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作文时评素材:规范发展、偏航事件、破除形式、莫在炒作、警惕陷阱.doc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1750299 上传时间:2021-09-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作文时评素材:规范发展、偏航事件、破除形式、莫在炒作、警惕陷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作文时评素材:规范发展、偏航事件、破除形式、莫在炒作、警惕陷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作文时评素材:规范发展、偏航事件、破除形式、莫在炒作、警惕陷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作文时评素材:规范发展、偏航事件、破除形式、莫在炒作、警惕陷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作文时评素材:规范发展、偏航事件、破除形式、莫在炒作、警惕陷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 届高考作文时评素材:规范发展、偏航事件、破除形式、莫在炒 作、警惕陷阱 01 多方设法 规范发展是校外培训行业的必答题 丁雅诵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6 月 24 日第 05 版) 一段时间以来,校外培训机构的种种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培训乱象,可以说是 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 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 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争先恐后。 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 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一席话,发人深省。如何治理校外培训问题,引导其规

2、范化发展, 是一张必须答好的考卷。 今年 5 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 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 构规范管理提供了重要遵循。目前,围绕做好治理校外培训工作,许多地方陆续出台相关办 法和监管措施,并开展市场整顿行动。前不久,市场监管部门对 15 家校外培训机构分别予 以顶格罚款,共计 3650 万元。校外培训市场的监管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近日, 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 这一机构增设体现了对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关怀, 对于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成立,有利于制定专项

3、管 理政策、实行过程性监管、综合推进治理措施,有利于将各方监管力量拧成一股绳,充分体 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工作的高度重视,传递出解决校外培 训机构监管难的决心,为治理校外培训综合施策提供了有效抓手。 校外培训机构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对于满足中小学生选择性学习需 求、培育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但如果失范失序,就会加剧学生与家 长负担,破坏教育公平,形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增 设专门监管机构,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改革;还是相关部门重拳出击,加大校外培训行业整改 力度,都是为了让校外培训回归正轨,从而实现教育生

4、态的良性发展。因而,校外培训机构 做好合规转型,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只有回归到其本身的功能定位,校外培训才能行稳 致远。 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赖于培训市场的整顿、监管力度的加强,也需要全面提高学 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更需要继续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从课堂教学、 作业布置、考试频次等方面着手,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 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改变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指标,淡化分数名次,关注学生的 全面成长;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标本兼治,才能真正把学生的负 担减下来。 校外培训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以治

5、标降虚火,以治本 促育人,相信以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为契机,在种种治理举措下,教育培训行业定会更 加规范有序。 完善课后服务 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性 作者:朱昌俊光明日报( 2021 年 06 月 24 日 02 版) 课后服务要来了。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遴选确定首批 23 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 案例单位,并梳理汇总了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通知明确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 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通知指出,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一项“顺民意、 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教育服 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重要举措。 早在 201

6、7 年,教育部就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利用其管理、 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作为,主动担责。近几年,课后服务在一些地方已经 先行落地,这次教育部确定的 23 个典型案例单位,就是前期试点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教 育部要求切实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确保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 学生全覆盖,这应该说是有的放矢,进一步满足社会对解决“三点半难题”的强烈需求。 长期以来,由于孩子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的衔接不畅,孩子接送及放学后的照料与 教育辅导,成了一个突出的教育难题。不少家庭只能寄望于隔代看护或者把孩子送入课后晚 托班,这增加了家庭负担和教育成本不说

7、,也在客观上强化了社会对于课后补习、培训的依 赖。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明确提出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 后半小时,有望带来多方面的社会增益。 要求学校承担起解决“三点半难题”的责任,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确实具有管理、人员、 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是一个综合成本最低的方案;另一方面,学校 在教育体系中,本就应该承担起主体性作用,课后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学校教育主体性 角色的一种回归和强化。 应该看到,课后服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校多“照顾”孩子几个小时,而在本质上指向 的是一种教育综合服务的延伸。比如,这次教育部就明确,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包括指导 学生认

