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5 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已经处于传统社会的末世,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三次大转型,思想文化与社会文化异彩纷呈。 自明朝中叶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均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加剧了农民与市场的必然联系, 私营手工业后来者居上, 雇佣关系的出现使中国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区域分工合作的出现,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末清初思想活 跃局面的出现使提倡自由、反对专制成为一时的显著风气,小说戏曲显著成效又恰恰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世 俗化倾向,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知识提纲知识
2、提纲】 一、一、经济的发展(转型)与局限(滞后)经济的发展(转型)与局限(滞后)明朝中后期:明朝中后期: (一)背景:(一)背景: 1. 优势条件: (1)国际: 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加剧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物种交流; 思想:西学东渐之风盛行。 (2)国内: 经济:宋元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 政治: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 思想:“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 2. 劣势条件: (1)经济: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2)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3)思想:传统价值观念依然占据主流地位。 (二)表现:(二)表现: 1. 农业领域: (1)美洲作物玉米、甘薯等推广种植; (2)粮食总产量的
3、大幅度提升; (3)多种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4)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出现;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2. 手工业领域: (1)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经营手段的萌芽; (3)传统与新兴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4)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升。 3. 商业领域: (1)白银大量流入并实现货币化; (2)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3)商帮和会馆的出现; (4)工商业都会和市镇的兴起; 4.政策方面: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三)评述:(三)评述: 1. 总体态势: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艰难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昙花一现。 2. 阻碍因素:
4、专制统治、传统观念、自然经济 3. 最终结果:中国停滞不前,最终落后于世界。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传统的继承与批判)二、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传统的继承与批判)明清之际:明清之际: (一)背景:(一)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 2.政治:专制统治的强化; 3.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礼乐纲常制度与西学东渐之风 4.社会: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世俗化倾向 (二)表现:(二)表现: 1.对传统的继承:王阳明心学成为正统思想; 2.对传统的批判: (1)李贽(明朝中后期):反正统的思想 (2)黄宗羲(明末清初):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3)王夫之(明末清初):批判
5、专制(孤秦陋宋)、主张革新 (4)顾炎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 (三)评价:(三)评价: 陆王心学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明末清初思想家虽具有进步性,但始终未突破传统的桎梏。 三、小说与戏曲三、小说与戏曲世俗文艺的发展:世俗文艺的发展: 1. 小说(元末明初)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 2. 戏曲(明清之际)长篇化、复杂化(传奇);汤显祖、孔尚任;昆曲、京剧流行 四、科技四、科技传统科技的大总结:传统科技的大总结: 1. 本土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 2. 西方贡献:利玛窦等人传教的同时翻译西方著作,传播西方科技。 【本课小结】【本课小结】 1 个转型:明清之际处于中国社会第三次大转型时期 2 个矛盾:自然经济与新经济因素的矛盾; 传统社会价值与新思想文化倾向的矛盾; 3 个趋势:经济活动的商品化趋势; 思想观念的“异端”化趋势; 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晚明堪称大转型,前清却兴慕古风。 西学东渐润无声,经济文化气象新。 农业生产商品化,经济作物广种植。 私营手工居上位,雇佣关系昙花现。 商品货币关系紧,白银需求急剧增。 中西碰撞无所措,自然经济稳如山。 儒佛结合心学生,批判质疑路漫漫。 小说戏曲世俗化,科技领域大总结。 传统社会暮气沉,华夏泱泱何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