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总复习 第二板块第二板块 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物质、运动、相互作用 第第7 7课时课时 密度的测量密度的测量 3 1 中考总复习 考情分析考情分析 4 2 5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中考特训中考特训 广东中考广东中考 考情分析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近三年考到的知识点 2018 2019 2020 1.2.3会测量 固体和液体 的密度 测矿石密度 (实验题3分) 测玻璃珠的 密度 (综合能力 题6分) 一 测形状规则固体的密度(长方体固体为例)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1.使用器材:天平和刻度尺; 2.测量步骤:天平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m;用刻度尺 分别测量出物体的长(a)、宽(b)
2、、高(c); 3.表达式: m V m abc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1.量筒的使用: (1)看单位、 、 ; (2)放在水平桌面上,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 平,如右图视线方向 (选填“A”“B”或 “C”)正确,液体的体积为 m3; (3)单位换算:1 L1 dm3103 m3, 1 mL1 cm3106 m3. 二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的密度 2.5105 量程 分度值 B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注意:测固体密度时,如果先测物体体积,使得物体表面有 液体残留,造成所测 偏大,所测密度偏 , 误差较大 2.测量步骤 (1)用 测固体的质量; (2)在 中倒入适量的 水,测出水的体积为V1; (3)把
3、固体浸没在量筒的水中, 二者总体积为V2; (4)固体的密度 . m V 量筒 大 天平 质量 m V2V1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注意:测液体密度时,若先称出空烧杯的质量,再称液体和 烧杯的总质量,然后将液体全部倒入量筒,由于烧杯内液体 倒不尽,使得所测 偏小,所测密度偏 , 误差较大 2.测量步骤 (1)用 测出烧杯和 液体的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适量液体倒入 中,用天平测出剩余 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2; (3)读出 中液体的 体积V; (5)液体的密度 . m V 量筒 天平 量筒 m1m2 V 大 体积 一 测固体密度 实验小组在测量某小石块的密度时,选用天 平、量筒、细线和水等器
4、材进行如下的实验操作: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1)首先把天平放在 上,将游码移到 标尺左端的 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 此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2)天平调节平衡后,小明按图乙所示的方法来 测量小石块的质量,操作中有两点错误,请你帮他 找出: ; 测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水平台 0刻度 小石头与砝码位置放反了 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到 天平平衡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3)改正操作后重新进行测量,小明用镊子按 (选填“先大后小”或“先小后大”)的顺 序在右盘中依次加减砝码,当他加上质量最小的砝 码时,发现指针偏向了分度盘中线的右侧,接下来 的操作是 . (4)当右
5、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 时,天平平衡,则测得的小石块的质量为 g. 先大后小 92 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使天平 重新平衡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5)如图丁所示小石块的体积是 cm3, 小石块的密度是 g/cm3. (6)若小明先测小石块的体积,再测质量,测得 的密度比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相 同”或“偏小”),原因是 20 4.6 偏大 小石块上沾有水使质量偏大,所测密度偏大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7)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天平的左盘有一个缺 角,则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 或“仍然准确”) 仍然准确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点拔】误差分析: (1)先测固体体
6、积,再测固体质量,固体上会沾 水,所测固体密度会偏大; (2)测固体体积时,有水溅出,则所测固体体积 会变小,所测固体密度会偏大 二 测液体密度 小明所在的课外兴趣小组需要密度为1.05 g/cm3 的盐水,为了检验配置的盐水是否合格,小明用天 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 . 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 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1.4 g,在烧杯中 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乙 所示,则烧杯中盐水的质量为 g. 零刻度 左 40.6