8、真完成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辅导,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兴趣小组以及社团活动等。这既与当前针对校外培训的降 温行动构成了一种“校内”联动,也与减少家庭作业,为孩子和家长“双减负”形成了一种 内在的自洽。同时,它还有助于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创造更大的空间。 当然,课后服务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等教育责任的重新分配,必须要处理好各方关系。 比如,对于有人担心这会不会造成学校和教师压力过大的问题,教育部已明确提出,要完善 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同时建立健 全以学校教师为主、校外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的课后服务

9、师资队伍,完善参与教师和人员 补助政策。只有加快这类配套支持体系的建设,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学校和教师的顾虑。此外, 在具体落实中也要避免将课后服务机械地执行为“补课”,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总之, 推广课后服务,一定要坚持实现教育质量提高、社会教育负担减轻“双赢”的原则。 破解“3 点半难题”还是要靠学校做好课后服务 来源:南方都市报2021 年 06 月 24 日 汪昌莲 教育部 6 月 22 日遴选公布了首批 23 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 同时下发通知 要求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 时,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事实上,早在 2

10、017 年 2 月,教育部即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 见,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 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学生家长自愿原则,普遍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继而, 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以政府统筹规划、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支 持学校利用场所、师资和设备优势,为中小学生组织普惠性的课后服务。 实践表明,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一项“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是提高教 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重 要举措。基于此,2017 年 9 月,全国建立了 34 个

11、“课后服务示范点”,让中小学生享受 到免费的课后服务,可以说是破解“3 点半难题”的一剂良方,更是公共服务的一个样本。 特别是,教育部此次遴选公布了首批 23 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同时要求推动 课后服务全覆盖,学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不早于下班后半小时。 不可否认,所谓的“三点半难题”,归根结底,还是部分地方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导 致学校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落实义务教育法,不仅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责任,地方政府也有义 不容辞的责任。具体到课后服务,过去有的学校“收费”也好,有的教师“有偿”也罢,或 是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提供课后服务,将学生推向社会托管机构,均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对义 务教育投

12、入的不足。建立“课后服务示范点”,评选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实行课后服务 全覆盖,服务费用由政府买单,倡导广大教师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让中小学生免费享受课 后服务,能有效推动地方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换言之,课后服务“定时间”,更需“定标准”。首先,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同时,在保证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 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的基础上,学校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可以提供 延时托管服务,切实解决好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特别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课后服 务内容,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辅导,指导学有余

13、力的学生拓 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兴趣小组以及社团活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水平。 02 偏航事件 杭州网约车跳车事件:一次沟通的偏航 张丰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 年 06 月 23 日08 版) 杭州富阳不久前发生一起网约车乘客跳车事件, 女乘客发现司机两次没有按照导航行驶, 就选择了跳车“逃生”,此事一度让网约车平台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警方最终公布了调查结果。 司机第一次偏离导航, 根据乘客要求掉头重新按照导航行驶; 第二次偏离,是作为本地人的他知道那里新开了一条更近的路,而导航系统还没有更新。警 方并没有发现有“搭讪”和其他违规行为。 最终,网约车公司还是承担了

14、责任,对司机进行了处罚,他的违规,就在于没有按照导 航要求行驶。这个处理当然是合理的,也有利于网约车规范出行。但是,在网上也有一些不 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事件发生在下午 4 点,并不是风险更高的夜晚,而且乘客坐在后排, 可以通过手机一键报警,没必要冒险跳车。 这种指责并不可取,一个女孩子面对陌生环境的紧张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此事确实 也反映出某种现实的荒谬性。在我看来,最让人遗憾的一点,是乘客完全可以通过交流来确 认“路线偏离”有没有危险,可以从司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他是否心存不良,但是她唯一依 靠的就是导航。 网约车公司都不鼓励司机和乘客“搭讪”。几年前某网约车平台刚推出这项制度的时候, 我

15、曾参与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和乘客说话”竟然是司机的扣分项。如今标准的操作,是你 上车时,司机喊出你电话号码的后 4 位,确认你的乘客身份,然后整个行程都是沉默的,一 切归系统掌握。 这有利于公司系统在后台监管, 现在车内行为全部录音, 发生纠纷也可以第一时间取证, 对那些“不良司机”是一个很大的约束,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那些耸人听闻的小概率突发事件。 但是,我们可能也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陌生人之间的对话”。 如何与陌生人相处,是城市生活最核心的素质。传统出租车有一些被诟病的地方,比如 车内环境糟糕,有些司机抽烟、话痨,开车也很野,但是他们也有一个优点:每个人都是一 部“本地生

