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真题1000全刷-中国古代史及答案(供教学参考精品资料77页).doc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1641342 上传时间:2021-08-09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2.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真题1000全刷-中国古代史及答案(供教学参考精品资料7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2022真题1000全刷-中国古代史及答案(供教学参考精品资料7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2022真题1000全刷-中国古代史及答案(供教学参考精品资料77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2022真题1000全刷-中国古代史及答案(供教学参考精品资料77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2022真题1000全刷-中国古代史及答案(供教学参考精品资料77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 真题 1000 全刷中国古代史及答案 (供教学参考精品资料) 独家精选高考真题 1000 题 覆盖所有专题,循序渐进编排 精讲其中 400 题,精准击破每一个考点 知识、能力、方法、技巧,全部融入真题讲解与训练 高考 历史复习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1 2022 历史高考复习历史高考复习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古代早期国家时期(先秦).4 考点 1 夏商周朝的政治制度. 4 考点 2 夏商周朝的经济与社会. 5 考点 3 百家争鸣. 8 专题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确立时期(秦汉).10 考点 4 秦朝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0 考点 5 两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11 专题

2、三:国家分裂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16 考点 6 三国两晋南北朝. 16 专题四:隋唐盛世.18 考点 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8 考点 8 隋唐的经济与社会文化. 21 专题五:宋元时期的分裂与统一.22 考点 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22 考点 10 元的统治. 26 考点 11 宋朝的经济与社会. 27 考点 12 两宋的文化. 30 专题六:封建社会的顶峰(明清).33 考点 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33 考点 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36 考点 15 明清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 38 考点 16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40 专题七: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变化.4

3、2 考点 17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及赋税制度的演变. 42 考点 18 中国古代的农业. 46 考点 19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47 考点 20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47 专题八: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51 2 考点 21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51 考点 22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的演变. 52 考点 2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53 专题九: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对外关系.56 考点 24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56 考点 25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57 专题十: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59 考点 26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59 考点 27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62 考

4、点 28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特点. 65 专题十一:古代社会观念的变化.66 考点 29 中国古代的社会观念. 66 3 专题一:古代早期国家时期(先秦) 考点 1 夏商周朝的政治制度 【1】*(2019 全国 I)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 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2013 新课标 I)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 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 区,君王、卿大夫

5、、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3】(2015 江苏)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 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 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4】*(2017 全国)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 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

6、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5】(2019 全国 III)“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 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6】(2020 全国卷 I)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 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 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7】(2019.4 浙江)研究公元前 11

7、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 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 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BCD 【8】(2013广东)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 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4 【9】*(2016 新课标 III)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

8、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 【10】(2017 江苏)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 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 【11】*(2017海南)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 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 【12】(2020 山东)战国时期

9、,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 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13】*(2018 海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 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 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 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 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

10、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8 分) 考点 2 夏商周朝的经济与社会 【14】*(2018 全国)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 5 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15】(2013江苏)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

11、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钁、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6】*(2015全国卷 I)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 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 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17】*(2016上海)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

12、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 () 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农民起义频繁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BCD 【18】*(2015安徽)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 新贵宫廷文士田 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 骄傲?”田子方答:“贫 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 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19】(2015重庆)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 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A废除

13、世卿世禄制B整顿官场风气 6 C削弱王室的特权D废除分封制度 【20】(2014四川)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21】(2014山东)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2】*(2015山东)(10 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 张仪等,徒步而为相;

14、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 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 分) 【23】(2014浙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 分) 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 鞅变法的评价,主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而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 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 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 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

15、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 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 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5 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 5 分) 7 考点 3 百家争鸣 【24】(2019 海南)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25】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16、这句 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 法自然 【26】*(2018北京)“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7】(2019 上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骗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侧隐之心”, 这句话出自() A老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28】(2017上海)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

17、 【29】(2012海南)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30】*(2016.10浙江)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31】(2015全国卷 II)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

18、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32】*(2017全国卷)【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公元前 544 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 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 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 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 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 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

