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1793056 上传时间:2021-10-1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93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56 页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 1-5 单 元+期中共 6 套测试卷合集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第一单元测试卷试卷 (时间:时间:75 分钟分钟满分:满分:100 分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 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新兴阶级的产生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

2、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 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 4 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会制造石器会种植粟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B CD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 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越女性 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4“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A推行县制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D编制户口 5下面是小明同学关于两汉文化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是()

3、 A史学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B文学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D科技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 第 2 页 共 56 页 6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D诸国变法 7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 题是() A加强文化控制B加强经济管理 C巩固国家统一D加强君主专制 8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他完成了长途旅行,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张骞 “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A打击匈

4、奴B开拓疆域 C管理西域D开通商路 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 “甘其食, 美其服,安 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1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1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 距今二三

5、百万年,止于距今 5000 年。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第 3 页 共 56 页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 12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 继续保留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 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 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 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 D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 13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 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

6、研究视角是() A军事制度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D文化心理 14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 2 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 巡狩”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 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 15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如图)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 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经济繁荣B国家统一 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乐业 16“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 得到发展是在()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

7、期 C秦汉时期D五代十国时期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司马相如(前 179前 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 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 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第 4 页 共 56 页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

8、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 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 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 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

9、互相牵制。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件?“扫六合”的完成是在哪一年?“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 (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第 5 页 共 56 页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地理位置 晋同姓今山西 鲁同姓今山东南部 齐功臣今山东北部 宋商朝后裔今河南东部 燕同姓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 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

10、子 材料三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 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四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五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疆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述受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 (3)材料五所反映的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第 6 页 共 56 页 202015 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

11、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 74 年,汉昭帝逝世, 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 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 后准奏。前 63 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 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 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 发现的最早

12、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 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刘贺墓论语书牍局部图 铜镜镜背上的孔子像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 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 第 7 页 共 56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13、48 分分) 1C 【解析】动荡争霸的战国时期用社会秩序稳定形容不合适,故答案为 C项。 2A 【解析】根据材料中“石器”和“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石器和保存和使用火,故正确。最早种植 粟的是半坡人,错误;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错误。 3D 4C 5D 6D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 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 制,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 项正确。夏朝时期国家产生,A 项错误;文明起源是远古时 期,B 项错误;政权分立是指国家分裂,出现了多个

14、政权并立,与春秋战国时期不符,C 项错误。 第 8 页 共 56 页 7C 8A 【解析】汉武帝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派张骞出使西域,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不是主要目的, 排除。 9C 【解析】批评儒家、墨家的义利观,倡导原始结绳而居的生活观,这与道家的“小国寡民”理念一致,故选 C 项。 10D 【解析】“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贡献,不仅统一了中国,而且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 D 项说法最佳。 11C 【解析】根据材料“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 出现”可知,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青

15、铜器的出现,即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 项正确。 12A 【解析】周文王与周武王时,举行祈请商远祖先王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意在强调周与商一样具 有正统性,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周对商文化的传承,排除 B 项;周灭商,取而代之,这是政权更替, 不是一脉相承,排除 C 项;周王通过祈请方式使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的合法性,这不代表商先王对周共 主地位的认可,排除 D 项。 13D 【解析】根据材料“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必、骆甲担心自己因是故秦 将领而得不到信任,由此可知,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属于文化心理层次,故选 D项。 14A 第 9 页 共 56 页 【解析

16、】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多次巡游,主要目的是巩固天下统一的局面,同时向六国故地展示国威,故 选 A 项。 15B 【解析】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的国家统一, 故 B 项正确。 16B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奉命安抚西

17、南,使邛皆请为内臣”可知,推动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宣 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可知,积极维护朝廷统治权威;根据材料“他的散体大赋 时人赞曰”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汉赋发展。第(2)问,从时代需要、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及个人因素等方 面分析。 18(1)事件:秦统一六国。 时间:公元前 221年。 最大贡献: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秦始皇(嬴政)。 太尉、御史大夫。 (3)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形制(或车同轨);统一文字(或书同文)。 【解析】第(1)(2)(3)问中的问题都是基本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9(1)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商朝后裔;