16、活”的活词典。你到一个地方旅游,从机场到市区一段路,从出租车司机那里获 得的信息,要远超过网络搜索得来的那些攻略。 就以路线而论,在市区行驶,有的导航系统会推荐三条路线,上面都标注着每一条路线 需要的时间。但是,在老司机的心中,可能还有好几条路线,他们会通过使用小巷来避开拥 堵的路口,也会知道哪一条路正在修路。不止一次,我发现传统出租车司机选择的路线比导 航系统上那三条都快。 如果我们把乘车不仅仅理解为“从 A 到 B”,而是理解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理解为你 需要花掉的几十分钟时间,那么,和司机聊一下天,要远比沉默着听导航语音播报更有意思, 收益也很大。我现在选择传统出租车的次数比以前更多了,

17、那些司机对生活的抱怨,对“城 市历史”的阐发,向我展示了一个立体的世界。 那位杭州女乘客的遭遇,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是一个交通问题,而是一个信任问题,也 是一个“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如果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与沟通失效,我们都变成手机 尾号后四位所代表的一个“物体”,对外部世界感到恐惧也失去好奇心,那么,我们在整体 上就已经“偏航”了。 不让网约车“偏航”,就得对平台勒紧缰绳 来源:南方都市报2021 年 06 月 22 日 社论 杭州“网约车跳车”事件终于有了官方说法,据杭州富阳当地联合调查组通报,确认涉 事司机“两次未按导航行驶,让女乘客产生恐慌心理”,但警方亦未发现司机涉嫌刑事犯罪 或有违

18、反治安管理行为,交通部门将依法依规对网约车平台及司机做出处理。 一场网约车导航引发的纠纷,在官方调查结论出来后才算是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 在此之前,涉事平台对本身并不复杂且有全程录音存证的纠纷,却疑似刻意模糊了“两次未 按导航行驶”这一导致乘客跳车的前情,仅就直接引发乘客跳车的一次绕道做了细节说明。 在此之前,涉事平台还有工作人员甚至将跳车事件的发生归咎于乘客的精神问题(直到当地 联合调查的通报后,涉事平台才二次发表声明,就其工作人员在后续沟通过程中的不当言论 进行道歉)。 因为一次绕道就在没有“激烈争执”的情况下选择跳车,似乎确实有些莫名其妙,涉事 网约车平台通过一套话术所给出的引导,也

19、在加深外界对于此番司乘纠纷的某些刻板看法。 一次改道, 还是两次改道, 其给一名孤身女乘客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影响显然是不同的。 好在联合调查组的通报中,明确点出了“两次未按导航行驶”这一乘客选择跳车的前情。 当然,即便是连续两次未按导航行驶,在尝试其他更为安全的求救和自救途径前就选择 跳车,可能并非理智且成熟的做法。而当事人一方所称的车门打开示警但司机仍未停车的细 节,尚未得到证实或证伪。但外界也不太合适用一种事后理智判断的标准去苛求处于紧张状 态下的当事人,而应当更多地从网约车运行规则的角度去衡量和判断个案中的各种细节。 不难看到,网约车的导航问题俨然已经成为多起司乘纠纷的原因所在,对其属性

20、进行法 律判定也显得尤为必要。作为现代人越来越依赖的一种出行参考,导航一旦内置于网约车软 件(或系统)中,恐怕就已经不再局限于个人出行参考的范畴,而更应当被视为网约车运营合 同中司乘双方对于具体运行线路的一种约定。基于此,擅自改道(不论是司机选择最优线路, 还是传统意义的绕远)就可能因存在违约情况而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正如此番纠纷中官方所援引的杭州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就明确规定,驾驶员应 当“根据网络平台规划线路或者乘客意愿选择合理路线,不得绕道行驶”。无独有偶,涉事 网约车平台的“接单规则”中也明确了“服务路线按照导航默认路线行驶,不可选择优选路 线”的要求。针对已经引发诸多争议的导航问题

