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ihai2016 文档编号:1883654 上传时间:2021-11-1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2021 年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研究考题研究考题附附答案答案 导 论导 论 1.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 也 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要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这一问题, 须首先认识当代中国 的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 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 任务的

2、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 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 坚持、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的前途命运,展现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进入 新世纪以来, 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在新中国成立 100 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 路就是中国特色

3、社会主义道路。(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 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 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 结奋斗的旗帜。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 大精神力量。(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改革 开放 30 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 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6)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4、的旗帜, 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 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 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 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它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2.2.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 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 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

5、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6、自治 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 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 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

7、明的中国特色, 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 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3.如何认识如何认识“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和辩证统一关系。 “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

8、立足于实 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的新形势下党治 国理政的新的战略思想、新的战略要求和新的战略部署,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 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紧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方略、总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 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发展与公正原则的坚持与遵循。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富足,主要是解决发展问 题的。全面深化

9、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既有发展的内容,比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又有公正的内容,比如释放社会创造活力。全面依法治国所要达到的根本 目标,就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领导力量保 证,又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政治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内涵的丰富和充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生动实 践,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总结, “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螺旋式前进的基本路径和模式。 “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必须依靠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

10、好生活的愿景,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 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深化改革,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消除阻力、增 添动力、激发活力。全面依法治国,为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法制保障,可 以对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予以惩治。全面从严治党,为人民群众追求美 好生活指明正确方向、引领正确道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党自身的责 任担当。体现了对民族的责任,昭示着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 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也体现了对人民的 责任,昭示着我们党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还体

11、现了对党 的责任,昭示着我们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 题,切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坚强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四个全 面” 战略布局的提出与中国梦这一美好愿景的激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 梦的激励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当下的奋斗目标,而且还是实现未来美 好愿景的必要条件;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仅是倒逼出来的必然选择,而且还是为未 来美好愿景奠定制度和治理基础的重要前提;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仅是实现国家长 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而且还是在公平正义的方向上实现未来美好 愿景的根本

12、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不仅仅是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举 措, 而且还是鼓舞激励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未来美好愿景的必备要件。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中国梦的激励,我们党才能既务实深刻又超然洒脱地提出 并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以“钉钉子”的精神深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一张蓝图绘到底”,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相 当长一段时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第 一 讲 当 代 中 国 的 基 本 国 情 和 发 展 实 际第 一 讲 当 代 中 国 的 基 本 国 情 和 发

13、展 实 际 1.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 情与最大实际?情与最大实际? 答: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正确认识国情。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是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 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

14、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 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 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胜利。 如何认识并切实抓住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认识并切实抓住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首先,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实质上是建立起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心问题。

15、“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在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 来的,指的是 21 世纪头 20 年。经过过去这 10 年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迅速 崛起, 引人注目。 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效应和舆论: 一方面是 “中国威胁论” 、 “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 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 接踵而至, 在境外敌对势力策应下发生的西藏、 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许多精力。 与此同时,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社会 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这一切给人们的 印象是:中

16、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另一方面是 中国已经从世界的边缘进入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尤其是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和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有矛盾有 摩擦但互利共赢的格局已趋形成,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广泛深入, 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更加务实。特别 是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 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 30 周年、 庆祝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 举办世博会和亚运会等活动,通过抗御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 灾害,国威大增,民气大升。这一切表明,尽管我们面前遇到了不少新矛盾新问 题, 但是中国的

17、快速发展仍有重大的战略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当今世界 的变动和国内状况的变化, 作了全面的、 客观的、 冷静的分析, 作出了两个判断: 一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二 是“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 个意识。我们在这“两个判断”和“两个意识”上统一了思想,就能够在复杂多 变的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清醒。其次,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 问题, 关系到能不能从实际出发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问题。敢于和善于抓住机遇,

18、是邓小平战略思想的重要特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 的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在 2003 年提出科学发展观, 在 2007 年提出要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现在又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不 仅是为了解决我们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是为了抓住历史和时代 提供的极好机遇,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加快推 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上, 我们有过因错失机遇而落后, 因落后而挨打的教训。所以,要真正理解和实现党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 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定要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认识问题上进一步统一思 想。 2 2、怎样理解、怎

19、样理解“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有所作为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有所作为”? 第一,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一判断的主要根据是什么?从世界来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 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 激烈。从国内来说,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 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 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1 世纪头 20 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 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 放的关