18、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占分封诸侯国的大部分;大多分 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2)政治:服从周王命令。经济:定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军事: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3)分封制瓦解,奴隶社会趋于崩溃。 20(1)制度:郡国并行制度。 第 10 页 共 56 页 原因:失礼仪,乱制度。 (2)原因: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 不同: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3)史实:儒学成为正统。 价值: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 看法: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刘贺受封为海昏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第二小问,根据材料 一“

19、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 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刘贺急欲亲政有收回权力之迹 象”回答。第二小问,对比两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为史事记述,材料二为史事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 结合西汉时儒学的地位分析。第二小问,结合出土文物的作用分析。第三小问,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 第 11 页 共 56 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时间:75 分钟分钟满分:满分:100 分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

20、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 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 2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 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B风格单一 C世俗倾向D固守传统 3下面为东晋时期文学家迁出、迁入人数地域分布图(单位:人)。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交流 B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

21、政治形势影响社会文化发展 D佛道发展冲击儒学社会地位 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 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其中“六朝古都”人口达百万,经济最活 第 12 页 共 56 页 跃。这一城市是() A成都B洛阳 C建康D长安 6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22、)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7“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 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是() A秦始皇B汉武帝 C隋文帝D唐太宗 8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 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文学艺术的多元B对外交流的频繁 C社会经济的繁荣D三教并行的局面 9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史记伤寒杂病论 AB CD

23、 10图中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A.公元前 3 世纪末期B公元 3 世纪初期 C公元 3 世纪末期D公元 6 世纪末期 11唐德宗时期的重臣陆贽在陆宣公奏议中说:“边陲之戍,用保封疆;禁卫之师,以备巡警。二者或 阙,则生戒心。国之大防,莫重于此。”这反映了() A唐朝周边国际环境恶劣 B“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 C.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 第 13 页 共 56 页 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12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 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 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

24、。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 做法() A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B剥夺了宰相权力 C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D废除了君主专制 13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 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 传焉。”韩愈在此强调() A回归儒学本原B儒释道三合一 C儒学传承断绝D儒学传统久远 14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 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

25、 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 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 1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16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 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A

26、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第 14 页 共 56 页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 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 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

27、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 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 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 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

28、不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自 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 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845 年)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 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 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 第 15 页 共 56 页 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

29、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 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一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 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 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材料二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

30、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 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 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 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 展。 (2)根据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第 16 页 共 56 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在南昌曾

31、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列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了初唐时代中国 的潜力。以后 1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 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 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 石像时,感慨地说:“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1)材料一、二的共

32、同点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罕与伦比”,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为当时世界之冠”的唐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第 17 页 共 56 页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B 2A 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中原地区文学家大量迁出,迁入吴越地区的文学家数量较多。结合所学 可知,此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 的是政局动乱导致的人口迁移,不是经济和文化交流,排除 A、B 两项;材料体现的是东晋

33、时期文学家的 区域流动,与佛道的发展无关,排除 D项。 4B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说明当时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 治,故 B 项正确。 5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东晋和南朝四国都定都建康,故建康又称“六朝古都”,C 项 正确。 6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 项正确。 7C 【解析】根据材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 料指的是隋文帝,故选 C项。 8D 【解析】“飘飘欲仙”体现的是道家的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的是儒家的强

34、烈的社会责任感, “人称诗佛”体现的是佛教思想,所以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三教并行的局面,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仅仅 是诗歌,并未体现出文学艺术的多元,排除 A 项;材料不涉及对外交流的问题,也未体现出社会经济的繁 荣,排除 B、C 两项。 第 18 页 共 56 页 9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天工开物是明朝时期的科技著作,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 史记诞生于西汉武帝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的医学著作。按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西汉时的 史记、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明朝时的天工开物,故选 D 项。 10D 11C 【解析】唐朝开放包容,对外交流频繁,周边国际环境相对安定,