21、,包括滴滴、神州在内的多家业内企业也曾 明确表示,非经乘客主动提出更改线路(并有明确录音证据),司机都不能自作主张改道,这 已经是避免司乘纠纷、保障双方权益的通行做法。当然不排除司机更熟悉当地路况的情形, 但同样不能否认,在一些乘客人身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的案件中,驾驶员未经同意擅自改道都 是出现频率较高的现象。 既然有地方性法规的明文要求,也有网约车平台的内部规范,但驾驶员依然自以为是地 选择了更改导航线路,恐怕只能说明对网约车日常运行线路都有远程监管的平台,此前对司 机改道等违规行为的约束并未有效执行,造成了司机对改道不会被追究和处罚的某种错误的 确信。据此来看,网约车平台对个案乘客造成人身损

22、伤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绝不仅是 对后续沟通中工作人员的不礼貌道个歉那么简单。 在现有情况没有实质性改观的状态中,约束和要求网约车在非经乘客要求前提下,不得随意 变更导航规划线路行驶,依然是最大可能避免纠纷和损害发生的办法。而要想网约车不“偏 航”,就得对网约车平台的日常监管、约束勒紧缰绳。 网约车“偏航后遗症”须引起更多重视 2021 年 06 月 21 日 星期一 北京青年报天歌 6 月 12 日,杭州的高女士叫了一辆首汽约车,从杭州到富阳,全程 8 公里。据高女士 介绍,上车后司机企图跟她搭讪,她没有搭理,不久发现司机不按导航走,且两次更改路线, 她越想越怕就跳了车,导致左臂骨折。此事

23、被曝光后,首汽网约车回应称,车内录音显示司 机没有搭讪,但确实存在更改路线的情况。 乘客从正在行驶中的车上跳下来,只是造成骨折,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首汽约车回应 称,车上录音显示司机没有搭讪女乘客,这一说法随后也得到了当地警方的证实。但不管是 乘客高女士,还是首汽公司以及派出所方面都证实,网约车司机在行车过程中,确实存在偏 离导航、更改路线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导致高女士受惊跳车的直接原因。 不管是首汽约车还是当地派出所, 都把导致乘客跳车事件的原因认定为 “司乘沟通不畅” 。 在新的证据出来之前,这个事故原因的认定是值得相信的。况且乘客高女士自己也说,司机 是“企图跟她搭讪”,按照一般的理解,“

24、企图搭讪”应该是还没有出现搭讪的言行。 现在,问题就成了网约车偏航,导致乘客受惊,为了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最终选择冒 险跳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描述有似曾相识之感,前段时间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长沙 货拉拉事件中,女孩同样是因为在乘坐帮自己搬家的货拉拉货车过程中,遭遇了司机偏航、 更改行驶路线,最终从车上坠落身亡,酿成惨剧。 两起事件没有可比性,但是共同特点,就是消费者在使用网约车赶路或搬家的过程中, 都遭遇了司机偏航和更改路线的问题。经常开车的人都知道,使用导航开车偏航、中途更改 路线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导航规划的线路,未必就是最合理的,或者未必就是司机最熟悉、 愿意走的,所以很多司机会自己

25、更改行驶路线。但是这样的路线更改和导航偏航,如果发生 在网约车场景下,则极有可能对乘客,尤其是女性乘客带来恐慌,如果乘车时间恰好在深夜 等时间,这种惊吓和恐慌情绪会更甚。 站在乘客的角度,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一个单身女性和一个异性同处网约车这样的密闭 空间,多数女性都会有警惕、紧张的心理,如果途经陌生、偏僻的地方,又遇到网约车司机 偏航和更改路线,在一种自保心理下,无法避免有女性会做出跳车这样的极端举动。 所以,不应简单怪罪一些女乘客神经敏感,而是应该好好反思网约车的“偏航后遗症”, 并且采取应对措施。具体的措施包括,在非必要情况下,要求司机尽量不要更改行车路线, 如果因为客观原因需要更改路线,