7、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3)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 则盐水的密度为 kg/m3. (4)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盐水密度会 . (选填“偏大”或“偏小”).同组的小刚认为只需要 改变一下甲乙丙三图的操作顺序即可大大减小上述 方法带来的误差,顺序应改为 1.015103 偏大 乙丙甲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5)为配制合格的盐水,需要继续向盐水中 (选填“加盐”或“加水”). (6)若小明在第(2)问测量过程中,用镊子添加 砝码并向右旋转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此错误 操作将导致所测密度偏 加盐 小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点拔】误差分析:将液体从一个容器全部倒入另 一个容器,会有残
8、留,造成误差烧杯内的液体 全部倒入量筒测体积,体积偏小;液体全部从量 筒倒入烧杯测质量,质量偏小 三 特殊法测密度 (一)有天平、缺量筒 小明在测量不规则石块的密度时,尝试不用 天平,利用量筒、小玻璃杯、适量的水测量小石头 的密度,实验操作如下图所示: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1)将空玻璃杯放在量筒中,玻璃杯漂浮,记录液 面示数为V1; (2)将 ,记录液面示数为V2; (3)取出石块,直接放入量筒中,记录液面示数 为V3; 【点拔】利用漂浮时,m物m排水V排 (4)小石块的质量m 、密度 (用已知字母表示) 石块放在杯中漂浮 (V2V1)水 V2V1 V3V1 水 (二
9、)缺天平、缺量筒 同组小张用刻度尺、圆柱形竹筷、细铅丝、 烧杯和水自制了一个简易密度计并用它来测定该盐 水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1)用刻度尺测出竹筷的长度L,竹筷的下端缠上适量细铅 丝; (2)把自制的密度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 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1; (3)把自制的密度计放入盛盐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 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2; (4)被测盐水的密度盐 (用已知字母表示) 【点拔】密度计漂浮在液面上,m物m排液V排, V排V总V露S(Lh) Lh1 Lh2 水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小明只用弹簧测力计、适量水和烧杯测量小 铁块
10、和未知液体的密度 (1)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小铁块的重力G0; (2)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小铁块使其完全浸没在盛 有水的烧杯内时示数为F1;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3)小铁块的体积V 、小铁块的密度 (用已知字母表示) (4)若要再测未知液体的密度,只需要增加一步: . ,测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 (5)未知液体的密度为液 (用 已知字母表示) G0F1 水g G0 G0F1 水 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小铁块使其完全浸没在盛有未 知液体的烧杯内 G0F2 G0F1 水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点拔】Gmg,则 mG g ;物体浸没液体中, F浮G物F拉液gV排, 则V排 F浮 液g V 物, m V
11、. 1.(2020 枣庄)只测一次,要求较准确的测出90 cm3的酒精,请你在下列四种规格的量筒中,选出适 当的量筒( ) A量程是100 mL,分度值是1 mL B量程是200 mL,分度值是2 mL C量程是50 mL,分度值是1 mL D.量程是50 mL,分度值是2 mL 中考特训中考特训 A 中考特训中考特训 2.(2020 成都)下列测量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 A测小铁块密度:用装有适量水的量筒测体积 后,再用天平测质量 B测正方体小木块密度:用天平测质量后,再用 刻度尺测边长并计算体积 C测小砖块密度:用天平测质量后,再用装有适 量水的量筒测体积 D测比赛用铅球密度:用天平测
12、质量后,再用装 有适量水的量筒测体积 B 中考特训中考特训 3.(2020 泰安)电子秤有“清零”功能,例如,在电 子秤上放200 g砝码,电子秤显示为200 g,按清零 键后,显示变为零;随后再放上100 g砝码,电子秤 显示为100 g利用电子秤的这种功能,结合物理知 识可测定玉镯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 步骤a:向烧杯内倒入适量水,放在电子秤上,按 清零键,显示数变为零; 中考特训中考特训 步骤b:手提细线拴住玉镯,浸没在水中,且不与 烧杯底和壁接触,记下此时电子秤示数为m1; 步骤c:把玉镯接触杯底,手放开细线,记下此时 电子秤示数为m2. 中考特训中考特训 则下列判断中( ) A只有正确
13、 B只有正确 C只有正确 D只有正确 玉镯的质量为m1 玉镯的质量为m2 玉镯的密度为m 2水 m1 玉镯的密度为m 1水 m2 C 中考特训中考特训 4.(2020 江西)【实验名称】用天平、量筒测量小 石块的密度? (1)【实验设计】如下图所示,是小普同学设计 的两种测量小石块密度的方案(操作步骤按照示意 图中的顺序进行)你认为方案 测量误 差会较大,原因是 . ; 一 石块从量筒中取出时沾水 测得石块质量偏大 中考特训中考特训 (2)【实验数据】测出所有相关物理量,并将实 验数据记录在下面表格内,计算出石块的密度,请 你将表格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石块的 质量 m/g 石块的 体积 V
