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1883374 上传时间:2021-11-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8 页 2022 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信息化时代, 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 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 权威性标准, 而互联网的普及、 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 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 从本质上讲, 信息是事物存在方 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 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 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 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 通。 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

2、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 并在人的大脑中 进行加工和处理, 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 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載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 信息为人所控制, 为人服务。 然而, 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 人们, 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莫定了基础。 有了这样的共识, 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 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将信息与人的本 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 现实中

3、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信息化时代诞生了一种 特殊的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 并使之能够被认识、 被理解、 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 逐渐被广泛使用, 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 公 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 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 范围内去选择, 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 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 的生活, 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 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

4、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 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 形成 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 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 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 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1. 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第 2 页 共 18 页 A. 信息通常意思

5、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 唯一载体。 B. 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 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D. 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 出来。 2. 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A. 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 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B. 计算机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用以再现由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 识,被理解,被保存,被利用,被再造。 C.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

6、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 士奴役。 D.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 局。 3. 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 是 A. 习惯使用电脑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会写了,有些字写不好了。 B. 家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渐由“不用干”变成了“不 会干”。 C. 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给人们方便同时,也使一些人患上严重的手 机依赖症。 D. “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 提高水平。 【答案】 1. C2. B

7、3. D 【解析】 【1 题详解】 第 3 页 共 18 页 试题分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 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 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 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 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 项,曲解文意,“人的 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错,原文是“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

8、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 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A 项,曲解文意,“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错,原文是说“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 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莫定了基础”。C 项, 说法太绝对, “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中“完 全被”说法绝对,原文是“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 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D 项,说法绝对, “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错,原文是“这使它以摆

9、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 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的对信息处处理的强大功能, 将把人类推向被奴 役者的终极命运?”只是猜测。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 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 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比如本题 D 项,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原文中说的是“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 系,是否意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10、,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的对 信息处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强调的是“被奴役者”, 而 D 项中“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并没有奴役,被控制,所 以选 D 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新技术在实践应用中没有得到相适宜的引导和规范,导致新的新闻失范问题出现。 反思人与工具、 技术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我们探讨如何在新闻活动中正确看待算法以及合理 规范地运用算法,使之服务于新闻传播的需要。在算法新闻中,人机之间的关系得到合理的 第 4 页 共 18 页 设计,将有益于积极的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当前,已经形成这样一

11、种认识, “人机协同” 将会是未来新闻生产的重要模式。同样,它也应该是算法新闻伦理构建中最重要的内容。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 “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这样一种延伸 还要求其他的器官和其他的延伸产生新的比率、求新的平衡。”近年来,业界对“人机协同” 理论的讨论就是在谋求这种“新的平衡”。 “人机协同”,就是人与智能机器的交互协作。在人机协同中,人是智能的总开关,人 居于统摄地位,从伦理层面来看, “人机协同”是对人与技术之间和谐统一和平衡状态的表 述,人能够遵循人类道德规范的标准,合理、规范地利用技术来为人类社会服务,体现了工 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未来新闻生产的方向,是人

12、机协同的模式。首先,新闻算法的设计体现并符合新闻专业 主义的价值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依然是新闻生产的目的。在新闻专业主义的 权威下,新闻媒体才能突破算法偏见,为社会和受众提供符合新闻媒体“良知”的报道。其 次, 机器人写作解放了新闻记者和编辑, 使之转向更能够体现记者主观创造性的深度报道分 析等新闻写作,再次,新闻从业者的“把关人”角色将更加突出强化。面对海量信息和大量 机器人新闻产品,需要新闻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筛选和编辑,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向 受众进行推送。这才能让个体挣脱“信息茧房”的桎梏,塑造社会公共价值,构建一个良性 的舆论环境。 算法新闻的作用和未来不可限量。 对此

