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写作-学写传记-ppt课件-(含教案)-市级公开课-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编号:30b45).zip

相关 举报
  • 全部
    • 《大人物 小写法----人物回忆性散文阅读与拓展》.pptx--点击预览
    • 教案30b45.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鲁迅真君子 大人物 - 小写法 拓展阅读: 唐弢琐忆 林语堂悼鲁迅 郑振铎永在的温情 孙伏园忆鲁迅先生 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 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在我的印象中,鲁迅先生从来都是一个不苟言笑、呆而刻板的 人,就连他的“一”字须,看着也是如此严厉。 可是在作家的笔下,我认识了一个新的鲁迅,一个全然不同的 鲁迅。 张迺莹笔下的鲁迅,是和蔼可亲的。他的笑,是从心里的欢喜, 笑便要笑得痛快;他的步子,每个都那么坚定,脚下生风;他的做人, 是本着实事求是,不妄下结论的。 唐笔下的鲁迅,是平易近人 的。他从来不说“你应该这样 ”“你不应该那样”。许寿裳笔下的鲁 迅,拥有着犀利的目光,他向往光明,希望光明,他用自己的笔,揭露 了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他好似一把利刃,深深刺入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中 心,不给予任何回旋的余地。 如此看来,鲁迅先生的隶书“一”字须 ,便正如同他耿直,刚正不阿的性格了。 何为真君子?是为敢于直言、内心坦荡、笔锋如刀。 何为真君子?是为不惧死亡,只惧不能为后人奉献更多。 何为鲁迅? 是为真君子也! “ “ 大人物 - 小写法 彭 玮 瑶 人物回忆性散文拓展阅读与分享 大人物大人物 小写法小写法 以小 见大 大人物 - 小写法 说和做 回忆鲁迅先生_ _ 著唐诗杂论 著楚辞校补 著古典新义 起草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饮食起居 待人接物 读书写作 休闲娱乐。 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 材料 写法 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大)高尚人格(大)鲁迅伟大 的品格 好处 深化主题 以一点观全面,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产 生丰富的联想,从平凡中体现出不平凡,达到的深化 主题效果。 (小)具体事例 中加入细节 (小)生活点滴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头发凌乱。睡得很少 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明朗的笑声,轻捷的走 路姿态,夜谈沉思,开 玩笑;读青年来信,不 在意校样;看电影;翻 书休息;夜里工作;尝 鱼丸;包书;病中工 作。 汪 曾 祺 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戏剧 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 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 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 个士大夫”。1939年考入西南联 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杨振 声、闻一多、朱自清等诸位先生 ,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曾 任中学国文教员、历史博物馆职 员。解放后,曾在中国民间文学 研究会工作,编过北京文艺 说说唱唱民间文学。曾 在海内外出版过小说集、散文集 30余部。 大人物 - 小写法 沈 从 文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 闻 一 多 闻一多先生上课 大人物 大人物 - 小写法 金 岳 霖 金岳霖先生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 吴 宓 批 注 式 阅 读 大人物 - 小写法 批注式阅读是指在自主阅读时,对 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 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 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 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 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 批 注 的 类 型 大人物 - 小写法 赏析式批注 联想式批注 补充式批注 基础式批注 感悟式批注 阅读随笔分享 细微之处见精神 先生,这个称谓,一种修为,一 卷隽永。他们的熟悉背影,是我们民族的 脊梁。 语出先生节目组 让 让“小 ”为写作所用 1、生活中所有的小事意象皆可做写作素材。 2、小材料与大观点能统一,无关主题的小事无需考虑。 3、选择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4、运用小材料不能空发议论,要注意细节描写。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对一个人而言,“ 细微之处”尽管只是一举手、一投足,只是一 点一滴、一丝一毫,但像“一滴水折射太阳” 一样,从其一言一行之中,尽显一个人的道德 修养。对万物而言,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 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 “ 拓展阅读 汪 曾祺散文系列 谢谢参与我的课堂! 大人物 - 小写法 1 / 12 大人物 小写法 -人物回忆性散文的拓展阅读与分享 教学设想: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谓个性化阅读,就是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 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做出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阅读主 动性。 部编教材强调 “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 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七年级第一单元、第 三单元、第四单元都收录了人物回忆性散文,如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等,这些回忆性散文“以小 见大”,让我们走近了名人的生活,他们感受到了的精神气质。部编版教材的实施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改变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梳理归纳课内散文的“以小见大”手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人间草木 ,通过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以读促写的方式了解大师的精神。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 1、 分析了解回忆性散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学会几种阅读批注的方法。 2、 以读促写,写人间草木的阅读随笔,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梳理归纳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阅读批注的方法个性化阅读及写作阅读随笔。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大人物 小写法 一事一物 平凡中现不平凡 一情一景 精神品质 2 / 12 细微之处见精神 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3 / 12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一、 展示随笔展示随笔 激趣导入激趣导入 PPT 展示学生课外阅读阅读唐弢、许寿裳 等人回忆鲁迅的文章后,写的阅读随笔鲁 迅真君子 ,引出本文课题大人物 小写 法-人物回忆性散文的阅读与拓展 原作学生朗读学生的阅读随笔,激发 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自然而然引出人物回忆 性散文“以小见大”的 写法 二、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 梳理归纳梳理归纳 梳理说和做 回忆鲁迅先生两篇散文, 归纳“以小见大”写作手法有哪些特点。 借助 ppt 表格,引导归纳讲解。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归纳 让学生学会归纳写作手 法,学会合作学习 1、拓展阅读批注分享 (1)请学生分享这段时间阅读汪曾祺的回 忆性散文人间草木中沈从文在西南联 大”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上课 等文章的读书批注。 (2)引导学生根据批注归纳赏析式批注、 基础式批注、点评批注、感受式批注等,并 找出以小见大写法的地方。 (1)小组互看互 评批注,推荐代表 拍到一体机上。 (2)归纳阅读批 注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阅 读批注的方法,实现个 性化阅读 三、三、 拓展阅读拓展阅读 交流分享交流分享 2、读书随笔分享: 提前布置人间草木的阅读随笔。可选题 目:“细微之处见精神”“这就是大师”; “大师真君子”“大师精神之我见”; (1)小组互看互 评阅读随笔 (2)学生朗读随笔 以读促写,领悟作品内 涵,了解大师的精神。 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作业布置 1、引导讨论:那么在写作中,我们要怎样 利用“以小见大”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效果 呢?那么什么样的“小”能为我们写作所 用?生活中所有的小事都能吗? 讨论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会 运用“以小见大”的写 法。 4 / 12 附文 1: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 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 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 ,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 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 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 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 ,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 ,有一 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 。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 ,闻先生打开笔 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 ,乃可以为名士。 ”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 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 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 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 毋绝兮终古。 ”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 。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 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 。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 2、作业:推荐阅读人间有戏 人间滋味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课 内拓展到课外,读同类 文章 5 / 12 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 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 河岳英灵集 ,但是讲 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 pointlism(点画派) ,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 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 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 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 ,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 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 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 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 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二日 附文 2: 金岳霖先生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 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 。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 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 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 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他的眼睛有什么 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 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 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 好一些,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 6 / 12 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闻一多先 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联大有一次在龙云 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先生在会上大骂“蒋介石, 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 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 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 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教逻辑。逻辑是西南联大规定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班上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坐 得满满的。在中学里没有听说有逻辑这门学问,大一的学生对这课很有兴趣。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 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 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 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 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请金先生解答。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有一个华 侨同学叫林国达,操广东普通话,最爱提问题,问题大都奇奇怪怪。他大概觉得逻辑这门学问是挺“玄” 的,应该提点怪问题。有一次他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问你 一个问题:Mr.林国达 is perpent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林 国达傻了。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 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 ”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有一个同学,大概是陈蕴珍,即萧珊,曾问过金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逻辑课的前一半讲三 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周延、不周延、归纳、演绎还比较有意思。 后半部全是符号,简直像高等数学。她的意思是:这种学问多么枯燥!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 玩。 ”除了文学院大一学生必修逻辑,金先生还开了一门“符号逻辑” ,是选修课。这门学问对我来说简直 是天书。选这门课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金先生讲着讲着,有时会停下 来,问:“王浩,你以为如何?”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王浩现在在美国。前些年写了一篇 关于金先生的较长的文章,大概是论金先生之学的,我没有见到。 7 / 12 王浩和我是相当熟的。他有个要好的朋友王景鹤,和我同在昆明黄土坡一个中学教学,王浩常来玩。来了, 常打篮球。大都是吃了午饭就打。王浩管吃了饭就打球叫“练盲肠” 。王浩的相貌颇“土” ,脑袋很大,剪 了一个光头,联大同学剪光头的很少,说话带山东口音。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 学者,我实在想象不出他现在是什么样子。前年他回国讲学,托一个同学要我给他画一张画。 我给他画了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火腿是很少入 画的。我在画上题了几句话,有一句是“以慰王浩异国乡情” 。王浩的学问,原来是师承金先生的。一个 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个好学生,也值得了。当然,金先生的好学生不止一个人。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 生的江湖奇侠传 。有几个联大同学住在金鸡巷,陈蕴珍、王树藏、刘北汜、施载宣(萧荻)。楼上有一 间小客厅。沈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 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 。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 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 里的哲学不是哲学。 ”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 ”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 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 ,在教授间传阅), 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 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 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家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 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 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 窗子以外 、 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 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 ”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 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 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 8 / 12 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金先生治学精深,而著作不多。除了一本大学丛书里的逻辑 ,我所知道的,还有一本论道 。其 余还有什么,我不清楚,须问王浩。 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 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1987 年 2 月 23 日 附文 3: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 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 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 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 )。一学期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 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 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 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 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 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 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 。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 “习作” 、 “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 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 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 ,有几个同学就这 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 !