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二模仿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1302659 上传时间:2021-04-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二模仿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二模仿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二模仿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12021 年高三年高三“二模二模”仿真模拟卷仿真模拟卷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处境,一方面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另一方面文学批评 也面临作家和读者的质疑,就是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产生了怀疑。究竟我们该 如何应对现实的问题,该如何走出文学批评的尴尬处境,我们呼唤着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导致文学批评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批

2、评家自身的问题,如 批评家缺乏对作品的真正的感悟能力,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批评家缺乏责任感和艺术良 知,自愿堕落为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的吹鼓手;批评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修养,无法准确估 价和判断文学创作的各种现象;还有的批评家甚至缺乏跟踪与熟悉文学创作现象的热情,不了解文学的基 本态势。 批评家坚持批评要落实到“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在批评中坚守文学的精神是一个关键,只有落实 到了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批评家才能与作家进行平等对话,批评家才能和作家一道展开与人类生存有关 的通向真理与道德的对话,文学批评才能引导文学创作对崇高精神价值的追求。 批评家要开拓视野,丰富理论资源,

3、建构全新的批评话语空间。有些批评家不但没有真正领会和吸收 中国文论的精髓,而且对西方的文论还抱有成见甚至充满敌意。对西方思潮在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同时保持 一定的警惕和怀疑是必要的,批评家也应该有这种文化的自觉和自律,但我们应该避免在倒掉洗澡水的时 候连婴儿都抛掉了,应该尽量使西方学术资源本土化,新的批评话语空间不能建构,文学批评也就无法实 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谭旭东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 材料二: 如何重建文学批评与读者的联系,使其获得一般读者的认可,从而实现文学批评引领审美潮流的使命, 这就要使文学批评克服各种“寄生”的缺陷,重塑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同时要从尚未消化的艰涩理论中摆 脱

4、出来,消除理论依赖症,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 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 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 面的泡沫,而把它揉碎,把它从沉睡中唤醒,有时候也把它创造。下判决的那种批评令我昏昏欲睡,我喜 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可以说,他梦想中的文学批评,就包含着批评的素养、观念与语言,这就 说明,对令人“感动”的文学批评的追求具有共

5、通性,无论中西。 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性体认,用通俗、清新 又灵动的语言,传递阅读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对话的方式,建立批评家与作家、读者、作品、世界之间 的联系,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推动作家去探索和追求,同时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 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 (摘编自明飞龙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 材料三: 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 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 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思想是对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不断重新定义与发现,身为一个文学

6、批评家, 他必须时刻警觉,同时代文学在技艺上有哪些精进,又有哪些新的开创,这一风格与传统有怎样的关系, 对未来写作又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文学批评家所必有的意识,也是他必须要在文章和谈话中反复回答的 问题。思想还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辨别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关联与差别的能力以及将知识、情感与智 慧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 资格,共同在这广袤的 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思想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披荆斩棘认识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也需要理解言词的智慧,特别是,它需要理论视野。一度,艰涩理论让

7、文学批评的读者望而生畏,于是, 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认为庞杂的中外文艺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水土不服”,滥用理论使 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滥用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弃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 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 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对阅读怀着常人难以 企及的热忱。各种各样的书包围着他,他不知疲倦、专心致志地阅读,并不断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 (摘编自岳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批评处境尴尬的原因,一是从事文学研究的

8、学者的不认同,二是文学批评家自身与作家、读者的怀 疑。 B. 文学批评坚守文学精神,批评家才能与作家平等共进,与作家平等共进,文学批评才能引导创作追求崇 高。 C. 文学批评与读者联系的建立需要多种手段共同作用,此联系最终的实现是读者接受和认可文学批评的观 点。 D. 文学批评应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要对阅读怀着极大的热忱,并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 义。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批评家个人能力水平的低下与趋利浮躁的作风使文学批评陷入尴尬处境,本质上是使文学批评失去 了实与真。 B. 文学批评虽常陷于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寄生之中,但文学批评亦可与作品平等甚至

9、超越作品,引领审美潮 流,指导作家探索、追求与创作。 C.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人生三境界”之说属于福柯谈及的想象火花的迸发,虽时代不同语言略异, 但尽显批评的素养与观念。 D. 批评家认为理论的滥用使得中外文艺理论难与中国文学相容,实际不然,适切的理论是文学批评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 3. 下列各项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最好的一项是( ) A. 文心雕龙解释文体: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B. 评杜诗语言特点:与盛唐“音律宏畅,辞采高华,不涉事理,不关典要,清空罔象”的基本特点大不相 同。 C. 苏轼自评其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