20、键阶段等等。显然,十六大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判断及其根据, 现在依然存在,不仅没有变,而且对于我们来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第二,当今 世界经济政治发生的深刻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党的十六大时期 相比,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政治层面来看,最大的变动, 一是美国和北约调整了战略,把北约的触角延伸到了我国周边,深陷阿富汗和巴 基斯坦;二是欧洲通过里斯本条约,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与美国的关系也更 加微妙;三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发生的欧洲一些国 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也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特别是削弱了美国 控制世界的能力; 四是世界格局多极

21、化趋势更加明显, 二十国集团走上世界舞台, 全球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五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世界上的影响越 来越大。从经济层面来看,深刻的变动表现在:一是世界经济在经历国际金融危 机后恢复好于预期, 但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和金融业等支柱产业受到重创,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家庭负债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 增长放缓;二是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中东等国提供 能源资源、中国等亚洲国家生产、美欧消费的世界经济循环和增长格局面临大调 整;三是一些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会引起 国际金融市场更大的动荡,对新兴经济体也会产生很大

22、的冲击;四是世界科技创 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五是全球博弈更趋复杂,我国面临的外部压 力有所加大。 这些情况表明, 在总的格局不变中世界经济政治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对于我国来说,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有机遇、有 挑战,机遇很多很大,挑战也不少不小,但总的特点是机遇大于挑战。第三,我 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 21 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快 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 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分析过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要

23、看到我们面临 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困难。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总量大,同时人均国民 收入低、占世界百位左右;二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任务突出,同时投资 与消费关系失衡,国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居民消费率偏低;三是 经济增长速度快,同时经济结构升级遇到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劳动力素质偏低等 因素的制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大;四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 质量的需求提升,同时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社 会建设的投入和发展还有各种困难,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度大; 五是 “80 后”、“90 后”青年逐渐成为社会主体,新一代人的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

24、 增强, 同时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特别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任务艰巨; 五是民主法治不断推进,同时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要求提高,对于拥有知情 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六是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同时社 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增多,对于党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 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矛盾和困难, 有的还是 “两难” 的问题,都是对我们的挑战和考验。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必须充分看 到这一点。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条件比改革开放以来 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好。一是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明显优势。经过 30 多年改革开 放,

25、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日益显 现,这已在全球范围引起关注,对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也是根本保障。二是我国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经过 30 多年改革发展大幅度增强。这为我们在当前和今后 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是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市场化、 国际化深入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明显进展。城 镇化率“十二五”时期将超过 50%,这不仅对于减轻“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的 压力, 而且对于我国扩大内需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产生很大的拉动作 用。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增长点,区域经济正 在形成

26、新的功能性发展格局。四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加快发展。 十六大以来,我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 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和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的科技、教育、人才三个配套 的规划纲要等, 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民气上升。 总起来说, 我国有机遇, 有挑战, 还是机遇大于挑战,这不仅有利于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而且对于完成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任务也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3 3、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与任务?、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统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

27、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 定性阶段。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实处,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 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 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为实现民富国强 的中国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明确的历史方位, 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实践中的不断拓展, 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图景。 首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8、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小康”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 出现了,可见,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社会理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 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时,首先使用了“小康”概念, 勾画了中国 1980 年到 21 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把“小康” 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三大根据“三步走”的 战略构想,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上升为国家战略。世纪之交,我国实现 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 就, 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

29、跃升到第二位,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 问题,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图景更具体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二,从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来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总布局相一致,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 设各方面,既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又更切合 我国新的发展实际,更顺应人民意愿,体现了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 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 2020 年实现 GDP 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到新中国成立 100 周年时建成富强明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经 济基础。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 加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大力推进,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我国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31、。三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公民文明素质和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产品丰富,文化服务健全,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影 响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丰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加坚 实。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实现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 更稳定的动作、 更满意的收入、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换素食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期盼,实现孩 子们对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期盼,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 路上奋力前行。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2、取得重大进展。建立资源 循环利用体系, 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提高森林覆盖率, 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改善人居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目前我国取得的一 些成果来看,在新世纪的新阶段,GDP 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成倍上升,外汇储 备也显著增加。就近十年的发展来看,中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额均位居世界第 二,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也大幅度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惠及到了全国各地人民,尤其是现在 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和基本保障的支持力度, 都已经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条件更加充分、基础更扎实、目标也更接近。但是从国际国内大