26、一定要及时向乘客做好解释工作。如发现乘客出现情绪紧 张、激动等等情况,司机必须果断停车,应最大努力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 03 破除形式 让“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没有市场 2021 年 06 月 22 日 星期二 北京青年报乔杉 在工作群里即时签到、拍照打卡、积分排名时时得打卡,事事得“留痕”,“指尖 负担”成为广大基层干部的“痛点”“累点”。摈除“指尖”之苦,才能为基层干部松绑减 负,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活力。在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协 调推进下,各地各部门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取得了明显成 效,让不少基层人员的手机“轻”了很多。(6 月 21

27、日人民日报) 互联网时代到来,各种新技术、新平台的运用,让政务工作驶上了信息化高速公路。与 此同时,也出现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比如,有条件没条件、有理由没理由,都要开发 一个 APP,但由于管理不善、用途不大,却又沦为了“空壳”“僵尸”;在指尖上乱做文章, 强制推广、滥用积分排名、过度留痕让基层烦不其烦,不堪重负。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新花样,也是老问题。而其本质仍出在“心尖上”,即同样是 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 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形式主义害死人,不仅因其“虚”字当头、 “空”字挂帅,场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

28、空洞乏味,中看不中用;还因其耗时耗力,严重影 响“持久的时间投入”。正所谓:忙得不亦乐乎,其实不着一力;搞得热热闹闹,其实空无 一物;吹得天花乱坠,其实空中楼阁。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时出现,说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形式主义是一 种顽症,但绝不是什么绝症,并非无药可治。这次专项整治中,有的成立工作专班,开展“全 面体检”,大力整合精简;有的开展“啄木鸟行动”,完备基层政务 APP 监督队伍,直接 听取基层评价;有的专项督查调研,加强目标绩效考核,做大做强统一平台事实证明, 出真招、动真格,就能够推动问题进入可控可治理状态。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

29、一日之功,不要指望 整治会毕其功于一役。当务之急,需要将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纳入基层减负常态化工 作,对突出问题定期“回头看”,在巩固整治成效、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据了解,有关 方面正抓紧研究制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建设和管理办法,建立统筹管理、审核备案、评价 反馈、清理退出等机制。这就体现了常态化治理思路。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党和人民之大敌。现在, 形式主义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但也要防止有些“嘴上喊打,身子不动;明知不对, 还陷其中” 。 在力戒形式主义的同时,还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营造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从 体制机制上保证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

30、投机者得利。 不存在离开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离开内容的形式,内容与形式一旦分离,就会出现形 式主义。针对新花样老问题,要抓当前重长远,刹歪风扬正气,以改革除顽疾,让“指尖上 的形式主义”再也没有市场。 以钉钉子精神整治“指尖”负担 来源:红网 作者:安子州 编辑:陈乘 2021-06-22 16:25:13 各类工作群、业务群、党员群、政务 APP 让人眼花缭乱,各类“请上报” “请回复” “请 点击”让人应接不暇一段时间以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一度引发公众广泛关 注。 2021 年 2 月,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其中,对规范政务 APP 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问题提出明确解决措施和

31、要求;2021 年 4 月,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赴多地多部门开展督查 调研,通过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进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今年以来,在中央层 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下,各地区各部门针对“指尖上的形 式主义”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为基层减负松绑,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指尖上的烦恼”少了,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比如,江西将整治“指尖上的形式 主义”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内容,从制度机制上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水平;浙 江持续做大做强“浙政钉”平台,整合兼并各种“低小散”应用程序;湖北武汉重点对 160 个办公类、管理类、学习类应用程序进行整治,精简应用程序

32、32 个,降幅达 20%。经过集 中攻坚,各地重点清理各种工作群中的重复群、“僵尸群”和政务 APP 中的“僵尸”APP, 调整考核指标,纠正重痕迹不重实绩等问题,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得到有力纠治。 当然,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能仅限于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正所谓“救即败 之事,如驭临岩之马,休轻加一鞭;图垂成之功,如挽上滩之舟,莫稍停一棹”。因此,要 巩固整治成果,防止反弹回潮,就必须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常态监督,进一步解放基层干部 干事创业的手脚,让他们沉得下心思、迈得开步子。一方面,各地各部门要立足“当下改”, 坚持从实际出发,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该清即清、该留则留,以实际行动向“指尖上的