13、, 我们必须从不同的层面来加强新闻伦理的构建。 第一,明确人在人机协同中占据主体地位,算法服务于人的需求,人不能迷失在信息与 算法的迷阵中,而应该坚持人在新闻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在算法新闻中,记者和编辑的地位 不可取代。 第二,为算法植入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在算法 设计和使用中, 要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指导, 防止在算法设计中带入 设计者的偏见。 第三,完善行业规范中对算法使用规范的标准和要求,首先,在算法新闻生产全过程中 加强算法设计和使用的透明原则,实行数据抓取、源代码、程序设计以及协同过滤结合人工 审查的全公开,做到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堵

14、住算法演绎中可能出现的人为失误和偏见。其 次,算法新闻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新闻专业人员也必须具备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素养。再 次, 加强新闻生产和传播全过程的监管。 在全自动化新闻生产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新闻选题、 选材和导向方面的人工审核;在新闻发布之后,对用户反馈和舆论走向进行监控,一旦出现 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新闻影响扩大化。最后完善法律法规,尤其是机器人写 作出现后,著作权、隐私权等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对此需要从法律上进一步细化;对于恶意 和欺诈性的新闻报道行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的,要建立全过程的追责机制;同时,也 要普及和提高新闻从业者和受众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知识产权意

15、识。 第 5 页 共 18 页 (摘编自杜娟走向人机协调:算法新闻时代的新闻伦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技术运用于新闻业中,如果得不到相适宜的引导和规范,就会导致新闻失范的问 题出现,不利于新闻业的发展。 B. 人与工具、技术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如何正确看待算法以及合理规范地运用算法, 使算法服务于新闻传播的需要。 C. 作为未来新闻生产的方向,“人机协同”的模式将实现人与技术平等和谐,人不会 高于技术,也不会过度依赖技术。 D. 算法技术被应用到新闻传播中,虽然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配套的监管和法律 及时跟上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16、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马尔麦克卢汉的观点,论证了业界对“人机协同”理论的讨论的重要意 义。 B. 文章阐述了“人机协同”的主要内涵,强调了价值观和“人”在算法新闻时代的重 要作用。 C. 文章详细论述了完善行业规范中对算法使用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 义。 D. 文章首先指出新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问题,再提出假设,最后得出结论,论证思路 严谨。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机协同”作为未来新闻生产的重要模式,使人机之间的关系得到合理的设计, 将对新闻业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B. 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增加了人体的功能,使人力获得解放,促使

17、新闻编辑和记者转 向深度报道分析等新闻写作。 C. 只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才能保障算法和大数据技术进入后的新闻业健康发展,消 除新技术带来的各种弊端。 D. 技术本身没有价值观,但是设计技术的人却可能在算法中带入偏见,因此算法设计 者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案】 1. A2. D3. B 【解析】 第 6 页 共 18 页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人与工具、技术之间的关系决定了”错误,曲解文意,文中说的是“反思人与 工具、 技术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我们探讨如何在新闻活动中正确看待算法以及合理规范地运 用算法,使之服务于新闻传播的需要”,“有助于”不等于

18、“决定了”。 C.“人机协同的模式将实现人与技术平等和谐”错误,文中说的是“人机协 同是对人与技术之间和谐统一和平衡状态的表述”,“人机协同”的模式有利于实现人与 技术之间和谐统一和平衡,“有利于实现”不等于“将实现”;“人不会高于技术”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人机关系中,人的地位高于技术居于统摄地位。 D.“只要配套的监管和法律及时跟上就能解决这些问题”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文 中说的是需要配套的监管以及法律要及时跟上,但不代表这样做了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 D.“文章首先指出新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问题,再提出假设,最后得

19、出结论”错误,从 文中来看,文章首先针对问题提出观点,接着阐述观点,最后论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增加了人体的功能”错误,文中说的是“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 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并不是说“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增加人体功能,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B。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第一部集中记录神话片段和原始思维的奇书山海经,是极其富有象征意味的。 它呼唤着山川湖海的精灵和魂魄,黏附着泥土和方域。更值得珍视的是,山海经展示了 初民以神话思维所构想和理解的人间的“历史”。 英雄神话在山海经中出现

