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三制)2021新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打包)
- 1.认识光 教案.doc--点击预览
- 10.热对流 教案.doc--点击预览
- 11.热辐射 教案.doc--点击预览
- 12.地球引力 教案.doc--点击预览
- 13.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案.doc--点击预览
- 14.地震 教案.doc--点击预览
- 15.火山 教案.doc--点击预览
- 16.地表的变化 教案.doc--点击预览
- 17.材料的导热性 教案.doc--点击预览
- 18.材料的漂浮能力 教案.doc--点击预览
- 19.陶瓷 教案.doc--点击预览
- 2.光的反射 教案.doc--点击预览
- 20.保温 教案.doc--点击预览
- 21.生物的启示 教案.doc--点击预览
- 22.印刷术 教案.doc--点击预览
- 23.走进虚拟世界 教案.doc--点击预览
- 3.潜望镜的秘密 教案.doc--点击预览
- 4.彩虹的秘密 教案.doc--点击预览
- 5.雾和云 教案.doc--点击预览
- 6.露和霜 教案.doc--点击预览
- 7.雨和雪 教案.doc--点击预览
- 8.小水滴的旅行 教案.doc--点击预览
- 9.热传导 教案.doc--点击预览
- 教学时间安排.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课题:认识光课题:认识光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课时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认识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光源,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 证的过程,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光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观察生活现象入手认识光源,再研究光 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最后回归生活,研究光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认识光源,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假设性解释,并能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3、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手电筒、记录单、激光笔、纸屏、带孔的纸板、 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预设二次修改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美丽的城市夜景图片导入新课。引 导学生感受光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 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光。 板书课题:1.认识光。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PPT 4 出示生活中有哪些能发光的物体? 1.教师提出问题: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想一 想,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呢? 2.PPT 5 出示日光、萤火虫光及灯光图片。认识 这些物体可以自己发光。 3.PPT 9 出示月光图片。学生交流月亮能否自己 学生谈感受。 学生交流。 发光。 4.师生总结光源的概念。 PPT 10 出示 我们看到的光,有的是物体自身发 出的,如太阳光、灯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 的不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月光。 活动二:PPT 13 出示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1.PPT 14 出示阳光穿过丛林的光束及夜晚直升 机射出的光束图片,引导学生猜想光在空气中是怎 样传播的。 2.师生总结: 这些现象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 播。 3.PPT 15 出示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活动场景 图片:用激光灯沿着桌面照射、用直纸筒和弯曲的 纸筒分别观察蜡烛发出的光及用手电筒、纸屏、三 个带孔的纸板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实 验提示:不要用激光笔照射别人的眼睛。引导学生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4.开展实验。 5.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PPT 17 出示光照射在桌面上、纸筒中及通过纸 板的小孔时的传播路线示意图。 6.师生总结。 PPT 18 出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活动三:PPT 20 出示利用光可以做什么? 1.PPT 21 出示灯光照明、激光切割金属、浴霸 及太阳能发电图片。 2.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光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PPT 23 出示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 学生交流讨论, 做出假设。 学生活动,教师 巡视指导 光具有能量。 三、拓展活动了解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并试着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 1.了解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PPT 24 出示墨子图片及小孔成像实验。 2.我们也来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把! PPT 25 出示用蜡烛、有孔的纸板和纸屏做小孔 成像实验。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课堂检测: 教后反思:教后反思: 课题:热对流课题:热对流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课时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借助煮稀饭、烧水的生活经验,通过研究木屑在水中的游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建 立对流的概念,并由水的对流推想到空气的对流,学会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 常见现象。 本节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提出要探究的内容:“烧水时水温 会上升,一段时间后水会被烧开。水是怎样变热的?”引导学生观察烧水这个常见的生活现 象。学生即使没烧过开水,也见过烧开水,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提示没有 烧过开水的同学,课前去观察、思考烧开水时水变热的过程,为课上探究做好准备。教科 书还呈现了材料包提示学生准备木屑等,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 动过程。活动一: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提示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借助木屑在水中的运动轨 迹,推想水变热的过程,从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通过“提出问题一-设计实验一实 验探究-分析现象-提炼结论”等系列探究活动,借助木屑在水中运动的轨迹,发现热在水中 的传递路径,认识热对流的特征。活动二:暖气片是怎样使整个房间变热的?让学生根据暖气 片的安装,分析暖气片的热在房间中是怎样传递的,也就是热在房间是怎样对流的。第三 部分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所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知道液体、空气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认识热对流传递热的特点。 2、能基于所学知识,从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知识, 通过观察水受热流动的现象,获取信息,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能大胆 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并完成探究。