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0 年写的文章:学习孔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019-10-03 学习孔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孔子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他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 类”等理论,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教授子 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我更加了解了作为教育家 的孔子,更加深味其作为教育家的魅力。 1、创造轻松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这种观念在国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虽然老师不可能等同于父亲, 但这句话至少反映了老师有父亲那样的威严。否则,为什么不说“终 生为母”呢?因为传统上都是“严父慈母”。因为“为人师表”,因为 “师道尊严”,因为教师通常年长学生许多
2、,所以学生面对老师总是 有点“怕”:回答问题怕答错了,挨批评;心理的话更怕对老师说, 怕老师说自己幼稚所以学生和老师之间总有一道很难越过的鸿 沟。我们不能总是责怪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大胆发言,而应该反省一 下自己是否创造了轻松的课堂气气氛,让学生能心中无所顾忌。幼 儿园抢着发言,小学举手发言,初中很少发言,高中“默默无言”,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学生在逐渐长大,心理更成熟了,也更敏感 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师生都是坐着的,惟其坐 着说话方能少有压迫感。找学生谈话,你坐着他一旁必恭必敬站 着,还要他对你“畅所欲言”,换你是学生,你怎么想?试想一下, 一个教室几十个学生,你让一个人站起来
3、,在众目睽睽之下面对年 长许多的老师回答一个他不是很确定的问题,他的心理能没有压 力?坐着回答问题,坐着和我谈话,这是我一贯的做法。“子曰以 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 哉?”是啊,“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功而已”,年纪大又能说明什么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这很正常,所以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说了!一 开始对弟子言志的启发,雍容谦逊,亲切诚恳,完全放下了老师的 架子,和学生处于同一位置,正因为如此,性格直率的子路才在老 师话音刚落时就匆忙表达自己的志向了,而曾点则还在一旁鼓瑟 (由“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一
4、句可以推知)。 “说不出来”那是能力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的能力提高 了,自然也就“说出来”了;“不愿意说”则是心理、态度问题,老师 就要创造一种让他们敢于畅所欲言的环境。余漪、魏书生这样的名 师的一大高明之处就在于,在他们的课上,学生没有不敢发言的。 2、一哂而过,善于批评。学生毕竟是学生,回答问题不一定都 正确。有的老师虽然也说“错了不要紧,老师不会骂你的”之类的话 来鼓励学生,但真当学生说错了,脸色就变了,甚至说“这也能答 错?”之类的话。这种只要你说过一次,学生以后就都怕了,不敢说 了。微微一笑,说:“你请坐,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好 吗?”这样的表情和语言当然更能为学生接受。
5、可以批评学生,但 “言者无罪”,既然是各抒己见,就算他说的你不同意,也应该如圣 人一样,一哂而过,来点暗示性的批评,学生当然也更能接受。 3、深明事理,洞察人心。人多有一种从众心理。当别人都是同 一种想法时,其他的人就算有不同想法,也有点不敢说了:“前面那 么多人说的都差不多,难道他们都错了,就我对?可能错的是我。” 但真理有时候就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前面三位谈的,虽然一个比一 个谦虚,但谈的都是治理国家方面的才能,说自己能做什么,不能 做什么。这时候曾点心中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当然有点不敢说了: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但圣人很快洞察学生的心理,“子 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所以,作为老师,
6、还要善于把握学生 课堂上的心理啊。 4、喟然而叹,恰当赞美。对“无礼”的当然要批评,对回答好的 也应该适当表扬。尤其是很多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教师要不吝啬表 扬之辞。但也要恰当,不能太夸张,因为还有其他的学生在场,要 照顾到他们的情绪。“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一声长叹,赞美 之意很明显了。 5、评述观点,切中肯綮。现在老师都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讲 自己的看法,但不少老师在做法上有点过了头,最终对学生的观点 不置可否,好像谁说的都对,以至学生听完课后迷茫。我们反对以 教参为标准,但任何一个问题总该有合适的结论,教师不能不做出 任何评价。“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 与?安见方六
7、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 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圣人的观点很清 楚,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的批评是一语中的。虽然是“各言其志” 这样一个很开放性的问题,但是教师也没有一味的逢迎学生的口 味, 任何社会只要有教育现象,就存在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 中既统一又对立,既互相依存,又相互矛盾。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 生品德的培养、学业的提高、差生的转化以及师生的身心健康都有 极大的裨益。孔子的教育生活以及他与学生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师 生兼顾”的特点。孔子与学生共同生活,关心学生,研究学生,不搞 一言堂,把私学办成了颇具民主风格的学习型组织,也培养了师生 间深厚的感情,从而为高效率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最优心理环 境,为后世教师处理师生关系树立了一个千古不朽的典范,孔子师 生关系的思想和实践不仅与人类教育史重视师生关系的优秀传统互 相映衬,早已成为一面旗帜,而且更与现代教育思潮紧密契合值得 我们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