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届高考作文素材:人民日报 8 个热点主题人物+点评(科技强国脱贫攻坚 文化传承奋斗环境),写作文百用不腻! 保护自然 护得山绿松柏青 尹双红人民日报评论 6 月 9 日 【人物】 守护绿色林海的奇乾中队 【故事】 奇乾中队,是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莫尔道嘎大队七中队,因 驻扎在额尔古纳市奇乾乡而得名。这是一支驻守在原始林区腹地的队伍,负责守护 95 万公顷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和 200 余公里中俄边境线防火灭火任务,是森林消防队伍中 防区最大、任务最重、年平均参加扑火次数最多的单位之一。1963 年建队以来,他们 坚持驻深山、站前沿、护生态、当标杆,成功扑救森林火灾 380
2、 余起,在万里绿色长 城上筑起了坚强的消防安全堡垒。不久前,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该中队第二十 五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点评】 一年有 6 个多月大雪封山,年均气温零下 3 摄氏度,冬天时甚至会降到零下 50 摄氏度;离中俄边境只有 2.5 公里,距最近的镇却有 150 多公里,举目所见皆为茫茫 森林奇乾中队就驻扎在这样的林海之中。这座几乎与世隔绝的“驿站”,见证着一 代代队员在冰雪中勇往直前、在烈火中冲锋陷阵,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奏响了一曲履 职尽责的“冰与火之歌”。 “来奇乾工作,首先要学会忍受寂寞”。对消防队员来说,“两年不下山是常事,5 年没回过家也不稀奇”。最早的时候,由于
3、驻地不通邮、供电有限、手机信号不稳定, 中队长期与外界隔绝。在与林海朝夕相伴的日子里,队员们没有蹉跎岁月,而是抓紧 一切时间提升自我,冬天在冰天雪地进行耐寒训练,夏天在野外练体能、练生存;不 用训练的日子里,队员们就一起读书,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光喊不动、实在无用。 自己动手、隐患难藏”“树立正确人生观,走好人生每一步”这些来自队员们的读书 心得,鼓舞着新来的队员坚定自己的选择,也映照着这支队伍不畏寒暑、不惧寂寞的 坚守和担当。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奇乾中队守护的森林是我国唯一一片集中未开发原始 林区,是构成我国北疆绿色长城的重要一环,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森林 总面积达 95
4、万公顷,积蓄着大量枯枝落叶,极易引发雷击山火。队员人均防火面积 1.6 万多公顷,约为 2.4 万个标准足球场,防火责任大、任务重、难度高。1987 年“56” 特大森林火灾,中队参加了 7 个火场的扑火战斗,扑灭火线长度达 400 余公里,连续 作战长达 77 天;2002 年“728”特大森林火灾,队员们用肩扛、手推、脚蹬的方式挖 出一条宽 0.8 米、 长 70 公里的防火隔离带, 阻挡了大火的蔓延在一次次危急关头, 队员们迎火而上, 在温度高达上百摄氏度的火场中冲锋陷阵, 践行着“护得山绿松柏青, 英雄无名梦也甜”的铮铮誓言。 从“原始森林的守卫者”,到“马背上的消防服务队”,像奇乾中
5、队这样的“蹈火者”还 有很多,他们向着火场逆行、向着灾难冲锋,书写着最美“逆行者”的职业荣光。2019 年,在四川凉山木里县的森林火灾中,27 名森林消防队员为了他们视若珍宝的森林、 为了肩上沉甸甸的使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支 队,“90 后”消防战士巴特尔,14 年来经历 4500 余场生死考验,写下 20 余本“火场日 记”,闪耀无私“火焰蓝”烈火无情,英雄无畏。钢铁之躯也是血肉之躯,全社会共 同尊敬和关爱消防队员、关心和重视消防工作,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爱岗敬业 “宁让身体透支,不让使命欠账” 子木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孔特特 【
6、故事】1983 年出生的孔特特,是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那曲市大队大队 长,已在雪域高原中坚守了 18 年。18 年来,他先后参与灭火战斗 130 余次,开展防 火讲座 100 多场,培训护林员 2 万余人,参与重大抢险救援 90 多起,挽救群众生命 20 余人,抢救群众财产 400 余万元。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经年累月的无私奉献。进 藏多年,孔特特没有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没有休一次完整假,全心全力守护着西藏 的绿水青山,用无悔青春丈量理想信念的“高海拔”。前不久,他被中央宣传部、应急 管理部授予 2020 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称号。 【点评】 西藏被誉为“亚洲水塔”、全球气候的“调节器”