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 的现象和问题。 3、在进行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从 暖气片的安装与发展,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火柴、小铁盘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预设二次修改 一、创设情境 一、谈话导入新课 1.PPT 1 出示出示课件,水变热了 师: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PPT 2 出示师: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 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 PPT3 出示师:事实胜于雄辩,到底会发生怎样的 现象呢? (播放视频) 师引导学生发现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 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 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2. PPT 4 出示活动准备 二、学习新知 PPT 5 出示活动一: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做出 猜想假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稍停) 这可能与什 么有关呢? 师:要想揭开这个秘密,我们应该怎么办? PPT 6 出示活动二: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制定实验方案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 (稍停) 让我们先来 认识一下桌子上有哪些实验器材? (师提供的实验 器材: 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师: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 可以吗? 那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 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师:看来,大家都想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 变化,这个办法很好。但你们想过没有,水是没有 颜色、透明的液体,要想直接观察水受热后是否上 升,现象会不会很明显呢? 学生猜测。 学生提出问题:应 在水的下方进行 加热,水才能变 热? 学生猜测。 生回答:做实验。 生熟悉材料。 学生在小组内交 流,并汇报研究 方案。 生回答:不明显。 师: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该怎么办呢? 生回答: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 借助物体来观 察。 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呢? 这个办法好不好? 为了同学们实验方便,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 木屑。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师:都拿到实验用品了?你们认为在实验过程中应该 注意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PPT 7 出示温馨小提示: 1.注意安全:加热后的三脚架太热,不要用手直接 触摸。 2.规范使用酒精灯。 3.小组合作研究。 4.注意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5.将实验过程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分享给全班 同学。 6.做完实验后,要整理收拾好实验器材。 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拔, 引导学生总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 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 停的循环运动。 师:为什么加热之后就出现了水中物体上升以后下 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循环运动的现象 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生举例:大米、粉 笔末等。 生回答实验过程 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 动。 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 师:非常正确。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就形成了水 的相对流动,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请看大屏幕。 PPT 8 出示课件展示。 (旁白: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 冷的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 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 的方式称为对流。)板书:对流 PPT 9 出示师: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 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 变-变热了。(板书课题) 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 以什么方式传递的? 师: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 的方式传递的,观看视频,思考问题:除了液体主 要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热的,还有哪些物体主要以对 流的方式传递热的?视频中是在物体的什么位置进 行加热的?视频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同学们能解 决吗? PPT 10 出示活动三:暖气片是怎样使整个房间变 热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冬天我们主要以什么方式取暖 的?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能推想出:暖气是怎样使房 间变暖的? PPT 11 出示教师小结:靠近暖气片的空气先热, 上升, 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又受 热上升,这样,整个屋子的空气在不断的流动过程 中逐渐变暖。原来热在气体中也是以对流的方式传 递的。 生汇报热水上升, 冷水下降。 生回答:对流! 学生交流。 PPT 12 出示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热在液 体和气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加热容器底部 时,底部受热的水会上升,周围及上面较冷的水会 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而.水和热水相对 流动,这样就使水产生了对流。 我们还知道了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对流是它传热 的主要方式。造成对流的原因是气体受热后密度变 小,质量变轻而上升,周围较冷的气体密度大而下 降。这样就形成了气体上升、下降的相互流动。 三、拓展活动 PPT 13 出示 PPT 14 出示找一找生活中的热对 流现象。 1.怎样让稀饭热得更快? 2.怎样让炉火更旺? 3.冷冻食品时应该把冰块放在食品的哪个位置?为 什么? 将你的研究结果,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学生交流收获。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课堂检测: 教后反思:教后反思: 课题:热辐射课题:热辐射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课时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以“太阳的热传递”为切入点,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猜想和验证、表达 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使学生能利用科学道理解释 身边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本节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冬天洗澡时,打开浴霸很快就会感到热。 