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人教 2011 课标版(部编)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17 课古诗三首的第一课 时。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望天门 山 , 这首诗是李白 25 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 接着 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 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当时的李白年轻浪 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 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
2、,浩浩荡荡 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 激起滔天的波浪, 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 诗人却用 “中断” “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 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 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 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 学生对祖 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所以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在古诗中去 感悟
3、祖国的大好山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的“断、楚、孤、帆”4 个新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 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能力目标: 1、借助多媒体,通过聆听,诵读,画面呈现和想象,使学生形象感知本诗,培养学生 诵读古诗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自主查阅等方式,理解诗歌中“断” “回” “出” “孤” 等字的意思,从而推动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思,教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激发
4、学生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 的意思。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 读实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为此我采用“朗读法” 、 “引导法” ,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经验。 学生学法: 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以生为本”的理念。因此,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 法、朗读感悟法,让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5、读古诗,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 法,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有关甲骨文字,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 、据形索义,识字解题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1.1.认识甲骨文:天认识甲骨文:天 师:先来认一个字。 (出示甲骨文:天)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一个人张开 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 申为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 (恍然大悟)天。 (师板书:天) 2.2.
6、认识甲骨文:门认识甲骨文: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 (板 书:门) 3.3.认识甲骨文:山认识甲骨文:山 师: (出示甲骨文)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是什么字,读 生:山。 师: (板书:山)连起来读一 生:天门山。 4.4.根据字形想象天门山的样子根据字形想象天门山的样子 师: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师: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 的魅力,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字能直接表示事物。 (课件出示注释 1:天门山隔江相对, 就像天设的门户, 雄
7、伟奇特。 公元 726 年, 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天门山, 留下了千古绝唱 望 天门山 。 ) 5.5.理解理解“望望”字的含义字的含义 (板书: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 (“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1.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 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8、。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 2.2.指导停顿,读出韵味指导停顿,读出韵味 师: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七字诗的停顿是二、二、二、 一。 (课件出示画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 一景,且是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师板书:景) 3.3.了解了解“楚江楚江”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4.4.感知大意,看手势朗读感知大意,看手势朗读 师:
9、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 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 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 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生慢读,生渐渐读出了诗的韵味。 ) 5.5.欣赏欣赏“水水”的色彩的色彩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 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 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 是青
10、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 生:绿得像碧玉一样的水。 6.6.拓展延伸:带拓展延伸:带“碧碧”字古诗字古诗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古代的诗人们对“碧”字情有独 钟。 (出示诗句)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渎 生(读)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生(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 生(读)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生(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
11、生辉。 7.7.欣赏欣赏“山山”的色彩的色彩 师: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师:孤帆是一 生:白色。 师:碧、青、白,李白望见的(指课题“望”)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同学们, 体会到高广辽远,我们把读诗的速度放慢,体会一下明丽温暖,这慢中还要透着激昂。 我们合作着来读读,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 师: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三、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师:有人说,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的摄影师,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 暖的景,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你能从诗中的哪些字、哪些词感受到景的流动呢?静 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
12、关键词。 (生静静默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师:这些词都是动词,这些动词让这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1.1.人山相望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山是山,水是水 师:先来看“中断”,什么意思? 生:从中间断开。 师:看“断”字的繁体字。 (课件出示“断”)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 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含有有力砍断的意思。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 利斧是什么? 生:楚江水。 师:是呀,楚江开嘛。再看这个“开”字, (课件出示“阴”)下部的“卄”是两只手。 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就这个“开”字,你看到楚江水怎样的气势? 师:这“断”“开”二字,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浩荡江水的威