20、了,它是初民在形式中以自身的意志、力量和智慧与天地 比试高低,凭借惊天动地的行为对意志、力量和智慧赋予的崇高礼赞。 第 7 页 共 18 页 “不量力,欲追日景”是世人对于夸父的志趣和命运的一种异说。但夸父之驰名古今, 完全得力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记载: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行文有囊括六合、举重若轻 的气魄。夸父逐日的目的并未明言,意在光芒逼人地显示自我存在的逐日行为本身,他由此 成为失败的悲剧英雄,成为悲剧英雄之后,还要弃杖成林,福荫后世。在这里,一种生命的 强力、意志的强力,简直是力透纸背了。 精卫填海的故事较

21、为单纯。山海经北山经中说: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 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鸟的形状、色彩、鸣叫,是温婉动人的,想不到 其中包含着如此不可摧折的复仇意志:“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 海。”这幅画面与夸父逐日相映成趣,一者幽邃精微,一者气势磅礴。西山、东海足见其远, 小鸟微木与浩瀚沧海形成强烈的反差,谱出一曲小与大相较量的意志之歌。 原始的力之美也存在于英雄神话与战争神话相交织之中。例如,黄帝与蚩尤之战。 山 海经大荒北经中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 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

22、不雨。”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说:“应龙处南极。”描写涉及之处,足见双方的规模之大、阵容 之盛、对抗性之强、战斗程度之激烈。这真可谓初民心目中的“立体战争”,天上地下,人、 神、天象变幻相交织,以战争神话的形式显示了“天人合一”哲学的原始风貌。 在英雄神话与战争神话相交织中,出现了堪称千古一绝的特异英雄:刑天。 山海经海 外西经中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 干戚以舞。”庄子应帝王曰:“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 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 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

23、死。”七窍乃人借用视听认知世界的孔 道,以及通过饮食呼吸进行吐故纳新的孔道。七窍凿通,人就有知有欲,那种原始含混的无 知无欲的状态也就结束了。未凿七窍的“浑沌”,隐喻着某种皈依原始、皈依自然的非文化 的文化姿态。相反,刑天则在丧失首级之后,于心不甘地把面目重现于乳与脐之间,这就在 无七窍的状态中重开七窍,变得有知有欲有怨有恨,从而把反抗精神的象征推向极致。二者 一柔一刚,一象征哲理,一宣泄意志,显示了初民神话思维不可替代的杰出创造性。 这就是山海经的永恒魅力:它以零碎的形态保存自己的原始性,又以宏大的方位结 构思考着山川湖海间初民的同类与异类,猜想着人间的“历史”,描绘着战争与英雄,给千 百年

24、间虚构叙事以别具一格的灵感触媒。 (摘编自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 第 8 页 共 18 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描写夸父的文字,注重显示其逐日行为本身,而弱化了其 逐日的目的,展现了其生命的强力、意志的强力,极具悲情色彩。 B山海经北山经中描写精卫填海的文字,展现着温婉动人与不可摧折的反差, 小鸟微木与浩瀚沧海的反差,幽邃精微和气势磅礴的反差。 C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的黄帝蚩尤之战,攻伐激烈,天上地下,由人至神, 天象变幻,展现了“天人合一”哲学的真实风貌。 D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的刑天,断首后于心不甘,重开七窍,这与开凿七窍、皈 依自然后的浑沌相比

25、,展现了更为强大的反抗精神和宣泄意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观点明确,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丰富了文章的 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文章第三、四段分别用“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的故事论述了山海经中蕴 藏着初民的意志之歌。 C文章为讨论特异英雄刑天有知有欲和反抗精神的进取过程,借浑沌被凿七窍的例子 作类比,使得表述更为形象具体。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六段借用英雄神话、战争神话论述了初 民神话思维不可替代的杰出创造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显示了民间想象的原始性与神秘感,其英雄神话寄托了

