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设计学校设计人课型数学新授课教学内容板块内容第二单元第2课课题观察物体(二)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判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位置关系和形状。2、当从不同位置
2、观察物体的形状时,体会看到的面数和物体个数的不同。教学过程过程内容一、情境导入,回顾旧知1、课件出示图片师:出示题西林壁诗,聆听诗朗诵师:同一个庐山,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说明了什么数学知识。生:从左面、前面看的。 (板书)师: “只缘生在此山中”说明作者应该上去面看看,是吗?生:是的师:你能用上节课的知识来说明这首诗涵盖的数学知识吗?生:同一个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形状各不相同,也可能相同。师:这是上节课学习的观察同一个物体,本节课来继续学习观察物体,但是不同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 教学例 2(1)课件出示教材 14 页例 2 的三组立体图形,要求学
3、生分小组以4-6 人为一组,每小组有四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分别摆。2活动建议:(1)用 4 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2)想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摆出来。(3)观察立体图形,验证想象的结果。(强调:只摆一个立体图形观察)3学生活动,师巡视调样。4师:哪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展示?预设:改进意见第一组展示出示图形:预设:展示:从上面看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1)师:他们组摆了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黑板贴图) ,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2) 师: 请大家观察一下, 这些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3)师:前面我们发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4、。 ”(4)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你又有什么新想法呀?预设: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第二组展示: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1)师:还有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2)问:这个立体图形,检验一下,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3)师:比较一下这两组的观察结果,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预设:生: 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 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5同时出示三组(1)师: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呢?(2) 师: 这 3 个物体, 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怎
5、样可以快速判断?6学生分组讨论7交流信息预设:生:看三个物体的长、宽、高,对应两个数据相等时,从对应角度观察才有可能相等。8师小结:从上面看这 3 个物体,形状相同,从左面看,形状也相同。但从前面看,形状不相同。(3)教师小结: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三、巩固练习1、每日一则-万字难写小故事加深本节课知识要,并告诉大家学习要脚踏实地。2、P14 做一做这 3 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集体交流结果:(3)展示学生完成情况预设:生:这 3 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
6、的3、 名言警句4、 本节课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二)例 2: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改进意见: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成功之处: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节课我准备了大量的小正方体作为学具,设计了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 第一次操作从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他们从拼摆到观察到画图,使学生加深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正面、上面、左面进行了观察,体会物体的形状不同,从同一个角度去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接着设计一组练习,开放题的设计,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不同,导致观察的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有偏差,以致出现画出错误图形。再教设计: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逐渐消除学生只听不说,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