33、形 式主义”开刀亮剑。另一方面,要注重“长久立”,建设统筹管理、审核备案、评价反馈、 清理退出等机制,推动集中整治向常态化管理转变,努力做到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 驰而不息,方能久久为功。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对整治形式主义一抓到底,让基层干 部卸下更多无谓的负担,才能促使基层工作更加高效,干部作风更加务实,百姓获得感更加 充实。 04 莫再炒作 两所中学抢一个“高考状元”是封举报信 2021 年 06 月 24 日 星期四 北京青年报何勇 6 月 23 日上午,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 2021 年安徽高考各批 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其中,文史类本科一批为 560 分,本科二

34、批为 519 分;理工类本 科一批为 488 分,本科二批为 415 分;高职(专科)批为 200 分。随着安徽高考放榜,北 师大蚌埠附属学校和合肥一中都发布了张天行同学荣获安徽省文科状元的喜讯。 高考成绩一公布,两所不同的学校均在第一时间发出喜报,宣布本校张天行同学荣获安 徽省 2021 年高考状元。同一个高考状元,结果出自两所不同的高中,这不仅让今年安徽省 文科状元有一丝尴尬,也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这位省文科状元到底来自哪所中学,算哪所 中学的高考成果。 不过,从法律角度说,两所中学抢一个“高考状元”,这实际上是一封举报信,涉嫌多 项违规,教育主管部门不能视而不见,不了了之。 一方面,中学

35、发喜报大肆宣传“高考状元”,涉嫌炒作。近年来,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 炒作“高考状元”。教育部更是在 6 月 23 日发布通知,再次强调坚持正确教育评价导向, 进一步规范高考成绩发布和相关宣传工作,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 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中学在高考成绩公布当日发喜报 宣传“高考状元”,实属顶风作案,完全不拿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禁令当回事。 另一方面,两所中学抢一个“高考状元”,涉嫌违规招收复读生和“人籍分离”。据了 解,安徽省文科高考状元张天行是一名复读生,学籍在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是以北师大蚌 埠附属学校学生名义参加的 2021 年高考。

36、但是,张天行在作为公办高中的合肥一中复读过 一段时间,那么复读期间,他的学籍是否随之变迁,这要打上一个问号。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籍管理实行“籍随人走”。教育部三令五申加 强高中学生学籍管理,严禁“人籍分离”。早在 2002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基础教 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从 2003 年秋季开学起,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 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此后教育部多 次表示这一规定始终没有废止。 面对两所中学抢一个“高考状元”的荒唐闹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负起监管职责,依法 依规对两所中学涉嫌违规炒作“高考状元”行为和公办高中违

37、规招收复读生行为进行调查, 如有违反,应予以惩罚,以儆效尤。只有将不能炒作“高考状元”作为不容触碰的红线,才 能扭转畸形的升学政绩观,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严禁炒作“高考状元”如何令行禁止 2021 年 06 月 24 日 星期四 北京青年报老鹰 教育部 6 月 23 日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服务工作,要求 各地各高校为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同时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 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 等信息。(相关报道见 A4 版) 随着各地陆续公布今年高考成绩,不排除炒作“高考状元”再度抬头。过去多

38、年,教育 部门每年都三令五申严禁炒作“高考状元”,虽然违禁现象有所减少,但在不少地方仍未禁 绝,相关信息依旧“满网飞”。现在教育部重申这个禁令,旨在给有关方面打“预防针”, 以维护高考后的健康秩序。禁令发布后,各地理应加强治理,做到令行禁止。 对于炒作 “高考状元” 现象, 一些地方多年前就进行了治理探索。 如广东教育部门从 2012 年开始使用屏蔽技术,全省前 10 名的考生成绩会被查分系统技术屏蔽;重庆市根据重庆 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的规定,炒作“高考状元”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 员予以相应的行政处分。 同时,针对这类炒作现象,一些地方已开展了专项整治。如陕西省网信办去年开展专