7、,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 地位格外显著。守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就是在守护共同的美好家园,孔 特特从一进藏,就暗下决心,“宁让身体透支,不让使命欠账”。 环境有多艰苦,就有多锻炼人。那曲市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含氧量很低,即 便躺着,心脏负荷也很大,孔特特就这样待了 18 年。与指战员一起进山入林、摸爬 滚打,摸索适合藏东南林区灭火作战的新战法,努力提高队伍的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 孔特特和战友们在守护这片林海的同时,也锤炼了“坚守极地、不畏极难、甘受极苦、 挑战极限”的精神,让险情退却、向胜利招手。 有人在雪域高原坚守使命,有人在洪水面前奋不顾身,有人在疫情来袭时冲锋值
8、守,有人在生产一线扛起责任像孔特特一样,不同战线上的应急管理工作者们, 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尽力把隐患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全力把灾情降至损 失最低、伤害最小。有人说,应急管理工作者是一群“守夜人”,因为他们枕戈待旦、 向险而行;也有人说他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守业人”,因为他们总是下先手棋、打主 动仗。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应对各类突发灾情疑难险情,他们始终冲在前面, 和隐患、灾难近身搏斗,为生命、平安夙夜奋战。可以说,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 量的应急管理工作者,切实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精 神,用生命与行动践行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誓言。 “时刻准备着”
9、,是应急管理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孔特特说,只要组织需要,自己 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扎扎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换上“火焰蓝”,担当永不变。在新征 程上,日益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管理队伍,一定能打赢每一场灾害事故战 斗,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守好责、护好航。 科技强国 “无影灯”照亮光明路 谷业凯 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最美科技工作者”次旦央吉 【故事】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中心主任次旦央吉,是西藏眼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为给 更多患者带去光明,她常年奔波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巡诊行程达 18 万公里。从 医 32 年来,她始终坚持学习藏医学著作和现代医学理论,并运用于实际,在守正创 新基础上加快
10、推进藏医药现代化,完成了包括第一台眼底激光术等在内的西藏眼科治 疗多项第一,用“无影灯”照亮更多患者光明路。前不久,她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科技 部等 6 部门授予 2020 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点评】 很多人把次旦央吉称为“光明使者”,她却常与星月为伴:下乡巡诊时,清晨 6 点, 高原还未迎来日出,就要赶到医院准备手术;走出手术室大门时,时间已是凌晨。回 忆起高原上 30 多年的行医之路,次旦央吉时常感慨过往条件的艰苦。尽管如此,她 却在日记中写道,“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只有战胜不了困难的人”。 山路艰险,没有让她停下脚步;吃住简陋,没有让她停止付出。对次旦央吉来说, “心不离病人,身
11、不离病房和手术室”是医者的本分;“守正创新藏医药事业”是她身为科 技工作者的使命。同时,由于病患多为农牧民,次旦央吉把健康知识科普作为自己的 又一项本职工作。她积极参与眼病普查工作,为全面收集高原白内障形成原因和患者 人数等详细资料贡献力量,还投身眼科卫生防治健康宣教,开设专题讲座,就眼科保 健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深受群众喜爱。 次旦央吉办公室的墙壁上挂满了锦旗, 她说, “我 把患者当家人,尽己所能,为他们减轻病痛。”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方面,“最美科技工作者”树立了 榜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临危受命,兼任雷神山医院院长,带领医护人员 筑起阻击新冠病毒的钢铁长