这是为什么?”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问题意识,激发研究兴趣。材料包提示 了准备黑纸、白纸、易拉罐等物品,材料简单易得,目的是为探究实验做相应的准备。第 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太阳的热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的?让学生通过示 意图,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太阳的光和热传递到地球表面的方式。利用“小太 阳电暖气体验热传递的感受,体会热辐射的传热特征。活动二: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 热的能力相同吗?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结合思维导航”的提示,选择对比材料要注意白(浅) 色、黑(深)色的对比。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使学生 知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在探究的基础上,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归纳实 验结论: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热辐射的能力不一样。一般来说,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辐 射热的能力强。活动三:了解热辐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引领学生了解生活中利用热辐射的科 技产品,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找一找自己家中有哪些不同的热 传递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家中的热传递方式,认识到发生热传递时,并不是某一种热传 递形式的单独存在,往往是三种方式同时存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知道一天的气温是会变化的,能根据生活经验,大胆地猜测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 气温的时间段。 2、 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连续记录一天中的气温变化。科学概念目标: 3、 1.知道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传递地球上来。 4、 2.知道热辐射是- -种热传递的方式。 5、 3.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6、 科学探究目标: 7、 1.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 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8、 科学态度目标: 9、 1.能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10、2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 的观点。 11、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2、1.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 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13、教学重点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14、教学难点根据假设做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15、器材准备 16、教师准备:温度计、凡士林、火柴、教学课件等。 17、学生准备: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色纸、空易拉罐、墨汁等。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记录表,温度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预设二次修改 一、谈话导入新课 PPT 1 出示谈话:夏季,站在阳光下,人会感到 很晒,热得很厉害。热是从哪儿来的?是通过哪种 方式传递过来的? PPT 2 出示太阳的热到底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来 的,有没有其他热传递的方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 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PPT3 出示1.通过分析“太阳的热传递到地球的 过程”认识什么是热辐射。 (1)讨论: 太阳是一个巨大热气球,它距离地球 15000 万千 米,而地球周围的空气只有 2000- -3000 千米, 地球与太阳之间很大一段距离是没有空气的,这里 几乎没有任何物质,那么太阳的热向地球传递时具 备热传导和热对流条件吗? 估计学生大多都 知道地面的热来 自于太阳的光和 热,而传递的方 式,学生很可能 会从热传导、热 对流中寻找答案。 希望学生找出在 地球大气层内具 备热对流的条件, 而大气层以外的 空间不具备热传 热传导时,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热对流时,热 可以在空气或液体这些物体的相对流动中传递。那 么太阳的热是怎样地传递过来呢? 太阳的热不依靠任何物体,又如何传递呢? (出示幻灯片 3、4。) 看一看这两幅画面,对你有什么启示? PPT4 出示 (2)讲解: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知道, 太阳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它的热, 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热辐射” 。(板书:热辐射) 2.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的 辐射热多。 (1)谈话: 太阳的热不停地向地球辐射着,那地球上任何物 体吸收的辐射热多少一样吗?(出示幻灯片 5 画面) 夏季,在阳光下,人们会感觉穿深色衣服比穿浅 颜色衣服热,这是怎么回事? PPT5 出示 (2)讨论: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想是否正 确? PPT6 出示 PPT7 出示 (在讨论时,教师可根据 学生的发言情况灵活地做如下提示:为了比较出深 色物体和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是否相同,可以用对 比实验的方法一深色和浅色物体的吸热对比。) PPT8 出示讨论时可以分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相结 合。通过讨论,希望学生设计出多种形式的对比实 验来,比如:用温度计测量深色、浅颜色铁筒的水 温; 比较在深色、浅色铁片(或玻璃片)下冰融化的 快慢;比较深色、浅色烧瓶内空气受热膨胀的程度; 用同样厚的深色、浅色纸(或塑料、布)各做一个手 套,分别戴在左右手上,站在阳光下,比较手的感 觉有什么不同。 (3)分组实验(尽可能按学生设计的方法进行)。 导、对流的条件。 希望答出太阳的 热可以不依靠任 何物体传递。 希望学生得出深 色物体比浅色物 体吸收辐射热多 的推想 (4)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6)小结: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 吸收的辐射热多。 PPT10 出示3.指导学生认识热辐射的应用 (1)讲解:除了太阳的热能以辐射的方式传递过来, 其它许多物体也能以同样的方式传递热(出示幻灯 片 6)。 (2)提问:人在火炉上烤手,手心、手背受热是否 相同?为什么?(可以让学生用手感觉-下蜡烛或酒精 灯火焰的辐射热。) (3)人们利用炉子辐射的热还能干什么?(出示幻灯 片一火炉烤衣服) (4)还有什么地方应用了热辐射? PPT12 出示三、巩固应用 1.教师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太阳的热 传递方式知道了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向周围直接 “发射,这叫热辐射;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了深色物 体比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了解了热辐射在生 产、生活、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 2.解释问题. (1)你知道冬天雪后人们用什么办法让雪尽快融化 吗? (2)冰棍箱为什么总涂成白色的,而且里边大多用 白色被子盖上? (四)布置作业 观察:在周围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辐 射?