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峨眉山月歌教案峨眉山月歌教案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由静夜思导入由静夜思导入 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乡思友之情。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作者简介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 吟 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他以寓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 抒发壮志,吟咏柔情,从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四、解题四、解题 五、创作背景五、创作背景 李白在 26 岁那年离开故乡,四处游历,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
2、游,向三峡进 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 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山清水秀的蜀地, 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六、诗歌鉴赏六、诗歌鉴赏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诗 (1)请同学自己出声读这首诗,注重字音、节奏和感情; (2)请两名同学范读, 适当评价; (3)老师配乐朗诵; (4)分组朗读这首诗; (5)齐读。 2.明确诗歌大意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歌大意,同桌可以低声讨论。 诗意: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明亮的 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 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3.诗句赏析 A.首
3、先研读诗歌的前两句: (1)这两句诗交代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交代了诗人在旅途中所看见的景物:山,月,江。 (2)这些景物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如何体现出来的? 山高:体现在“半轮”上,半轮指“半边”的意思,月亮只露半边脸; 月明:体现在“秋”字上。 晋代的顾恺之曾说“秋月扬明辉”意思是说秋天的月亮,月光明亮,泼洒大 地,而“秋”在这里点明了诗人远游的时间在秋天,秋高气爽,月亮自然特别明 亮。同时“秋”又形容月色之美,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江清:月影映入江中,清晰可见,表明江水清澈。 (3)作者观察的角度有何不同? 首句:仰视次句:俯视 (4)这两句写景,采用了什么写法? 动
4、静结合。首句是静写,次句写动态之景,这里连用两个动词“入”“流”, 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中,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 任凭江水怎样流动,月影都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 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点明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更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 可谓绝妙。 (5)这两句诗中描绘了山、月、江三种景物,并将三者巧妙融合,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答:衬托诗人即将离开家乡时的心情。 a.喜悦: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的流露出 来。 b.思乡,思友之情:人们常说“月是故乡明”。月常常成为故乡的代名词。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诗人,初离故土,
5、对故乡恋恋不舍,江行途中,月亮 一路相伴,诗人看到月亮,就如同看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所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 的思乡思友之情。 B.研读后两句: “夜发清溪向三峡”,交代远行的起点和终点。 “思君不见下渝州”,直接抒情,表达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C.这首诗只有短句的 28 字,却连续出现了 5 个地名,你能找出来吗?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师生总结:这样安排造成了空间迅速转换之感,精巧地点出了行程,也写出 了船行之快,形成一幅蜀江行船图,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 家乡,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请同学再读这首诗,概括出这首诗的主题。 5.教师小结: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风致浑然天成,为李 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七.拓展转移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100 字左右。 八.作业: 课后找一找月下独酌其一进行鉴赏,比较两诗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