12、城;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示范推广 30 亿菌袋,带动上万贫困户依靠食用菌稳固脱贫;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 长陈亮用一年半的时间,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支 撑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扎根脱贫攻坚一线、促进科技经济深入融合,科 技工作者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追求,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 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当前,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和民生改善, 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提供科技解决方案。 以“最美科技工作者” 为榜样,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
13、展事业,才能更好为 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脱贫攻坚 “只有干,才会变” 张龙辉 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 “最美奋斗者”裴春亮 【故事】 裴春亮是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寨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他早年家境贫寒,后来凭着能吃苦、不服输的劲头,艰苦创业,率先脱 贫。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群众打水井、建水库、发展高效农业、创办股份制 企业, 把一个不到 600 人的省级贫困村建成“全国文明村”; 整合 11 个村创建裴寨社区, 扩建商业街、建设服装产业园,带动 11800 人稳定脱贫;创新电商扶贫、实施旅游扶 贫,以多种产业为支撑,带动太行山区 5 万多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14、他用“最美奋斗者” 的初心坚守、使命担当,唱响了“乡亲不富誓不休”的奋进之歌,并荣获 2020 年全国脱 贫攻坚奖。 【点评】 “乡亲不富誓不休”,是裴春亮当选裴寨村村委会主任后,面对裴寨村的落后现状 和乡亲们的期盼,许下的誓言。为了兑现这一誓言,裴春亮出资、出力,发展特色农 业和商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他说,脱贫致富不只是让乡亲们住上新房子,还要 让乡亲们有活干、有钱赚,“这样,长久的好日子才有保障”。 成就的取得源于坚守,而坚守离不开信念的支撑。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过程中,裴 春亮树立了“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一个村富了还不算富,把周边村都带富才算真正富” 的坚定信念,不仅带领全村人摆脱贫困,还
15、让周围村庄的乡亲们逐渐步入小康。他明 白,自己的工作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自己必须承担起扶贫责任。在脱贫 攻坚的过程中,裴春亮帮助家乡数万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 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只有干,才会变!”这是裴春亮的心声,也是我们时代的强音。我们生活在一个 人人都能出彩的伟大时代,有奋斗就能成就人生精彩。对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 裴春亮来说,改变自己命运、回报父老乡亲,是出彩的;让荒山秃岭变社区、村民实 现安居梦,是出彩的;实现农工商业齐发展、人人“乐业”有钱赚,也是出彩的。心中 有梦、脚下有根,把想法付诸行动,就能梦想成真。如今,村子美了,老乡富了,而 裴春
16、亮没有停止奋进脚步,一直为共同富裕拼搏。 裴寨社区创业园的路旁,立有一块大石头,其中一面写着“创先争优,持之以恒, 科学发展,无愧时代”。的确,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致富发展,都是对行动决心的锤炼、 对精神意志的考量,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千千万万名扶 贫工作者、致富带头人,一刻不停地苦干实干着,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 福指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同创业、共致富,我们需要更 多像裴春亮这样的带头人、好党员,以崇高信念、踏实作为践行铿锵誓言,在新征程 上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拓宽美好生活路。 拼搏奋斗 向大地播撒绿色的种子王凡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