39、项 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对象包括违法违规炒作“高考状元”“中考尖子”“高考升学率”“成 绩排名”“学校排名”等行为。有的地方依法进行了处罚,如山西新绛县海泉学校因违规宣 传高考成绩等行为被全市通报。这类积极作为的地方值得肯定,只有整治、查处才有震慑力。 然而,炒作“高考状元”仍像“打不死的小强”,要么直接出现在网上,要么换种花样 公开宣扬。究其根源,是因为炒作“高考状元”涉及到相关利益。如某些中学炒作这类信息 既是显示“政绩”,也是为了吸引优秀生源;某些网络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炒作,是为了吸引 眼球、增加流量等。严禁炒作“高考状元”要想做到令行禁止,需要从利益相关方入手,做 到有的放矢。 “高考状元

40、”“高考升学率”等信息,的确能反映出相关中学的教学实力,但这种联系 并不绝对。高分考生之所以成绩优异首先是源于考生自身努力,某些中学把功劳都归于自己 显然不科学不客观,而且还会造成多种不良社会影响。所以,每所中学都应该自觉履行社会 责任,公正客观看待教学与成绩的关系,而对于不遵守禁令的学校必须严厉处罚,比如问责 校长。 有专家表示,“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对高考状元的宣传炒作,就必须使利益相关者违 反教育部禁令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从宣传炒作高考状元中所获得的收益。”要让炒 作“高考状元”的代价大过收益,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某些学校违规行为的处置力 度。笔者以为,不妨把“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

41、”等信息明确为个人隐私和国家秘密,严 惩泄密者。 只有严格依法约束泄露这类高考成绩信息的源头,才能遏制此类炒作行为。同时,对于 炒作“高考状元”的媒体,无论是发布者还是转载者,也要依法追究其违规责任,督促其反 思自身行为。另外,无论是培训机构还是高校招生部门,谁泄露“高考状元”信息,谁就为 此承担责任。 05 警惕陷阱 对高价填报志愿的三连问 2021 年 06 月 21 日 星期一 北京青年报乔杉 今年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的 8 省市迎来“首考”,志愿填报采用全新模式,具体分为 “院校专业组”和“专业(类)+院校”两种类型。由于往年志愿填报数据参考价值变低, 一些焦虑与迷茫的考生和家长转而投

42、向服务机构寻求帮助。志愿填报服务机构大多宣称,能 通过整合院校信息和录取规则,帮助家庭节省时间、化解焦虑。据工人日报报道,部分 机构存在价格虚高、数据陈旧、夸大宣传等现象。 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每年填报志愿都让人伤透脑筋,今年新高考“玩法” 变了,像江苏、福建可报 40 个志愿,湖南、湖北、广东有 45 个,重庆、河北有 96 个,辽 宁多达 112 个,选择多了有时也是尴尬甚至“痛苦”。对一些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的话,有必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对高价填报志愿,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追问。 其一:填报靠谱吗?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的优势在于,对于新高考政策、录取规则、专业 细分等了解较多,

43、但这是相对的,也是比较宏观的,与每个考生的情况未必能有效衔接。再 拿服务机构津津乐道的高科技+大数据+专业化组合招牌来说,科技手段有多高级也很难说 得清,如能掌握当年招生信息,精准填报,肯定很棒,可是这个数据谁能掌握?所谓专业化, 不少指导老师是半路出家或新手,就像一些药店里的“老中医”,穿了一身白大褂就充当专 业人士了。 其二,能如所愿吗?志愿填报的重要性及其复杂性自不必言,但其重要和复杂,往往就 体现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填报志愿是个性化的事情,考生的考分不同,志向不同,没 有统一标准,也没有一个共性系统可以解决所有个性问题。有的机构依赖往年的数据,把分 数作为筛查学校和专业的唯一指标。

