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思路】【设计思路】 望洞庭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 行经洞庭时所 作。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作者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 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 肖,呈现的是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 验情感,领悟内容。”本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 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有效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 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 的学习。教学从三方面设计抓字眼:游戏激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 的积极性,抓住题眼“望”。在初读的基础上顺学而导,旨在明确全 诗的意思
2、。促想象: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后,回归全诗:你有什么感 受?旨在想象说话领悟诗的意境。享吟诵:在学完古诗之际,意犹 未尽之时,教师串讲诗意,一遍遍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旨在进一步升 华情感,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教案】【教案】 授课人授课人学科学科语文学校学校 课题课题望洞庭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 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观察法诵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教师:课
3、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趣味解题趣味解题 1、 同学们,你们那么喜爱古 诗词,背诵过哪些描写祖国 大好河山的呢? 2、 出示课件: 看画面猜古诗。 3、板书课题 学生自由背诵。 猜画面是哪首诗 描写的内容,并 尝试背诵出来。 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迁移。 由 望 庐山瀑布 望天 门山 到 望洞庭 理解“望”。 初读知意初读知意 1、 关于刘禹锡,同学们知道 多少呢?关于洞庭湖,同学 们又了解多少呢? 2、是啊,所以孟浩然说“气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说“吴楚东南坼,乾坤 日夜浮。”那刘禹锡在这首 诗里又写了些什么呢? 出示自学要求: (1) 读
4、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想想诗句的意思。 3、集体交流: (1)指名读望洞庭。 (2) 读懂了哪一句呢?(相 机提示引导:个别字词的意 思和修辞方法) (3)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这首 诗的意思吗? 生根据自己搜索 的资料自由说。 生自由读古诗。 做到正确、流利。 交流说句意。 预设质疑:既然 “无风”又“镜 未磨”有微波? 偌大的湖怎的是 “潭”? 生用自己的话说 诗意 学会收集、 整理资 料 养成眼到、口到、 心到的阅读习惯。 读准字音指导书 写练好基本功 明诗意懂写法。 1、 如果说孟浩然和杜甫眼里 的洞庭湖是雄伟壮阔、气势 非凡的。那么刘禹锡笔下的 洞庭湖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呢? 2、
5、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呢? 学生读后自由谈 (柔美、静谧、 祥和、惬意) 再读,细细品味。 预设 1: 从第一句 “两相和”里可 见水色和月色相 在朗读中与作 者、文本对话。 品读悟情品读悟情 穿插提问、适时点拨引导 3、引导诵读 师: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 明月清光交相辉映,秋天的 夜晚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 美好。 作者不禁吟到 望 洞庭 师:这浩瀚的湖面,如月下 铜镜铺陈在地,涟漪轻起, 微波粼粼,远远望去,如梦 如幻。 作者脱口而出 望 洞庭 师:站在高处,月下遥望, 洞庭湖水白山青,恰似一颗 青螺安放在白银盘中,如此 相依相伴,多么精妙绝伦。 作者大声惊叹 望洞庭 互辉映,夜晚是 那么宁静,一切 是那么美好! 预设 2:从“湖光 秋月”我能想象 皎洁的月光洒在 宽阔无垠的湖面 上,夜景是那么 祥和充满神秘! 生接读(四组各 读一行) 生接读(男女生 各读一句) 生接读(全班齐 读古诗) 想象说话 内化语言 渲染意境 陶冶情操 升华情感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是啊,人间最美不过春花、 夏雨、秋月、冬雪。这些美 景尽在古诗词中。现在同桌 互相背诵描写这些美景的古 诗词。课后收集并背诵。 同桌相互背诵、 倾听。 学会积累 沟通课堂内外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望洞庭 湖光秋月 白银盘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