17、】 “时代楷模”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 【故事】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长期担负飞机播种造林和防风治沙任务。他们在加强 战备训练的同时,笃定让沙漠变绿洲信念,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荒漠、播撒绿色,为荒 漠地区、沙漠地带筑起绿色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矢志播绿助脱贫,飞播航迹 遍布 7 省(区)130 多个县(市),作业面积 2600 余万亩,播撒草籽树种万余吨, 为绿化荒漠、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不久前,该大 队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点评】 飞播,就是利用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在我国空军部队,有这么一群人,在天上 播种,给荒漠点绿,用数十载春秋,创造
18、了一个“绿色奇迹”,也帮群众摘掉了贫困帽 子。驾机为犁耕大漠,这群“飞播绿鹰”用拼搏与付出,书写了生态扶贫的故事。青 春献荒漠,绿色伴航程。39 年里,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官兵人不卸甲、马不卸鞍, 把航迹留在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把绿色希望播撒在荒漠戈壁、荒山秃岭。39 年接续 奋斗,几代飞行员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荒漠;39 年时节更替,戈壁滩黄沙变绿洲;39 年光阴流转,群众脱贫奔小康。天空虽无痕,一粒粒叫作希望的种子由天而降,落地、 生根、成长、壮大,戈壁沙滩终变充满生机的绿洲。 变换的是大地的色彩,不变的是永恒的初心。39 年里,他们听党指挥,奉献在荒 漠中, “我们最大的幸运, 就是肩负
19、起为国奋飞为民造福的崇高事业, 我为祖国去飞播, 播绿生态为祖国”;践行为民宗旨,把人民的幸福安康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干飞播造 林,计利要计国家利,留名要留青山名”;加强练兵备战,勇于挑战极限、突破极限, 在戈壁滩上、悬崖峭壁前刻苦训练、精益求精;发扬优良传统,自觉吃苦、甘愿吃苦, 默默奉献、长期奉献,用帐篷做塔台、当宿舍,酷暑时节常常在闷热机舱一待就是十 几个小时 付出有回报,初心见担当。老一辈飞播人说,“你飞的每一个架次,都要对得起良 心,你播撒的每一粒种子,都该在它应该生长的地方。”正是有了对飞播的挚爱,才能 战胜荒凉,播下希望;正是有了对使命的坚守,才能让荒漠变绿洲、让致富之路越走 越
20、长。 面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乏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战天斗 地的昂扬斗志和感天动地的担当作为。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建设者接续奋斗,创 造荒原变林海的奇迹;甘肃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家庭植树造林、战风斗沙,使古 浪县风沙线后退了 15 公里。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尊重自然、科学治 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就能够以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实 绩造福于民。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飞行员许彦龙喜欢带毛刺的沙拐枣,一根根毛刺就像 太阳的光芒,也像平凡执着、刚毅锐气的飞播人。“飞播绿鹰”从空中向祖国大地播撒 五彩斑斓的种子,花开草长、风吹绿浪,富足的土地正
21、在孕育梦想。 好心善意 于细微处看见光孟祥夫 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 给清洁工贴纸条的女大学生 【事件】 “阿姨/大爷,真抱歉有了玻璃碴,您收拾的时候小心点。天凉了,您注意保暖” 日前,一张特殊的纸条,引来网友点赞。原来,有同学不小心打碎热水瓶,怕保洁人 员清洁时割破手,于是特意在装垃圾的塑料袋上贴了纸条。纸条是手写的,为了起到 醒目的作用,“玻璃碴请小心”这六个字特意写得很大,而文字的结尾还画了爱心和笑 脸图案。这位暖暖的“纸条妹子”叫刘包平,是沈阳工业大学广告专业的大一学生。“我 觉得这些事都是自己应该做的,如果这张纸条能让人们心头一暖,那将是我的荣幸。” 【点评】 “玻璃碴请小心!”短短
22、几个字,情深意长。一张小小的纸条,几句善意的提醒, 让清扫人员倍感贴心。这看似微小的举动,像一股暖流,直抵心田。 有人曾问,“你见过哪些小举动温暖了别人?”将街头乞丐带到餐馆美美吃上一顿, 在遗失了井盖的路边立起简单警示标识,为累得满头大汗的快递小哥送上一瓶水,在 雨天开车经过行人时减慢车速这些举动并不显眼,却将心与心的距离拉得很近。 陌生人的眼里不缺少微笑,如此有温度的瞬间,让人感觉被关爱、受重视。所谓如沐 春风,正是无心之中的透露出的有心、有情。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一句善意的提醒,实质上是一 种难能可贵的尽责。举手之劳的小事,不就折射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吗?
