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9192 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视频引入。多媒体演示:动画视频介绍时钟。 2.提出问题。 (1)“你们认识钟表吗?” (2)“每天早晨是谁叫你们起床?” 3.揭示课题。 师:你们桌上也摆着各式各样的小
2、闹钟,好看吗?同学们,闹钟不光有漂亮的外表,它的 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好!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 评析:运用媒体演示,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从儿童熟知的童话引入,使学 生产生亲切感, 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钟面。 (1)比一比。 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叫分钟,短短的粗粗的叫时针)。 (板书:分针时针) 让学生指一指学具钟的时针、分针。 都有 12 个数,一起数一数(1、2) 12 个数把钟面分成
3、了 12 个相等的大格。 (2)说一说。 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 评析: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实物钟、模型钟等。设计了探索性、开放性的 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摸一摸、转一转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认识整时。 (1)整时的常用表示法。 学生尝试拨整时。 师:你们会拨钟吗?自己拨出一个喜欢的时刻,看谁拨得好,请他上来拨。(选三个上来) 问:你拨的多少?刚才三个同学说的“X 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用语叫“时”。(板 书) 指看三个钟面说“这个读 X 时”并板书:X 时,X 时,X 时。指着“X 时,X 时,X 时”说“这些
4、都是整时”。(板书) 观察比较整时针的特点。 小组同学一起观察:黑板上三个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认识整时的方法:分针指着 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练习。 A.师拨钟面,生说时刻,3 时、9 时 B.生活中,我们做的事都和时间紧密相连,请你们拨出时刻。 a.早上上学的时刻。 b.每天看动画片的时刻。 c.每天爸爸妈妈看新闻联播的时刻。 C.你还想拨哪个整时?拨一拨,这时你在干什么? (2)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 小朋友观察身边的事儿,非常仔细,教师出示标有“8:00”的卡片问:你见过这种 时间吗?在哪里见过? 师:这是整时的第二钟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 谁会写几时就写几,然
5、后写上“:”再写两个“00”。 指黑板钟面,问:你会用数字法来表示吗?请写在写字板上,看谁写得好,二人扮演, 评一评,写得好吗? 今天两种整时表示法你都会写吗?你们还想比一比吗? 师:老师写出了一种,请你写出另外一种。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拨钟面上表示的时刻和尝 试认识电子表表示的时刻,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及整时的两种 表示方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设计新颖、有创意。 3.应用。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小学生该怎样珍惜时间呢?那就是合理 利用时间,安排好一天的学习、生活(打开书第 92 页)这是
6、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多媒体),仔细看书上 第 92 页,说一说,他什么时刻做些什么?(小组说一说) (2)问:他的一天安排得合理吗? 师:对,我们应向小明学习,不睡懒觉,合理安排,做健康、聪明的好孩子。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小明一天时间安排进行认识与评价,加强学生对珍惜时间和养 成良好作息习惯重要性的认识。 三、综合应用 1.现在请你自己做主,当一次小小设计家,设计你星期天的安排。 (小组合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安排合理。) (1)活动。 上午()时做 () ( : )做() ()时做() 下午( :)做() ()时做() (2)评一评:获胜者是谁? 2.猜谜语。 评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
7、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落实 这一教学目标 ,教师特地安排设计了请学生自己做主当一次小设计家的练习内容,巩固练习环节充 满浓浓的生活气息,也极其自然地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小组合作设计一天作息时间表,学生设计 出的一天作息时间,丰富多彩,体现出学生一天的生活有序、丰富、充实。 总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注重课堂良好的心理气氛的创设,内容开放,呈现方式 多样化,教法灵活开放,教者充分应用教具和学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合作学习和信息 交流,重视数学知识的主动构建,重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