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课题:地球引力课题:地球引力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课时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思考物体落地的原因,接下来让学生经历猜想 实验探究推理结论的过程, 认识地球引力,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地球引 力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思考“熟透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潺潺溪 水为什么会流向低处”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磁 铁、剪刀等材料,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根据生活 中物体落地的图片及抛物落地的体验活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物体落地的现象,引导 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都最终会落向地面。接下来,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 猜想,再通过探究实验验证猜想,推理得出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力,这种 力就是地球引力。最后通过交流探讨,认识地球引力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拓 展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是怎样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的,引发学生继续探 究宇宙的兴趣。 本课学习内容看似抽象,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观察生活现象和活动体 验入手,认识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物体落地现象;然后通过实验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推理得 出地球存在引力作用:最后回归生活,认识地球引力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 “科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认识地球引力,知道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 2、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进行猜想、根据实验材料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能够利用实 验的方法探究推理物体落地原因,并能用科学语言表述现象与结论。 3、 乐于合作与交流,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充满兴趣。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了解科学 技术可以克服地球引力。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磁铁、剪刀、记录单。毽子、球、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预设二次修改 一、引入课题 1.PPT3 出示教师准备纸飞机、球、毽子,找 3 个学生到黑板前玩一玩。 2.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放飞纸飞机、踢毽子、 拋球,最终纸飞机、球、毽子都落向哪里?引导学 生交流。 3.PPT 4 出示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落地的 现象?出示落叶飘落、运动员跳高、瀑布飞泻、苹 果落地图片,引导学生交流。 4.PPT5 出示学生猜测原因:这些物体最后也都落 向地面,这是为什么呢? 5.教师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物体下落的 原因。 二、活动过程 PPT 6 出示活动一: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交流生 活中物体下落的现象? 1.从正面交流:刚才我们已经交流了生活中物体下 落的现象,并猜测了原因。 2.PPT 7.8 出示下面我们从反面交流:生活中哪 些物体可以不下落及原因。教师相机出示“风筝、 飞机、孔明灯、热气球、火箭”等图片,提出问题: 这些物体是借助什么升空的?假如没有这种力量会 怎样? 2.PPT 9 出示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 发现在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来自地球的吸引力, 若想克服这种引力,就得需要强大的外力来帮忙。 3.过渡:地球引力就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对地 球上的物体施加引力,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验证它 的存在。 PPT 10 出示活动二:探究物体落地的原因。 1.PPT 11 出示实验探究“移走磁铁,曲别针如 何运动” ,验证地球引力的存在。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磁铁、曲别针、细线、透明 胶带,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设计一个“移走磁铁, 曲别针如何运动”的实验。 (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3) PPT 12 出示实验记录单,小组交流实验方 案,师生总结实验方法: a.将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地面上,另-端栓 曲别针。 b.用磁铁慢慢接近曲别针,带动曲别针竖立并悬空 于地面之上。 c.提出猜想:如果移走磁铁,曲 别针向哪个方向移 动? d.移走磁铁,观察曲别针向哪个方向移动。 (4)师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 a.线的一端要用透明胶布牢牢固定在地面。 b.磁铁吸引曲别针后要让曲别针悬浮于空中。 (5)学生实验,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 PPT 13 出示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曲别 针向下运动,落向地面。说明地球具有像磁铁-样 的吸引力,可以吸引物体落向地面。 2.PPT 14 出示实验探究剪断细线,曲别针如何 运动” 。 (1)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新增实验材 料剪刀,提出实验要求:设计“剪 断细线,曲别针 如何运动”的实验。 (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3) PPT 15 出示实验记录单,小组交流实验方 案,师生总结实验方法: a.将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栓 曲别针。 b.用磁铁慢慢接近曲别针,带动曲别针竖立并悬空 于地面之上。 c.猜想:如果剪掉细线,曲别针向哪个方向运动? d.剪掉细线,观察曲别针的运动方向。 (4)师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 a.线的一-端要用透明胶布牢牢固定在地面。 b.磁铁吸引曲别针悬浮于空中,磁铁要与曲别针相 隔一定的距离。 c.使用剪刀注意安全。 (5)学生实验,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6) PPT 16 出示小组汇报实验发现:磁铁向上运 动,被磁铁吸住。得出结论:磁铁隔空也能吸住曲 别针,不会落向其他方向。 (7) PPT 17 出示根据两次实验探究,推理得出 实验结论:像磁铁隔空能吸住曲别针一样,地球不 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力。 3.PPT 18 出示出示“地球引力”的概念,让学 生明确。 4.PPT 19 出示出示资料卡,认识“上、下概念。 (1)课件出示资料卡:地球像一个大圆球,由于地球 引力的作用,居住在地球上各个方向的人都不会感 到自己头朝下。 (2)科学描述上与下的方位概念:人们把站立时头顶 的方向叫上,把脚底的方向叫下。 PPT 20 出示活动三:了解地球引力对我们的生活 有什么影响? 1.PPT 21 出示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地球引力对 人类生活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 哪些不便? 2.学生交流。 3.PPT 22 出示地球引力对人类生活又有哪些有 利的一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4.PPT 23 出示视频:假如失去地球引力的后果。 