10、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常行于所 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D. 解说红楼梦主旨思想:宗旨为悲金悼玉,悲,痛恨意,金,指金人,玉,指明朝, 红楼梦是隐 悲金悼明的史实。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三的论证特点。 5. 材料二和材料三对“文学批评以什么为中心”所持观点不同,请概括并结合材料阐述。 【答案】1. B 2. D 3. C 4. 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论证充分透彻,有说服 力;论证语言简洁平实中不乏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 5. 材料二:以读者为中心。文学批评应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引发情感共鸣,重塑公信力。文 学批评应体察人心、人情、人性,

11、感性体认文学的人文魅力。文学批评要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 让其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 材料三:以思想为中心。有思想的文学批评能与作家平等对话,引导文学创作。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灵 魂,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让批评家投身其中的理由。思想能够让文学批评实现探究人类生活新的 可能。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文学批评坚守文学精神是批评家与作家平等共进的原因,也是文学批评引导创作追求崇高的前提,并不 是连锁式的关系。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理论的滥用使得中外文艺理论难与中国文

12、学相容”错误。据材料,应为艰涩理论的使用造成的,而非 理论的滥用。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认为,要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 刻的道理讲清楚。 A.虽有比喻,但也较为晦涩,读者很难理解; B.所言比较抽象; D.牵强附会有错误。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论证思路的能力。 本题问的是“材料三的论证特点”,这是针对材料三设题。 首先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分析结构上的特点,材料三第一段先说思想之于文学批评的意义“是文学批 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

13、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第二段以“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来解 释何为思想,第三段“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解说思想的来源,最后一段“因此,有必要 重新定义”对上文进行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采用层递式结构,层层深入,结构清晰; 然后分析材料三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如“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滥用 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使用比喻论证,如“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 的敌人”是举例论证,等等,这些论证方法的使用让论证更为有力,更为透彻; 最后分析论证的语言,材料三整体的语言是简洁平实的,但其中多处使用比喻,句式上多处使用排比,这 些让

14、语言生动形象,让说理更为有力。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以思想为中心”,可以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材料三,因为材料三的标题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 接着可以筛选出“思想”之于“文学批评”意义的句子,如第一段“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 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由此可知, 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灵魂,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让批评家投身其中的理由;如第二段“由是,文学批 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表的人世间探险

15、, 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可见,有思想的文学批评能与作家平等对话,引导文学创作,思想能够让 文学批评实现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以读者为中心”,可以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材料二中。如材料二第一段说“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 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 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这说明文学批评应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引发情 感共鸣;如材料二第三段“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 性体认,用通俗、清新又灵动的语言,传递阅读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对话的方式,建立批评家与作家、 读者

16、、作品、世界之间的联系,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 ,这说明,文学批评应体察 人心、人情、人性,感性体认文学的人文魅力;如“同时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 会气息和人文情怀”,这说明文学批评要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让其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 文情怀。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 IIII(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套不住的手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 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

17、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 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 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 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 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 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

18、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 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 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 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 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 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

19、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 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 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 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 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 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 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

20、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 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 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 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 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 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

21、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 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 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 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 也仍然不见那一只。 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 他想: “丢就丢了吧! 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 ” 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 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

22、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 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 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 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 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 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 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

23、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 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 手套的!” 材料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 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 ,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 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 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

24、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 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 。可是,他只由手套 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 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 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 ,有删改) 6.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 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 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

25、象。 B. 小说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 艺术化高度统一。 C. 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 者的延伸。 D. 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 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具有独特的艺术韵 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 B. 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

26、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 的艺术效果要好。 C. 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识到:这是一双普通 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 D. 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 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9. 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 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 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答案】6. D 7. B 8. 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语言描写:陈 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

27、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 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 “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 点。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 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9. 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 者的阅读兴趣。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 来,有起有落,颇为巧

28、妙。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 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结 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 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一双手的描写,赞扬了劳动人 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并没有批判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选项属于过度解读。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

29、文章内容的能力。 B.“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从材料二“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 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 。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 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来看,老舍同志并没 有拿本文与老农陈秉正传比较的意思;同时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假设的作品,并不真实存在。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 由“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 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30、看,运用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 行特写,展现出他作为劳动人民勤劳的一面。 由“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 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 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看,运用语言描写,通过 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以及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表现了为了方便劳动而顾不上自己的手,体现他 的劳动的热爱,质朴、爽利。 由“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 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

31、未免对不起他们”看,运用心理描写,他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 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 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 由“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 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 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 看,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以及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 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