23、现 实中不乏这样的案例:一些人将未经处理的碎玻璃甚至腐蚀性物品随手扔进垃圾箱, 导致清扫人员受伤,这是极不负责的表现。身怀责任,才能让善意流淌。从路见不平 时的“一声吼”,到别人需要时的“帮一把”,再到默默无闻地坚持付出,当每个人都有情 怀、敢担当、愿尽责,人心就能焐热,社会就能和谐。 “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正如歌曲所唱的,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少温暖,不缺少 美好。只要我们敞开心扉,拥抱生活,用心去感受、寻找,就能在身边的一件件小事、 一个个细节中发现最真与最美。当然,我们既要善于发现爱,更要以善心待人,“要看 到光”。常言道,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每个人都传递爱心、释放正能量,就能形成改 变人
24、心和社会的磅礴力量。 温暖传递 “善意循环”暖人心李思辉 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 公交车上“投桃获李”的小男孩 【故事】 不久前,在河南郑州的一辆公交车上,出现暖心一幕:一名乘客上车后手机没电 了,也没带零钱,无法买票。公交车上一个 6 岁的小男孩,在妈妈鼓励下,帮这位乘 客投了币。乘客送给男孩两个苹果表示感谢。下车时,男孩的妈妈告诉他,分享一个 苹果给司机叔叔。男孩便将苹果递给司机,司机师傅夸道:“你做得很棒,苹果不用了, 谢谢你!”但男孩仍坚持送苹果,于是司机师傅拿出自己带的李子和他交换。 【点评】 小男孩帮乘客投币解围,乘客拿出两个苹果答谢;男孩拿出一个苹果送给司机师 傅,司机师傅也送给
25、男孩一个李子。这个“零钱苹果李子”的互换过程,体现了以 心换心、以善报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激起的“善意循环”,不仅让参与其中的每一 个人感受到温暖,也让所有见证此事、知悉此事的人如沐春风。“善意循环”荡起的涟 漪,就这样在人们心头不断传递,充满正能量。 这件小事之所以引发很多人关注,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现代版的“投桃报李”, 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善良。其实,良善之举未必是惊天壮举,也可以是 每个人内心深处真善美的自然流露,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给身边人的点滴温柔。看到陌 生人遇到难处,搭把手、帮一回,这其中的美好值得珍藏。 公交车上的“暖心一幕”之所以能够发生,得益于小男孩母亲的促成
26、。正是因为她 的鼓励,才有了“善意循环”的故事。这位妈妈看似不经意的引导,抓住了一个教会孩 子真诚助人的机会,也完成了一次关于友善的教育。其实,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乐于助 人、真诚友善的美德种子,是家庭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会孩子 待人以诚、待人以善,是每位父母应该完成好的重要一课。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暖心故事出现在人们身边。 这些凡人善举、友善温情,让人们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 落小落实。小事不小,善莫大焉。只要每个人都能向上向善,我们就能推动人们循着 善的循环、爱的涟漪,将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文化传承 01 为传统留扇时间的门虞
27、金星 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民间音乐传承人申嘉彤 【事件】山西姑娘申嘉彤从小学音乐,爱好民间音乐和传统乐器。上大学专门学 习中国传统音乐后,她更四处寻访山西的民间音乐传承人,拜师讨教,想为流传几百 年的山西民间音乐留存更多资料,让传统民间音乐绽放时代光华。“非遗”项目兴县香 坊戏传承人白爱明被申嘉彤的努力感动,决定将香坊戏的剧本、曲谱等珍贵资料传给 她。申嘉彤也由此成为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一。申嘉彤还希望以香坊戏为题,写 一篇探究山西民间音乐发展和传承的论文。 【点评】什么是时髦?如何追求时髦?追求什么样的时髦?申嘉彤说,“我要做个 不一样的90 后”。因为从小就热爱音乐,始终秉持传承民间