5.师生总结:地球引力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假如 没有地球引力,世界将陷入混乱,人类也无法生存。 三、拓展活动展示知识链接资料,布置作业, 继续激发学生对太空研究的兴趣。 1.PPT 24 出示介绍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最早发 现了地球引力,播放地球引力是如何被发现的视频。 2.PPT 25 出示视频播放地球引力如何产生的相 关知识。 3.PPT 26 出示布置拓展性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人类是怎样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 空的相关资料。 (2)周末观看“太空课堂”相关视频。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课堂检测: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课题:课题: 地球内部有什么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对地球内部进行猜测;会查阅书 刊及其他信息源。愿意合作交流,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 行评议,并他人交换意见;能制作简易的地球构造的模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大胆想象,探索地球 内部的结构特点。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地球内部有什么,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和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和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特点感性认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地球内部结构、特点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熟鸡蛋、荔枝 (或其他带皮有核水果)科学记录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预设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对于地球的认识了解以及相关 知识,提出问题:“地球内部有什么?” ,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猜测地球内部结构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教师参与学生的 小组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课前搜集的 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结合资料对地球内部结 构进行大胆猜测。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丰 富学生的认识,指导学生不仅要谈对地球内部情况 的猜测,还要说出依据。 1、学生与教师谈 话交流,讨论教 师提出问题,激 发学习兴趣。 2、 (1)学生在教 师指导下猜测地 球内部结构。学 生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搜集资料, 观看学习教师适 时出示的相关图 片资料,地球内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内 部的方法以及历程。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活动,交流分析小组课 前搜集整理的资料,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活 动,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教师适时出示 一些图片资料进行补充,以丰富学生的认识,满足 学生的求知欲。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剖观察熟鸡蛋和荔 枝之类的水果,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提示 学生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观察发现相同点,提醒 学生注意解剖学习活动中安全操作。教师适时出示 地球构造图片,引导学生将地球内部结构图与解剖 观察的熟鸡蛋、荔枝之类的水果相比较,引导学生 结合自身已有知识予以交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讲解,出示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 生交流讨论认识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学习活 动。 教师展示已制作好的地球结构模型,激发学生制作 学习活动热情,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制作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交流并相互交流评价。 三、拓展延伸: 部大胆有依据的 猜测。 (2)学生小组交 流讨论了解人们 认识地球内部的 方法以及历程。 交流分析小组课 前搜集整理的资 料,观察教师出 示的图片资料。 (3)学生小组合 作学习,解剖观 察熟鸡蛋和荔枝, 仔细观察并做好 记录,观察发现 相同点,并与教 师出示的地球构 造图片相比较, 学生在教师引导 下结合自身已有 知识予以交流, 学习教师出示的 相关资料,丰富 自身学生的认识, 认识地壳、地幔、 地核的特点。 (4)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进行小组 制作地球结构模 型学习活动。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问题:“地球内部运动会对我们 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激发学生兴趣,提示学生课 下查阅资料,拓展认识,为后面研究火山、地震形 成原因做好铺垫,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3、拓展延伸课后 学习,为接下来 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课堂检测: 教后反思:教后反思: 课题:课题: 地震地震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课时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 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2.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器材做地震模型实验,分析认识地震现象及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学生利用简单模拟实验和搜集的资料探究认识地震成因。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毛巾、木棒、竹片;有关地震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预设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地震的资料, 充分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产生探究 问题,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分析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 教师进一步出示有关地震图片等资料,充分交流讨 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感兴趣的探究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进行探究学习活动:研究地震 的成因。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发言交流讨论,结合课前搜集的 资料,大胆猜想地震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 师出示竹片、毛巾等材料。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材料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交流讨论,了 解他人观点使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不断完善。 1、学生与教师充 分交流讨论课前 搜集整理的有关 地震的资料产生 探究问题。 2、 (1)学生与教 师充分交流分析 有关地震的资料。 