35、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内外防卫皆 重视的军事策略,故 B 项错误;“国之大防,莫重于此”体现了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故 C 项正确;材料 并未涉及藩镇割据的问题,故 D 项错误。 12C 【解析】经过多道程序审定、两省共同认可,诏书才具有合法性,有利于减少决策随意性,故选 C 项。材 料只是说明诏书的起草和决策问题,没有谈到政府执行力度,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此做法对相权起到制 约作用,不是剥夺宰相权力,B 项错误;唐朝并未废除君主专制,D项错误。 13A 【解析】韩愈的“道”指的是儒学的传承,即“道统论”,这是探究儒学的本源,故 A 项正确。由材料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

36、之道也”可知,B 项错误;C、D 两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14B 【解析】材料“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体现了消极避世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出 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故选 B项。中国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排除 A项; 三教合一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 C项;材料中的现象是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所致,并非是商品经济的冲击, 排除 D项。 15B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 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 的统治,故 B 项正确。材

37、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 故 A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 C 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 攻伐不已,故 D项错误。 第 19 页 共 56 页 16D 【解析】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 而两税行”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反映 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 项正确。A 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38、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给汉族文化输 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第(2)问,根据材料“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 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

39、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 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 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 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 18(1)佛教盛行,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与寺院争夺兵源和土地控 制权的需要;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2)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土地,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 事实力;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一定破坏。

40、【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 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可知,佛教盛行,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根据材料一“父母恩重,沙门 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可知,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根据材料二“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 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可知,与寺院争夺 兵源和土地控制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二“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可知,大量人口投入佛 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第(2)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考虑:积极方面,根据材料一“自废(佛)已来,民 役稍希(稀)”以及

41、材料二“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可知,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 土地,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根据材料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和材料二“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 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可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消极方面,根据材料二 “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一定破坏。 第 20 页 共 56 页 19(1)(示例)选取玄奘西行。 主要体现在学习其文化,为我所用。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 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 17 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 他的口述写

42、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 7 世纪中亚和 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有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解析】第(1)问,材料列举出了三个示例,根据题目要求只要选取其中一个即可,要找到自己熟悉的内容 进行阐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一“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呈现出多元 开放的时代特征”、材料二“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可知,唐文化的特点为多元开 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20(1)共同点:赞美唐

43、文化的高度发展。 (2)中国的潜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唐代的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科举制的确立;经济的繁 荣,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和文化多元;佛教的东来注入新的文化成分。 (3)我们既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变潜力为 发展的优势。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和材料二“唐朝的中国文化不 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可得出,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第(2) 问,由材料一“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可得出,中国的潜力;由材料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可得出,物华 天宝,人杰地灵;

44、由材料二“印度文化的输入”可得出,佛教的东来注入新的文化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得 出,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第(3)问,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 得出,在中外文化方面,要“洋为中用”,既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敢于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在 国内文化方面,要发展特色文化,培育潜力文化。 第 21 页 共 56 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时间:75 分钟分钟满分:满分:100 分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北宋初年,“患中书

45、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 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频繁换相B培植亲信 C分化事权D重视法治 2西藏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是() A唐朝B元朝 C明朝D清朝 3“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 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4公元 10 世纪到 13 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

46、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 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辽北宋金南宋西夏 AB CD 5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6下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瓦子舍在城市出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7元代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是() A上都B东京C大都D兴庆府 第 22 页 共 56 页 8结合所学判断,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D雕版

47、印刷术的发明 9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 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10将黏土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此项技术最早记载 于() A史通B农政全书 C农书D梦溪笔谈 11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 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

48、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12宋代图画见闻志载:“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 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 而能精焉。”“精”的要义在于() A绘画技法高雅传神B生动体现事物特质 C忠实再现事物全貌D理想化的道德人格 13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北宋建立 1005 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1038 年西夏建立 1044 年宋、夏达成和议 第 23 页 共 56 页 1125 年金灭辽 1127 年金灭北宋 1

49、140 年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1141 年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141333 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 50 名,有 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 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15由于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巨大的投入,一些家族常常聚资支持子弟读书,以求光宗耀祖。到北宋时南方 人在科举考试中已占有优势。造成这种南北不平衡的原因是() A朝廷有意打

50、压北方读书人 B北方人重视务农,对科举考试热情不高 C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人更聪明,更容易考中 16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