33、势来看,我国 仍将处于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竞争甚至是贸易壁垒仍然存在,我国周边事 态也变得复杂而敏感。国内也还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短缺、生态 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是前所未有的, 矛盾风险挑战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 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因此,我们就要重视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完善,因为深化 该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 也是破解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 由之路。 比如: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动经济更有效率

34、、 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依法 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良好局面。只有从各方面都加快转型和改革,号召全国人民加入改革的行列,在 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汇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把全面深化改革落到实处,最终才 能全面建成我们所构想的、真正的惠及每个人的小康社会。 第 二 讲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建 设第 二 讲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35、义 经 济 建 设 1 1 如何理解如何理解“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对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建设对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 首先, 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理念是加强同 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中国同中亚及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发展 经历, 文化相通, 合作基础坚固。 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 “一 路一带”丝绸之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 南亚国家的关系, 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 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 亚邻国的友好合

36、作关系。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 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 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 同时可以逐步辐 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共建丝绸经济带的倡议之所以深受 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因为在已有的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 带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振兴势必会形成对阿拉伯和东 欧国家的辐射作用,其结果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对中 国来说,可以带动内陆沿边向西开放,相

37、当于扩大西部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 中国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第三,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 的实践表明,开放所到之处,经济即进入活跃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 形成于 2000 年之后,同东部沿海相比起步较晚,必须加快对外开放。十八届三 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内陆沿边开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内容,只要 加快推动和落实,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结合我国周边 外交的发展重点,通过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内陆和沿边开放性 经济水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 升级版的主引擎。第四,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

38、。东部地区经过 30 多年的率先对外开放,已形成了贸易驱动型的外向型增长模式。目前企业面 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海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同东南亚的互联互通,加 快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东部省份应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 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2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一) 、 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

39、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 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如果某一社 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 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二)、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 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虽然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中,它都表现为一定的特殊性,但作 为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一种经济形式,它具有一些一般性特征: 资源配置市场化, 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管理法制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 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这是一个经济制度和经 济体制的结合问题,(三)、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以

40、下主要 内容:1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 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 成分.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 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3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市场经 济体制的微观基础.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 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 革.4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 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信息市场和产权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形成完善的 市场体系.同时,

41、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运行.5 完善以间接调控 为特征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和健全以经济手 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6建立和健全多 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共同构成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历史演变:第一阶段: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第二阶段:1984 年,党

42、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第三阶 段:1987 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 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 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 出了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第四阶段: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把这一问题讲得更加简明和更加深刻。他说: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 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43、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 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邓小平这一思想,1992 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下来。1993 年党中央 又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文件。绘就了一个蓝图,搭 起一个框子。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 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03 年,党中央通过了一 个文件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中共十五大关于所有制 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内容。 3 3、为什么中国

44、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为什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重要战略产业。农业现代化 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增 长, 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实现农村事业全面发展。 其次, 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多地少,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 是治国安邦、实现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具体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要求,必须加快发展现代 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

45、品有效供给。近些 年来,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快速增长,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同时, 这些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推进速度最快的时期,社 会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在快速增长。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 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仍然明显滞后。在近年农产品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粮食等 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增长, 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的迹 象已经开始显现。虽然短时间内还可以依靠进口,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 源来弥补不足,但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 定的大局,那么农业难以支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反过来工业化城镇化反哺农 业

46、的进程也将受到影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2.发展我国农业,再靠增加水土资 源和化肥等投入,不仅余地已经很小,而且还会加重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 此,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 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要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不断完善国家对农 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基础上, 用现代生产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现代组织形式经营农业, 用培育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要增加各方投入,大力改造中低产 田, 全面提升农业的水利化、 机械化、 信息化水平, 通过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

47、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来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持续增长的能力。所以,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才能最大效率地 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从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实 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要基础。 第 三 讲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政 治 建 设第 三 讲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政 治 建 设 1 1、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属

48、性和鲜明特征, 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高目标。 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强调 指出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正确理解和深刻把 握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这一精神, 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否定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政 治压迫,建立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从政治上争得了自由,掌握 了自己的命运。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本 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 否定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经济剥削, 建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

49、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这就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人民能够以 平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参与政治生活。因此,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根本区别。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主体, 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 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 度的根本标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通过党的领导体制实现的,集中反映 在党与国家

50、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 党也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 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 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2.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在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在 此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 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常用办公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附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ihai2016)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