32、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谋篇布局的能力。 从读者层面来看,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令人产生好奇心,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情节的发展来看,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 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因为戴了手套而丢了手套,最后回家后归还手套。“这双手套把零 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 从手法上来看,小说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文章一开篇就交代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 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

33、伙子还有 点比不上他”,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 钳子夹住那样疼”,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 从结尾的设置来看,小说的结局突转。陈秉正老人“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 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他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 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

34、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 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 皆中。元和元年,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 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 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微孙赎故第,居易言:“徽任宰相,太宗用殿 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田布拜魏博 节度使,命持节宣谕,布遗五百缣,诏使受之,辞曰:“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 不忍。方谕

35、问旁午,若悉有所赠,则贼未殄,布赀竭矣。”诏听辞饷。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 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居易上言,使李光颜将,可径薄贼,开弓高粮路,合下博,解深州之围。 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挥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 其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封晋阳县男 。太和初,二李党事兴,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后起 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 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 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

36、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 简、从祖弟 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诏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居 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其始生七月能展书,九岁暗识声律 。其笃於才章,盖天禀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B.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C.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D.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11. 下

37、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拔萃,唐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期限未满,试判三条,合格授官的叫“拔萃”。 B. 县男,唐朝设立的一种爵位的名称,从五品。后文的中“县侯”也是爵位名称。 C. 从祖弟,从,堂房亲属。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人之间互称为从祖兄弟。 D. 声律,既指诗赋的声韵格律,也是五声六律音乐的总称。本文中指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才华横溢。他的诗歌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著名诗人顾况自恃才华,很少推崇他人,但见到居易 的文章后,也对他赞许有加。 B. 白居易直言不讳。李师道献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

38、故宅,白居易认为李师道是人臣,直言陛下“不宜掠 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 C. 白居易关心民生。在杭州刺史任内,他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疏浚当地的 六口水井,帮助解决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 D. 白居易淡泊名利。他持节去向田布宣布谕旨时,田布送他五百匹细绢,他拒绝了。死时,他遗命薄葬, 不必请谥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2)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 14. 文中白居易做官入则直言进谏,出则造福一方,但最终却“无立功名意”。请结合文本简析其无意功 名的原因

39、。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提出建议请求全免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的逃荒的饥民,并尽 量放出宫人。 (2)田布父仇国耻未雪,人们应当用物资帮助他。现在却收取他的财资,按情谊是不能忍心收下的。 14. 不愿卷入党争之事;遭当道者所忌,受到排挤;再度受重用以后因为皇帝年少,直言谏诤不合时 宜,任职后往往受贬抑。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出讨”意思是征讨,词义紧密,不能断开,排除 CD;“深州”是地名,不能断开,排除 B。 本句译:这时,河朔再度叛乱,朝廷集合各路兵马去征讨,但却延迟无功。叛军占领弓高,

40、断绝了粮道, 深州被围局势更为紧急。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本文中指后者”错误。文中的声律指的是诗赋的声韵格律。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错误。原文是“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 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应是李师道“不宜掠美”,应成就皇上的美名。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建言”,提议;“乞”,请求;“流瘠”,逃荒的饥民; (2)“雠”,通假字,通“仇”

41、;“物”,物资;“谊”,名词用作状语,按情谊。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由“太和初,二李党事兴,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分析可知,不愿卷入党争之事; 由“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分析可知,遭当道者所忌,受到排挤; 由“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分析可知,再度受重用以后因为皇帝 年少,直言谏诤不合时宜,任职后往往受贬抑。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 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

42、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白 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年,任集贤校理,在这个月中,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 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 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 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 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 了他的建议。田布官拜魏博节度使,穆宗命白居易持节去宣布谕旨,田布送他五百匹缣。穆宗叫他收下来, 居易

43、婉辞谢绝,说:“田布父仇国耻未雪,人们应当以物资帮助他。现在却收取他的财资,按情谊是不能 忍心收下的。 现在前去宣谕慰问的官员很多, 如果都要赠物, 那么敌人未消灭, 而田布的资财就都搞光了。 ” 穆宗准许他推辞了礼物。这时,河朔再度叛乱,朝廷集合各路兵马去征讨,但却延迟无功。叛军占领弓高, 断绝了粮道,深州被围局势更为紧急。白居易上书说,可以派李光颜率领,可以直接进击敌人,打开弓高 粮道,联合下博军,解深州的围困。白居易虽然多次忠谏,但没有引起注意,就恳求外放。任杭州刺史, 最初筑堤围钱塘湖,聚泄湖水,可以灌溉千顷良田。又复浚疏李泌浚治过的六口大井,百姓靠这些井饮用。 文宗即位,居易任秘书监

