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想犹在,生死何忧?理想犹在,生死何忧?观电影秋之白华有感观电影秋之白华有感1935 年 6 月 18 日, 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福建长汀监狱的窗台上,随着晨曦一起飘进屋子中的,却不是印象中初夏的暖风,而是冰冷的枪决通知。时年三十六岁的瞿秋白眼神中寻不到一丝的恐惧,只是迎着阳光微微一笑。也许在他早年间决定投身革命的那一刻,就早已准备好了这一天的到来。瞿秋白,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之一就在这微微晨光之中,走完了自己短暂却有意义非凡的一生。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是这部影片的主线。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既是一个充满革命精神的年代, 又是一个被自由恋爱思想所萦绕的时代,而瞿秋白和杨之华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相识
2、了。 一边是志在革命的有为青年教师,另一边是不满中国现状的进步女青年,难免擦生出爱情的火花,一丝情愫也就在他们之间生根发芽,弥漫开来。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确实极具温柔,但是在政局动荡的大环境之下,却也只得负了一段佳话,因为他们都知道,选择了一条道路,就选择了一种人生,而他们选择的这种人生,必定艰难,却也无悔。在瞿秋白身上,我感受到了革命与理想。革命与理想,也是这部影片最为深层的韵味。整部影片,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你身上有烟味,这是革命的味道”一话。诚然,在那个条件异常艰苦的年代,在那个反动政府压迫如此强烈的年代,在那个众人不理解的年代,想要做出一番事业一定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烟,也就被赋予了
3、独特的时代韵味。若不是现实的困苦,没有人会选择抽烟以自乐,那时候的革命者们更是如此,一根根抽净了碾碎了的烟蒂,深藏着革命者们对于中国前途命运的探索,深藏着他们对于未来的思考。面对现实中的碰壁,无数革命者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融汇进了着小小的一根烟中,瞿秋白也亦是如此。在 1927 年武汉事变时,面对着混乱的时局,瞿秋白有着理想,却也无奈,只得将自己的无声的语言写进烟中,在烟圈中,思索着未来。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是瞿秋白的理想和信念,决定他不会放弃。在经过数日的思索后,他又再次全身心投身于革命事业,这让我看到一位合格的革命者的信念与决心。瞿秋白身上的另一个标签,虽是柔弱的文人书生,但是这丝毫不影响
4、他参与革命的热情。在瞿秋白的狱中绝笔多于的话中隐晦地承认自己是一个文人书生,是一个十足的文人,或许不太适合干革命,旁人也总觉瞿秋白说话轻声细语, 柔和之至, 但是看似柔弱的文人书生,选择了或许并不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但仍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一半的人生都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但是在这一生之中,却也贡献出了自己作为文人的一切。瞿秋白明白自己的优势在于文人技巧,因此成为了将国际歌传入中国的第一人,并主编新青年和热血日报,在革命中默默奉献出自己的力量。瞿秋白对于理想的坚持,让我感受到信念的激励作用,让我们明白了当我们确立了自己的信念,就不再存在合不合适之说, 只存在是否愿意献身之说, 一切的不合适,都是
5、内心的有所保留,而瞿秋白,确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自觉并不合适的理想,为理想信念燃烧着自己的一生。枪决前的一句“此地甚好”,是他作为一名文人革命家独有的也是最后的浪漫。瞿秋白看似柔弱, 在理想上, 却刚强无比。 在遭到叛徒泄密而被捕时,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劝降行为,瞿秋白当然明白只要自己一低头,不仅可以免去杀身之祸,甚至还可以过上自己最为理想的生活,但是他只是缓缓说道:“我不是顾顺章,我是瞿秋白”“我不会同意这样毁灭性地生存下去”“为革命而死,是我最大的光荣”,他明白作为一个合格的革命家,士可杀不可辱,宁为大义,不做叛徒,纵使那个年代叛徒辈出,但是他也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丝热血,为共产党而燃烧,因
6、此,在被关押的过程中,他早就做好了为理想而献身的准备,明白自己剩下的日子不能用年和月来计算,甚至不能用周,但是就是在死亡的威胁之下,他视死如归,他明白,他守护的,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后的尊严, 是他一生所追随着的理想, 是他作为文人最后的倔强。也许那是一个困苦的年代,但是我相信,那时候的共产党员,那些革命者们,精神一定是无比的富足的。秋之白华,秋之白华,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虽然凄美,却也浪漫,他们的爱情故事有着身为革命者的独特的情调,革命也穿梭在他们的爱情之中,虽然是一部以爱情为主基调的电影,却也让我受益良多,一个有血有肉的、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瞿秋白形象逐渐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想,如果
7、有一句诗能够形容瞿秋白,那么这句诗一定是“寄意寒星荃不差,我以我血荐轩辕”,在瞿秋白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对于理想与信念的坚持,瞿秋白作为一位文人革命家,其身上的独特气质也深深为人所着迷。独特的时代环境,必然会出现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瞿秋白也正是其中之一,瞿秋白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那个年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自己的理想赴汤蹈火献出生命, 瞿秋白也只是他们其中之一,其他为理想而奋斗而献身的仁人志士虽然未曾声名远扬,但也不应该就此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我们生命中的几分钟,也许正会因为领略他的的刹那芳华而更加精彩, 因此我们应该切身体会他们对于追求理想的固执,感悟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或许他们早已知晓踏上革命之时,就已经赌上了自己的一生,但是他们明白,有着理想的火炬作伴, 即使燃烧了自己, 就算无法到达彼岸, 也不负此一生。理想犹在,生死又有何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