19、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 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 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 分) 8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 分) 【33】*(2016上海)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 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 【34】* (2012山东)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

20、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35】(2015四川)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 的是() A克已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36】*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37】*(2019 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

21、,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 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 因。(8 分) 材料二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 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 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 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 家思想上的成败。(7 分) 【38】*(2020江苏高考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

22、乱者得 9 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 的 主要原因在于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39】*(2018全国卷 I)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 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0】(2018.4浙江)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 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23、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专题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确立时期(秦汉) 考点 4 秦朝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1】*(2013北京)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 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 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B秦C汉D唐 【42】(2010 安徽)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 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

24、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43】*(2015 天津)秦汉时期设立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 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44】(2016上海)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 【45】(2015上海)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A

25、太尉B皇帝C郡守、县令D丞相 【46】(2015海南)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 朝实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47】(2012海南)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 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48】*(2014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 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 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10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26、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49】*(2018.4浙江)【加试题】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10 分) 材料一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 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 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 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 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 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

27、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 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6 分) 考点 5 两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50】(2017全国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 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 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51】*(2012广东)“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52】*(2017全国卷) 表 1 表 1 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

28、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53】*(2020.7浙江)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 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设丞相设内朝设御史大夫设司隶校尉 ABCD 【54】(2019江苏)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 11 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55】(2018.11浙江)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

29、清 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 是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56】(2016海南)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 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57】(2018海南)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 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30、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58】(2018江苏)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 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 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59】(2015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 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 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

31、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60】*(2014江苏)(14 分)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 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 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 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 分) 12 【61】*(2013天津)(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 乡、亭、里。郡有

32、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 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 分)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 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 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 分)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 分)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 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

33、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 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 分)并分析其 意义。(2 分) 【62】(2013上海)“无为”与“有为”(12 分) 材料一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 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 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

34、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 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 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问题: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4 分) 13 (2)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8 分) 【63】*(2012 新课标)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 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

35、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64】*(2018 年全国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 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 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65】*(2019 全国 I)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 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 一年的租税

36、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66】(2020山东)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 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67】(2017 江苏)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 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6

37、8】*(2014天津)(19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 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 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 措?(6 分) 【69】(2014 江苏)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 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

38、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70】*(2014海南)“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 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71】(2016全国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 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72】*(2019 全国 II 卷)西

39、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 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 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73】(2019 北京)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 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74】* (2016.10浙江)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 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

40、了() 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75】(2017.11浙江)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 15 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76】(2017海南)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 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 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

41、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77】*(2012天津)(19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 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 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 分) 【78】(2019 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 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 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

42、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 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 材 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4 分) 专题三:国家分裂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 考点 6 三国两晋南北朝 【79】(2019上海)“家天下”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 A曹魏B蜀汉C北魏D后周 【80】(2014上海高考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 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 发生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齐

43、【81】(2012上海)“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 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 【82】(2020北京)“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 16 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 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 明,魏晋以来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83】*(2017江苏)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44、0 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 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 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 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 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 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 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45、。(4 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 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 分) 【84】*(2012浙江)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 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 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85】(2013 重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 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 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

46、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86】(2014 重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 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 17 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 中原经济 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87】*(2020.1浙江)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右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 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据此判断

47、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 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 【88】(2018.4浙江)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 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 书体是() A篆书B隶书C楷书D行书 【89】(2017.11浙江)韩愈谈到人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 有动于心”时,提到一些文人往往通过一种书体挥洒性情,某书法大家作品被其誉为“变 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堪称一代法书。韩愈所赞誉的书体是() A小篆B楷体C行书D草书 专题四:隋唐盛世 考点 7

48、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90】*(2018 全国)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 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 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91】*(2013江苏)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 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 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

49、职能 18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92】(2012山东)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 限制,允许三 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 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93】(2015广东)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 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94】(2017江苏)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

50、皇帝选拔中 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 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95】(2015四川)“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 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 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96】(2020.1浙江)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 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历年真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真题1000全刷-中国古代史及答案(供教学参考精品资料77页).doc)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