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窗三 (乘法分配律)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有步骤的观察、猜测、比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2、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2、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请大家听我说这两句话:“李老师是我们的老师,郭老师也是我们的老师。”你能把这两句话合成一
2、句话吗?(生:李老师和郭老师都是我们的老师。)再听:“爸爸爱我们,妈妈也爱我们”该怎么合成一句话?(生:爸爸和妈妈都爱我们。)大家能不能把老师的这句话分成两句话来说:“李贺楠和王宗正都是我的好朋友”(生:李贺楠是我的好朋友,王宗正也是我的好朋友。)是的,我们中国的语言就是如此的神奇, 那么在我们数学上有没有如此神奇的等式呢?学生自由猜测。2、揭示课题:乘法分配律二、探究规律:1、出示情景,引入问题。(1)3 月 12 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同学们都积极参与,看,大家已经分工合作了,谁能读一读信息?(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3)学生自主解决。(4)汇报:方法(一)方法(二)(4+2)25425225
3、=625=10050=150(人)=150(人)师:请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等号来连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所以说(42)25=425225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2、 类比展开(1)分组合作:第一小组的同学计算第一组的两个算式结果,第二小组的同学计算第二组的两个算式结果, 第三小组的同学计算第三组的两个算式结果。(54+36)2542+362(12+13)5125+1358(125+4)8125+84(2)汇报计算结果:可以写成等式。(3)观察
4、分析左右两个算式的意义。我们通过计算得出它们相等,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也说明它们相等呢?同桌之间交流、汇报:(54+36)个 2 等于 54 个 2+36 个 2,(12+13)个 5 等于 12 个 5+13 个 5,(125+4)个 8 等于 125 个 8+4 个 8.3、观察结构特点,总结规律。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四组算式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呢?同桌之间交流、汇报、教师完善。师: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用手或鼠标圈一下等号)。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
5、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师: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通常称为乘法分配律。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学生再次自己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教师引导。4、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写等式。师巡视指导。师:老师发现每个人写的都不一样,如果我都写在黑板上,恐怕写不完,怎么办呢?生:用字母表示。师:这个想法不错,谁来说一说怎么用字母表示?(a+b)c=ac+bca(b+c)=ab+ac三、巩固练习。1、把结果相等的算式连起来。指名汇报,教师重点讲解乘法分配律可以倒着用。2、填一填3、课本第 27 页的第 5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之间交流,最后指名汇报两种解决方法的思考过程。4、拓展延伸:师:我们的学习永无止境,请家长课下继续探究:乘法分配律中的加号能不能改成减号?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