连 结疏松,易于剥离。结疏松,易于剥离。 2.2.脂肪囊脂肪囊 ( (肾床肾床) ) 位于纤维囊外周,为肾囊封闭的位于纤维囊外周,为肾囊封闭的 部位。部位。 3.3.肾筋膜肾筋膜 位于脂肪囊的外面,包被肾上腺位于脂肪囊的外面,包被肾上腺 和肾的周围。和肾的周围。 肾前筋膜肾前筋膜 肾后筋膜肾后筋膜 主动脉主动脉 胰胰 下腔静脉下腔静脉 十二指肠

36、十二指肠 右肾右肾 脂肪囊脂肪囊 肝肝 肾前筋膜肾前筋膜 肾后筋膜肾后筋膜 竖脊肌竖脊肌 膈膈 肝肝 肾上腺肾上腺 纤维囊纤维囊 肾肾 脂肪囊脂肪囊 肾筋膜肾筋膜 腹部断层解剖学特点 1、第一肝门平面 2、第二肝门平面 3、幽门平面 4、肋下平面 四、腹部连续横断层解剖 经第二肝门的横断层 经食管裂孔的横断层 经胃贲门的横断层 经肝门静脉左支角部的横断层 经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的横断层 经第一肝门的横断层 经第一肝门下方的横断层 经腹腔干的横断层 经肠系膜上动脉的横断层 经肝门静脉合成处的横断层 肾门上份的横断层 经肾门中份的横断层 经肾门下份的横断层 经胰头下份的横断层 经十二指肠大乳头的横断

37、层 经第三腰椎间盘的横断层 胰和肝外胆道断层解胰和肝外胆道断层解 剖及剖及CTCT 刘树伟刘树伟 山东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山东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结 束 语 男男 性性 盆盆 部部 和和 会会 阴阴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和分区 二、标志性结构 1.骨性标志:剑突、肋弓、髂前上棘、耻 骨结节、耻骨联合等 三、解剖学概要 (一)骨盆与盆壁 骨盆骨盆 构成:两侧髋骨和骶尾骨构成:两侧髋骨和骶尾骨 以以界线界线为界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为界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大骨盆大骨盆是腹腔下部是腹腔下部 小骨盆小骨盆 骨盆上口骨盆上口界线围成界线围成 骨盆下口骨盆下口 骨盆腔骨盆腔 界线界线:骶骨岬:骶骨岬

38、弓状线弓状线 耻骨梳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结节 耻骨联合上缘耻骨联合上缘 三、解剖学概要 (二)盆腔器官 四、器官特点和配布规律 分三段: 1、第一段: 2、第二段: 3、第三段: 经第一骶椎上份的横断层经第一骶椎上份的横断层 经第一骶椎下份的横断层经第一骶椎下份的横断层 经第二骶椎上份的横断层经第二骶椎上份的横断层 经第二骶椎下份的横断层经第二骶椎下份的横断层 经第三骶椎的横断层经第三骶椎的横断层 经髋臼上缘的横断层经髋臼上缘的横断层 经股骨头上份的横断层经股骨头上份的横断层 经股骨头中份的横断层经股骨头中份的横断层 经耻骨联合上份的横断层经耻骨联合上份的横断层 经耻骨联合中份的横断层经耻骨联合

39、中份的横断层 经耻骨联合下份的横断层经耻骨联合下份的横断层 经耻骨弓的横断层经耻骨弓的横断层 经坐骨支的横断层经坐骨支的横断层 经肛门的横断层经肛门的横断层 结 束 第第6 6章章 女性盆部和女性盆部和 会阴会阴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和分区 二、标志性结构 1.骨性标志:剑突、肋弓、髂前上棘、耻 骨结节、耻骨联合等 三、解剖学概要 (一)骨盆与盆壁 (二二)子宫:子宫:(uterus)(uterus) 1 1、形态形态:呈倒置的梨形:呈倒置的梨形。 分部:子宫底分部:子宫底 子宫体子宫体子宫峡子宫峡 子宫颈子宫颈:肿瘤好发部位:肿瘤好发部位。 内腔:子宫腔内腔:子宫腔 子宫颈管:下口为子宫