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 9 / 12 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 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 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 觉说话,从来不说阿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 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 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 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 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 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我这人从来不记笔记)!我们有一个同学把闻一多先生讲唐诗 课的笔记记得极详细,现已整理出版,书名就叫闻一多论唐诗 ,很有学术价值,就是不知道他把闻先 生讲唐诗时的“神气”记下来了没有。我如果把沈先生讲课时的精辟见解记下来,也可以成为一本沈从 文论创作 。可惜我不是这样的有心人。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 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 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 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 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 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 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 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 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 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10 / 12 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 的。可惜!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 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 , 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 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 。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 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 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 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 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 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 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 ,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 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 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 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 。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 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后来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全家移住到呈贡桃园, 每星期上课,进城住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一间屋子。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 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 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 ,他的书,除了自己看,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 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了“上官碧”的名字。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 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 ,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 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 11 / 12 人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 、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 髹饰录 、 糖霜谱兼 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 。一个作家读书, 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 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 ”这两句话我 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沈先生对打扑克简直是痛恨。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他曾随几位作家到井冈山住了 几天。这几位作家成天在宾馆里打扑克,沈先生说起来就很气愤:“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沈先生小小 年纪就学会掷骰子,各种赌术他也都明白,但他后来不玩这些。沈先生的娱乐,除了看看电影,就是写字。 他写章草,笔稍偃侧,起笔不用隶法,收笔稍尖,自成一格。他喜欢写窄长的直幅,纸长四尺,阔只三寸。 他写字不择纸笔,常用糊窗的高丽纸。他说:“我的字值三分钱!”从前要求他写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 近年有病,不能握管,沈先生的字变得很珍贵了。 沈先生后来不写小说,搞文物研究了,国外、国内,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熟悉沈先生的历史的人, 觉得并不奇怪。沈先生年轻时就对文物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对陶瓷的研究甚深,后来又对丝绸、刺绣、 木雕、漆器都有广博的知识。沈先生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工艺制品。他从这些工艺品看到的是劳动 者的创造性。他为这些优美的造型、不可思议的色彩、神奇精巧的技艺发出的惊叹,是对人的惊叹。他热 爱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对一件工艺品的孩子气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动。我曾戏称他搞的文物研究是“抒 情考古学” 。他八十岁生日,我曾写过一首诗送给他,中有一联:“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 , 是记实。他有一阵在昆明收集了很多耿马漆盒。这种黑红两色刮花的圆形缅漆盒,昆明多的是,而且很便 宜。沈先生一进城就到处逛地摊,选买这种漆盒。他屋里装甜食点心、装文具邮票的,都是这种盒子。 有一次买得一个直径一尺五寸的大漆盒,一再抚摩,说:“这可以作一期红黑杂志的封面!”他买到 的缅漆盒,除了自用,大多数都送人了。有一回,他不知从哪里弄到很多土家族的桃花布,摆得一屋子, 这间宿舍成了一个展览室。来看的人很多,沈先生于是很快乐。这些挑花图案天真稚气而秀雅生动,确实 很美。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 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 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 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 12 / 12 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 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 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处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 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 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 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 “闻多素心人, 乐与数晨夕” ,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文林街文林堂旁边有一条小巷,大概叫作金鸡巷,巷里的小院中有一座小楼。楼上住着联大的同学: 王树藏、陈蕴珍(萧珊)、施载宣(萧荻)、刘北汜。当中有个小客厅。这小客厅常有熟同学来喝茶聊天,成 了一个小小的沙龙。沈先生常来坐坐。有时还把他的朋友也拉来和大家谈谈。老舍先生从重庆过昆明时, 沈先生曾拉他来谈过“小说和戏剧” 。金岳霖先生也来过,谈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 。金先生是搞哲学的, 主要是搞逻辑的,但是读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江湖奇侠传 。 “小说和哲学”这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 的。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他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也不是哲学。他谈 到兴浓处,忽然停下来,说:“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说着把右手从后脖领伸进去,捉出了一只 跳蚤,甚为得意。我们问金先生为什么搞逻辑,金先生说:“我觉得它很好玩”! 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 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 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1986.1.2.上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二单元-写作-学写传记-ppt课件-(含教案)-市级公开课-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编号:30b45).zip)为本站会员(老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