44、,封晋阳县男。大和初年,二李党争开衅,居易不愿卷入党争,就称病还东都洛 阳。后来起用为同州刺史,未受,改太子少傅,晋爵冯翊县侯。武宗会昌初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会 昌六年(846)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吊唁他。他遗嘱薄葬,不必请谥号。白居易 受知遇于宪宗,遇事无不直言,论事详尽严格,许多意见被认可,但遭当道者所忌,遭到排挤,以致抱负 不能实现,乃纵情于诗文美酒。在再度受重用以后,又都是年少的皇帝,屈曲更不合宜,任职后往往受贬 抑,因之就无意于功名了。居易和弟白行简及从祖弟敏中友爱。在洛阳所居的履道里,疏理塘沼种植树木, 修筑石楼于香山,又凿通龙门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

45、,并写了传。白居易为文精切,然最善于写诗, 当时即为士人争相传诵。他出生才七个月就能翻看书籍,九岁私下学声律。他深通文章,大概是天赋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秦太虚梅花和秦太虚梅花 (节选) (节选) 苏轼 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 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 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 。 【注】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贬官黄州时期。孤山,位于杭州西湖旁,苏

46、轼曾任杭州通判 畀:给予;昊:广漠的天宇,苍天。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情立马待黄昏”交代了赏梅的时间,表现出即便黄昏时分,诗人也要赶往江边驻马欣赏梅花的兴致。 B. “竹外一枝斜更好”用语平易却极富意趣,既勾画出梅花斜倚修竹幽独娴雅的神韵,又暗合诗人落寞的 情怀。 C. “万里”强调距离之远,暗示诗人迁谪辗转之愁;“十年”突出与佳人分离时间之长,抒发诗人相思 之苦。 D. 最后两句感慨不如让风雨送春归去,将残留的梅香交还给苍天,本诗以此作结,曲尽意致,耐人寻味。 16. 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咏梅花,请简要赏析。 【答案】15. C 16. 实写黄

47、州江头千树梅花盛开的景象,以及一枝斜倚竹外娴雅的孤梅之美。虚写诗人 回忆十年前在杭州孤山的情景:赏梅饮酒,醉眠少休,醒来之时梅花纷纷扬扬落满一身一地。虚实结合, 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也表达了诗人对逐年老去的慨叹以及满腔的迁谪之意。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突出与佳人分离时间之长,抒发诗人的相思之苦”错,美人是诗人自喻。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残雪消迟月出早”“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这几句是实写,用先衬托后对比的手法来写黄 州所见的梅。先说“残雪消迟月出早”,展现

48、出一个冰清玉洁的境界来作为梅的背景,映衬得梅花更加高 洁了。后说“江头千树春欲暗”,江头梅花盛开,争娇斗艳,使得明媚的春光也相形暗淡了。“竹外一枝 斜更好”,诗人看到竹外有一枝斜开的梅花,相比之下,显得“更好”。这里实写黄州江头千树梅花盛开 的景象,以及一枝斜倚竹外娴雅的孤梅之美。 “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这几句诗是虚写,诗人回想 起当年在杭州赏梅时的雅兴,以后自己贬逐多地,就好像春也不远万里相随而来,年年花开花落,人也逐 年老去,此情此景,就像那梅花年年岁岁在送作者老去。这里诗人回忆十年前在杭州孤山的情景,是虚写。 诗人把眼前所见的描写与回忆、想

49、象结合起来。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也表 达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慨叹以及迁谪的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庄子秋水篇有言:“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逍遥游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 子是:“_,_”。 (2) 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 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它们都印证了我国“择吉”的古老习俗。 (3)天寒更觉衣被薄,故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_”、岑参在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中有“_”的相似体会。 【答案】

50、(1). 朝菌不知晦朔 (2). 蟪蛄不知春秋 (3). 尔卜尔筮 (4). 体无咎言 (5). 布衾多 年冷似铁 (6). 狐裘不暖锦衾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 此题中需注意“晦朔”“蟪蛄”“筮”“咎”“暖”“衾薄”的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 I I(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01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像一场无边的大雪一般,洒落在山尖,洒落在村舍,所有的山冈被照耀,也把每一个窗台照亮。 阡陌中,沟渠里,摇动的竹林,无边的山谷,月色一层层铺上来,汇流到曲仄奔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届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二模仿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