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22 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第一课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踏上强国之路 1.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强国富民。 2.为实现强国富民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做出了哪些努力?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1949)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 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56 年底) 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 飞跃(1978 年) 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
2、族人民,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 (兴国之要)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立国之本) , 坚持改革开放(强 国之路)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4.改革开放是如何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 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 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 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
3、社会共识。 5.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说明了什么?)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 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关键抉 择),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6.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腾飞的表现: (1)中国力量充分显示(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 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外资流入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 第 2 页 共 22 页 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科技
4、、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人民生活改善):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 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脱贫攻坚战 取得全面胜利。 (3)中国深刻影响世界(国际地位提高):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 动力源,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8.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9.共同富裕: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 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地位: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提醒: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共同富裕同步、同时、同等富裕。
5、 10.全面深化改革内涵和总目标: 内涵: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 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改革。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 11.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我国过去 40 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 靠改革开放。 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
6、衡不协 调等现实挑战。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2.如何全面深化改革?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 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第 3 页 共 22 页 13.为什么要共享发展成果?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状况,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 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能够不断促进
7、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14.党和政府如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强调人人参与、 人人尽力、 人人享有, 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课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 1.创新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处处有创新;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 都可以创新;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
8、生活更美好。 2.创新的意义(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1)个人影响: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 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 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2)社会影响: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 发展、增加社会则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创新让生 活更美好,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3.创新的重要性: (1)对国家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 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驱动是国 家命运所系。
9、(2)对国际竞争: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 心。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3)对人类社会发展:创新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推动社会取得长足进步; 第 4 页 共 22 页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4.在社会发展中,我们如何处理好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 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 更好地分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 5.我国的科技现状及给我们的启示: (1)现状:成就:目前,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
10、下了坚实基础, 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挑战: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 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2)启示: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6.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大力发展教育。 (3)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 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4)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 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
11、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5)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 (6)尊重创造、保护创新,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7.教育的重要性: (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8.我国为什么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当今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可以是创新者, 都可以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可以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 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第 5
12、 页 共 22 页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 胜之道。 (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 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9.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原因: (1)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2)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企业不能只是 跟着别人走。 10.创新精神的表现: 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共同合作的团队精神, 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
13、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11.创新时代,如何正确对待知识产权? (1)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2)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3)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12.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意义: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1)对个人:有利于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精神。 (2)对国家和社会:有利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 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弘扬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维护社会公 平正义,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青少年如何适应
1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青少年如 何培养创新能力?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要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 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有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批判精神; 第 6 页 共 22 页 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勤动手、动脑和实践的好习惯;积极参加科 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 第三课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追求民主价值 1.如何认识民主? 我国民主价值追求的思想源头:民本思想。 民主价值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 民主价值实现: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民主道路的决
15、定因素:具体国情。 2.我国民主的发展历程? 1840 年以来的近代中国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 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 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1956 年)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 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1978 年) 3.为什么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需要法治保障? 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16、,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 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 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4.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 。 (1)从本质特征上看: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从民主特点上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 最管用的民主。 第 7 页 共 22 页 (3)从民主形式上看: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 (4)从制度保障上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 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中
17、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 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 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 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作用: 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国家繁荣富强。 6.如何认识“公民参与民主生活”? (1)含义: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 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必要性: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
18、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3)要求: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 程序化建设。 7.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 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 活的能力。 8.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 (1)(1)民主选举民主选举: 地位: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形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原则:公开、公平、公正。 公民参与态度:积极、主动、理性。 (2)(2)民主决策:民主决策: 地位: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要求:
19、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 策的科学化。 第 8 页 共 22 页 方式(保障制度)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式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 (3)(3)民主监督:民主监督: 地位: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意义:国家: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 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个人: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 参与热情。 注意事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正确行使监督权;如实反映,提供证据 或证明材料;不能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不能采用贴
20、大字报、 聚众闹 事等方法;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合法利益等。 参与途径: 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 通过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 采用写信、 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向有关部门反映或举报等。 9.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对社 会) 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 仰。 (对公民) 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 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对国家) 10.公民应如何增强民主意识? (1)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不断
21、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 (法治的重要性)? (1)公民角度: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 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对国家和社会: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现 第 9 页 共 22 页 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 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
22、式;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 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2.法治的要求: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 展的规律, 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符合公平正义要求, 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 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国家重视法治建设的表现: 党的十五大 把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基本方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
23、国委员会,作出一系列战略部 署。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 (1)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依法治国的前提) 、严格执法(依法治国的关键) 、公 正司法(依法治国的防线) 、全民守法(依法治国的基础) 。 5.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 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 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 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
24、 者(全民守法)。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6.建设法治中国,我们青少年怎么做呢? 积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维护法律尊严。 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勇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 10 页 共 22 页 7.政府的作用、权力来源、宗旨及工作要求: (1)作用:管理社会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2)权力来源:人民。 (3)宗旨:为人民服务。 (4)工作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8.什么是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