28、音乐的情怀,学习并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成了她的“时髦”,让人由衷感佩与赞叹。文化传承要“说”,更要“做”。 无论是“传”还是“承”,都是动词而不是名词。“非遗”保护,相较于理念上的重视,身体 力行的实践更重要。像申嘉彤那样,在别人忙着过节时,她能带着笔和本,想方设法 地采访民间艺人,这种言行合一的精神就是文化传承的最好姿态。只有在理念的基础 上,往实践的方向更进一步,时间才会给我们留一扇门。传承,正是一场与时间的较 量。要“传”得下来,就得为那些即将消散的艺术争取时间。为何在文化保护中,我们 会用到“抢救”一词?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看起来或许有些过时的文化艺术,在将来 的某个时间,会不会再次
29、被激活,产生影响民族、影响人类的新价值。只有尽力保存, 向未来争取时间,才有新的可能。即使不能活态留存,能多留存相关的文字与音像资 料,也就多一分可能。毕竟,我们对于“失传”的喟叹已经太多了。要“承”得起来,就得 为那些尚在生活中的文化艺术注入时间元素。科班出身的申嘉彤说,她在学校做了尝 试,把民间音乐的一段旋律一段唱腔引入流行音乐,同学们的反响很不错。这种尝试 庶几近之。传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脉络。在时间上,与未来最 接近的总归是当代。“承”的过程,不必也不能回避当代、回避新、回避变。我们期待, 在文化传承与时间的较量中,有更多像申嘉彤这样的青年加入。惟其如此,时间才能 为
30、我们开拓更宽阔的路。 02 定力是寻找意义的人生修炼定力是寻找意义的人生修炼肖家鑫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山东师范大学“90 后”古籍修复师夏天妮 【事件】 一页页纸张在慢慢地复原,“病书”焕然一新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特藏 研究部,“90 后”姑娘夏天妮,有一份看似枯燥却又不平凡的职业。修书是一项繁琐细 致的工作,十分考验人的定力和耐心,就像做外科手术,无论是工具、手法、责任心, 还是认真、细心的程度都极为相似。从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毕业后,夏天妮选择了这 份工作,因为“静下心来干活是一种享受,修书时每一步下去都很是期待,能从中看到 历史印记,前人的手法和技艺”。 【点评】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和生
31、活,折射着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每一本书都是一 个小生命。”以双手修复书籍,在翻动纸张、触摸文字中感受文化的生命力量,这位“90 后”女孩令人心生敬意。让古籍复活,让文化延续,从来不是说一说那样简单。以一本 破损图书为例,若想重归完整,至少要经过“揭、拆、压、包、订”等过程,才有可能 让磨损的书页补齐、让老化的页面牢固、让虫蛀的漏洞复原。这是技术活,没有耐心、 热情,没有定力、敬畏,是无法完成的。可以说,图书修复是工作,清苦寂寞;也是 技艺,充满挑战;更是文化,需要传承。文化有温度,但修复之术要“坐冷板凳”,只 有具备强大的定力才能让文化持续保温、保鲜。对文化生命而言,定力就是用精湛技 法和无比
32、耐力,化腐朽为神奇;对个人生命而言,定力就是一场人生路上的考试,坐 得住便赢,坐不住会输。修书,与其说是面对无声的铅与纸,不如说是对话有情的人 与事。保持这样一份人生定力,就是寻找意义的一次修炼。如果从故宫博物院文物修 复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我们读懂了何为工匠精神、何为格物致知;那么 从“90 后”夏天妮身上,我们还能读懂青年一代的潜心与接续。相较于很多人的“头脑发 热”,对比不少人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份苦乐自知却愿“长相厮守”的选择,尤为 可贵。这样的文化如同黏合剂,粘住的是层层纸张,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续。每一种 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 俱进、勇于创新。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都需要站稳脚跟的定力,从每一本书开始、 从每一个人开始、从每一天开始,才能构筑起强大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