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充分发 言交流讨论,结 合课前搜集的资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 模拟实验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 习。并适时下发相关资料卡,提示学生认真观察, 注意安全并做好相应记录。 教师引导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已有知识,形成 自己对地震成因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分析整理模拟实验结 果,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并做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 能从他人发现中补充完善自己的对地震的认识。 教师小结归纳,进一步出示相关课件资料,指导学 生学习认识。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科学避震常识。 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地震来了,我们应该怎 么办?” ,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出示课 件资料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正确的避震常识和自我 保护的方法。 *(视课堂教学时间情况灵活实施)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避震逃生演练。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空间、条件和材料下,学 会科学正确避震自我保护的方法、知识。重点指导 学生保护头部、蹲在桌子旁、蹲在墙角。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避震自我保护活动,在充足时间 下,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避震方法。在活动中及 时总结、评价,对学生灵活、积极互助、科学创造 性的表现点评和鼓励。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出示有关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方面的 图片资料与学生充分交流,使学生学会科学正确认 识地震给人类生活的关系和影响。激发进一步研究 学习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料,大胆猜想地 震形成的原因。 并利用竹片、毛 巾等材料,设计 模拟实验验证自 己的观点。 学生交流讨论, 了解他人观点使 自己小组的实验 设计不断完善。 学生按照自己小 组的实验设计方 案,进行模拟实 验,形成自己对 地震成因的认识。 (2)学生与教师 充分交流讨论避 震常识和自我保 护的方法,在此 基础上,学习相 关课件资料,学 习正确科学的避 震常识和自我保 护的方法。 (3) 避震演练。 3、学生学习教师 出示有关地震给 人类带来的危害 方面的图片资料, 进行充分交流, 学会科学正确认 识地震给人类生 活的关系和影响。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课题:课题: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课时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模型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 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2.在探究学习中,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 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会给人类造成负面的影响。 3.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现象;知道火山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器材做火山模型实验,分析认识火山现象及火山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学生利用简单模拟实验和搜集的资料探究认识火山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制作火山的实验材料如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纸浆、 石膏粉、水、水槽、小玻璃瓶、易拉罐、线绳、红墨水、冷水、热水、重铬酸铵、火柴、小木棍等; 火山模型;火山的图片、文字、视频等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预设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火山的资 料,充分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产生 探究问题,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学习认识火山的成因。 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设计动手制作火山模 型。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充分思考,积极交流讨论制 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的方法,适时出示工具和一些 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的设计方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利用这些材料完善自 己小组的实验设计。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利 1、学生与教师充 分交流讨论课前 搜集整理的有关 火山的资料 2、 (1)学生在 教交流讨论制作 火山喷发模拟实 验的方法,并合 理利用工具和一 些利用简单材料 设计制作火山喷 发模拟实验设计。 学生小组合作学 用现有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学习活动。提示学生在 小组学习中,加强合作交流,互相帮助,动手操作 要有目的,不随意。在模拟喷发时要注意安全。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分析思考,结合课前 搜集的资料解释现实中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教师 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客观分析从他人的观点,并不 断完善补充自己的认知。 2.教师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火山与人类生活 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资料 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火山与人 类的关系是既会给人带来严重灾难的不利方面影响, 又有有利的方面。如:海洋中的石油形成、金刚石 的形成、美丽的景观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出示有关火山美丽景观的图片,激发学 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提出拓展学习活动主题: “进一步调查火山资料” ,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习,进行模拟实 验学习活动。学 生分析思考,解 释火山喷发的形 成原因。 (2)学生从正反 两方面认识火山 与人类生活的关 系。 3、学生学习观看 教师出示有关火 山美丽景观的图 片,激发对大自 然的热爱,了解 并积极进行拓展 学习活动主题。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课堂检测: 教后反思:教后反思: 课题:课题: 地表的变化地表的变化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并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 的解释。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愿意交流,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 赏他人的研究成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进而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学生认识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的学习活动。学生对认识了解 地球表面的变化的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相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