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考道德与法治国情国策核心观点中考道德与法治国情国策核心观点 一、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一、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 实现共产主义。 (2)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 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 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 各环节。 (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2、本方略是依法治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中国 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 带头守法。中国共产党要履行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治 国理政。 (4)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 是党的奋斗目标。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 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充分协 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
3、出最大同心圆,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反 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6)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个自信) 二、中国梦二、中国梦 1.1.如何实现中国梦?(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如何实现中国梦?(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 (1)根本原因: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4、2)具体原因: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中国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五位 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 2.2.青少年如何实现中国梦?(包括创新、文化自信)青少年如何实现中国梦?(包括创新、文化自信) 树立崇高远大理想,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敢于实践; 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
5、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 化自信,做自信中国人; 从生活点滴做起,积极承担责任,努力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等。 3.3.国家制度优越性国家制度优越性 (1)国家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其实质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最大优势 (3)基本经济制度:提供物质保障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越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
6、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 制度安排。 (5)基本政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优越性: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优越性: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优越性: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 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4.改革与创新改革与创新 (1)改革开放的
7、影响与地位: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国 际影响力增强,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 (2)为什么要创新?怎样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科 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成就与不足: 目前,我国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一些重要领域走 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 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
8、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 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树立 终身学习的观念。 (3)创新精神的表现 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 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 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三、文化专题三、文化专题 1.1.中华文化中华文化 (1
9、)中华文化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 的文学艺术,等等。 (3)开展中华文化活动的意义 了解、体验、认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感悟中国文化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4)中华文化价值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3 (5)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0、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 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态度:继承优秀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弘扬和发展、创新(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 3.3.革命文化革命文化 学习、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增强四个自信; 培养责任与使命。 4.4.中国精神中国精神 (1)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 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正确认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
11、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 力。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3)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 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 “两弹 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 关、特别能奉献)、抗震救灾精神、女排精神(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塞罕 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等。 (4)为
12、什么要传承弘扬: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 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 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 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 力。(作用) (5)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5.5.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
13、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各有特点和优点。 我们既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又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各民族文化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 互学习,共同发展。 6.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7.7.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地位: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2)影响: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3)内容: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勤
14、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自尊 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 规范。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4)践行: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身体力行。 4 四、生态文明建设四、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 前提和物质基础。 1.从国家角度看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 保护环境提供法律保障;注重科技创新,为保护环境提供科技支撑 2.从企业角度看 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自身环保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5、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完善环保设施,节能减排;积极研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品牌 3.从公民角度看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同破坏 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做法 (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两山论) (2)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4)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5)坚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6)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7)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