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一一)化化学学平平衡衡 1 、速率与平衡 相关定义 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V正= V逆,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百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勒夏特列原理: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向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 2 、基础辅导 (1 ) 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是两回事, 加快反应速率不一定平衡正向移动。 改变速率的因素有温度、 压强 (气体) 、 浓度、催化剂、颗粒大小(接触面) 、光、电磁波等。能使平衡移动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强(气体)等,催化剂 不能改变平衡,只能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气体计量数相等的反应压强不能改变平衡,
2、即只能改变浓度,不能改变 百分含量。 (2 )同一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如:合成氨反应中 C ( N2) / C ( H2) = 1 / 3 , C ( N H3) / C ( H2) = 2 / 3 。 化化学学反反应应速速率率、化化学学平平衡衡 意义: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量。 定性:根据反应物消耗,生成物产生的快慢(用气体、沉淀等可见 现象)来粗略比较 定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 表示方法:、单位:m o l / ( L m i n ) 或 m o l / ( L s ) 、同一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时,数值可能
3、 不同, 但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比。 如: 、一般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物质表示浓度(因为不变) 、对于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v正v逆 内因(主要因素) :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 快,反之浓度: 则慢。 、 说明: 只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溶液中发生反应速率产 生影响;与反应物总量无关。 影响因素、结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 加快,压强: 反之则慢 、 说明: 当改变容器内压强而有关反应的气体浓度无变 化时,则反应速率不变;如:向密闭容器中通 入惰性气体。 、结论: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 之
4、则慢。 温度:a 、对任何反应都产生影响,无论是放热还是吸 热反应; 外因:说明b 、对于可逆反应能同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程 度不同; c 、一般温度每升高 1 0 ,反应速率增大 2 4 倍, 有些反应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温才能加快。 、结论: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说明: 化学 反应速率 2 催化剂a 、具有选择性; 、说明: b 、对于可逆反应,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 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c 、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使用负 催化剂,反应速率减慢。 原因:碰撞理论(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及活化分子等) 其它因素:光、电磁波、超声波、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等化学平 衡状
5、态: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 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的状态。 逆: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动:是指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没有停止。 平衡状态特征:等: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零。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一个定值。 变:外界条件改变,原平衡破坏,建立新的平衡。 、定义:m A ( g ) + n B ( g )p C ( g ) + q D ( g ) 、意义:表示可逆反应的反应进行的程度。 、影响因素:温度(正反应吸热时,温度升高,K增大;正反 应放热时,化学平衡常数:温度升高,K减小) ,而与反应物 或生成
6、物浓度无关。 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平衡状态。 、用途:a 、Q = K时,处于平衡状态,v正= v逆; b 、Q K时,处于未达平衡状态;v正 v逆向逆向 进行; c 、Q v逆向正向进行。 原因:反应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 化学平衡:结果:速率、各组分百分含量与原平衡比较均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v ( 正) v ( 逆)向右(正向)移 方向: v ( 正) = v ( 逆)平衡不移动 v ( 正) C ( S2 - ) C ( O H - ) C ( H S - ) C ( H + ) 或: C ( N a + ) + C ( H + ) = 2 C ( S 2 - ) + C ( H
7、 S - ) + C ( O H - ) 3 . 配制某些盐溶液时要考虑盐的水解 如配制 F e C l3, S n C l4, N a2S i O3等盐溶液时应分别将其溶解在相应的酸或碱溶液中。 4 . 制备某些盐时要考虑水解 A l2S3, M g S , M g3N2等物质极易与水作用, 它们在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 所 以制取这些物质时, 不能用复分解反应的方法在溶液中制取, 而只能用干法制备。 5 . 某些活泼金属与强酸弱碱溶液反应, 要考虑水解 如 M g , A l , Z n等活泼金属与 N H4C l , C u S O4, A l C l3等溶液反应. 3 M g + 2 A
8、 l C l3+ 6 H2O = 3 M g C l2+ 2 A l ( O H )3 + 3 H2 6 . 判断中和滴定终点时溶液酸碱性, 选择指示剂以及当 p H = 7 时酸或碱过量的判断等问题时, 应考虑 到盐的水解. 如 C H3C O O H与 N a O H刚好反应时 p H 7 , 若二者反应后溶液 p H = 7 , 则 C H3C O O H过量。指 示剂选择的总原则是, 所选择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该与滴定后所得盐溶液的 p H值范围相一致。即强 酸与弱碱互滴时应选择甲基橙; 弱酸与强碱互滴时应选择酚酞。 7 .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要考虑水解. F e C l3+ 3 H2O
9、 = F e ( O H )3( 胶体) + 3 H C l 8 . 分析盐与盐反应时要考虑水解. 两种盐溶液反应时应分三个步骤分析考虑: ( 1 ) 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2 ) 能否发生双水解互促反应; ( 3 ) 以上两反应均不发生, 则考虑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9 . 加热蒸发和浓缩盐溶液时, 对最后残留物的判断应考虑盐类的水解 ( 1 ) 加热浓缩不水解的盐溶液时一般得原物质. ( 2 ) 加热浓缩 N a2C O3型的盐溶液一般得原物质. ( 3 ) 加热浓缩 F e C l3型的盐溶液. 最后得到 F e C l3和 F e ( O H )3的混合物, 灼烧得 F e2O3
10、。 ( 4 ) 加热蒸干( N H4)2C O3或 N H4H C O3型的盐溶液时, 得不到固体. ( 5 ) 加热蒸干 C a ( H C O3)2型的盐溶液时, 最后得相应的正盐. ( 6 ) 加热 M g ( H C O3)2、M g C O3溶液最后得到 M g ( O H )2固体. 1 0 . 其它方面 ( 1 ) 净水剂的选择: 如 A l3 +, F e C l3等均可作净水剂, 应从水解的角度解释。 ( 2 ) 化肥的使用时应考虑水解。如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 ( 3 ) 小苏打片可治疗胃酸过多。 ( 4 ) 纯碱液可洗涤油污。 ( 5 ) 磨口试剂瓶不能盛放 N a2S i O3, N a2C O3等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