26、初民想以自身的 意志、力量和智慧与天地比试、抗衡的愿望。 B 山海经中黄帝与蚩尤之战的神话思维形态,体现了初民原始思维中的地缘观念、 族群文化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第 9 页 共 18 页 C七窍凿通而浑沌死亡的神话是为证明人类应始终保持皈依原始、皈依自然的姿态, 切勿打破原始含混、无知无欲的状态。 D山海经集中记录了零碎的神话片段和初民的原始思维,给千百年间虚构叙事以 别具一格的灵感触媒。 答案以及解析 1A 2C 3C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幽邃精微和气势磅礴的反差”错误,根据文章第四段中的“这幅画面与夸父逐日 相映成趣, 一者幽邃精微, 一者气势磅

27、礴” 可知, 这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两个画面的对比。 C“真实风貌”错误,文章第五段是说“显示了天人合一哲学的原始风貌”。 D“开凿七窍、皈依自然”错误,文章第六段说的是“未凿七窍的浑沌,隐喻着 某种皈依原始、皈依自然的非文化的文化姿态”。 故选 A。 2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类比”错误,文中说的是“未凿七窍的“浑沌”,隐喻着某种皈依原始、皈依自 然的非文化的文化姿态。相反,刑天则在”,由此可知,应是“对比”。 第 10 页 共 18 页 故选 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是为证明人类应始终保持皈依原始、皈依自然的姿态,切勿打破

28、原始含混、无知 无欲的状态”说法错误,文章第六段举“浑沌”“刑天”的事例,意在说明两种生存状态: 皈依原始、皈依自然和有知有欲、勇于反抗。二者一柔一刚,一象征哲理,一宣泄意志,并 未说明人类应选择哪种状态。且选项中的“始终”和“切勿”说法绝对。 故选 C。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阅读习惯决定人生选择戴建业 今年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读书,是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在谈论的话题。 人有丑俊,书有浅深。东汉思想家王充将当时的书分为三种:作、述、论。而今天 书籍的种类更为繁多,有经典著作与流行书籍之别,有专业著作与大众读物之殊,有文字读 物与视频读物之异。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手机的普及,人类有可能真正

29、实现“知识的普惠”, 任何层次任何形式的书籍都能轻易得到。地铁里、公交上、休息时,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低 头一族”。 不过,这种情况让人“亦喜亦忧”随着知识的日益普及化,知识也日益浅表化 和碎片化。知识的浅表化和碎片化让更多的人不必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只要会“搜索”, 无知可以显得有知,不学也可以显得博学。 长此以往,我们既难以认知哲人理论体系的深刻严谨,也难以体验诗人情感的博大 崇高,甚至无法感受艺术作品的细腻美妙。因而,认识会越来越肤浅,心灵会越来越荒芜, 审美会越来越庸俗。从来不去碰一碰原创性的经典,我们自己怎么可能会有原创性? 经典阅读,常常是挑战性阅读。人类流传下来的伟大经典,还有公认

30、的名著,这一 第 11 页 共 18 页 类经典著作都是挑战性阅读的读物。 一位西方作家曾调侃, 所谓 “经典著作” 就是人人说好, 但人人不读的那些书籍。的确,经典很多时候是在人们的书架上“供奉”,并不在人们阅读 的案头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或是经典的深度超出了自己的智力范围, 初读往往不 知所云,如罗素的数学原理,弗雷格的算术基础。还有可能是自己缺乏必要的知识 准备,或时代相隔十分遥远,今人无法领略书中的美感,如屈原的骚赋、杜甫的诗歌、但丁 的神曲。这些经典是人类的精神宝库,但大多数人不得其门而入,它们只向那些勤奋坚 毅者敞开大门。 经典不是心灵的“可口可乐”,我们可以咕噜咕噜地一