13、力。这样的力量、这样 的气势谁来读? 生(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 (读的气势不够) 师:这天门山“断开”了吗?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 生(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 (强调了“断”,“开”字读得短,没有突出。 ) 师: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男同学,你们来! 师:全班,一起来 师:就是这样浩荡的江水,遇到天门山却至此 师:看这“回”字,是个象形字,像一个旋转的旋涡。老师选出字典中“回”字的三 种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回旋;回转,改变方向;返回。 师:你们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 生:我选第一种意思,“回旋”。因为水撞击到山,形成漩涡。 生:我觉得是第三种意思,“返回”。 师:
14、 (板画简笔画)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人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 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 生:回转,改变方向。 师:长江水是浩荡的,但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天门山给 你什么感觉? 生:坚硬无比。 生:雄伟、有气势。 师:这样的气势谁再来读?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 师:这就是“中断”“开”“回”的魅力,让天门山和楚江水有了生命和气势,让我 们合作着读好这幅壮景。我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这组读“楚江 开”,全班再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楚江开”。 2 2人山相融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不
15、是山,水不是水 师:继续聚焦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望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读一 生:相对出、日边来。 师:什么叫“相对”?这是一条楚江, (指两竖排的学生)如果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 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 师: 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 与它相对的又是哪一座?与这座相对的?与这座相对的? 师:李白乘着小船而来,青山两两相对着出来干什么? 生:迎接李白。 师:日边指的是 生:太阳边。 生: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对!那水天相接处的孤帆,渐行渐近,渐行渐近,奔向谁而来? 生:李白。 师:这一“出”一“来”,画面就动起来了,人和山水相融了。青山出迎,孤帆来临, 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激动。生:很惊喜。
16、师: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 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生:主人。师:远客、青山,四目相对,激动的李 白可能会对相对出迎的天门山说什么呢? 生:啊,天门山,我终于见到了你的姿态! 生:天门山,你真美啊! 师:在李白的眼里,天门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富有灵性的人。 生:天门山,我的好朋友,谢谢你的迎接! 生:天门山,你真是我的知己。 师:这一“出”一“来”,哪里仅仅是景,这分明还有李白与青山的“情”。 (板书: 情)一起读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同学们,青山立在两岸,日边有一孤帆,如果在常人看来,这就是一处美景罢了, 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出示诗句)老师来告诉你们,年轻的李白才华
17、横溢,志向 远大。20 岁的时候,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 读 生(读)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 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 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 生(读)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看,正好借眼前高广辽阔 的山水来抒发。读 生 1 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 2 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高广辽阔的山水正如李
18、白高远的抱负、广阔的胸襟!读 生(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闭上眼,你就是年轻的李白,你就是志向高远的李白,你乘船而来,只见:水冲 山开,山阻水回,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你,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辽远的白帆奔你 而来,更有那明丽的色彩因你而灿烂。自然的雄伟气势,心中的满腔豪情,于是,你提 笔写下了诗句, (配乐)读 生(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3人山相悦人山相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师:1000 多年过去了, (课件出示“天门山”三个字的甲骨文、楷书)天门山仍旧是 静静矗立的
19、山, “天门山”三个字的字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汉字仍然保存了原始 的图画性,看着字就能想起图画。 (师课件出示:天门、楚江、水、山、帆、日)这些字组成的图画,高广辽阔、气势 雄伟。请你读 生:天门、楚江、水、山、帆、日。 师: (课件出示:碧、青)这些字色彩明丽,让高广辽阔、气势雄伟的景呈现出温暖、 热烈的情绪。女生读 生:碧、青。 师: (课件出示:中断、开、回、出、来)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生动起来,传 达出作者实现理想、指日可待的豪情。男生读一 生:中断、开、回、出、来。 师:这些字,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山门的灵魂中,它书写着景,更传达着情。下 课!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20、望天门山 景情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一、虽说“诗无达诂”,但解读诗歌还是要依据尽可能多的材料。文学是社会生活的 艺术反映,解读文学作品自然要尽可能地依据真实生活。此诗教学,首要的问题就是准确解 读本诗的字词句。本诗虽仅四句,但有些字词的解说不一,妨碍了对全诗的合理解读。老师 尽力研讨落实这几处不同的解说, 对诗的解读有了科学的依据。 比如“碧水东流至此回”的 “回”字, 流行解释为“回旋”, 即“由于两山夹峙, 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 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 教师用书 )但是,古今一些资料却证明天门山两岸 之间并不“狭窄”,而是江面宽阔,“相去数里”,没有“激起回旋
21、”之壮景。于是,老师 依据宋本,解读“回”为江水随着山势“折北而去”。此说不仅确定了本诗“回”的意思, 而且也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合理解读奠定了基础。试想,李白顺江舟行过天门山,如果 两岸间江水回旋,波涛汹涌,舟船颠簸强烈,他怎能静心观赏“相对出”的山景呢?所以, 这个“回”的正确解析,不仅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全诗的合理解读。 二、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从造字角度说是“因义构形”,从阅读角度说要“因形求 义”。因此,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能极大地提高古文阅读的效果。古代的“训诂学”,就 是讲求明确字义,促进阅读的准确理解。这是符合汉字与汉语书面语内在规律的科学方法。 老师此课就采用了这种方
22、法。她清晰地解析了“断、碧”等几个字的形义关系,进而深入解 读相关诗句的意境。比如“碧”字,从珀从石,本义是青绿色的似玉美石,引申指青绿色。 这样解析不仅使小学生对“碧”义理解深刻,进而对“碧水东流”的意境有了形象的理解, 而且传授了汉字知识,提高了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收到了一教数得 的效果。 三、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教学生朗读。不同以往的是,朗读指导不仅与理解字义、 诗意紧密联系, 而且根据诗意指导学生应该如何朗读。 请看对“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的朗 读指导: 它的停顿是二、二、二、一。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所以要 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读出辽远的感觉
23、。请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朗读讲究快慢疾徐,但其语速不能凭着感觉随意走,而是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在这 里,老师指导学生读慢一些,就是要根据“望”产生辽远广阔的情景。而读慢一点,也是为 了表现这辽远广阔的境界。这样指导朗读,既使学生知其然,也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不仅提 高了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朗读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有趣的是,对这句诗的朗读,老师搞了一个所谓的“叠读”形式,即如“唱歌有重 唱”。表面上看,这是在玩花样,其实,暗合朗读原理。古人唱歌有“一唱三叹”之说。这 里“叹”是“和”(he)的意思,“三”是多的意思。“一唱三叹”即一个人领头唱,多人和 着唱。 “天门中断楚江开”是很有气
24、势的诗句, 小学生独自很难读出气势。 于是老师采用“一 唱三叹”的方法,在做过示范后领读一句,学生依老师的节奏齐声朗读“楚江开”,以众读 的气势表现山“开”的轰然气势,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诗意,体会到了朗读的重要性。后面 的一些朗读方式继续体现着这个教学目标。 四、此课的创新处比较多,但因创新,就还有继续“探测”的空间。比如讲解“碧” 义,如能进一步说明此字不仅表现了色彩,还写出了长江水的清澈平缓,就能言简意赅地解 读出更美的意境。 再如, “日”在早晨或傍晚多为红色, 其他时间多为白色。 本课解读“日” 为红色,与青山绿水等构成绚烂的色彩。若能说明李白所“望”时间是早晨或傍晚,说服力 就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