40、口子宫颈管:下口为子宫口 2 2、位置位置:位于小骨盆腔的中央:位于小骨盆腔的中央,在膀胱与直在膀胱与直 肠之间肠之间,呈前倾前屈位呈前倾前屈位。 3 3、固定装置固定装置: 盆底肌和阴道的承托及结缔组织的牵拉等盆底肌和阴道的承托及结缔组织的牵拉等。 韧带的牵引:韧带的牵引: (1 1)子宫阔韧带: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子宫阔韧带: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 (2 2)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 (3 3)子宫主韧带:防止子宫下子宫主韧带:防止子宫下 垂垂。 (4 4)子宫骶韧带:维持子宫前屈子宫骶韧带:维持子宫前屈 子宫的血管 (三三)卵巢卵巢(ovaryovary):为女性生殖

41、腺:为女性生殖腺。 1 1、功能功能:能产生卵子:能产生卵子,分泌女性激素分泌女性激素。 2 2、位置:位于盆腔侧壁位置:位于盆腔侧壁,髂总动脉分叉处髂总动脉分叉处,包被于子宫阔包被于子宫阔 韧带内韧带内。 3 3、形态:扁卵圆形形态:扁卵圆形,灰红色灰红色。 (四四)输卵管输卵管(oviduct)(oviduct) 位置:连于子宫底的两侧位置:连于子宫底的两侧。 形态形态: 子宫部:以输卵管子宫口开口于子宫腔子宫部:以输卵管子宫口开口于子宫腔。 峡部:输卵管结扎的部位峡部:输卵管结扎的部位。 壶腹部:受精的地点壶腹部:受精的地点。 漏斗部:以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腔漏斗部:以输卵管腹腔口开口

42、于腹膜腔。 末端:输卵管伞:识别输卵管的标志末端:输卵管伞:识别输卵管的标志。 (五五)阴道阴道(vagina)(vagina): 位置:连于子宫和外生殖器位置:连于子宫和外生殖器。 形态:为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形态:为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 下口:阴道口下口:阴道口,开口与阴道前庭开口与阴道前庭。 阴道后穹阴道后穹:穿刺和引流常用部位:穿刺和引流常用部位。 四、器官特点和配布规律 分五段: 1、第一段: 2、第二段: 3、第三段: 4、第四段: 5、第五段: 第二节第二节 女性盆部和会阴的横断层解剖女性盆部和会阴的横断层解剖 经经1骶椎体下份的横断层骶椎体下份的横断层 经经2骶椎体上份的横断层骶

43、椎体上份的横断层 经三骶椎体上份的横断层经三骶椎体上份的横断层 经三骶椎体下份的横断层经三骶椎体下份的横断层 经四骶椎的横断层经四骶椎的横断层 经经5骶椎的横断层骶椎的横断层 经髋臼上份的横断层经髋臼上份的横断层 经股骨头上份的横断层经股骨头上份的横断层 经股骨头中份的横断层经股骨头中份的横断层 经耻骨联合上份的横断层经耻骨联合上份的横断层 经耻骨联合中份的横断层经耻骨联合中份的横断层 经耻骨联合下份的横断层经耻骨联合下份的横断层 经耻骨弓的横断层经耻骨弓的横断层 结 束 脊柱区断层解剖及脊柱区断层解剖及CTCT、 MRIMRI 刘树伟刘树伟 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 一、脊柱区一般结构 二、脊柱区颈段断层解剖 三、脊柱区胸段断层解剖 四、脊柱区腰段断层解剖 五、脊柱区骶段断层解剖 结 束 语 四肢断层解剖及四肢断层解剖及CT、MRI 刘树伟 山东大学医学院 上肢断层解剖 下肢断层解剖 结 束 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全册完整教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