25、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 运行。 9.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核心: (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 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0.怎样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要求)? (1)对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 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 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 (2)对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26、11.如何厉行法治(要求)? 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 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1)国家: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公民: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 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 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4)社会: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 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27、 12.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因及做法: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 第 11 页 共 22 页 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 得益彰。 (2)做法: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 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第五课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特点、薪火相传的原因? (1)形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 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内容(构成)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
28、,名扬世界的科技 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3)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薪火相传的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 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为什么要传承中华文化?(作用、重要性) (1)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 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 园。 (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
29、族的灵魂。 (3)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 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4.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积极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本民族文化,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优 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2)增强文化认同感,自觉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弘扬传统文化的 第 12 页 共 22 页 责任感。 (3)坚定文化自信,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 文化。 (4)敢于同破坏传统文化的
30、行为作斗争等。 5.文化自信的内涵及重要性: (1)内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 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 更 持久的力量。 (2)重要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6.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7.中华传统美德的特
31、点和内涵: (1)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2)内涵: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 格;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8.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原因: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2)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3)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 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4)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9.青少年如何弘
32、扬中华传统美德?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青少年责无旁贷; 第 13 页 共 22 页 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10.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 (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 大民族精神。 (2)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 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1.爱国主义的本质及重要性: (1)本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2)重要性: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12.中华人
33、民的精神特点: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13.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体现: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五四精神、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 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等。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 精神、焦裕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等。 (3)改革开放时期(1978 年以来) :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 14.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 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
34、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 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 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 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 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5.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 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 第 14 页 共 22 页 人生。 16.正确认识价值观(地位、内涵、特点) : 地位:
35、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内涵:生活中,人们常常依循各自尊崇的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 特点:许多价值具有人类的基本共性,如善良、正直、诚信,但不同领域、不同 的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也存在显著差异。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8.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社会主义核
36、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9.青少年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 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3)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第六课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 1.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 战之一。 (2)人口问题加重了
37、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我国的人口国情、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及新特点? (1)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第 15 页 共 22 页 (3)新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 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 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3.为什么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必要性: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 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 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生育政 策要随着人口和经
38、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意义: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 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的意义) 4.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有哪些?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 盾日益突出。 5.我国资源的现状、影响、对策? (1)现状: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 资源紧缺。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 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
39、破坏都很严重。 (资源问题形 成的原因?) 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2)影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 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 越来越小。 (3)对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 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6.我国的环境现状、原因、危害及对策: 现状: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 但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大气污染、 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原因: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
40、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 第 16 页 共 22 页 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 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危害: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 全和身体健康。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对策: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7.如何解决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国家: 面 对 挑 战 , 我 国 坚 持 计 划 生 育 的 基 本 国 策 , 积 极 调整人口政策;P74 小字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 明。P74 小字 (2)社会: 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41、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P80 (3)个人: 增强节能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8.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做出的智慧选择。 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 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做出必要的补偿和修 复。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 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 明衰。 9.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基础、准则、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42、,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 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基本国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空气常新。 (3)发展理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 第 17 页 共 22 页 族永续发展。 10.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 展共识。 (3)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5)
43、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 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11.我国应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 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 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发展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 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行动。 (4)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
44、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12.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 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 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第七课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中华一家亲 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新型民族 关系分别是什么? (1)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大流动、大融居。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 18 页
45、共 22 页 (3)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 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4)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表现: 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地位 平等) 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权 利义务平等) 3.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我国各民 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2)我国
46、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共同繁荣。 (3)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4)维护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 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4.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 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5.我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1)措施:经济: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 力;民生:支持
47、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 保障制度;文化: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 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政策方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推进 新型民族关系。 (2)成效:经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驶上了跨越式发 展的快车道;民生: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 第 19 页 共 22 页 的获得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6.为维护民族团结,我们青少年能够做些什么?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
48、策。 关心、爱护少数民族同学;与各民族同学平等相处。 坚决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7.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原因及做法: (1)原因: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 的责任。 (2)做法: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 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要维护国家安 全。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更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 8.“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简
49、称“一国两制” 。 “一国 两制”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 港、 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一 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两制”从属、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 国”之内。 9.香港、澳门的回归对“一国两制”的实施有何重要意义?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 “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2)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 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10.怎样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 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 、 “港人治港” 、 “澳
50、人治澳” 、高度自治的方针。 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 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 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 和执行机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 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 入国家发展大局。 第 20 页 共 22 页 11.为什么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 本利益所在。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 湾同属一个中国。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 同文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