31、饮而尽,它们需要我们不断 钻研才能常读常新。倘若真正读懂了这些经典,你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豁然。可惜, 有“会当凌绝顶”雄心的人很多,但最后实现“凌绝顶”志向的人极少。弃难图易是人的天 性,笔者也是如此:只要能读消遣读物就不读经典,只要能读中文就不想读英文,只要能读 现代文学就不想读古代文学,只要看电视就不想读书可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关键,大 多不是智力的高下,而是毅力与恒心的大小。 客观来说,今天人们已经无法拒绝网络阅读占据大量阅读时间的现实。但在互联网 空间,可不可以也飘着一缕书香?其实,已经有很多机构行动起来。这不是,在年轻人手机 App 里占有重要位置的今日头条与抖音,联合了在文化

32、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光明日报,以 及出版过许多经典读物的北京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果麦文化等多家文化出版机构,启 动了“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都来读书”都来,来哪里?简而言之,就是来到经 典。“都来读书”,就是希望在网络阅读中培植深度阅读的土壤,希望大家在不拒绝网络阅 读的同时,也能接触到经典阅读。其实,不同的阅读和思考习惯,短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差 别,时间一长就出现天差地别:有的才华出众,有的“泯然众人”。你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 阅读习惯,你就为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 (选自光明日报2020 年 4 月 22 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2、第段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

33、法?有何作用?(3 分) 3、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 分) A.今天的书籍种类,有经典著作与流行著作之别,专业书籍与大众书籍之殊,文字读物 与视频读物之异,比东汉思想家王充将当时的书分为作、述,论三种更为繁多。 B.很多人即使没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只要会搜索,就能将无知表现得有知,不学也能显 第 12 页 共 18 页 得博学,是因为知识日益普及化时也变得日益浅表化和碎片化。 C.经典很多时候是在人们的书架上“供奉”,并不在人们阅读的案头上,这是因为经典 的深度超出了自己的智力范围,读起来往往不知所云, D.大家能够在不拒绝网络阅读的同时,还接触经典阅读,这就是多家文化机

34、构创办“都 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的目的。 4、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请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2 分) 答案 1.阅读习惯决定人生选择。 2、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把阅读经典比作登山,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能够真正读 懂经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许多人想要阅读经典,有这样的目标,但是能做到的人 却极少,把这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能够坚持读经典的人是少数,论证了要 想读懂经典,需要毅力与恒心,(答出一种论证方法即可,答出引用论证的酌情给分) 3.C 4.示例:阅读经典作品感到困难, 也许是作品时代相隔遥远, 今人无法领略书中的美感, 也有可能是读者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但主要还有个人原

35、因, 即不够勤奋, 毅力和恒心不足。 所以,我们还是不能忽略经典阅读,坚持认真阅读经典,阅读习惯决定人生选择。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3 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 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 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 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 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 第 13 页 共 18 页 现实如此宏大丰富

36、,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 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 样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 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 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 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 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

37、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 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今天, 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 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 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 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 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 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 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那

38、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 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 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 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 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 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 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 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

39、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 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 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 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 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 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 14 页 共 18 页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

40、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 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 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 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 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 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 生活的复杂结构

41、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 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 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 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参考答案 1.B2.D3.D 六、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马祖云 “最美医务工作者”“最美公务员”“最美志愿者”一段时间以来,“最美”成 为互联网上的热词。一个个“最美”人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辉映在各条战线。他们 以不凡的业绩,展现了砥砺奋进的姿态、绚丽出多彩的人生,生动诠

