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ppt课件-(含教案+视频)-市级公开课-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编号:309bb).zip

相关 举报
  • 全部
    • 教案309bb.doc--点击预览
    •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ppt--点击预览
    •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wmv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第第 25 课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标内容:课标内容: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 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概括中国近 代民族工业的背景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培养 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观察历史现象,总结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 同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讨论 探究 交流等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视频中国梦 ,学生赏听。 教师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民族复兴展览时强调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 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振兴民族工业,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今天让 我们一起学习第 25 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二、 探究新知:探究新知: 目标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目标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教师讲解: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中,由民族 资产阶级兴办,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产生时间是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2、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生和发展阶段。 学生回答:(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2)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 教师讲解: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 张謇。 -毛泽东 出示张謇和大生纱厂,结合相关史事,介绍张謇的事迹。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 出示荣氏兄弟相关图片并介绍人物。 合作探究: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 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1、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 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 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2、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 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4)一战后,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教师:结合课本相关史事,思考:为什么一战后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学生回答:民族工业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 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最后,完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图表。 3、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教师展示材料:19121919 年三类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示意图 、 19 世纪 60 年代和 20 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和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图 。 讨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下,技术差,而且主要 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目标导学二:社会生活的变化目标导学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通信的变化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和材料 组织学生思考: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交通工具?你能说出 其他的交通工具吗? 学生回答:电车、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教师讲述:近代交通运输业的飞跃离不开两次科技革命,简单 介绍两次科技革命的情况。 学生思考: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学生回答: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 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社会习俗的变化 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 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 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归纳社会习俗的变化内容: (1)革除陋习:剪辫、易服、劝禁女子缠足 (2)改礼节: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 “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3)崇洋习俗: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成为时尚,时 装、烫发流行。 出示相关图片 思考:这些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变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 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 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 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 展的特征。 教师小结: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目睹了像张謇这样的一批前辈们, 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年代,不断努力,创办中国民族工业,使近代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对中国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中国历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机器生产 v近代民族工业 1.概念 民族资本主义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 v阶 段 v时间v原因 产生 发展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 方先进技术 外国人在华开办工 厂的刺激 短暂春天 再度受挫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他的故居所在的街道被命名为 状元街 张謇 当前途一片光明之时, 他却选择了 v“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 v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 v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兴办的大生纱厂 v 。 v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是一名教育家。 一生创办了370多所学校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 v阶 段 v时间v原因 产生 发展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 方先进技术 外国人在华开办工 厂的刺激 短暂春天 再度受挫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辛亥革命后及一战期间民国政府政策扶持 西方列强忙于战争 张謇的企业 在此阶段达 到顶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资本(万元)日产(万袋) 1911年40600多4.3 1919年120450018.8 1911-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情况 一战期间,福新 面粉厂获得厚利。到 1922年,荣氏面粉厂 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 企业的1/3左右,被称 为“面粉大王”。 荣德生 荣宗敬 “黄金时代”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 v阶 段 v时间v原因 产生 发展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 方先进技术 外国人在华开办工 厂的刺激 短暂春天 再度受挫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辛亥革命后及一战期间民国政府政策扶持 西方列强忙于战争 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三座大山的压迫 材料一:发昌机器厂在80年代,受外商企 业的排挤,日趋衰落。后来,被英商在上 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二: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 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其生意兴 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 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 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 的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李福明的 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帝国主义压迫 封建主义压迫 抗战胜利后 仍受剥削 蒋介石 宋子文 孔祥熙 陈立夫陈果夫 蒋家天下陈家党 宋家姐妹孔家财 官僚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过程 1860 1895 1912 1919 1949 洋务运动到清末 主体为 一战期间 一战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过程上, 曲折 从整体上看:比较落后,不占主导地位。 材料: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 工业所占比重图 特点: 轻工业多 重工业少 纺织业 面粉业 从分布 上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图 沿海、 沿江多, 内地少 3.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比较落后 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集中于沿海沿江大 城市 从整体上看, 从行业上看, 从分布上看,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前途何在? 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交通方面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902年, 中国最早 的汽车在上海出现 。此后,汽车逐渐 成为常用的交通工 具。 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 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 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 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轮船 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 员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首次飞行取得 成功。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 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 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早期火车 19世纪70年代以 后,西方发明的 火车、轮船、电 车、汽车、飞机 等新式交通工具 相继传入中国。 作用: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 通讯工具:电报、电话 作用: 商人可以传达生意信息 记者可以进行新闻报道 老百姓与亲友联系 2、生活方式的变化剪辫 翎顶补服 3、生活方式的变化易服 来自西方的 孙中山设计的 西装 中山装 生活方式的变化劝禁女子缠足 劝禁女子缠足 劝禁女子缠足 劝禁女子缠足 4、社交礼仪: 跪 拜 用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 采用:“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民国时期上海西餐厅 饮食、娱乐、婚丧崇洋逐新 5 、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 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 出新 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课堂小结 发展:甲午战争后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民族 工业 发展 社会 生活 变化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萧条: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风俗习惯的改变 新式交通的出现 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新式婚丧礼节的出现 社会生活变化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ppt课件-(含教案+视频)-市级公开课-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编号:309bb).zip)为本站会员(老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历史 > (部)统编版 > 八年级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