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10 页 20222022 年年新高考地理专题新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复习: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专项练习题专项练习题 一、选择题 读云南省某地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在云南西双版纳林海中的傣家村落,建筑形式是当地高脚式竹楼,这表明() A.竹楼这种文化事物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B.竹楼的材料和结构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 C.竹楼记录了当地人的意识形态D.竹楼反映了早期社会制度 2.图中的景观中没有() A.地质地貌景观B.水文地理景观C.生物景观D.气象气候景观 下图所示地区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蜂巢屋”, 一般由 3 至 4 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 成,是当地人利用
2、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 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第 2 页 共 10 页 3.蜂巢屋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 A.沙漠广布B.森林覆盖率低C.全年气候干旱D.河湖众多 4.“蜂巢屋”的墙体厚达 80 厘米,推测其主要原因()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B.墙体坚固,稳定性好 C.抵御夏季的雨水D.防御冬季的风沙 5美国、墨西哥是邻国,但文化差异巨大,两国所属的文化圈分别为 A北美文化圈、欧洲文化圈B西欧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 C中美洲文化圈、美洲文化圈D西欧文化圈、西欧文化圈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
3、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 如道路、 建筑物、 绿地等) 与 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下图所示为某城市局部区域 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指数越大表示发展水平越高)。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甲区域B乙区域C丙区域D丁区域 7下列有关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B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C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D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生活方式的转变 8下图所示的白色大理石建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该著名建筑所处的世界文化圈 是
4、 第 3 页 共 10 页 A东欧文化圈B伊斯兰文化圈C南亚文化圈D非洲文化圈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得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 院式建筑中的() A东面B南面C西面D北面 10四合院的庭院四周封闭,有利于() A冬季采光B阻挡风沙C躲避洪水D防御地震 四川盆地南缘的罗城古镇,始建于明末,成形于清代,当时地处西南边陲。该镇坐落在 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 主街俗称“船形街”, 从高处俯视, 像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 (下 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第 4 页 共 10 页 11最初选择在该地
5、建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B水源C交通D军事 12罗城古镇空间形态呈船形的主要原因是() A利于防寒保暖B利于通风散热C方便收集雨水D顺应地形地势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 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 街道依河而建, 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读图,完成 下面小题。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苏州古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美国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 C法国巴黎市中心也为“前巷后河”景观 D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 14下列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A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B北京故宫建筑群
6、雄踞城市中心 C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 D商业区多布局在人流量大的地区 15地域文化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结果,它又会影响人口的发展。下列地域文 化与其指示的地理环境的关联正确的是() A陕北窑洞干热的环境B妈祖庙海上航行凶险 C楼兰遗址洪涝肆虐D清真寺满族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我国很多传统民居中都有院落天井, 即房间围合而成或房间与围墙之间的露天空地。 天 井在调节民居微气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天井的形态和功能有所不同。 第 5 页 共 10 页 下图为我国某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图中天井狭长,屋檐出挑深远,高墙窄巷。据此完成下面 小题。 16图中所示的建筑最可能位于() A
7、浙闽地区B松嫩平原C南疆盆地D青藏高原 17有关该地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组合正确的是() 屋檐深远采光御寒高墙窄巷通风降温高墙封闭凝内御外天井屋檐遮阳排 水 ABCD 下图为我国某历史文化名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示意。 该村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 墙体厚度普 遍超过 50cm,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庭院内常搭建棚架并种植葡萄。村里 的数百亩农用地主要种植葡萄,葡萄加工、销售是该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第 6 页 共 10 页 18据图可知,该村庄 A公共空间位于村庄中心 B住宅沿公路呈带状分布 C农用地环绕在住宅四周 D以河流为界呈对称分布 19该村庄的传统民
8、居特征;体现出当地 A土层深厚,透水性强B植被茂密,四季常绿 C干燥少雨,日温差大D河网密布,水源丰富 20为建设美丽乡村,当地政府鼓励该村庄发展葡萄庭院旅游产业,以此 A扩大葡萄种植面积,提升产量B提高绿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 C培育葡萄优良品种,扩大市场D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二、综合题二、综合题 21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 地域文化对城乡建设的影响非常广泛。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不同地区民居的类型 第 7 页 共 10 页 材料二:下图为“巴黎凯旋门一带路网格局”和“北京故宫一带路网格局”图 (1)甲类民居分布在地区_(
9、填高纬、中纬或低纬) ,它所反映建筑材料的选用具有 鲜明的_。 (2)乙类民居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 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 (3)材料二体现了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_和_。 (4)北京市的中心为故宫、人民大会堂等为代表的行政用地,影响的主要因素是_因 素。古北京以宫殿为中心,体现了_的思想。 22读下列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 8 页 共 10 页 (1)这两幅景观图中,A 景观位于我国的方,B 景观则位于我国的 方。 (2)A、B 景观差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风俗习惯B气候条件 C生产活动D地表形态 (3)简析 A 景观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
10、的密切关系。 2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 经济技术和建设文化有着明显 的地域差异性。 材料二作为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的扬州,自唐、宋时期开始就是中国东南第 一大都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瘦西湖更是历史悠久,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被认为是 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 (1)_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徽州的地理环境具有“群山环抱,盆地居中”的地形结构特征,这对当地居民心理有何 影响? (3)中、西方园林建筑结构有何差异?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司马迁线”和今天的农牧分界线“胡焕庸线” 均不同程
11、度地穿过了山西省。前者是一条阶段性的分界线,它只是最易于开发的农业区与尚 待开发的农业区之间的界线。 而“胡焕庸线”是自元代以来与自然条件相符合的、 更稳定的 一条农牧业分界线,显示了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格局,直至今天,这一格局仍未改变。 材料二“走胡线”体验者借由这两条规律线的位移来理解山西诸多人文现象的自然 第 9 页 共 10 页 本质。体验者从晋北的长城遗迹开始,沿黄河东岸南下,直至晋南中条山脉和沁河河谷,然后 沿汾河向北折返,回到晋中的田野里。下图为“走胡线”山西段徒步主干线示意图。 (1)分析汾河谷地古文明遗址密布的原因。 (2)分析农牧分界线从“司马迁线”转移到“胡焕庸线”的原因,
12、并推断农牧分界线变化区 内生态环境的变化。 第 10 页 共 10 页 参考答案 1.B2.C3.B4.A5 B6 A7 B8 C9 D10 B11D12 D13 A14 D15 B16 A17C18 A19 C20 D 21(1) 高纬度地域性(2) 游牧不断发展、 变化的(3) 景观格局(4) 历史皇权至上 22 (1)南北 (2)B (3)其建筑适应了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高脚”形式适应当地湿热气候,防潮、防 虫、防洪,且凉爽、通风;建筑材料多以竹木为主,便于就地取材。 23(1)地理环境 (2)盆地环境加强了人们的保守心态,形成封闭性较强的盆地心理。 (3)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西方园林则强调整齐 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24 (1)发展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有汾河流经,水源充足; 汾河谷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谷地气温较高;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等。 (2)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快,需要大量的耕地,草地被大量开垦; 农耕收入稳定且大于游牧收入;矿产资源开发等。变化:林草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草 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多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