14、/cm3 石块的密度 /(g cm3) 水的 体积 V1/cm3 水和石 块的总 体积 V2/cm3 中考特训中考特训 5.(2020 黔西南)用天平(含砝码)、量筒、水和 细线,测量矿石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1)在测量矿石质量前,将游码移到0刻线,天平 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该向 (填“左”或“右”)旋动横梁右端的螺 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 中央 右 中考特训中考特训 (2)接下来的实验操作顺序应该是: 、 、 (填写图乙中的标号). (3)测量质量时,矿石放在天平左盘,右盘中所 放砝码如图A所示,再将游码移动到图示位置时, 天平平衡则矿石的质量为 g. (4)实验
15、测得该矿石的密度为 kg/m3. A B C 142 7.1103 中考特训中考特训 6.(2020 福建)在测量某液体密度的实验中 (1)把托盘天平在水平工作台上,将游码移到标 尺左端 刻度线处,指针位置如图甲所 示,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天平横梁 平衡; 零 右 中考特训中考特训 (2)将装有待测液体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平衡 时,右盘砝码质量和称量标尺上的示数值如图乙, 待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g; (3)将烧杯中适量的液体倒入量筒内,液面位置 如图丙,则量筒中的液体体积为 mL.称 得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22 g,则液体的密度 为 g/cm3; 82 50 1.2 中考特训中考特
16、训 (4)小明提出另一种测量待测液体密度的方案,器材有弹 簧测力计、金属块、水和两个烧杯简要步骤如下: 分别往两个烧杯中装适量的水和待测液体; 将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测力计示数记为F1; 将挂着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未接触烧杯),静止时测力 计示数记为F2; 将挂着的金属块浸没在待测液体中(未接触烧杯),静止 时测力计示数记为F3; 液体的密度液 (用水及测得的 物理量表示). F1F3 F1F2 水 广东中考广东中考 1.(2020 广东)受“曹冲称象”的启发,小明在家利 用量筒、碗、水盆和足量的水(密度为水)、油性 笔等,测量小玻璃珠的密度,如下图所示,实验步 骤如下(请将步骤补充
17、完整): 如图甲,取一定数量的小玻璃珠放入空碗中,再 把碗放入盛有水的水盆中,用油性笔在碗外壁上标 记水面的位置; 如图乙,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 的体积V1; 广东中考广东中考 如图丙,取出碗中所有的小玻璃珠并放入量筒 中,记下小玻璃珠和水的总体积V2; 如图丁,将量筒中的水慢慢倒入水盆中的空碗 内,直到标记处与碗外水面 ,记下量筒 中小玻璃珠和剩余水的总体积V3. 相平 广东中考广东中考 完成下列填空(选用V1、V2、V3和水,表示以下物 理量): (1)小玻璃珠的总体积为V ; (2)小玻璃珠的总质量为m ; (3)小玻璃珠密度的表达式为 ; V2V1 水(V2V3) V2V
18、3 V2V1 水 广东中考广东中考 (4)在不改变实验方法的前提下,请提出一条提 高测量精度的措施: (示 例:在同等容积的情况下换用碗口面积较小的碗). 换分度值更小的量筒 广东中考广东中考 2.(2019 广东)学校创新实验小组欲测量某矿石的 密度,主要过程如下: (1)天平平衡,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所在的位置 如图1所示,则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g. 124 广东中考广东中考 (2)如图2所示,用细线系住矿石,悬挂在铁架台 上,让矿石浸没在水中,细线和矿石都没有与烧杯 接触,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及游 码指示的质量值总和为144 g,则矿石的体积为 m3.(水1.0103 kg/
19、m3) (3)如图3所示,矿石下沉到烧杯底部,天平再次 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及游玛指示的质量值 总和为174 g,则矿石的密度为 kg/m3. 2105 2.5103 广东中考广东中考 3.(2017 广东)小明用天平、烧杯、油性笔及足量 的水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广东中考广东中考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 ,发现横梁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 侧,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 (选填“左”或“右”)调 (2)用调好的天平分别测出鹅卵石的质量是31.8 g 和空烧杯的质量是90 g. (3)如图1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 杯倒入适量的水
20、,用油性笔在烧杯壁记下此时水面 的位置为M,然后放在天平左盘,如图3所示,杯、 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 g. 0刻度处 左 161.8 广东中考广东中考 (4)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 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M,如图2所示,用天平测出 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 g,此时杯中水的体积为 cm3. (5)根据所测量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 g/cm3. (6)若小明在第(4)步骤测量过程中,用镊子添 加砝码并向右旋动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此错 误操作将导致所测密度偏 52 2.65 大 广东中考广东中考 4.(2014 广东)如下图是测量酱油密度的过程,图 甲可读出烧杯的质量,图乙可读出烧杯和酱油的总 质量,图丙可读出烧杯中全部酱油的体积那么, 酱油的质量m g,酱油的体积V cm3,酱油的密度 kg/m3. 45 40 1.12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