42、释了令人感佩的敬业精 神。 敬业,是国家领导人倡导的劳模精神的重要重要内涵。共和国宏伟大厦是由一个个行业、 一个个岗位的“砖瓦”筑就的。三百六十行,倘若每个人都能齐心敬业、履职尽责,我们就 第 15 页 共 18 页 能汇聚起强大正能量,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注入蓬勃生机与活力。 敬业精神既关乎个人成 长,更关乎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复兴。因此,我们要有敬业精神。 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以行动诠释敬业精神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敬业之道蕴含爱业、 勤业、精业之精神,值得我们为之践行。 敬业,首在爱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是一种朴素的职业情感。葆有这样的职业观, 就会自觉把工作当事业干,将小我融进大我,在小舞

43、台上演出大戏剧。从奋战在脱贫攻坚一 线的驻村书记,到无惧风险、完成特高压带电作业的“禁区勇士”那些“最美”人物皆 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榜样。事实证明,“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才能平淡中见奇、寻常中出 彩,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绽放个人梦想。 敬业,要在勤业。业精于勤荒于嬉,立足本职岗位勤勉工作,是一种职业操守、职业 品格。勤劳、勤勉、勤恳,意味着务实奋斗。获评全国“最美公务员”的浙江科技警察钟毅 为了跟疫情赛跑,带领团队开发新冠病毒信息化防控系统,在几天内完成 20 余批次、10 余 万人次的分析研判,使“健康码”成功问世。钟毅事业的成绩不是等出来、喊出来的,而是 靠勤奋拼出来、干出来的。一勤天下无难

44、事,勤勉奋斗谱写最美壮歌。 敬业,还需精业。精通业务,体现着职业上更高的价值追求。在科技日新月异、竞争 日趋激烈的今天,唯有精通业务,方能谋创新、出精品。各行各业的“最美”人物,往往都 追求卓越、业务精进。全国劳模、“最美职工”潘从明能从铜镍冶炼的废渣中提取 8 种以上 稀贵金属,只看溶液颜色便能精确判断 99.99%的产品纯度。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背后, 是数十年如一日“找难题、啃难点、攻难关”的呕心沥血。肯在业务上精益求精的人,才能 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 如果说事业是航船,那么敬业就如同风帆。敬业,推进人生从平凡到伟大、从优秀到 卓越,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激扬敬业

45、精神,扬帆远航,乘风破 浪,我们必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选文有删改) 1下面的材料能否支持第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年轻时就痴迷于杂交水稻育 种工作,九十高龄仍沉醉其中,病危之际还在关心稻子的长势。 2给本文拟一个能揭示论点的标题。(不超出 10 个字) 3删去第段中的加点词语,句子表达效果有何变化? 4本文第段可否调序?为什么? 第 16 页 共 18 页 答案: 1能。因为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袁隆平一生热爱杂交水稻育种工作,这是爱业的具体表 现,与第段“敬业,首在爱业”的观点一致,所以可以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这一观点。 2示例一:我们要有敬业精神;

46、示例二:以敬业绘就美好人生(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 也可) 3删去“重要”一词后,句意变为敬业是劳模精神的全部内涵,而原句中劳模精神的 内涵不仅限于此,与原意不符;没有强调敬业在劳模精神内涵中的重要性;不能体现议论文 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不可以。第段论证了“敬业,要在勤业”的观点,第段论证了“敬业,还需精 业”的观点,勤业是精业的基础,二者是递进关系;与第段中所写的“勤业、精业”的先 后顺序相照应。 七、议论文阅读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 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

47、残 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 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 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 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 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 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 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

48、。 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第 17 页 共 18 页 “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 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 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 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 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 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 130 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

49、。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 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 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 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 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 绿洲的奇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 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

50、得坚强, 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5 月 15 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谈谈第段划线句的作用。 2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 3第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1引用诗句(名言),(1 分)引出议论的话题(论题)。(1 分)(共 2 分) 第 18 页 共 18 页 2“咬牙”体现的是坚韧;“咬牙”彰显的是智慧;“咬牙”蕴含的是担当。(每点 1 分)(共 3 分) 3举例论证,(1 分)举了+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艰苦努力的例子,(1 分)论证了 “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