44、且不说方式是否妥当,置志向和兴趣于何地,单讲如果 这么简单,那么考生和家长事先做点案底功夫,也能够达到。多了解、多沟通、多思考,难 道不比把命运交给别人更好? 其三,收费合理吗?现在的志愿填报,俨然成了一个赚钱的风口行业。截至目前,全国 有 1500 多家机构(企业)的名称或经营范围标有“志愿填报”字眼,再加上若干打擦边球 的,乃至各种分支机构,市场真是热闹。而从收费上讲,少则几百,多则几千,有的达到几 万,让人瞠目结舌。 有人认为,志愿填报服务“愿买愿卖”“愿打愿挨”,只要是市场选择,没有强买强卖, 那就是合理的事情。市场是个好东西,但对过度市场化,要保持一定警惕。尤其是教育这样 的行业,

45、恐怕不能只有挣钱这一个评价标尺。 而当一个行业, 只剩下钱时, 真能让人放心吗? 具体到志愿填报,谁能保证,家长钱花掉了,不是交的“智商税”呢? 高考志愿填报的确是一个技术活,但志愿也是自愿,主要应该由自己完成。对于考生来 说,高考填报志愿,是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拥有重大事项选择权。谁也不会彻底否认志愿 填报机构的作用,这些机构能够做到现行规模,肯定有其独到之处,满足或者制造了一定的 市场需求。只是想提醒,从靠谱、如愿、合理这三个关键词出发,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思考。 志愿填报不能只有工具理性,还要兼顾价值理性。就怕“花钱填报志愿”只有工具理性 而没有价值理性,更怕工具本身也是问题重重。 志愿填报

46、规划师来了,家长应多点警惕 来源:红网 作者:徐义闯 编辑:化定兴 2021-06-23 18:43:59 近日,全国各地将陆续公布高考成绩,作为迈进大学的最后一“关”,如何填报志愿成 了大部分考生要面临的“大考”。不少机构也看中了这个商机,一些所谓的“资深教师” “高 考志愿规划师”声称利用大数据可提供一对一“精准”填报志愿服务,收费从几千元至数万 元不等。(6 月 23 日中国青年报) 客观上看,高考志愿填报确实是一项“技术活”,不仅涉及填报什么样的学校、还有专 业的选择方向,面对海量的高校名录,大多数人都有些举足无措、难以抉择的迷茫感。 大概源于家长、学子们现实的选择困难,于是乎,一些社

47、会机构就盯上了这个“商机”, 据工商登记统计,“在 2013 年前,相关企业年度注册数量仅为个位数,2021 年前 5 月新 增志愿填报相关企业 300 多家,同比增长 77%。”一批“资深教师”“高考志愿填报师” 更是应运而生,这竟然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一个“创富”的机遇。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原本是一个专业性强、关乎家长、学子切实利益的良心活,在社会 机构眼中,竟然蜕化为“高收费”“数据拼凑”和“胡乱指导”的一块“唐僧肉”,指导的 科学性、针对性、责任性难以保证不说,关键就看中那动辄几千、上万的指导费,尤其高考 结束、志愿填报的那几天,简直可以用日进斗金、挣得盘满钵满来形容。 更让人震惊的是

48、,经记者的实地调查,很多所谓的“资深”教师、“志愿填报规划师” 竟然是速成的,无从业经验和学历的门槛,只要缴纳几千元的培训费,培训个几天就能上岗, 指导准大学生们填报高考志愿, 简直让人震惊得无语, 如此 “志愿填报规划师” 能指导个啥? 规划点什么名堂?如此坑蒙拐骗,咋能听之任之? 任由速成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开展所谓的指导业务,无疑是放纵行骗者公然行骗,而 对于广大受害者而言,也确是缴纳了不该缴纳的“智商税”,这是行业乱象,也是监管的缺 失,更是相关公益指导供给的不足。好在近日教育部门已经发布通知,将通过线上、线下开 展“高考护航”周行动,结合大数据分析等,回应广大考生志愿填报的关切和咨询,满足高 考志愿填报的迫切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借机牟利、招摇撞骗机构的活动空间。 面对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社会志愿填报服务机构,家长学生们理应多一份理性和警惕, 而官方的、公益的填报指导也要及时跟上,以满足大家的迫切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作文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届高考作文时评素材:规范发展、偏航事件、破除形式、莫在炒作、警惕陷阱.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